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舟自横
汉国新帝刘,率汉国百官,降了大周。
这件事情才真的令人瞠目结舌,无数人回去查看自己手中搜集情报的人员是否漏了什么,汉国虽然换了个少帝,但是刘渊留下的根基还在呢,更是留下了不少肱骨之臣,怎么可能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投降了?!
然后他们确定,从头到尾,除了在并州那场大战,汉国打败,损失将近七八万人马之外,汉国和那周国并没有再有过任何争斗!就算是死了七八万的人马,对于汉国的确也颇为伤筋动骨,但是绝对不可能就这么一蹶不振,他们可是匈奴!
实际上,汉国国都平阳,在刘继位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数度易主了。
非常讽刺的一幕,当年司马氏也是诸王争霸,在洛阳打得昏天暗地,结果晋朝分崩离析,刘渊抓住了这个时机,才能立国称帝。而如今他一死,司马氏的悲剧在匈奴刘氏身上重演了。
当时扶持刘的刘欢乐是宗室,颇具才干,也有男人共同都有的野心,至少刘是不可能降服这位王叔的。所以,刘欢乐仗着自己手中的兵权打算掌控朝政。
这时候,刘的舅舅单将军不干了,当然,他并非是替刘这个外甥抱不平,而是替自己抱不平。
单太后,曾经的单夫人出身氐族,乃氐族酋长单征的女儿,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 分卷阅读319
当年单征率部投奔刘渊,刘渊见其女容貌艳丽,遂纳为夫人。而这名多年以来,自己妹妹不知道受了多少苦,自己作为氐族人,根本不受重视,自己父亲当年的投靠,换来的,不什么都没有换来,刘这个外甥还是自己瞅准时机扶持上去的。
所以,如今将这个皇帝宝座送与舅舅也是不错的报答方式啊。
刘欢乐和单将军这两位托孤之臣却是掐了起来,刘欢乐领军,背后有匈奴人支持,单将军也不是吃素的,背后站着氐族族人。
而另外一边,被害死了儿子、被封了个有名无实太后的呼延氏终于爆发了,不过她儿子是二皇子害死的,而二皇子已经被皇帝杀死了,她看着皇帝如今陷入了绝境,曾经支持他的人如今早已翻脸不认,便决定为刘做的点事情。
呼延氏一场鸿门宴,邀请了众多对刘有意见的臣子,一道道有毒的菜,彻底要了他们的性命。
这种情况下,刘这个皇帝怕是坐也坐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就只有投降一途了。
至于刘投降后的麻烦事情,自然有游鸿吟接手处理。
最后刘被封为侯,长居于洛阳城。
其实这场内斗背后自然是有鹤鸣那些个鹤子的推动和策划,但是若不是他们本身就矛盾重重,野心勃勃,鹤子再怎么明能干,挑拨离间也是不会奏效的。
司马睿和南方朝廷部分官员,都被汉国投降灭国之事刺激到了。
要知道,当年司马越便是因为汉国攻下并州,开放了草原进攻洛阳的路线,这才下定决心迁都的,如今这青帝却已将强大到让汉国彻底俯首称臣了。
多年的自欺欺人,放任自流,让这些已经习惯了南方气候和生活的世家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南方已经是郭溪的天下,而朝廷如今应该思考并不是周朝入主洛阳之事,而是如何抵御来自北方强国的侵略。
他们终于不愿再骗自己,周朝如今一统北方,说郭溪没有一统天下之心么,傻子都不信,所以此人一定会攻打建康。
可是司马睿看不惯朝中重臣如此忍气吞声的当缩头乌龟,所以便和王敦商量,虽然晚了些,但是一定要起兵攻打洛阳,否则朝廷的面子将彻底丢光了。
王敦虽然心中觉得司马睿抓不住重点,但是还是应了。
这是他和哥哥商量做下的决定,此此陛下是定然要兴兵的,若是王氏强行阻止,岂不是坐实了王氏如那曹魏一样,架空了皇帝。他是无所谓,可是他哥哥对这种事情在意的很。
另外就是王敦对自己非常自信,他仔细研究过郭溪的发家史,明白此人就是靠着钱财邀买人心,真说什么本事可不一定有多少。
切,洛阳郭氏,不知道是几流的世家了,除了曹魏时期的一个郭嘉,根本没有任何人杰再出,更何况这郭溪还是个旁支中的旁支。而郭溪那个老师,陈家的陈堪,投机取巧之辈,能教出什么好徒弟出来呢。早年甚至名声是靠着书法积累的,王敦不屑的想,论书法,谁又能比得过他王氏。
所以,简而言之,王敦看不起什么周国,也对青帝嗤之以鼻。
不过王敦对郭溪手下的那些个将领还是十分看重的,毕竟那都是真刀实枪的打出来的名声,王敦有世家的骄傲,却并不是盲目自傲之人。
自立国之后,游鸿吟便开始安排各个部门的建立,好在这些事情曾经做过,并且早先已经将各个方面都梳理过,所以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繁琐,进度很快。
与此同时,周国全境上下,开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南北大战。
这是所有人都有所预料之事,北方建国,总要和晋国交交手的,当年刘渊也是打败了好几位司马氏,才能顺利安稳了国祚,将汉国的名头给打了出去。
但是就在此时,又是天灾降临。
建康城中,王敦刚刚发完誓词,鼓励好了军心,雄心勃勃的准备领兵出发,结果一场瓢泼大雨下了下来。不过王敦自己坐在马车之中,又淋不到,便开口继续赶路,谁知冒雨走了一个多时辰,雨水越下越大,已经影响到了道路情况,后军的辎重粮草等东西根本无法运输。王敦不得不下令就地安营扎寨。
王敦成了一个将大营驻扎在自家皇城之外十里地的大帅。所以还在建康城中的气象官被王敦咒骂了个狗血喷头。
原本以为这场雨很快就停了,一般来说暴雨都是不持久的,谁知这一下便是一天一夜,等雨水小了些,王敦冒雨继续走了两个时辰的路,结果雨水又大了起来,只能继续安营。此时,大军距离建康大约四十里地。
王敦觉得自己快变成一个笑话了!
只能说王敦的确倒霉,天下灾祸都是不讲道理的,不过,这次与多年之前并不一样,并不是干旱,蝗灾,而是水涝。
天下大旱之时,北方受灾最为严重,南方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而当天下大涝之时,情况就反过来了。
就连一直陪着游鸿吟的陈喜全,都觉得老天爷怕是真的就站在游鸿吟这一边。
天命二字的威力,在此刻显现无疑!
王敦最后无奈请示司马睿,而司马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买人心的机会,自然故作大方的同意等天气好点了再出发,并且还派遣使者做了一番鼓励,表示这并非是他的错。
虽然司马睿派的人很靠谱,一番作态也完美表现出了司马睿的宽容仁慈以及对王敦的关心,但是王敦并不关心司马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只是开始担忧。
其实不止是王敦担忧,南方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开始暗自嘀咕了。
并且,这时候,司马睿得位不正的小道消息也开始传来传去,甚至他本身的血脉也开始被人质疑。
据传当初司马懿有一次在谶书《玄石图》上看到有“牛继马后”的话,司马懿很担心司马氏的天下有朝一日会被牛氏夺走。于是司马懿绞尽脑汁,残害许多认为可能成为后患的牛姓主人(其中包括曹魏后期大将牛金)。却不想司马觐之妃夏侯光姬浪荡成性,竟与一个姓牛的小吏私通怀孕,而生下儿子司马睿,使“牛继马后”的话恰巧应验。
甚至早年王府中的旧人,那些个牛姓的大官小吏都被人翻开左瞧右看,似乎这么瞧着,就能看出什么来。
这种流言涉及后宅**,人喜欢八卦这种天性在任何时候都能得以体现,所以穿来穿去,屡禁不止,最后竟然被司马睿自己听到了。
这种话司马睿能忍?
为此大发雷霆不算,甚至开杀杖毙了许多人,这些人中有普通的仆从,也有朝廷中的小吏。虽然王导拦过,但是司马睿这次并没有听从。
显然,不知道是因为心虚,还是觉得屈辱,这则莫名而起的流言触到了司马睿的底线。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 分卷阅读320
王导自然也明白这流言起的莫名,他也知道不能放任流言,但是他不赞同司马睿的处理方式。这种捕风捉影的东西,只要不去管它,不去在乎它,自然有一天会消失无踪,或者嫌弃它消失的太慢了,不如再找些更有刺激性的消息掩盖过去。
但是司马睿显然是被气昏头了,王导也也愿意继续为了这个问题而将师生君臣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化,所以他选择了不管。
王导要比司马睿这个皇帝忙多了,司马睿虽然批阅奏章,但实际上只能给个指导意见,真的去处理那些实际问题,不好意思,早年司马睿做诸侯的时候,这些繁琐的工作都是丢给幕僚的,自己并没有处理过,所以也就谈不上会不会了。
而当了皇帝之后,司马睿把握着大方向,实施、验证、调解各方矛盾等等事务,却是王导在全权负责。
所以这也不怪王导力不济,事务实在是太多了,偏偏如今朝中内外皆不稳,更是让这位年轻时丰神俊秀的世家美中年,有了提前谢顶的危机。
而天下大涝,守在最严重便是南方,长江最近几日,水位爆增,决堤也许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流言不流言的,王导当真没有力气去管了,他正在联系众世家,处理天灾问题。
特别是要保住长江,否则这水量,这地势,将会毁掉半数晋国。
晋国,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王导努力疏通,多方调解之下,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在暴雨之中保下了长江,不曾出现过决堤情况。
为此王导也算是大大舒了口气,如此一来,涝灾损失便可将至最低。
但是即便如此,天命之说和司马睿的身世留言依旧不曾断绝。
而在三个多月后,大雨终于停了下来,太阳露了脸。
第220章名士风流(四十七)
大雨让晋国北伐之战胎死腹中,这让王敦一拳如同打在棉花上。
甚至,向来不信命运的王敦,首次怀疑起了,天下是否真的有所谓的天命所归存在。
如果连王敦这种人都开始动摇,那么其他人的反应已经可以推断出来了。
晋国抗击水涝之时,游鸿吟这一边也没闲着,晋国有一条长江要管,游鸿吟地盘儿上也有一条黄河要管,甚至比起长江,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要比长江高多了。
但是令周国君臣头痛的是,黄河有不少地方,还不是周国的领土,想要治理黄河,就必须真正统一北方,因为治理黄河水患,并不是堵住一块就可以了的,必须从都到尾都梳理一遍。
所以雍州和秦州这两块胡族地盘儿,开始被游鸿吟惦记了。
如果没有这次涝灾,他是不会在晋朝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就出手对付诸胡,晋朝那些世家可没有什么汉人一致对外的概念。
黄河流域。
“郭溪疯了吗?”石勒站在大帐之中怒火冲天。
说来他也比较倒霉。
先是自己的军队被那陆云一计策反,让他不得不带着三千铁骑投奔刘渊。哪个知道,刘渊虽然看重他,封他高位,可是承诺尚未实践,手下军队还没分他,刘渊本人就病重了,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汉国权位之争。
石勒不仅凶残狡猾,还十分看得清局势,所以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在汉国东山再起的想法,立即带着族人来到胡族众多的秦州、雍州。
秦州雍州之地虽然一直都是胡族掌控,但是并不代表的汉人就少,不过这两州的汉人,与那些胡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早就习惯了战乱的生活环境,也都不太指望朝廷之类的,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自己建立乌堡,集中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在这种世道活下去。
并且,这两州实际上属于荒凉之地,地里种不出丰的粮食,大家勉强保持个温饱,天气一直都十分恶劣,生活也艰难。甚至因为没有大量植被覆盖地表,也做不成牧场,除了少部分地区形成的大型城市被胡人占据之外,其他地方倒也并不是焦点位置,轻易也不会有人来搜刮这种贫穷的连房子都住不起的地方。
俗话说,青山恶水出刁民,所以石勒最后带着自己的亲信,打算立足扎根在秦州雍州这块地方,并且,石勒还有一个并未说出口的心法。
他明白,如果自己依旧是过去那样,拢大量兵将,组建军队,然后四处掠夺,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从史书上看,还是看如今那几个势力庞大的皇帝藩王之类的,无一不是占据了一块地皮,然后让农民种田,自己税,筑建城墙,修生养息。似乎只有拥有固定的地盘,有地方能够税,有地方能够抽丁,有强力的后勤之持,才能安稳手下兵将的内心,才能真正能够在这个乱世夺取至高权利。
如今无主之地太少,他无法硬碰硬周国和晋朝,最后的目标,便只有同样是草原部落出身的秦州、雍州、凉州等偏远地区可以选择。
所以石勒带着手下三千骑兵,又拉起了将近两万人的军队,先是吞并了实力最弱的乞伏鲜卑部,整顿之后,又攻下了自凉州远道而来的卢水胡的地盘儿。
比起那些彼此之间乱战一团,其他时间大多数都在作威作福的两州胡人,一直征战四方的石勒麾下战争经验要充沛的多,所以即便是实力强大的卢水胡,也终于败下阵来,起伸向雍州的爪子,乖乖的撤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凉州。
如今雍州秦州两州之地,能真正说得上话的,就只剩下羌族杨氏和羯族石勒了。
石勒安顿了下来,甚至让老家并州的一些羯人部落搬离故土,来到这里发展,想要如同曾经的州帝经营青州一般,也将这两州经营好,变成自己的大本营,成为自己争夺天下的资本。
结果还没等石勒和领军羌族打好关系,周国大军压境了。
石勒和杨氏面对这样的百战之师,不得不放下彼此成见,进行联手,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地盘儿被别人拿走。
而石勒之所以说郭溪疯了,就是因为对方选择的进攻时机。
就连晋朝都因为落雨的关系,放弃了原本北伐的军事计划,这周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这样恶劣的天气,却要掀起战火,岂不是自讨苦吃,必败无疑?
但是石勒总觉得对方可能会有一些杀手锏,所以才会脱口而出惊讶之语。
游鸿吟当然没疯,他之所以选择在这种天气下依旧兴兵事,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
首先,这次行动说是大军,实际上人数并不多。石勒东山再起的时间并不长,手上的粮饷也不足以养活许多兵将,所以游鸿吟预估他最多养活的人数是三万。
这三万中,还有十分耗钱粮的三千骑兵,再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之类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 分卷阅读321
的,有战斗力的顶天就一万五六千人的样子。
所以,游鸿吟并不需要太多的兵力。
其次,此时古代无法行军多是因为辎重运输的原因,这点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问题。首先周国治下道路多是水泥铺路,雨天除了潮湿一点,并没有大影响,而出了周国,这种东西方向的辎重运输,可以进行漕运。
最后就是冒雨打仗对于兵将们来说比较辛苦了,基本上要雨天行军,但是游鸿吟的后勤、待遇等等都是当世第一流,自然要求也是当世第一流,军队平日里的训练等等都是能够支撑军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战的。
综上所述,对于石勒来说是疯狂的举动,对于周国来说,只是为了尽快将两州入囊中的必然之举罢了。
而这次领军的,并不是王弥、曹嶷等将领,而是十分年少的陈风仪。因为这次进攻雍州秦州的并不是周国常规军,而是曾经的郭氏私军,如今已经成为虎林军的天子亲军。
陈凤仪是游鸿吟老师陈堪的孙子,三年前就被陈堪送到了青州。原本送来只是想在青州学院中上几年学,倒不是真的就觉得那青州学院比起自家的家学好,而是表达一种态度。否则,游鸿吟不可能如此轻易就下定决心娶陈氏为妻,就算陈堪是他老师也不行。
但是陈堪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丰神俊朗,聪慧过人的孙子被游鸿吟从学院中直接拉了出来,做了自己的弟子。
游鸿吟徒首要条件便是天资,这个条件并不会因为什么任何其他条件而改变。陈凤仪出身陈氏原本在游鸿吟这边是减分的,此人未来便是后族,游鸿吟其实并不愿意让后族过于壮大。
但是陈凤仪的天资的确十分优秀,心性也很好,游鸿吟弟子当中,也许只有霍青峻可以比拟。
所以游鸿吟还是破例下了。
然后,一位出身以谋略和纵横术闻名的陈氏优秀弟子,被游鸿吟教成了一位领军作战的将军。
并且,才十八岁,便被游鸿吟任命为统帅,负责这次对雍州、秦州的作战。
若不是最后任命胡归这位天子近卫统领,可以算得上一手组建这支天子亲军的人为副统帅,怕是朝中人均不可能同意。
就连陈氏自己都不同意。
陈堪直接冲到徒弟那里去了。他教徒弟教了数年,结果徒弟就把自己的孙子教成了这种模样,陈老爷子怎么可能不生气。
不过陈堪终究拗不过孙子自己愿意,最后气鼓鼓的回家了。
其实文臣领兵并不是什么多不好的事情,陈堪如此生气是因为自己孙子从一位文质彬彬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能空手打十人的高手,并且孙子还为此骄傲的不行,似乎早已将陈家十五年的培养忘得一干二净,心中只有他那个做一国君主的师傅了。
但是令众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在如此少的兵力情况中,陈凤仪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用无数种让人闻所未闻的战术,攻下了雍州半数城池。
陈凤仪的计策只在于一个字:奇。
一般来说,兵法讲究正奇相辅相成,若是只会用奇字,便有些落了下成,如果是将来有人特意针对主帅这种行事风格,很有可能会刻意布下陷阱之类的。
不过陈凤仪的奇,奇在无人可揣度,这其中有着陈氏纵横之术的深刻印记在其中,这也是游鸿吟对陈凤仪破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光是夺城战,他便想出了无数方法。
比如从水道入。雍州渭城因为雨水的原因,早已堵死,所以在城防上根本就没有进行考虑,谁知陈凤仪亲自带领四百兵士,使用特殊的鱼鳔子,从水道潜入,打开了城门。
比如诈降。当然不是他诈降,而是复的当地势力进入城池,然后诈降开门。
比如空降。这并不是纯粹依靠计策,同时也需要执行者的能力足够,佯攻一面,而他侧使用暗箭射杀守卫与岗哨,再借助钩爪、攀墙鞋直接入城。
最后,在攻击石勒所固守的城池时,大家已经不再质疑陈凤仪的能力,反而是所有人都开始期待陈凤仪将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而石勒这位狡诈的羯人,已经将城池经营的犹如堡垒一般,没有任何缝隙,城池之内也有不少补给和防御器械,城内军队的人数也足够,可以轮班将四面城墙都守的毫无破绽。
虽然石勒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他依旧心中隐隐有所不安。他不畏惧任何强力残忍的对手,但是却不喜欢面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无法猜测对方想法的敌人。
陈凤仪就是这种敌人。
因为陈凤仪的战绩,明明他手中的兵力根本不够围城,偏偏石勒还是选择了龟缩不出,这也让陈凤仪有些无奈。
石勒既然挑选这座城池作为最后的堡垒,自然是因为它足够完美,修建多年的城墙,厚实的令人绝望,外城套内城的建筑方式,让这座城市有了双重保险,甚至如果敌人出现失误,城中的人就可以立即反击,将敌人留下。城内有城内湖,水源充足,火攻和水源攻击都不成立。城池周围一马平川,也没有可以借用的地势。
倒是这座城池同样就在黄河边,若是陈凤仪狠狠心,倒也有方法,比如挖开黄河堤坝之类的,可是这地方最后都是陛下的领土,原本匆忙想要下雍州和秦州,就是为了治理黄河水患,若是如此做,就违背了最初的目的。所以陈凤仪将这个方法排除掉了。
面对这种硬骨头,似乎除了硬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
陈凤仪无奈之下,使出了杀手锏。
他手中有军中依旧属于绝密的武器。
地式爆/破/弹。
虽然不知道这东西为何名字这么奇怪,但是陈凤仪知道怎么用就够了。
与师尊学习三年,陈凤仪一直都在了解一种战争方式,不,应当说一直都在接受一种战争理念。
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胜利。
这个道理似乎非常浅显,理应是每一位领军者的原则,但实际上,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困难。
作为一个统帅,最注重的是胜利,牺牲是其次去考虑的东西,甚至在这种人命不值钱的年代,有时候‘辎重’‘名声’‘政治因素’等等原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权衡伤亡的条件。
而陈凤仪所学的战争理念,便是跳出一个小战场,着眼整个宏观局势,然后使用最为小的代价,不计任何手段,如同无处不入的水流般,彻底淹没敌人。
于此同时,陈凤仪也将周国的军工产业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里面许多新型的工具器械,许多令人惊叹的武器,都让陈凤仪蠢蠢欲动。
比起王弥、曹嶷这些本身天赋不错,在实践之中慢慢自己成长摸索起来的将帅之才,陈凤仪是和游鸿吟通过
1...9899100101102...1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