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唐长公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秋水晴

    郑氏还在世的时候,上官婉儿已经显示出八面玲珑的性子,但还没那么熟练。

    郑氏去世后,上官婉儿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便若脱胎换骨。

    如今上官婉儿对谁都是如沐春风般的态度,进退有度,丹阳阁中的侍女越发地喜欢她。

    人之初,性本善。

    李沄对上官婉儿,倒也没有太多的期望。她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做到对上官婉儿和其他的侍女一视同仁。

    可惜上官婉儿运气不太好。

    她本是当朝宰相的嫡系孙女,若是上官仪没有作死拟了那纸废后的诏书,上官婉儿就是长安城中众多贵女的一员,加上她周身才气,大概会是个名满长安的小娘子。

    一家有女百家求,想要娶她的青年才俊能把上官家的门槛踏平。

    可惜上官仪以造反问罪,整个家族男丁流放,女眷没入掖庭。

    上官婉儿到了掖庭,母亲郑氏出身书香世家,对上官婉儿的培养可谓呕心沥血。可郑氏对上官婉儿的陪伴只有在掖庭的那几年,上官婉儿还不到六岁,就被武则天从掖庭中放出来。

    李沄想,上官婉儿当她的伴读,还不如一直待在掖庭中。

    那样,或许郑氏不会早早病逝,而上官婉儿也只需要一直在掖庭中,有母亲郑氏陪伴,她除了读书学习之余,还有郑氏在旁教她为人处世之道。

    现在上官婉儿当了她的伴读……她是从后世而来,对上官婉儿别说是亲近,没趁着上官婉儿还没成气候的时候把她毁了,已经自认是相当克制。

    以后上官婉儿的路能走成什么样,只能是靠她的运气了。

    在东宫的杨玉秀听说小公主还没好,在侍女们的拥簇下到了丹阳阁。

    杨玉秀带来了两支老人参,跟李沄说道“殿下这两天有些咳嗽,你的病还没好,殿下担心又把病气传给你,那你就更不能好了,就让我带着两支人参过来了。这是去岁高丽酋长进攻的老人参,圣人给了东宫几支。殿下说他用不着这么多,让我带两支来给你。”

    李沄俏皮地皱了皱鼻子,跟杨玉秀说道“阿嫂把这人参带给我做什么太平身体好得很,如今能蹦能跳,早就好了!就是阿耶和阿娘还不许我出去玩而已。这好人参阿嫂还是带回去给太子阿兄,我上次听阿嫂说太子阿兄夜里睡不好觉,尚药局的殷大夫说了,人参切片泡水喝,或是临睡前含一片,都是可以宁神助眠的。”

    杨玉秀笑着刮了刮李沄的脸颊,语气温柔,“殿下给太平,太平就收着。东宫还有呢。”

    李沄没有再和杨玉秀客气,宫里什么东西没有,这些有钱都求不到的圣品自然也是有不少的。太子阿兄身体不好,宫里每次得了什么名贵的药材,父亲和母亲都会往东宫送。

    别说是父亲和母亲,就是小公主当初得了苏子乔从高丽送回来的人参,第一反应也是要给太子阿兄送几支过去。

    叹息,太子阿兄的身体真是众人的心病。

    李沄感叹完太子阿兄的身体之后,转而又关心起杨玉秀的身体。

    “如今天气变冷了,很容易受凉。阿嫂照顾太子阿兄本就劳累,更要注意身体。”

    杨玉秀莞尔,那双美眸中流露出些许揶揄的笑意,“我不像太平,我既不去太掖池看野鸭,也不会在草地上睡着,当然就不会受凉。”

    李沄“……”

    小公主有些羞恼,“永安可真是个小叛徒。”

    周兰若在宫里,如果不是在丹阳阁陪她,就是去东宫找杨玉秀玩。她因为在太液池边睡着而受凉的事情,槿落秋桐不会说出去,那杨玉秀是怎么知道的呢

    ——当然是周兰若跑去东宫玩的时候,悄悄跟表嫂说的。

    杨玉秀看着炸毛的小公主,抿着嘴笑,“你别怪永安。你生病的时候,她去东宫找我,还情绪很失落的模样呢。”

    李沄愣住。

    她虽然是生病了,可也不是什么严重的病,周兰若为什么会情绪很失落

    杨玉秀学着永安县主平时说话的腔调,说道“永安如今再也不是太平心中最重要的人啦,太平明明是在太液池边陪攸暨表兄的时候着凉了,偏要跟圣人舅父说她是因为贪看太液池的野鸭玩耍才着凉的。嘤,我心里好难过。”

    李沄顿时汗颜。

    她都能脑补出周兰若那个小萝莉扑进杨玉秀怀里撒娇的模样了!

    杨玉秀没有再跟李沄开玩笑,只是笑着问道“我也好些时日没见攸暨了,他还好吗”

    李沄想着那天武攸暨到丹阳阁时的模样,点头又摇头,“我也说不好。”

    杨玉秀闻言,沉默了片刻,然后又说道“我前些天见到了父亲,父亲说皇后殿下似乎有意将武家的子侄召回长安。”

    李沄有些惊讶,“我从未听阿娘提起此事。”

    “大概是时机还不成熟吧。我父亲说了,如今攸暨年龄尚小,还不能独当一面。若是此时皇后殿下将武家的子侄召回长安,对攸暨也不好。”

    李沄默然。

    父亲自从养成每天练剑的习惯之后,头疾发作得已经没有那么频繁。

    太子阿兄和母亲虽然感情上没有不和睦,但母子二人在许多事情的立场其实是有分歧的。

    父亲身体尚可,朝堂之上母亲培养的大臣们当然也是韬光养晦。

    纵有大臣愿意为母亲卖命,可用起来,又怎么比得上同源同宗的自家人呢

    武攸暨年纪尚幼,不堪重任,母亲只好将目光转向被贬出长安之外的武家子侄。

    李沄记得她年幼的时候,母亲带她去感业寺,外祖母杨氏也在。

    那时候外祖母就跟母亲说,武三思和武承嗣这些武家子侄在长安之外吃遍了苦头,重回长安,他们只会对母亲感激涕零。这些人即便是再不成器,总有一两个出挑的能为母亲所用。母亲拒绝了,因为韩国夫人还活着,而贺兰敏之是国公府的继承人。

    如今韩国夫人去世好些年了,国公府的继承人从贺兰敏之变成了武攸暨。

    母亲也终于萌生出了要将流放在外的武家子侄召回长安。

    可武攸暨怎么办

    武攸暨是母亲选的国公府继承人,却难保武三思和武承嗣那些自持是嫡系孙子,明里暗里对武攸暨使坏。

    既然是要召回武家的子侄,武攸暨的生父生母也会一起召回来。

    太子阿兄十一岁的时候已经上朝听政,还能处理政事,那是因为他有父亲和母亲为他护航。

    可武攸暨呢

    同是十一岁,攸暨小表兄面临的局面是恩师病逝,父母和叔伯全都是拖他后腿的货色。

    小公主光是想,都忍不住替攸暨表兄头秃。

    真的是太难了啊!




第91章 有匪君子21
    091

    李沄去清宁宫找母亲。

    虽然圣人和皇后殿下吩咐过,小公主的病要是还没好,就不许她出丹阳阁乱逛,但如果李沄非要出去,侍女宦官都不敢拦她。

    李沄到清宁宫的时候,武则天正在清宁宫的书阁练字。

    谁都知道,皇后殿下好书法,一手飞白体写得十分漂亮,连圣人李治都自叹弗如。

    清宁宫如今的大侍女是碧华,自从库狄氏嫁给裴行俭之后,从前库狄氏负责的事情,都交给了碧华。

    碧华容貌稍逊库狄氏,但性子稳妥缜密,也是武则天一手培养出来的心腹。

    李沄到了清宁宫的书阁,碧华正守在外面,见了李沄,便行了个礼,笑道“公主来了。”

    小公主里吗”

    碧华微笑着点头,随即微微侧身,让李沄进去。

    不管是在长生殿还是清宁宫,小公主都可以不经传召自由出入。

    武则天穿着一身淡紫色的常服站在案桌前看着一张字帖,听到动静,头也没抬便笑着说道“太平,你又调皮了。”

    李沄脸上挂着甜笑,缓步走向母亲的身边。

    她今年已经八岁,到了明年开春,就该九岁了。九岁的小娘子,要学会稳重一些,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在宫里哒哒哒地到处横冲直撞。

    李沄皱了皱鼻子,声音爱娇“我哪有调皮太平在丹阳阁里待了好些天,病早就好了。阿娘和阿耶再不许太平出来,太平终日在屋里待着,都要长蘑菇了!”

    长蘑菇

    武则天侧首,笑睨了女儿一眼,“嗯蘑菇呢阿娘怎么没看见太平身上长蘑菇了”

    李沄跺脚,朝母亲娇嗔,“阿娘!”

    武则天看着女儿的模样,笑了。

    李沄探头过去,问母亲,“阿娘在看什么”

    “在看太平从前在清宁宫写的字帖。”

    李沄定睛一看,那大概是她三四岁刚启蒙的时候,在清宁宫缠着母亲陪她练字时写的,虽然能认得出来是什么字,但那是真的丑。

    小公主咕哝着埋怨,“那时候太平的字好丑啊,阿娘别看了。您要是想看太平写的字,我重新再写一幅给您。”

    武则天没理会她的咕哝,笑着说道“那时太平的字虽然没有如今写得好看,但阿娘喜欢。”

    李沄看着那张字帖,咦了一声。前半部分字写得丑那是肯定的,可后半部分的字却既然不通,虽然墨迹有些凌乱,可字体秀丽飘逸。

    小公主奇道“为什么前面跟后面的不一样后面的是阿娘带着太平写的吗”

    武则天侧首望向女儿,“太平忘了”

    李沄默了默,她这辈子跟父亲和母亲撒娇耍赖的事情多了去,哪能每一件都记得。

    武则天眉目含笑,抬手捏了捏女儿的鼻尖,语气温柔地说道“那时太平还小,不记得也正常。”

    皇后殿下手中的字帖,是刚启蒙的小公主跑到清宁宫跟皇后殿下显摆时所写的。那时小公主不过才三岁,在父亲的长生殿写了自己的名字后,就得意洋洋地跑到清宁宫,跟母亲说她会写字啦!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拽着母亲,要母亲陪她练字。可是没练一会儿,娇气的小公主就跟母亲说累了,写不动。最后是皇后殿下抱着小公主,握着她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把后面部分写完的。

    那时候的小公主,还十分喜欢粘着母亲。每天都要到清宁宫来陪母亲,在海棠树下荡秋千,在书阁里练字读书,到了晚上,还要赖在清宁宫不走,要蹭母亲的床睡。

    想起过去的那些事情,皇后殿下心中有些感慨。

    李沄看着自己年幼时的字帖,除了心中有些怀念那些可以横冲直撞的日子之外,倒是没有太深的感触。她目光从字帖上移开,目光落在母亲的书案上。

    武则天察觉到她的举动,笑问“太平在找什么”

    李沄在母亲的案桌上看到了武家的族谱。

    “阿娘为何又把外祖父家的族谱拿出来了”

    武则天将手中的字帖放到一旁,“忽然想起来了,就拿出来看一看。”

    李沄歪头,那双清润的双眸望着母亲,忽然笑问“阿娘,你想把外祖父的那些子侄召回长安吗”

    武则天有些讶然,“太平怎会这么问”

    “阿娘每次在考虑外祖父族中的事情时,都喜欢把族谱拿出来看。太平记得敏之表兄病死的时候,国公府后继无人,阿娘要为外祖父选继承人的时候,便时常翻族谱。如今国公府有攸暨表兄了,母亲却在看族谱,想来是要把那些人召回长安。”

    库狄氏还没出宫的时候,曾经笑着跟皇后殿下说母女连心,小公主总是比旁人更了解皇后殿下的心意。

    武则天一直觉得库狄氏说的话,有点道理。

    小公主这不就猜对母亲的心思了吗

    武则天说道“国公府只有攸暨一人,难免人丁单薄。阿娘寻思着多几个人回来,也能帮扶一下你的攸暨表兄。”

    李沄“啊”了一声,皱着眉头说道“可是那些人不识好歹,从前的时候连阿娘都欺负。攸暨表兄虽然聪明又能干,可他还没有四兄大,那些人回来了长安,不会欺负攸暨表兄吗”

    在小公主心里,母亲的娘家人除了攸暨表兄是好人之外,一个个都是白眼狼,对母亲也不好。如今虽然说他们被贬谪到长安之外,在外面吃尽了苦头,若是重回长安,肯定学乖。

    可那不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嘛。

    要是那群家伙得势了,照样是趾高气扬的。

    李沄抱着母亲的胳膊,跟母亲嘟囔着,“不能等攸暨表兄有三兄那样大的时候,再让那些人回来吗其实他们回来也没什么好的,阿娘有阿嫂和表舅他们帮着就挺好。攸暨表兄到了长安这些年,阿嫂的父亲对他也很照顾。为什么非要那些不识好歹的人回来长安”

    武则天摸了摸女儿的脑袋,徐声说道“他们从前不识好歹,如今回来若还是不识好歹,那就把他们放到更远的地方去。”

    李沄“……”

    把娘家人贬谪出长安,这些事情母亲倒是干得很顺手。

    可小公主还是不死心,她拽着母亲的衣袖,跟母亲说道“太平不喜欢他们。阿娘,杨表舅愿意帮扶攸暨表兄就挺好,阿嫂是表舅的女儿,表舅对攸暨表兄也好。日后要是阿嫂有了小侄儿,十个八个武家的舅舅,都比不上杨表舅。”

    武则天听得有些讶然,看向女儿。

    李沄却浑然不觉母亲的讶然,她掰着手指头跟母亲说“太子阿兄总是生病,身体总是不好,东宫的许多事情,表舅和东宫的属官都会帮着处理。攸暨表兄从到长安开始,阿嫂和表舅对他就照顾有加,逢年过节还去国公府陪他。太子阿兄也时常夸奖攸暨表兄,说表兄既会画画又会盖房子,日后说不定能在工部大放异彩。”

    “阿娘,太平觉得攸暨表兄如今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武则天是何许人也

    李沄剑走偏锋,从不在母亲面前耍一些不必要的小心思。
1...7778798081...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