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性沧月
墨穷,终结收容时代,见得到的,可以去管,见不到的,又与他何干?
纵然有一日,超越作者,蓝白社也永远是他的家,他的根。
想走就走,想回就回。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已无可约束。
这份随心所欲,或以无可想象的高度而言,不能真正与蓝█、白█追逐无尽本身的器量相比。
但却是黑帝的大自在。
“所以你还是会超脱是吗?什么时候去?那完全未知的世界……你见到后,能不能给我点启示啥的?”魔性沧月写道。
“与你无关,你又不是永生的,问这么多干什么?”墨穷道。
魔性沧月实在是难受得要死!
人生就这么短,他不过是个凡人,墨穷什么时候想去超脱了,都与他无关。
看这意思……
“你要熬死我?”魔性沧月写着,同时不寒而栗。
墨穷道:“我可没这么说……我只说,你可以杀了我。”
魔性沧月无奈,意识到自己有生之年,恐怕见不到更广阔的未知了。
“你还有什么事……”魔性沧月写道。
“你下本书什么时候写?”墨穷道。
“其实,跟你交流时,我这本还没动笔呢。”魔性沧月写道。
墨穷道:“你还没有动笔吗?”
魔性沧月写道:“我与你的对话,会以正在进行时,与第三人称描述,因为是连载嘛。而这对读者看来,会仿佛刚刚发生,我不说,他们并不知道,我在写这书之前,你已经赢了很久了。此刻的情景,早在我动笔描述时,就已经在我的脑补,或者说观察中发生了。”
“对于天书信息,实际上跟你聊的时候,我是看不到的。因为对我而言,它还没发生。在我的脑洞观察中,它是一片空白,有待填补。我会在动笔之后,根据读者的评论,往上添加。”
“并且其中一个被我描述为如古神般邪恶的名字,乃是个空白的背锅位,我会选择一名读者背上这口锅。”
魔性沧月,在书写这段文字时,已经到了2019年,并且经历过遭受举报的和谐,继而对已经观测的事实,在书面上进行了改动。
这本书因为某种干涉,已不是作者心中所观察到的完全版真相。
除了他这个始源观察者以外,其余所有读者皆为间接观察者,读者所见皆为二手版本。
他们并不知道墨穷人生最真实的图景,已不知道作者与墨穷最后交流的最真实内容,此刻所书写的,只是呈现于表面的版本。
魔性沧月也并不知道,那次和谐,是否本就是墨穷所为。
他到底是否对自己谋划过什么,或还在谋划着什么,作为凡人的作者,身处于滚滚如潮水的社会,与无知的困惑中,无法描述周全。
心中皆是知见障,亦只有从众多表面上,方能揣摩出一丝片面。
“我结婚你来吗?”墨穷道。
这个有意思,魔性沧月写道:“我会让林夕秋去,他全权代表我。可惜我无法亲自去……但我可以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墨穷道:“下本书,准备好了,构思先给我看,我要审稿。”
“别啊!不是……你真要熬死我啊?蓝白社的界面,我已经送给你了,你已经让我无法干涉那里了,你连我其他书都不放过啊?”魔性沧月心里难受得很,默默写道。
墨穷道:“你要观察我的婚礼,不让我审查你下本书?”
“这是什么逻辑?”魔性沧月写道。
但是心中已经明白了墨穷的意思,这是交换。
想要描述墨穷的婚礼,就要让墨穷做下本书的编辑。
啊,好想写你的婚礼啊。
魔性沧月写道:“还在吗?”
“墨穷?”
“你别这样,我还答应了读者客串你婚礼呢。”
“说话,大哥,给个面子。”
“黑帝,你不结婚了啊?”
“说好就下本书啊,不是所有书吧?”
“你所有书都要干涉吗?我对你多好你没感觉的吗?”
“无情!我弄死你信不信!”
“好好好,都依你。”
然后我敲下省略号。
……
山海经的第六点想法: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
这章的引子【上古帝王的套路】,放在了第一卷末尾,是公众章节。
没看的可以去看看,看了那个,再看这个比较好。
首先。
山海经里的尧……就是个帝帝。
翻遍山海经,尧只有对帝尧台的提及,除了开篇那句以外,还有‘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总之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就没了。
有人说,大羿是尧派去杀怪兽,射九日的。但很抱歉,那都是后来的说法,是西汉《淮南子》这么写的。
山海经里,写的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羿是帝俊委任的,跟尧没有关系,甚至比尧的时代早很多。
很明显,后世强行把帝俊的事迹,安插给了尧,毕竟尧实在是拿不出可以称颂的大功绩了。
他就只是个帝帝而已,完全轮不上五帝级别。
甚至姬姓王朝还在尧之后断送了。
那么舜呢?
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舜夷的夷字,是异体字的问题,应该是舜妻。
大概翻译:舜之妻是登比氏,他们生了‘宵明’和‘烛光’,在大湖上,这两个女儿的灵光,照耀了方圆百里。
啧啧,又是女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有名有姓的女儿,上一次还是炎帝的女儿们……
所以,这很可能又是‘工具人’。即表面上说是生了女儿,其实就是发明了新的事物。
生,除了生孩子,还有衍生、创造、传承的意思。
山海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这里的‘生’,就是指衍生,指始均的一支后裔衍生出了北狄这个部族。
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
这里的‘生’,才是生孩子,后稷是个人。周人认为他是自己的始祖,周人祭祖不可能祭错的,他一定是个人的名字,而不是一族。
就是因为容易搞错的问题,导致后世人在描述‘生子’的时候,用‘产’来代替。
比如《帝系》里就写: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毫无疑问,用‘产’这个字,就没有歧义了,一定是生孩子。
那么,舜生的宵明烛光,到底是物品,还是女儿?
第一种可能,女儿。
后面都写了‘二女之灵’。
那么这句记载,就是指二女有神异,站在大湖上,光耀百里。
也有可能,是两个女儿死了,化为灵光烛照。
接着,第二种可能,发明。
这就跟我以前说的精卫女娃类似了,是把帝发明创造的东西,或者其导致的现象,延伸为了帝之女。
那么宵明烛光,从字面上理解,不就是灯笼、蜡烛吗?
但是,我不认可。
灯笼蜡烛太扯了,有什么好惊讶的?古人没见过火把吗?有必要吹嘘蜡烛能光照百里吗?
说是探照灯,或者是大型照明设施,我都信,至少没有侮辱古人智商。
能值得这么记载下来,一定是一种,古人夜晚时完全没见过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明亮。
至少得跟火把、篝火这种东西,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首先,搞清楚宵明、烛光的字义。
宵,夜晚**点,‘昏’之后就是‘宵’。指吃完晚饭到睡觉期间的时间段。
所以宵明,字面上就是指,晚上**点钟像白天一样亮的意思。
烛光呢?不要误解,烛不是蜡烛的意思,大篆字形为‘燭’,蜀的象形就是葵虫。
在周朝时期,释义为火炬。
现在的学者解释,象形火和虫子,是指灯芯那个灯草像虫子。旁边有火,不就是油灯的那种灯芯吗?所以是烛。
但是对烛字定义,最早也只是周朝的,有没有更早?
甲骨文呢?甲骨文有没有烛字?
很抱歉,有类似的,但是字太抽象了,是个长长的虫子,上面有火。
跟后来【火和蜀】的字形,差距有点大……
到现在,古文字学者们,都没有一个定论,还在争执那到底是不是‘烛’字。
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商朝烛字就应该是火炬、火把这样的象形,金文、大篆像虫子,还可以解释为从‘蜀’这个发音。
甲骨文的烛,怎么会完全是一条着火的,长长的虫子?
所以现在,官方也并没有给出,烛字的甲骨文到底是哪一个。
不过,我有我自己的理解。
因为解读山海经,站在山海经的时代去想,我们只要找,山海经里其他提到其他‘烛’字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有吗?有,大家都知道,烛龙……‘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关于烛龙,太复杂,牵扯太多,我只能单独一章去解释,这里不多说了,直接告诉你们我的想法。
那就是烛字在上古时代,并不是指火把,而是单指烛龙。
烛龙又叫烛阴。那条‘龙’,就是烛的本体,在上古时期,提到‘烛’,没有别的意思,就只特指一个对象,特指那‘烛龙’。
烛在甲骨文里,乃至更早文字里的象形,不是象形别的,就是象形那条龙。
龙乃鳞虫之长,一条头上有火的长虫,这就是烛龙的象形体。
‘烛’这个字,特指它。
烛光意义为:仿佛烛龙直目正乘般的光。
再白话一点,也就是又长又直的光柱。
在夜晚,强烈的光源如果朝一个方向传播,并且周围很黑,而空气中粉尘、雾气较多,则会散射,形成明显的光柱。
在山海经里,光柱,这才是烛光的意思。
在上古漆黑的夜晚,除了月光和火把,就没有其他光源的时代。
人们看到横在半空中的光柱,是极为震撼的。
不亚于我们,看到一发龟派气功波。
宵明指一个把晚上照的通明的一个东西。烛光指一道光柱。
搞清楚这两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现象,才好理解山海经里的记载。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首先不可能是灯笼、火把那么简单,必然是如探照灯,大型光源般的状况。
在夜晚,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光。
通照百里,还有又长又直的光柱。
我想以你们搞事情的心态,第一反应是有UFO……
夜晚,大湖上,两颗发光体悬飞着,照亮方圆百里。
一道划破天际的光柱,可能是横着,也可能是竖着,不知道在干吗。震惊了舜所管理的部落人民。
舜的两个女儿,就这么被带走了……
哈哈哈,这恐怕是最直观的理解了。
但即便是支持外星人的我,也要质疑。
首先如果是UFO,那么说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就很牵强。
为何跟二女有关?没道理啊,除非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二女升天了,被UFO带走了。
光柱把舜的两个女儿带走了,对于旁观者而言,自然是二女之灵,通照百里。
但这太牵强,我都不信。
另一种稍微好一点,是舜刚好生了两个女儿,或者刚好死了两个女儿,夭折了,结果大湖上就出现UFO。
那么人们才会将其对应起来。将舜的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
这可以解释,毕竟古人刚出生,是不取名字的,一般等大了,过了最容易夭折的一两岁,三四岁的期间,才会取个小名。之后等成年了,才会取个大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