[民国]此生应不负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总裁哥哥
她的意志当然够坚定,她欣然赴死的时候,内心当然足够豪情万丈。但在那之前,她应该想得更远些的。至少,她死后,铁血军司令一职应当由谁接手,铁血军往后应当往哪方面继续抗战的大致方向等问题,种种后事,她都应该先想好对策的。
是的,她承认自己是冲动了,却绝不承认有关于“谢锦颐不该死、且不能死”这一言论,哪怕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或者“谢锦颐”三个字,就代表了“守卫华夏、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但她自己心里知道,这是错误的
铁血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们用血肉拼筑出来的。
一瞬间,锦颐的心情有些低沉。
她动作有些犹豫,但最终,却还是迈了几步,去到韩越的对面坐下,握了握拳头,内心不断挣扎着,“你来驻营的时候,应该也问过情况了……”
“结果如何?”
她既想听到答案,却又害怕听到答案。等她终于把始终绕在舌尖的话给问了出来以后,心里这才总算是松了一松。
但还没等她彻底把那口气给松下去,她却又把那气给重新提了上来
韩越的神情并不大好,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沉重。他对着锦颐摇了摇头,“跟着叶将军去鬼子营帐的,大多都牺牲在鬼子的武器下,基本是把鬼子的子弹、炮弹给耗得差不多了,这才找着了机会攻了进去。虽然最后算是突袭成功了,但我们华夏这边自己的人也没剩多少了。”
抿了抿唇,他又继续说道:“至于跟着你去树林那边的,一个也没回来。就连你,也还是那什么叫韦三的去那边搜了一趟,这才把你给带了回来。”
几不可察的挑了挑眉,韩越后面说的那一句,叫锦颐心里十分诧异
鬼子的武器惯来厉害,要不然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忌惮。叶生明将军领着人去偷袭鬼子营帐,会损失惨重这一点,她早有预料,心里虽然悲痛,却也不觉得稀奇。
她倒也真没想过,那看起来惜命得很的韦三,帮他们传完了话后,第一件事不是远远地逃开南京,而是去到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人跑出来看上一枪的树林去。她还以为自己能在昏迷后回到民军的驻营里,是还有人在那死人堆里活了下来呢。虽然她早知从埋了地雷的地方活下来有多么困难,但她总归是那样期望着的。
“锦颐……你……?”
韩越瞧着锦颐许久没有说话,一瞧着她眼睛里空空荡荡的,开始出神了,便知道她这大抵是心里有些茫然、难受了。
“上了战场就是这样。随时都会有牺牲,谁会知道下一个是谁?只要国家的土地保住了,只要华夏还是华夏,一切都是值得的不是吗?”
韩越劝慰的话有些耳熟。
锦颐忽然想起,从上海连夜赶到廊坊城区的那一天,看着熬了好几天没吃没喝没睡,只一个人静静地带着的他时,明明自己心里也为明飞的突然牺牲而大感沉痛,却偏偏故作冷静地用了同样的一番话,去劝慰过他。
现在想来,她还记得那时自己的心情。那时,因为开战在即,为了全力迎敌,她的心里虽然痛恨和遗憾,但到底是把全部的情感投递到了战场上,内心是平静更多。
而现在……三万多的人,除了她一个人,竟然再没别的任何一个活着回来…...除了沉痛和对鬼子的悲愤以外,她最愧疚的,是在那一片埋了地雷的树林里,她连去让战士们的躯体找到,让他们入土为安都做不到……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锦颐低声呢喃。
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怀着怎样的坚定的。
为了这一句话,华夏死了多少人,几乎没有人能够算得太过清楚了。但她知道,为了这句话,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踏在勇赴牺牲的征途上。
她太清楚了,华夏数千年都过来了,又怎么会甘心在这一刻从此消散?真正的华夏子民,自诩龙的后裔,又怎么会甘愿匍匐在小岛国穷凶极恶的人的脚下?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每一个华夏人几乎都是不顾一切的,怀着疯一样的执念,想要去达成它!
为了华夏长存,这才是战士们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的身赴战场的意义。
*
一九三八年的第一天。
南京被鬼子们炸毁的房屋,已经推倒重修过半,在南京休整了大半个月的铁血军将士们,在拿着入伍名册给牺牲的战士们立好了烈士碑,训好了新招的几万新兵后,只留了一万的老兵帮着新兵和二十九军的将士守城,便准备启程回到上海了。
一路上,从南京离开,南京的百
[民国]此生应不负 分卷阅读152
姓们就出到城外,来到郊区挥手相送。回到上海,上海的百姓们早早地得到了消息,也围在大路的两边,夹道相迎。
很多人都知道铁血军这次南京一战伤亡惨重,五万的战士,活下来的只有一万六七。但所有的人都只知道的是,铁血军又一次在华夏捍卫国土成功!
也似乎就是在南京这一场战争之后,鬼子们同样也伤亡惨重了,一次又一次地在铁血军的手里尝到败仗、吃到苦头了,就也开始长记性了。
他们也不再泛着拧劲儿地去往铁血军的周围钻,反倒是趁着铁血军连着两次战争、元气大伤,难以大范围转移,开始把战争的着力点,放到了华夏的其他城市去。
在战火四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响起炮声的华夏,北平、南京、上海三个地方,竟然显得格外安稳,成了无数人在逃亡时第一个想到要去的城市。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作者君在赶论文课的学术论文作业,超难的,简直狗带,所以没能来码字~o()o
另外,南京暂时就到这里了,先过渡一章,明天进入新剧情哈~爱你们,么么哒(づ ̄3 ̄)づ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陈二十一扔了2个地雷
谢谢爱你哦扔了1个地雷
谢谢等待扔了1个地雷
谢谢浓墨未央扔了1个手榴弹
☆、第一百零三章
一九三八年,在多是民生艰苦的战乱之中,生活在上海的洋人、名流们竟然仍如往常的奢靡着又度过了一个春天。哪怕是近来,世界的形势和氛围都颇为紧张
三月中旬的时候,德国的军队长驱直入,直接占领了奥地利。但对于德国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却仅仅是表示抗议而已。甚至,没过多久,英、美、法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只有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对付希特勒的侵略。但显然的是,西方国家在日本侵略华夏的时候,国民政府几度求援都没有出手干预,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毕竟,在那把侵略的火烧到自己身上以前,这些所谓的强国,总是希望独善其身、稳坐高台的。
在缓慢地休养生息,训练新兵、并且重新操办起袁幼卿留下的武器研发山庄的同时,锦颐听闻了这个消息,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等到那个时候,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整个春季过去,五月份的时候,在其他国家都还保持着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鬼子们趁着铁血军不能大范围动作的时候,又在华夏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鬼子兵向厦门进攻的时候,锦颐是知道的。但就像是其他离得远的各县城接连不断的沦陷一样,厦门离上海,实在是有些远了,就算是铁血军的士兵开始渐渐增多了,但铁血军的武器却还是远远没有跟上。
厦门会失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秦非正可不是锦颐,他不大会像锦颐和叶生明那样,总想着拼了命的想要尝试着把城给守下来,只会像留给叶生明的指令一样,让所有的将领“见机撤退”。于是,自南京一役过后,华夏大地仍旧有一片接着一片的土地不断沦陷。
先是广西的藤县,而后又是福建的厦门。
“这……我们该怎么办?”
把一封又一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愿书满满当当地摊在书桌上,韩越把《上海日报》刚出的最新报纸仍在那些请愿书的最上头,有些为难地问道。
锦颐和张腾飞甚至都不用再往那报纸上去看,便大体可以猜到,在那报纸的第一页,被人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去写的文章题目,左不过就是“日军在厦门开展了屠杀活动,唯有铁血军出兵方能将其驱逐”这点意思。
以前,锦颐以为,南京一役,她和华夏的将士们咬着牙、送了命,总算是把南京给守住了。这样,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叫人不忍直视的华夏劫难,也应该算是翻篇了。
但这个世界,总归是变数太多。她救了南京,却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厦门。
厦门那么大一个城市,鬼子们偷袭的时候,那些能跑的哗啦啦都跑了。那些没能跑走的,三十万人里,最后也只活下了一万三。
报纸上登着的相片,是从一个十分隐蔽的视角看去的。一条长长的街道,原本应该是十分宽阔的,却叫或躺或伏的尸体给填满了。这是那些记者在往外逃的时候趁机拍的。
报纸上的内容,是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战士留下的信息,以及知晓实情后,各阶层的华夏人民对铁血军出兵驱逐鬼子的请求。
那叠垒在书桌上的请愿书,足有百来封,却也只是所有请愿书中的十之一二。
“不行,这厦门不能去!”没等锦颐回答韩越,张腾飞首先就毫不犹豫地否定道。
“先不说我们的手里的火力武器的问题。就说我们要是想去支援厦门,现在厦门已经被鬼子给占了,火车这条运输通道肯定也被他们握在了手里。光是凭厦门和上海这距离,咱们开车过去,目标太大。乘火车这条路又被堵死,手里又没军舰,怎么过得去支援?”
要是不顾这个问题,乘火车过去,想必还没等到站下车,恐怕就得被守在厦门火车站的鬼子兵们给直接围剿了。要是开车,这大几万的人开过去,先不说路途遥远,汽油、银钱、粮食等物资消耗极大,且说他们这么长长一个车队开过去,目标就太大了。一路上变数太多,指不定在哪就被鬼子给偷袭了。
是以,抛开自身新招的新兵训练不足,武器火力还不够强的原因,他们能不能抵达战场,才是决定他们能不能支援厦门的重要原因。
在本身还仍旧处于恢复期的情况下,铁血军是没有办法出兵远征去夺回厦门的。那些请愿书的出现,锦颐和张腾飞、韩越三个人都明白,那是百姓们将铁血军给神化后的产物。如果他们真的应了民意去到了厦门,无非只有一个下场
厦门仍旧沦陷,铁血军损伤更加惨重。
“但我们要是不对这件事作出回应,恐怕这几场仗打下来,我们好不容易给百姓们塑造的胜利的自信心,又要被鬼子们打破了。最糟糕的是,恐怕会让百姓们误以为我们是见死不救。使得我军在民间的号召力大打折扣,不利于我们以后再征兵。”
拧着眉,韩越担忧道。
但他的话才刚说完,还没等他喘一口气,他就听到锦颐提了提嗓子嘲讽道:“这可不就是鬼子的目的吗?那些照片上的场景、华夏军民的牺牲人数,可不就是鬼子们想给我们看见的,用来泼我们脏水的吗?”
锦颐从鼻腔里哼出一口气后,这才将右手
[民国]此生应不负 分卷阅读153
握成拳头,在桌面上若有所思般地敲了敲。她说道:“光我们铁血军和产党的产军来战斗有什么用?我这头刚守住这座城,转过头,国民政府那边又撤了人,把另一座城给送了出去。就这仗,叫我们怎么继续打得下去?”
张腾飞和韩越沉默。
如果国民政府真的有心要齐心抗敌,民军数百万的战士,就算是用命去拖,也总该是把鬼子的人给拖死了。可要是国民政府宁愿把华夏的土地送出去,也不愿松下自己手里的势力,给产当超过自己的机会,那仅凭铁血军十几二十万的人去殊死拼搏,她真的能使这场抗战比历史更早结束吗?
“大群体不能移动,单个单个的人总可以。”就像是终于做下了什么决定似的,锦颐用力地用拳头锤了锤桌面,一锤定音。
“要是总顾及着秦非正和国民政府,我们守城的速度,那都还抵不过他们送城的速度的。”锦颐说着,“厦门那块儿沦陷了,整个福建就都很危险,甚至连着福建周围的几个省份也都有可能成为鬼子们下一个狙击的地方。”
不管是什么时候,秦非正和国民政府绝对是不会想要看到铁血军坐大的。但这华夏,不可能说她不想惹火秦非正和国民政府,就坐看它一寸一寸的沦陷。这完全失去了她当初将十九军更名为“铁血军”的意义!
她说道:“我会致电给广东、江西、浙江这三个省的重要驻军司令,恳请并要求他们全力抗战。不到万不得已的最后时刻,坚决不可撤退。如果他们愿意,那么民军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将会是我们抗战中的一大主力。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么不管再困难,我一定要派人去广州、南昌等地光明正大的大规模征新兵!”
抗战是危及华夏民族生存的头等大事!想要抗战成功,无疑,在抗战的军队里,必须要有足够的战士。民军的将士们多是训练好了的,如果他们的司令同意与铁血军共同捍卫华夏到底,那便就是可以直接投入战场上去的,能够除许多的训练时间。
但要是他们不同意,那她也别无他法,即使是要光明正大的同秦非正宣战,她也不得不选择大规模的在各个城市征兵投入战斗。反正,无论她有没有惹怒秦非正和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总是只会给她拖后腿。
作者有话要说:emmm,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铁血军守下了南京之后,注定还会有其他城市走上原本的道路~
另外,今天确实是有些短小了,是作者君今天脑子就像是一团浆糊,没有什么灵感的原因。今天就大致推动一下情节发展吧,希望明天能够调整好自己~~~谢谢小天使们的支持,么么哒(づ ̄3 ̄)づ
☆、第一百零四章
这个世上,在民族和国家最后的威望时刻,不怕死的战士有很多,但惜命如金,喜好躲在战士们的用命填出的羽翼后把玩权政的人,同样也有很多。
在铁血军和产军的捷报频频传回华夏各地之前,国民政府和民军的各大将领里,有关于“华夏必亡论”的说法十分盛行。其中,尤以原本就在国民政府内分化出的“亲日派”为最。是以,存在于国民政府内部和民军各大将领中的主降份子,从来都是存在的。
这些人,连抗日的样子也不愿意做,比秦非正还要面目可憎。
锦颐以为,但凡是一个华夏人,即便什么也不能为祖国付出,至少心里应该是盼着自己的祖国好的。那些帮着日本来侵占华夏的,帮着鬼子来羞辱自己国人的,她从来就不承认那是一个华夏人。
近来,随着厦门屠杀案的事件爆发,国民政府里的官员们,纷纷开始宣布脱离民党党籍,公开投敌叛国。她唯一可惜的是,前头那些年,她分明派了人去暗杀了那些预备投日的汉奸,但直到现在她才明白过来,汉奸,随时都会有,她是杀不完的。
按着原来的计划,她一一致电给广东、江西和浙江的几个拥有重要防线工程的城市驻军指挥部,转接到各军部指挥官的私人电话后,其中愿意协助铁血军在该市征兵,并愿与铁血军一同死守防线的,仅仅是少数几个。其余的那些,要么是仍旧顾念着国民政府掌控着华夏的余威,要么就是坚信着“华夏必亡论”,早已决定了要投身去做鬼子的伪军。
两军相争,看的不仅仅是士兵有多少,武器多先进,要看的更是两军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
国民政府和民军里一批一批的出现叛徒,别说战士和武器了,光是气势上,就早已输了敌人十万八千里。
于是,原本秦非正因为厦门大屠杀一事,预备做出点成绩来,暂时安稳住隐隐有些冒头的“反国民政府”的言论,最终也没能成功。紧接着厦门沦陷以后,合肥、徐州两地,不过是短短五日,也跟着相继沦陷。
站在一旁房舍的屋檐下,锦颐瞧着操场上训练有素的新兵,看着他们进行对战训练时,有力的豁出每一拳,心里禁不住偷偷地松了一口气
这些新兵们,是时候可以准备上到战场上去接受鲜血的洗礼了。
转身,锦颐去到军里的通信处,却恰好瞧见张腾飞刚刚从其中的办公室里,垂着脑袋思考着什么走出来。
他也是来了解情况的。
锦颐没有问,但她可以肯定。于是,她也不进到办公室里头去了,就同同样看着自己毫不惊讶的张腾飞两个人,一并面对着小院落、站在通信处的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
“秦非正和国民政府那边有什么反应?”双手垂在身体的两侧,锦颐望着院落里的那颗榕树,像是有些出神,问出的问题却毫不含糊。
以往民军驻守的地方沦陷,那是秦非正他下了命令,让军中的将领不要死扛,见机后退,这才一次又一次的败给了鬼子们。这叫秦非正看来,兵败,那是情有可原的。
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为了安稳住民间忽然冒出的三两“反国民政府”的言论,他是下足了本想要去做出点成绩的。合肥沦陷,他尚可当做是自己没有准备后,派兵驻守的时候出现了误差,等到守卫徐州的时候,便更是把下足了狠本。却没想到,最后,他还是输了。
徐州战役,他再没有其他的理由可以继续支撑他的自负了,十五万的将士还抵不过鬼子两万的士兵,这事就连他自己听了,也只会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
所以锦颐断定,他是必定会要做些什么的。只要他做了,国民政府里的那些亲日派,便也不可能没有反对动作。只要双方起了争执,铁血军的特务想要从中得到消息便也不难。
张腾飞在听到徐州战役失败时,民军和日军双方的交战人数后,就想到了这一点,此刻来到通信处这边,目的同锦颐自然也是一样
[民国]此生应不负 分卷阅读154
的,为的就是了解秦非正和国民政府的动作。
“是秦非正准备启动他们的《国防作战计划》了。”
张腾飞的口气有些复杂,锦颐听完他嘴里的话后,脑子也跟着怔愣了一瞬。
“《国防作战计划》?”
“唔。”
拧着眉,锦颐又问。直到听到了张腾飞肯定的应声之后,心里这才有些唏嘘了起来
国民政府这《国防作战计划》,已经是铁血军派去的特务,在一年前传回的一份企划案的消息了。彼时,是抗战全面开始的前夕,1936年的年末。她迟迟没有将谢家父母和幼卿父女送离上海,硬是等到了年后,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等这份企划案最终的结果。
那时候的东北已经全面沦陷,鬼子已经向着华北地区蠢蠢欲动,华日矛盾日益剧烈。眼瞧着鬼子的军部就要向着华北地区行进了,国民政府内的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部分成员、同及以叶生明将军为首的几位爱国将领,第一次向秦非正提案了这个计划,并完整地制定好了《国防作战计划》的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中,他们明确提出了要轰炸日本本土,争夺制空权,采取措施制衡日本。
锦颐和铁血军、乃至其他军队里的任何一个爱国将领一样,是明确的知道华夏空军军事力量薄弱的。几大军系中,只有民军和东北军拥有空军,但那些空军的军事装备,却是完全不足以同日本较量的。
然而,平心而论,那个时候,锦颐同及其他诸多的爱国将领一样,仍然是开始期待了。
即便是民军轰炸日本本土的作战没有成功,但至少他们的主动出击,会让鬼子们知道他们华夏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会让鬼子们多多少少的产生顾虑,给他们华夏的将士们留下更多的准备和训练时间。所以,他们当时是那样的期待着的。
但哪怕彼时的张腾飞把话说得有多么露骨现实,叫人难以接受,锦颐仍旧是不得不承认,最终,张腾飞还是料对了
别说当时民军的空军实力并不如何厉害,就说当时西安事变刚刚结束,秦非正心里正对东北军和产军憋着气呢,又怎么可能会通过这一方案?就连那《国防作战计划》能被拿到军事会议上讨论,说不定也都是秦非正特意作给林世源和产军看的。
曾经,锦颐是真真切切的对这个计划期待过,也失望过的。现在猛地被张腾飞给提起,心底里五味杂陈,大抵也明白了张腾飞语气复杂的原因了。
“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消息传回来的时候,说的是秦非正用的是‘空军军事力量薄弱’这个理由,把那份计划搁置的吧?这才一年的时间,他们的空军力量就强化好啦?还好到可以重新启动那份计划啦?”
偏过头去,锦颐看向张腾飞。
张腾飞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顿了顿,最后才带着自己的想法为锦颐解释道:“从消息上来看,应当是强化好了。但最近苏联的人派了人去接近秦非正,再联合着想苏联近来一直在谴责德国的入侵,以此来表示对日本对他们实施军事压力的愤怒和不满,我觉得,应该是苏联为了拉拢华夏,以减轻鬼子那边对他们施加的压力,然后选择了支援华夏的空军。”
说完,张腾飞呼出了一口气,之后才有些不敢置信地犹疑道:“听说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已经把计划重新命名为《空军对敌国内地袭击计划》,连作战用的轰炸机都已经开始定制了……”
华夏现如今的空军,除了铁血军手里有些原本属于东北军的零头,其他几乎全部都被握在了民军的手里。苏联要想拉拢华夏,共同制约日本,会做出这个选择,倒也并不奇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