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奋斗记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我想吃肉
136
136、不好消息极品人...
社会心理学上,有从众与众从两种心理现象,现在的京城在这两种心理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已经热成了一锅粥,搅得大家都关心着巴掌大的平安州。如愿走了的,全家高兴,高兴完了又担心,可着劲儿地打听后续消息,必要得个平安信儿才好。没能走了的,叹完晦气又不死心地走关系想如愿。这两样活儿都与贾宝玉有关系,但是很少有人能从他嘴里得到实信儿的他已经忙得顾不上了。
平安州的直接情报已经断了,无论贾宝玉如何催逼,也只是到邻近州府省份的间接情报。有了锦衣卫,职方司的职能其实已经被大大削弱了,贾宝玉上任不是没想过整顿,但是什么事情遇上了两个部门扯皮就会显得很慢,职方司原本就不是个不太受重视的部门,老实说,他手底下的人手也不是那么顶用的,任职时间又短自己又年轻。能维持到原先的水平并且加以整理,让条理顺一点已经是极限了。皇帝每问及平安州战况的时候,贾宝玉都颇有种无语凝噎的感觉。
好在军中的消息还是通的,从京师出发的大军其速度果然没有很快,王子腾依旧呆在原地不得动弹。王子腾的表章送到了御案之上,皇帝想练兵,让新手们上个战场受点锻炼,练好了以后好用。幸而朝里还有几个人算是懂行的,委婉提醒皇帝要慎重。皇帝又犹豫了他不懂军事,当然,他有自知之明,不打算在这件事上独断专行,于是他又召开会议了。谁敢乱发言?都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好容易找了几个称得上有军事头脑的,又都吃不定皇帝的心思而不敢把话说满。真是邪了门了!
贾宝玉急得跑回兵部翻旧档,发誓要把近二十年来有过突出的胜利表现的人找出来,然后死都要把他推出去代打亲舅舅可是被扔在狼窝里了,他想不急都不行。但是……这是一个河蟹的年代,许久没打过仗了,兵法大家……没有!贾宝玉退而求其次,找了零星几次局部战争的主帅,也就是类似平安州这样场面的战争。最后让他找到了一个人张炯。
听听这名字……
此人,科举出身。
听听这来历……
此人,没败过。
听听这业绩……
此人,很贪。
听听这人品。
总而之言,这家伙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斯文败类。但是,谁叫人家没败过呢?想当初张炯前辈也是个斯文人,二十年前他考了秀才中了举人成了进士,最后为一方父母官,倒霉的是他分的地方并不富裕,不幸的是他这人太贪了,更要命的是他的前任比他还贪,真不幸……小范围的抗议活动就这么暴发了。张炯被激发出了潜能,没等上头派下人来,他就扑
136、不好消息极品人...
灭了起义的熊熊烈火。接着,他死死护住拿命贪来的钱,不肯向上通融,被调职。到了新的地方,他敛了很多,知道这样干是会惹祸的,然后,机会来了。他不贪不代表别人也很乖,隔壁州出了事儿,他打出了经验打出了水平,抄家伙带人灭了乱民,得到上级表彰。往后,周围有点小事儿他就给办了。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他总结出了规律,战争是最好捞钱的地方。每次他的战功升职总会被贪污降职所拖累,半死不活还是在四品的位置上混着捞着。
也因为有他这个先例在,京师诸公就没把这种小范围的不河蟹事件当成个大事来办。此时这位前辈正在离平安州五百里的地方剔牙,因为立了军功,所以他的家没人想抄,兔死狗烹的名声不好。张炯过得安逸极了,安全不知道遥远的京城里有个人在考虑着给他创造机会让他再捞一笔大的。
贾宝玉一面紧张地等着消息,一面拍案,有什么拾不了的事儿,就推他出去了!只要自己荐对了人,就算舅舅吃了败仗,皇帝也要看点面子少罚一点。
贾宝玉真的不期望自己亲舅舅吃败仗,但是事情是明摆着的,这回无法善了。他于军事上并不很通,也看不大出来王子腾这么拖着根本是在养敌。他倒是能看出来平安州最后会被平定,但是看到这些拖后腿型的援军,贾宝玉真没信心。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在哪里都通行,在战场上尤其要命。
果不其然,等援军拖拖拉拉地赶到,再与王子腾会师之后,一个多月过去了。原本的小火柴已经烧着了床单点着了床,火苗大有舔上屋顶之势。周围州县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直接来告状诉苦,要求火速平叛,人都到齐了还不开始群殴,难道是来看戏兼武装旅游的?再不把
宝玉奋斗记 分节阅读91
乱民平了,这点火就要烧过界了,谁也受不了啊,尤其平安州在其中一条盐路上,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接到军报,贾宝玉的手控制不住地发抖,王子腾要是打赢了还好,要是输了,这事就是贻误战机。然而这种事情瞒不下去,因为不值得瞒。如果在前线的是个不错的将领,只是一次发挥失常,处在这种血缘关系上代为隐瞒一二,等到他恢复水平然后扳回一城打个漂亮仗,这个风险也是值得担的。但是,王子腾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猪的家伙带着一群猪,真不具备替他担风险的价值。
贾宝玉咬咬牙,决定上报尚书。尚书大人投以同情的一瞥,然后拉着他一起面圣,一路上还交待:“若是圣上震怒,你不要多嘴。如果
136、不好消息极品人...
有转圜的余地,看我的眼色,你再说话。”这其实是看在贾宝玉本人的面子上给的提点了如果王子腾这回败了,王家大概也就那个样子了,原先的金陵四家,如今也就贾家看着好些了。贾宝玉长长出了一口气,谢过了。
皇帝果然在发火,身为健忘族群中的一员,他选择性失忆,忘了当初是谁默许王子腾原地待命,等着帮他‘练猪’的了。皇帝的拳头攥得很紧,站起来拿拳面捶着桌面:“亏他还是领兵日久的人!竟然犯下这样的兵家大忌。”
靠!贾宝玉在心里比了个中指。比完之后他开始担心了,还是那句话,皇帝不会有错,如果有错,你们看着分吧。而且现在的问题是这场战事要如何场?贾宝玉又犹豫了,他是看好张炯的,但是……如果张炯这回也不顶事了,那怎么办?四家就全要填在里面了他在要求火速动手的人里看到了史鼎的名字。
皇帝发了一阵儿火,也意识到平安州这次算是闹得比较大了,需要略微再重视一点儿。其实吧,平安州这地方的这些事,从经济损失上来说,不如黄河发次水,但是,一个月了,官军还没挽起袖子抽人,太丢脸了。火气又升了起来,然后大骂邻近官员不作为。贾宝玉想说,其实在这种时候,这种地形下,在他看来,大家不要乱动比较好,因为军事它是个复杂的事情。平安州并不是边境,四围的州县省份不动,就是个合围之势,按照持久战原理,耗也耗死它了。如果冒然行动,又是调兵又是调粮说不定还要加税,那是劳民伤财,说不定还要添乱。
皇帝直接下旨,先训饬王子腾,然后命令,出击。这个时候,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唐佑亲自起草了这篇旨意,文不加点模仿着皇帝的口气刷刷写了出来。皇帝看了草稿,表示满意,命令誊抄下发。贾宝玉从头到尾,什么话都不敢说,到了这时才说了另一件事:“陛下,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
贾宝玉很矛盾,有心给他们多争取些好的装备吧,又怕他们当了运输大队长,不给他们争取吧,真怕这些死人抗不住。皇帝虎着脸:“你们看着办。”贾宝玉咽咽唾沫,把没说话的话说完:“别的犹可,唯有一样,如今快到十月了,冬衣却是一大笔,两边儿加起来两万多号人,东西不算太多,却还要押运。”皇帝揉一揉眉心:“叫他们赶着办罢。再调两千军士选八百役夫,押运过去,去了就留在那里听用。”唐佑不又草拟了一道旨意,请皇帝用印。
皇帝盖完章,扫了一眼下面,事到如今,已经不干兵部尚书的切身利益了,他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反正这仗是必得赢的,期间别人如王家的煎熬,已经
136、不好消息极品人...
不干他的事儿了。贾宝玉却是一脸担心,想装都装不来轻松。皇帝想了一下,把贾宝玉留下问话。说实话,王子腾没平过叛,平常带个兵,把部队抓好给皇帝当政治筹码的事他办得溜,拢人心也算有一套。这回一看,战争并不是他的强项。这回统帅又点了他,皇帝担心之余,也想找个安慰。
贾宝玉听了皇帝的问话,犹豫了,他不敢肯定地回答皇帝,说他舅舅一定就能赢。皇帝看他这个样子也沉默了,许久冷道:“你不看好你舅舅?”贾宝玉躬身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敢妄言。”这会儿马后炮也该知道,王子腾已经误了战机,以后的仗会赢也会比一开始难得多。皇帝一挥手,让贾宝玉退下,回头去与唐佑商议着要不要再增援一些人马。
贾宝玉出得殿来,迎头遇着太子带着他家兄弟,旁边伴着他家叔叔伯伯,一道进来见驾。人家才是一家人呢,有事儿当然要他们商量着办了。事儿不大不小,在可控范围内,即使失误也能扭回来,正好练手儿。
贾宝玉匆匆见了这一堆千岁,太子站住了,问了贾宝玉一句一向可好。然后就问:“听说平安州不太平,父皇今儿竟是为何呢?”贾宝玉道:“殿下进去就知道了,不是大事,却也有些小麻烦。只是不与殿下相干,是下头的人没办好事儿。”太子点点头:“你有事儿就忙去罢,打起神来,可就快要成了孤的姑父了呢。”取笑一句,领着人走了。
贾宝玉低头垂手让到一边,一堆衣服上带龙带蟒的家伙从面前飘过,直到其中一个站到了他面前。站住的家伙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地伸出手来,贾宝玉一抬头,看到徒忻那张熟悉的脸。徒忻皱起了眉毛:“近来虽有平安州的事儿,何至于叫你忙得瘦了一圈儿?”说着,手背就在贾宝玉右颊从上到下摩挲了一阵儿,贾宝玉一偏头,徒忻叹了一口气,在他身上又摸了几把:“脸上瘦,身上也瘦了。”
贾宝玉低场道:“圣上还在里头呢,殿下快些进去罢。”
徒忻道:“你保重。”抬步前行。他的侄子兄弟都在殿外站着,让小太监进去通报,得到允许方才一道入内。
贾宝玉摸着脸看着他们进了殿里,苦笑一场,遇上这么糟心的事儿,能不瘦么?现在的情势,再给王子腾五万人马,用人海战术把平安州给淹了前提是他不犯昏还差不多,但是到了现在这一步,皇帝还会把更多的兵马交给王子腾么?
137
137、噩耗不断人进京...
徒忻与他家兄弟侄子站在一起,听着他皇帝哥哥发火,心里有点,嗯,幸灾乐祸。派着一群不靠谱的人去当援军,徒忻认为他皇帝哥哥的脑袋抽了。当然,徒忻也非常理解他哥哥,当皇帝的么?当然就是希望什么事都好,面面俱到。再说了作为一个皇帝他也不可能光依靠同一类人,所以提拔不同的人来搞个平衡那是最好的办法了。徒忻心里摇头,如果所有的纨绔子弟都是有用的,那力求上进的人就没有那么稀罕了。
皇帝气完了,觉得大臣不太靠谱,开始努力发掘自家人的军事才干。几个皇子心头一动,徒愉正处在青春热血的年纪,也是一脸兴奋,就是徒忻自己,也有一丝心动,但是他已经有了刑部了,兵部是轮不到他插手了的。皇帝最后发现,他家儿子没啥军事才华,废话!太平了几十年了,最大的动乱也就是平安州这样的级别,完全不能激起这些人上人的热血他们觉得战事太小了,太不容易出!于是把重点放在拉拢军队将领、兵部尚书、锦衣卫这些事情上了。这些人真是……会抓重点。
皇帝很头疼,当皇帝容易么?跟天斗跟地斗(各种自然灾害),跟爹斗跟娘斗,跟兄弟斗,跟大臣斗,好容易朝堂安稳了,又tmd来了这茬兵祸!皇帝在心里爆着粗口。儿子们摩拳擦掌有之,献计献策有之,推荐门人有之,他家十八弟还唯恐天下不乱的想去平安州走一遭,皇帝的脑袋涨成了一锅粥,留下太子,把其他人赶走了。
徒忻拎着他弟弟踱着步子回去了,一溜侄子早见怪不怪,但是也失去了与皇叔谈心,拜托皇叔在父皇面前代为说好话的机会。徒愉抻胳膊抻腿地争取自由和形象:“不是说了不这样对我的么?”徒忻一脸悠然:“不这样,咱们怎么脱身?”徒愉翻个白眼,跟着徒忻上了他的大轿,轿子极大,装完了两个人也不显得挤,里面还能摆得下茶点,抓起茶盏灌了一口:“又拿我当幌子。”
“你真想过去?”
“有点儿……哥,你说我行不行?我不添乱,就看着也是好的啊。”
“那里只怕已经乱得不用你添了。”
“啊?”
“你老实呆着罢,那块地方,事儿邪了。”
“?”
这是徒忻大婚后两后首次这样单独面对面地坐着,时近冬天,这次见面的地方是徒忻的书房,贾宝玉是被短笺戳过来的。书房短榻上摆着茶炉子,徒忻慢悠悠地煮茶。贾宝玉脱靴上榻与他盘腿对坐着,两人从见面就没说话。终于徒忻斟好了茶,送到贾宝玉面前。
茶是好
137、噩耗不断人进京...
茶,闻着就舒心。贾宝玉的心情好了一些,缓啜了一口,放下茶看着徒忻,人没怎么变。徒忻看着贾宝玉,憔悴了。还是没管住手,拉着贾宝玉的手轻轻抚着:“连这儿都瘦了,也不照顾好自己。”贾宝玉回了手,别头看着窗外枯叶自树上飘落:“瘦些倒好。”徒忻道:“你何须忧心?”虽然也不看好王子腾,但是徒忻对于朝廷的武力还是有信心的,号称两万多的人马摆在那里呢。说到这里,徒忻又有点小得意,长公主的准驸马,还是能少受很多牵连的。看着静静的侧脸,又有一点伤感。
徒忻又道:“圣上与我们又细算了一回,照你写的那些,平安州就算全州皆反,也顶不过明春。”毕竟是他家的事儿虽然这句话不能说出来,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徒忻也非常关心这场战事。在他心里,开始还真没把这个当回事儿。其实,如果不是自家亲朋好友陷在了里面,贾宝玉心里也是悠然的,明显的实力不对等,又没有国外势力干预帮忙,己方虽然有猪,但是长人脑的也不是没有,最后的胜利必然是朝廷的,实在不用担心。可谁叫现在倒霉的主将是亲舅舅呢?
贾宝玉转过头来:“我只怕……最后是必胜的,这胜却不是我舅舅的。这点子小事,到如今还没个捷报……”这样的‘猪’将还能再让他当主将?虽然王子腾也是受了不少牵累的。徒忻垂下眼,端起茶来细闻了一闻,含了一口慢慢品着,才轻轻咽下:“他与圣上几十年的情份呢。”贾宝玉轻喟:“爱之深则恨之切,说不得,这事,我不能坐视。”然后又问徒忻:“殿下知道张炯么?”徒忻还真没听说过这人,不知道贾宝玉为什么在这当口有此一问,追问之下知道了他的事迹也是目瞪口呆,贾宝玉终于笑了出来。
徒忻抓住重点直接问:“你想荐他?不多嘴,你还牵连不进来。”贾宝玉道:“我在职方司呢,有差错必然有我一份的。”他之所以敢有这样大胆荐人的想法,半是被逼急了,另一半也是仗着将要尚主。贾宝玉用力捏着茶盏,指节都发白了,才逼出一句:“谢了。”
“?”
“……”
“你我之间何须如此?”
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没有到前线战报的贾宝玉又坐到了徒忻的对面。徒忻皱眉之后道:“张炯,还真是有点子本事的人。”似乎自宋代开始就有了定制,国家制度官员不能长期在一地任职,所以张炯二十年来换了八个地方,有的是任期满了,有的是任期没满但是其他地方的官员压不住出了缺把他调过去了的,但是无一例外,只要他到了,就能让这一地‘太平’。
贾宝玉开口了,
137、噩耗不断人进京...
却不是说这个:“殿下,近来安好。”徒忻道:“好也闲。”贾宝玉只看到对面的人笑开了:“也没人与人聊天儿,反正我是人厌鬼憎的,倒也习惯了。”换贾宝玉皱眉了:“笑得真难看。”徒忻的笑声更大了。
三日后,平安州战报,首战告捷。
贾宝玉有些惭愧,不能随便鄙视人呢。见了说了心里话的徒忻,他也有些不好意思,这家伙知道他猜错了呢。回到家里,王夫人笑逐颜开的,当然了,既然是大捷,当然要大肆宣传一下天威的,京中百姓都知道了,更别提比较关心这事的王夫人了。王夫人道:“看来过阵子你舅舅就能返京了,到时候求个旨意多留些日子或者就升任京职,你与长公主大婚的时候正可吃喜酒呢。”贾宝玉含糊着应了,倒是放下心头一块大石。或许因为自己这只蝴蝶改变了许多事,又或许是自己根本就是猜错了?八十回后,红楼就是一个迷。
王夫人兴高采烈地为儿子张罗婚事,还想为黛玉说门好亲。王夫人盘算着,大家子比较有规矩,林黛玉这样身体不好未必能生养的有规矩撑着也不至于受气,要是弄个刚考上进士当官的政治暴发户类型的,行动带着村气,即使丈夫不说,公婆未必是明理的人。那么多人去前线,总有几个高升的回来,也算对得起外甥女了,也能让老太太略放放心,连带的家里的气氛就更和谐一些。又想起宝钗来,不知道这些人里有没有合适的?改天可邀薛姨妈过来一起商讨一下。
贾宝玉其实猜对了,但是他宁愿自己是错的!看着手上的急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史鼎所辖之省,也出了乱子了,战火隐隐有蔓延之势。史鼎之前日子过得太紧,谋缺花太大,于是刮地皮忒狠,堪比鹅城前五任县长了,逼得有些人有样学样学了平安州,这当口出这样的事儿,只能说史鼎太不长眼了。好在一省之中并不是史鼎一个人说了算,倒还有明白人能压得住事儿,这才没有烽火之急,但是如果不立即处理,只怕要演变成大麻烦,有平安州的例子在,史鼎想瞒别人也偷偷上报了。贾宝玉生气还来不及,没力气也没意愿去捞他。
这倒还好,反正湘云嫁了,受牵连有限,至少史鼐还在,老太太不至于太难过。要命的是后面的一条消息,王子腾其实是败绩的,但是他将败报成胜,这根本就是在欺君了。贾宝玉明白他是怎么想的,首战失利,但是想扳回一城,胜了,什么错都抹了。想必士兵们没什么负担他们只关心生死,这样功勋的事儿最后上头吃肉他们可能只能闻个味儿汤
137、噩耗不断人进京...
都未必喝得上,何必操这个闲心?但是军官们却不这样认为,所以,这应该算是一次集体行动,主谋就是王子腾!
这消息很坏,但是,不能压。王子腾想骗大家,不是没骗住么?两万多口子人,里面怎么可能没有皇帝的耳目?怎么可能什么都被瞒住了?
皇帝的脸色非常不好,抓着军报就摔了下来。皇帝的咆哮让贾宝玉心肝乱颤,硬着头皮听着。皇帝并没有迁怒,虽然是贾宝玉的舅舅,但是在皇帝眼里,只要没结党,各人算各人的账,贾宝玉还是他山寨小舅子兼未来妹夫呢。而且贾宝玉所说‘剿抚并重’似乎是预言了史鼎坏事之所在。所以,皇帝又问策了。这回谁都不敢主动开口。
职责所在,尚书大人的目光看到他的时候,职方司贾宝玉无法装死,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外戚和山寨国舅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当一个二世祖连不学无术混吃等死的梦想都不能实现的时候,实在是太痛苦了,老子不想这样操心好吧?贾宝玉硬着头皮荐了张炯。听到张炯名字的一刹那,贾宝玉分明看到唐佑的嘴角抽了。
皇帝便问张炯是何人,唐佑择要说了。还没说两句,皇帝也想起来了,一想起张炯的事迹皇帝也犹豫了。
但是事态的发展容不得他犹豫,冬天了,军开支越来越大。乱民没吃的,人饿疯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官军的补给粮草的诱惑太大,官军属于硬的,但是乱民属于不要命的,王子腾连丢锱重,更兼天寒地冻、水土不服,部队也减员到了一万五千人这只是明账,刨去空名额一类的虚头,估计也就剩一万多一点的人了。
皇帝拍板,就张炯了,不管怎么样,先把事儿平了再说,为一小小平安州拖这么久,朝廷颜面何在?十一月初,张炯进京面圣。
张炯心里明白,在这些斯文人眼里,他张炯就是个斯文败类。好好的文官干起了武职的勾当,败类!读书人贪墨,败类!贪就贪了吧,还贪得让人都知道了,没用的败类!朝中大佬如非必要,绝对不会想到用他。之前那些战事,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在整他,因为他最初不肯把贪来的钱与大家均沾一下,所以他的管辖范围里通常充满了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强盗匪徒。张炯当时也有一点点悔意,但是旋即,他想明白了,碍于科举出身,又没有利益冲突,这些读书人还不屑整他,而且,老子能平事儿啊!张炯慢慢变成一块滚刀肉,贪不到多少钱他只好打军饷的主意,反正只要赢了就少有人追究,再说了,你们花三百万都打不赢的仗,我花一百万赢了,剩下的都是我省的,拿一点劳务,不为过吧?还少死不少人,省了很多抚恤金呢。
137、噩耗不断人进京...
要说张炯与唐佑还算是半个同门,两人都是同一个人取中的,当然这位老先生此时已经挂了。唐佑不是没想过拉他一把,开始是没机会没能力,后来有能力了但是听了张炯的习惯之后,唐佑沉默了。
现在他又到了京城,因为皇帝已经无法轻易相信谁能平叛了,他要当面看一看。
138
138、糟糕情况宝玉请缨...
张炯进京,引起了轩然大波。文官们、御史们都瞧他不大顺眼,说实在话,不是没人羡慕他这么能捞钱,但是……捞到举朝皆知其贪……御史们想不参他都难,职责所在呀!眼看着平安州的战况越来越不利,心知肚明张炯能平息这场战事,大家依旧不服气,凭什么呀,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是多得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