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影教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城无忌
张然看做戈达尔,缓缓道:“要真正摆脱现有电影语法非常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戈达尔听到这话一怔,略带疑惑地道:“你是说3d电影吗?3d电影跟2d电影确实不同,2d电影只有x轴和y轴;3d电影是立体的,多了z轴,因此,3d电影的语法跟2d电影的语法有些不同。不过3d电影也没有真正跳出现有的电影语法啊!”
张然笑着道:“3d电影虽然多了z轴,但并没有脱离现有的语法基础。不管怎么变,3d电影都只是电影的一个分支,不是一种新的电影。能够颠覆现有电影语言的电影,一定是全新的电影!”
戈达尔不解地道:“你说的新电影是什么?”
张然像一只狐狸似的笑了起来:“vr电影。”张然见戈达尔一脸茫然,简单介绍了下什么是vr,继续道:“在vr中,现有的电影语言基本上是失效的,没有景别,也不能进行剪辑。但vr电影才是最接近真实的,镜头是真正在模拟人的眼睛。因为我们用眼看东西,看到的画面本身就是连贯,是没有剪辑的。vr电影具有天然的高度沉浸感,可以将人真正带入电影的世界中。某种程度上说,vr电影将是电影的终极表达形式。”
戈达尔皱眉道:“vr比普通电影更接近真实状态,但不能剪辑,只能用长镜头拍摄,就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切换,那怎么叙事?”
张然凝视着戈达尔,缓缓地道:“现在vr就跟电影刚刚诞生时一样,只能拍长镜头,没有合适的电影语言。不过正因为不能剪辑,原有的电影语言不能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电影语言,才能成为和现有电影不同的新电影!”张然笑吟吟地道:“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拍vr电影?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向你提供1000万美元,并提供设备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对题材也不加限制,你可以拍任何你想拍的内容。”
戈达尔的片子晦涩难懂,基本上没有什么票房。戈达尔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成本都非常低。这样才不会亏本,才能继续拍电影。现在听到张然开口就是1000万美元,还不限制题材,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心里十分感慨,有钱就是好!
戈达尔这些年他一直在拍实验片,做各种电影语言的尝试。既然张然愿意提供资金让他尝试vr电影,他又怎么会不愿意呢,当即点头道:“我非常愿意尝试。”
张然咧嘴笑了起来,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哄得小羊开了门的大灰狼。
早上七点半,张然来到酒店二楼的餐厅。李雪建正在餐厅里用餐,但王珞丹不在。
张然走过去,在李雪建的对面坐下。他点好早餐后,看着李雪建道:“昨天的发布会还好吧?”李雪建点头道:“反响特别好,大家都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张然点点头,道:“辛苦你们了。丹丹怎么没在,这丫头还没起来吧?真是越来越散了!”
“张老师,背后说人坏话可不好哦!”王珞丹的声音从身后传了过来。她拉开椅子,在张然对面坐下,然后将一本杂志放在张然面前,灿然笑道,“我是去拿场刊了。张老师,你猜场刊给《烈日灼身》打了多少分?”
张然没有理王珞丹,打开电影节的官方场刊,快速浏览起来。昨天主竞赛单元有两部电影首映,一部是东瀛导演河濑直美的《第二扇窗》,一部是张然的《烈日灼身》。
河濑直美是戛纳嫡系导演,号称戛纳的亲女儿,她的电影只要拍出来就能入围戛纳的官方单元。不过影评人对《第二扇窗》的评价不高,场刊评分只有2分。
《烈日灼身》则受到了影评人一致追捧,9位影评人就有7位打出了最高的4星,剩下两位影评人也给出了3星的评价,平均分高达3.8,创造了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的新纪录。
看到这个分数张然露出了笑意,看来大家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他往后翻场刊,想看看影评人对《烈日灼身》的具体评论。
《正片》杂志主编,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西蒙给《烈日灼身》打了四颗星:“张然的《烈日灼身》,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放映影片中,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张然是当今世界影坛最优秀的电影人之一;他将对人类社会与电影艺术的反思,融入了他所创造出的艺术史诗当中。这部如黑豹一样流畅的剧情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令人窒息的表演,更处处充满着比什么都重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整部电影对主观镜头的运用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先爷临死前的那段20多分钟的主观长镜头,简直可以让人灵魂出窍。《烈日灼身》是本届电影节最疯狂的电影体验!”
《洛杉矶时报》影评人格伦-惠普同样给出了四颗星:“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张然的回归令人惊喜。《烈日灼身》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电影的故事有些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比《老人与海》的细节描写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考。故事发生在中国,但电影揭示的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如果我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反复看《烈日灼身》,一直到戛纳电影节闭幕,我都愿意的不得了。”
巴西影评人何塞-卡洛斯给《烈日灼身》打了三星:“大家都对张然寄予厚望,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影迷,都很看好张然的新作。《烈日灼身》确实是一部令人震惊的作品,激动人心,充满了创造力,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过多的主观镜头有过于炫技的嫌疑;而且电影本身是3d,再加上大量晃动的主观镜头,会带来严重的眩晕,造成观影障碍。”
媒体和影评人反响很好,这无疑为《烈日灼身》的宣传和上映开了个好头。张然心满意足的放下场刊,笑容满面的吃早餐。
王珞丹见张然满脸笑意,笑嘻嘻地道:“张老师,我刚才去拿场刊时,遇到一个记者,他对我说如果金棕榈不给《烈日灼身》,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会名誉扫地。”
张然耸耸肩膀,不以为意地道:“场刊和评审团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在三大电影节,场刊最高分反而不容易拿最高奖,都快成魔咒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2046》都是戛纳场刊第一,结果都与大奖失之交臂。《一个人张灯结彩》在柏林拿到了3.9分的高分,也没有拿到金熊。获奖这事真的看运气,不要多想,保持平常心!”





电影教师 第1033章 评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电影教师最新章节!
不只官方场刊的九位影评人对《烈日灼身》给出了超高的评价,英国《卫报》也在第一时间四星力荐,声称张然贡献了一部英雄史诗:“《烈日灼身》是张然所有作品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中的先爷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把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示出超乎寻常、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大自然进行了惨烈的抗争。在大自然释放淫威之时,他们显得那么渺小,未尝没有恐惧,但绝不轻言放弃,哪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法国权威媒体《世界报》同样给出了超高评价:“张然通过一位老人在大旱之年带着一只盲狗守护一颗玉米苗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在绝境面前所呈现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电影并没有停留在抗争这个表层意向上,而是将主旨指向了人该怎么活,怎样活才有意义等形而上的层面,书写了一部充满感染力的精神史诗。”
影评人尼古拉斯-巴伯观影后在英国bbc文化频道刊登了一篇影评文章:“《烈日灼身》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那种饱受折磨,那种决不放弃,那种投入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的抗争让人为之颤栗。”他对李雪建的表演同样赞口不绝,声称李雪建奉献影史最为杰出的一次表演,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苏菲的抉择》中的表演能够与之匹敌。
《烈日灼身》不仅在欧洲好评如潮,在北美也获得了超高评价。《综艺》杂志认为:“《烈日灼身》是一部极其独特又极其震撼的电影,电影开头主观镜头很少,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观镜头逐步增多,到最后完全变成了主观镜头。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逐步走进了电影构建的世界,走了先爷的精神世界,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绝望与坚强。”
《好莱坞报道者》在电影节刚开幕时,就把《烈日灼身》列为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大热门,如今更是称其为一部狂暴惨烈的史诗,一部英雄的颂歌。同时文章对张然在电影中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不要命的夸:“张然发明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时间、空间和记忆来构建他的电影世界,《烈日灼身》和任何其他电影人都不一样,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有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镜头。”
《纽约时报》盛赞《烈日灼身》是一部真正的大师级作品,文章中毫无保留地抒发对张然的导演功底与叙事手法的敬佩之情,形容张然是有悲悯情怀有生命意识的导演。文章表示:“电影通过通过绝境下的抗争,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以此引发观众对人的本性和生存进行思索。《烈日灼身》绝对是张然最了不起的影片之一。”
在社交网络上,《烈日灼身》也成为热门话题。首场放映后,影评人和观众纷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将“张然和烈日灼身”送上了fly热搜榜的首位。
“我被《烈日灼身》的惨烈和史诗般磅礴气势吓到了,《烈日灼身》讲述了大旱之年,一位老汉和一只盲狗一起守护着一颗玉米苗,艰难生存的故事。电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抗争和互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影评人大卫-安森
“张然在《烈日灼身》中奉献了电影史上最精彩和最复杂的一段长镜头,张然用他精湛的技艺,用他的绘画天赋精心组成画面,揭示了他世界里的颜色,纹理以及声音。可以肯定的说,张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语言演奏家。”——《电影手册》前主编,著名影评人付东
“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一段震撼人心的表演,电影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但《烈日灼身》更绝望,更悲壮,也更震撼人心。看完这部电影,我决定决定养一只狗,在院子里种一颗玉米!”——意大利影评人艾米利奥
国内媒体对张然,对《烈日灼身》,对李雪建都是极尽溢美之词,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什么“雅各布痛哭半个小时”、什么“观众鼓掌十五分钟”、什么“对民族精神完美的书写”、什么“入魂入骨的杰出表演”等等。
在豆瓣上,看过《烈日灼身》的记者和影评人写了98条短评,其中76条打了5星,15条给了4星,而且这些短评比媒体写得还夸张。
“这部电影真的牛逼到爆,给张然跪了。我一直以为这种关于农民,关于土地的电影只有第五代导演才拍得出来,没想到张然不但拍出来了,而且拍得比第五代导演还要牛逼。这是一部让第五代导演哭泣,让第六代导演绝望的电影!”——陀螺凡达可
“长镜头看过不少,但很多导演其实不懂长镜头,所谓长镜头就是把镜头拍得很长,实际上是瞎几巴拍。真正懂长镜头的有戈达尔、安哲、塔尔科夫斯基,以及杨索,看完《烈日灼身》,我真的给张然跪了,觉得自己就像没有看过长镜头。我相信就算杨索看到《烈日灼身》的长镜头,都要喊说个‘服’字!”——图宾根木匠
“看完《烈日灼身》,我想起了古龙小说中的一句话,他有一股气,一股侠气,一股血气,一股义气。就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人有这么样一股气,所以正义才能击败邪恶,人类才能永远存在。先爷有这股气,张然也有这股气,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电子骑士
不过张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评论,吃过早餐后,他没有回房休息,而是带着李雪建和王珞丹去接受媒体的采访。
戛纳电影节期间的媒体采访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官方安排的新闻发布会,在竞赛影片放映后,影片主创会先接受组委会官方媒体的集中拍照、小型访谈,然后走到电影宫举行媒体发布会;另一种是媒体私下采访,各大影片的发行方都在戛纳聘有公关公司,媒体可提前通过电话、现场等方式预约采访,并接受对方安排,这部分采访归公关公司统筹,与电影节无关,而且这种采访往往是要收费的。
比如,今年开幕片《摩纳哥王妃》主演妮可-基德曼的采访价是2000欧元,导演和妮可-基德曼两人的采访费就达到了4000欧。
采访费主要付给电影的发行方,由于欧美是这些电影的主战场,因此欧美记者采访往往是免费的。戛纳电影节大牌明星很多,但很少有中国记者去采访,就是这个因为约大明星采访要付钱。
《烈日灼身》是戛纳关注度最高,也是最火爆的电影,想要采访张然他们,当然也是要付钱的。倒不是张然在乎那几个钱,而是公关公司认为约张然采访的媒体实在太多,收费可以减少申请采访的人数。不过张然他们收取的费用不高,三人圆桌采访收只1000欧,绝对是良心价,而且他们还特别规定,中国记者免费。
采访地点的在电影宫对面的普拉达专卖店的二楼。专门布置了采访区,有一张圆桌,对面摆着一排沙发。接待小姐站在专卖店门口迎候。由于张然缺席了昨天晚上的发布会,记者们都特别想采访张然,听他谈对《烈日灼身》的看法。在普拉达的门口,记者们排成了长龙。
整个采访是戛纳有名的圆桌采访,八九个记者一拨,围着圆桌向采访对象提问。采访一般是按顺序,每人先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再抢问。
第一批采访的九个记者屁股还没坐稳,一个美国女记者就抢先问道:“张先生,第一次到戛纳参赛,就拿下场刊最高分,感觉如何?”
张然作了个哭丧脸:“最大的感受就是,完了,金棕榈飞了!”记者都知道场刊高分难拿大奖的“魔咒”,顿时大笑起来。等大家笑过后,张然继续道:“很高兴这部电影反响不错,对我来说,观众的反应是最重要的,比任何奖项都更有价值。”
张然刚回答完,另一个美国女记者马上抛出了问题:“《烈日灼身》最后那20多分的主观长镜头非常惊人,而李雪建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了,我都不忍心看,是怎么拍出来的?
张然解释道:“这场戏我们设计了两种拍法,一种是主观长镜头,另一种是先爷和盲狗两个的主观镜头,镜头在他们两个间来回切换。这两种都拍了,最后我们选了长镜头。长镜头是把摄影机装在李雪建老师身上,由他来完成的。因为是3d摄影机,非常笨重,不是李老师最瘦的时候拍的,而是他体力比较好的时候拍的。即使如此,整个拍摄的过程也很困难,对表演、对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我们拍了七天,拍了十八遍。但最终效果很好,我很喜欢这个镜头。”
不等其他记者提问,第一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问:“电影中有大量的主观镜头,临场感特别强,不过有影评人认为电影过于炫技,你怎么看?”
张然轻笑道:“我没有故意炫技,就像最后那个长镜头,其实我们拍了两种,之所以选长镜头,是因为这种拍法临场感更强,会更加震撼,不少为了炫。”
张然刚回答完,第二个提问的女记者马上又抛出了问题。她们终于惹恼了其他人,一位法国记者大声道:“两位女士,能否让我也问一个问题?”
两个女记者有些不好意思了,都闭上了嘴。
张然冲法国记者笑了笑,道:“你有什么问题?”
法国记者马上道:“导演,你的电影里总有很残酷的东西,这是你生活的视角,还是单纯的创作视角?”
张然的电影偏好孤独和悲剧,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但这些没法与外人说。他没有正面回答:“佛家有言,众生皆苦。叔本华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我电影中的主人公会遇到困境,甚至会很悲惨,但我不是为了渲染这些。”他顿了顿,眸子闪着淡淡的光芒:“在困境中奋起的精神和勇气才是我想要呈现的,那是人类的希望之光。正是这种精神把我们带到文明的今天,也会将我们带到更加文明的未来。”




电影教师 第1034章 只求留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电影教师最新章节!
在法国电影圈,戈达尔是神一般的存在。你去考法国的电影学院,要是说不喜欢戈达尔的电影,根本就不会被录取,会认为品味有问题。
这次戈达尔的电影《再见语言》在戛纳首映,自然受到媒体和影迷的强烈关注。在放映前一个小时,电影宫六个入口处的队伍都已经超过一百米,大多数人都怀着朝圣的心情来的。
戈达尔没有出席电影的首映礼,在跟张然见面后,他就回瑞士去了。电影的几位主要演员入场后,卢米埃尔厅的灯光逐渐昏暗下来,现场广播提示:“请大家戴好入场时领取的3d眼镜,《再见语言》是一部3d影片。”
特别有意思的是,电影开始后,到场的记者们像来听课的学生一样,齐刷刷地拿出笔记本。但在影片放了十分钟后,他们放弃了记录,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在电影在讲什么。
戈达尔一直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大片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的旗手,他自然不会屈从于好莱坞的手法。影片开场就是一系列混乱、支离破碎、色彩复杂的图像,甚至出现了左眼和右眼画面不同的场景,再加上电影说的是法语,字幕又时有时无,张然看了十多分钟就睡着了。当然,不只张然睡着了,大部分记者看睡了,整个放映厅鼾声四起。
不过张然没睡多久就被鼾声惊醒了。睁眼看时,左边的胖记者睡得鼾声如雷,右边也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认识右边的记者,《卫报》的安妮-比尔森,前几天还采访过他,据说是戈达尔的铁粉,没想到她也睡了。
让张然惊奇的是,在电影结束出字幕的一刹那,呼呼大睡的记者们都惊醒了,全场起立鼓掌,一边鼓掌,一边赞叹,完全是看完神作的表情。安妮-比尔森更是边鼓掌边感叹:“真是太惊人了,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张然嘴角一阵抽搐,你明明刚刚才睡醒好不好,他故意问道:“你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吗?我怎么觉得这部电影像半完成品。”
安妮-比尔森没认出张然,因为张然带着《黑暗骑士》中小丑的面具。她以为张然是诺兰的粉丝,露出鄙视之色道:“那是故意的,这是大师的作品,他是在玩电影,是在享受电影。”
走出放映厅时,张然听到几个中国记者都表示自己看睡着了。只有一个年轻记者第一次到戛纳,觉得看大师的电影看睡着很丢脸,掐着大腿看完的。年轻记者苦恼地道:“我根本就不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影评怎么写啊?”
旁边的老记者教育道:“戈达尔的电影都看不懂,不光我们看不懂,外国记者一样看不懂。这种片子只要夸就对了,直接写戛纳又一部神片诞生了。”
在《再见语言》上映第二天,全球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类报纸纷纷刊出影评,对《再见语言》各种吹捧。安妮-比尔森更是热情洋溢地写道:“电影院没有上帝,只有戈达尔。”
中午,张然和张婧初通话的时候,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她听,还表示:“等我到了戈达尔这个岁数,我要故意乱拍一部电影,拿到电影节参赛,让几千记者和影评人在大厅里鼓掌与欢呼,严肃地讨论和分析电影背后的意义,而我在家里二郎腿说,你们都我耍了!”
张婧初哈哈大笑道:“这么好玩的事一定要叫上我,女主角我预定了!”
结束和张婧初的通话后,张然准备前往电影宫,参加《聋哑部落》的首映。瑞恩-库格勒对张然说过,这部电影是受《一个人张灯结彩》启发才拍出来的,电影的导演非常希望张然去参加电影的首映。
就在这时,张然接到了天工重彩vr小组的电话,说他们已经到瑞士了。戈达尔对vr很特别感兴趣,在跟张然交谈之后,他就急不可耐的返回瑞士,等天工重彩送设备上门。
张然告诉天工重彩的工作人员,好好跟戈达尔合作,自己明天上午到瑞士。
第二天上午,张然赶到了瑞士沃州莱芒湖畔的小城尼翁,来到了戈达尔家。
安妮-比尔森有句话没说错,戈达尔是在玩电影,是在享受电影。张然到戈达尔家的时候,老头正带着带着工作人员和两个演员在院子里试拍。
男演员头上戴着头戴式vr摄影机,和一个女演员边走边聊。戈达尔坐监视器后面,兴致勃勃的看着两个演员进行表演。
戈达尔看到张然,当即喊了“停”,让两个演员休息。等张然走过来后,他就像拿到了新玩具的孩子,兴奋地对张然道:“这东西有意思极了,比电影更接近真实,也比电影更自由。我拍了一段,你看看效果怎么样?”
张然非常想看看戈达尔拍出来vr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戈达尔一辈子都在探索电影语言,拓展电影语汇,对空间,对画面,对镜头的理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拍出来的vr肯定跟其他人不同,也许能够对张然有所启发。
张然戴上vr眼镜之后,张然发现戈达尔拍vr跟拍电影,拍3d电影一样任性,根本就不管规则,也不管观众接不接受,反正老子拍爽了就行。vr不能剪辑,但戈达尔偏偏就剪了。于是,张然就看到女演员就跟会瞬移似的,一下在自己的左边,一下在自己的右边,而且两个演员说的又是法语,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待张然摘下vr眼镜,戈达尔饶有兴致地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张然知道戈达尔是直脾气,毫不客气地道:“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鬼片,跟我对话的不是人,而是女鬼,她在我面前飘来飘去,嗖嗖的!”
1...462463464465466...5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