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郎未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羿宁
大郎君更是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去年的全部收成都没有卖,加上粮仓里还有一百多万斤的玉米也可以活命。大郎君只是让人去买了些白面回来备用。
孟萦也怕北方遭灾,如果北方发生灾乱,就会出现逃荒的人,流民一旦乱窜,肯定会影响现在太平的日子。
她每日完成课业,都会在泥土里挖一挖,观察一下虫卵的变化。她这才想起来她为何会对昆虫感兴趣了,因为前世她儿子非常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各种版本的《昆虫记》都买过,其中最爱的就是《最美法布尔昆虫记》,里面详细记录如何观察虫子的生活习性和虫卵的变化。城市里的小孩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比农村孩子少,他们喜欢昆虫,想要观察昆虫只能去公园寻找。孟萦带着儿子观察过几年昆虫,对各种常见的昆虫习性很了解。
五月底的时候,北方大旱的消息得到了确认,连带着传来了更北方的草原也遭遇了大旱,北方的大夏国在边境屯兵,蠢蠢欲动。已经发动过几次突袭,幸得定国公领兵奋力抗敌,国土未失,一时全国局势都有些紧张。
王季陵一直都没有回来,有消息传来说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暴,迷航了。
张眉跑过来找孟萦大哭了一场,虽然她平常总和七哥吵吵闹闹,但七哥遇到危险,她又揪心不已。
孟萦的心情也很低落,王季陵毕竟是和她交往多年的好友,她也十分挂念。
俗话说:久旱必蝗,蝗虫喜欢在干燥温暖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它的繁殖。孟萦知道蝗虫是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飞行时速达每小时十公里,可连续飞行十个小时,飞起来遮天蔽日,也就是说它们早晨在这里,晚上可能就在百公里之外了。它们所到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留,也难怪人们用蝗虫过境来形容它们吞噬一切的可怖场景。
如果气候继续这么反常,孟萦笃定今年很可能发生大面积的蝗灾。
六月十二,王家的船队回到了武陵,那些有家人随船出行的家庭都欢欣鼓舞。
孟萦也非常高兴能够再次见到王季陵了。一年多没见,心里自是万分想念。
张眉和她七哥倒是很快就来看孟萦了,七郎给孟萦带了很多海外的舶来品。七郎黑了瘦了,但精气神很好。他作揖致谢,感谢孟萦给他带的那些东西,才让他在船队迷航之后免于水手病的威胁。
孟萦知道那是维生素严重缺乏导致的坏血病,在海上一旦得了坏血病就会非常危险,浑身酸软无力,牙龈出血,严重时会鼻出血,不好的时候还会引起高烧。
孟萦笑着说不客气。她将狼狗喜儿牵来让七郎带回去,喜儿扒着门框不肯跟七郎回去。
孟萦知道它肯定舍不得走,因为这周边的母狗都是他的相好,已经为他生了一大群狗儿狗女了,它哪里舍得离开。
七郎没办法只好让孟萦继续养着喜儿,带着张眉回了家。
又过了两天,王季陵带着三大车的礼物来看孟萦了,孟萦见到他简直有些不敢相认。
走之前,王季陵比孟萦只高了大半个头,现在比她高一个多头,孟萦才到他胸前的高度,真是让人气闷。他长高了不少,显得他比以前更瘦了,瘦得让人心疼。长袍穿在身上,显得有些空荡。经过这次历练,他看着成熟稳重了许多。
他一只手拉着孟萦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她的发髻,看着她的眼睛说道:“萦儿妹妹,我好想你。每日每夜
第七十八章 避过蝗灾
当王季陵带着孟萦找到赵郡丞时,他根本就没拿这两个孩子当回事。只当他们小孩子青春慕艾,没事找事,为了吸引人注意才往大人跟前凑。后来当他看到孟萦图文并茂地给他讲解了蝗虫的每个阶段的变化状况,又带着他到不同地块的田间挖出虫卵,给他看虫卵的分布情况,他才郑重起来。这不但关乎到他的政绩,更关乎到全郡上百万人的生存。他不敢大意,直接领着他们去找郡守李大人汇报了。
李大人虽古板严肃,但爱民如子,深得武陵人民的爱戴。他对孟萦也算熟悉,他抽出时间,在官衙仔细听了孟萦的汇报,也提出了不少尖刻的问题,孟萦都一一解答。他又亲自带着铁锹下到田间,挖开土地查看虫卵是否与孟萦所说的相对应。发现他的亲身观察与孟萦所说一致,但由于没有可参考的文献相比照,他一时也有些犹疑不决。
李大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孟萦只是个十三四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懵懂的年纪。放在娇养女郎的家庭,很多和她同龄的女郎还太不懂事呢。她却早早考取的功名,行事成熟稳重,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纵使她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这些虫卵没有全部孵化成虫呢早早收割,受影响最多的还是农民,他们人数众多,又极易被人煽动闹事,如果引导不好,恐怕自己的一世英明就全丢了。如果放手不管,顺其自然,万一真如孟萦所说,半个月之内必有蝗灾,那么全郡一年的辛苦就全泡汤了,官府不光得不到税粮,还得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里外一算,损失极大。
李大人考虑良久,才对孟萦说:“孟家女郎,你所说的事,我会考虑,也请你暂时不要宣扬,以免引起民心不安。”
孟萦点头称是。她知道,一旦引起民心动荡,在这皇权时代,扣个妖言惑众的帽子是会被砍头的。
当大郎君得知孟萦和王季陵去找郡守和郡丞提议早些收粮时,非常震惊。他一直都知道孟萦做事有分寸,但这次却太冒险了。
他严肃地对孟萦说道:“萦儿,你这次做事太冒失了,王季陵做这样的事情没问题,就算万一有事,还有他父亲给他兜着,再不济,远在长安的伯府王家也会保他。但你这么做,虽是出于好心,但万一有事,就会推你出来背黑锅。不过好在,这任的郡守和郡丞都还不错,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这几天,你就不要再出门了,在家好好学习吧。”
孟萦没想到竟然会被爹爹禁足,她一脸委屈道:“爹爹,佛祖不是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我这么做不是想做点好事吗您不让我出去,我还怎么和季陵爹爹商议玉米推广事宜呢”
大郎君根本不吃她那一套,虎着脸说:“先过了我这关再说吧,你也太大胆了,你知不知道,我们一家上下主仆上百人的身家性命都维系于你,你若有任何闪失,我们要么被强制入伍、入狱;要么被流放或发卖,这些我们都承受不起。”
孟萦一听大郎君这么说,也不辩驳。只是上前给爹爹端茶送水,笑咪咪地哄着大郎君道:“爹爹别生气了,我不出去就是。以后做事一定先保全自己,不让爹爹担心。”
孟萦出不了门,但她还是很担心外面的局势,她让半夏和白芨去外面探听情况,每隔一天王季陵和李君成都会来看她一次。
王季陵说:“萦儿妹妹放心,李大人已经派人下去催粮了,让大家七天之内缴上税粮,十天之内必须收割完毕,如果不收割完,官府就派人来替他们收割走。虽然老百姓多有不满,但当着衙役的面也不敢怨言。背后骂李大人和赵大人昏聩,他们也不当回事。只是让各村里正和村长配合收粮。”
孟萦:“这就好,就算蝗灾不至,其实影响也不大,今年武陵郡春耕普遍比往年提前了,稻子也算成熟,就是再晚几天收割更好。但蝗虫不等人,我们等不起。”
李君成:“萦儿妹妹,我姐夫听说咱们郡提前催缴税粮之后,立马派人私下通知他爹爹,让他爹爹也提前催要税粮,不知道夷陵县是个什么情况”
孟萦:“夷陵离我们不远,境况应该差不多。提前收割,损失极小,却大大降低了风险。且再看看吧!我们来说说夏收之后,玉米该如何处置我列了个计划,但需要官府出面,下面农民才会配合。这一个月会很忙,到时需要你们的帮忙,你也知道我现在出不去,只能在家活动了。”
两人都表示没问题,会极力配合她。
夏收总是很忙碌,十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整个武陵郡只有极少的沼泽田由于稻谷成熟晚,收割麻烦,还未完全收割上来,其余已经全部收割完毕。这次税粮催要得急,老百姓和催粮官着实都累了一把,好歹谷已入仓,大家都放下心来。
有说话难听的老百姓骂李大人和赵大人狗官。可两天后,当澧州和硖州传来蝗灾的消息时,武陵郡的老百姓还有些心怀侥幸。当第三天,蝗虫遮天蔽日而来,所过之处几乎是片叶不留,那些还没来得及收割的沼泽田稻子被蝗虫啃的连稻草都不剩。老百姓这才拿着鸡蛋、活鸡、活鸭、抬着猪肉哭着喊着到郡衙感谢两位大人,直呼李大人和赵大人是青天大老爷,早早催收税粮,又早早督促大家收割,这才躲过一劫。
&nbs
第七十九章 催缴税粮
不到八月中旬,王季陵告诉孟萦,郡衙的邸报上说边关战事吃紧,粮草缺乏,缺粮少衣。南方下雨,西北地区已经飘雪了。大夏国更是受灾严重,严重缺少粮食。他们都打红了眼,如果抢不到粮食,这个冬天肯定就过不去,不是冻死就是饿死,左右是个死,所以上了战场都拼命冲,一时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就在西北战局全面厮杀的时候,北方的突厥人趁火打劫,驻守中卫的靖安候不停地发出求救信。女皇一声令下,让定国公安排人员驰援靖安候。
西北战局本就吃紧,现在还要驰援中卫,分散兵力,兵力本就不足,现在更是捉襟见肘。但定国公还是安排自家二郎和三郎带兵驰援,从后方袭击突厥,让他们首尾自顾不暇,自会放松对中卫同的进攻。
今年大曌也遭遇了大旱和虫灾,损失严重。女皇早做部署,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半月催缴各地的税粮。
七月底,女皇将八个皇子外加六个御前得力之人派遣到十四个道州催讨税粮,除了最小的九皇子尚且年幼不出长安,其余八个皇子全部都被派了出去。由他们临时抓阄决定去哪个道州。
女皇今年年届四十有二,有一个正君,两个贵君,四个侧君,五个侍君,侍奴无数。她目前已生育皇子九人,并未诞下皇女。女皇自生下九皇子后,并未再有怀胎。如今九皇子已经5岁多了,女皇年龄渐长,生皇女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
女皇长姐顺贞长公主,倒是育有一女,但郡主年龄不小也无女儿继承公主府。如果女皇不能生下皇女,必然要从几个皇子的女儿中,选一个作为皇太女培养。
如今朝中大臣蠢蠢欲动,各皇子拉帮结派,都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得女皇青眼。如今九位皇子,除了五皇子、八皇子、九皇子尚未婚配,其余皇子均已嫁人育女,每位已婚皇子皆有一女,他们都希望母皇能看中自家女儿,选做皇太女,以期自家女郎将来能荣登大宝。
五皇子萧瑾瑜为救女皇中奇毒后,女皇知他身体有恙,一直让他静养。这次如果不是情况危急,不好让众皇子心中愤愤不平,也不会让他出京畿。
五皇子抓到山南东道的阄,来之前他就听说山南东道的硖州和澧州等地遭遇了蝗灾,他想这次催粮有一场硬帐要打,还要和那些官场老油条周旋才能要到税粮。他们还会趁着这次蝗灾,没受灾的也说自己受灾了,趁机发国难财。一想到那些油滑的官员,他都有些心烦。
临行之前女皇让他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代天子巡查灾情,外加催讨税粮。拿到了权利,女皇也给他们加了压力,让每个人都立了军令状,如果完不成任务,虽不致死,但也会受罚。
出发前,五郎的父亲谢正君召他到宫里,给了他一块如朕亲临的金牌,希望能帮到他。又给了他一块鱼符,凭此可召当地武置团兵一万,用以自保。他又仔细交代自家儿郎要照看好自己的身体,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首先要保全自己。他不希望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出任何意外。
五殿下提前安排部署自己的手下十八人分赴山南东道十八郡,快马加鞭赶往山南东道,明察暗访,提前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自己则在明处按照正常速度赶往山南东道,以迷惑众官员。
一路风雨兼程,不敢懈怠。五殿下途径河南道时,看到河南灾情严重,河南是产粮大省,一路上千里沃野几乎是变成一片焦土,再经雨水一冲刷,泥泞满地。流民遍地走,他们一脸麻木,有的一路拖儿带女北上长安,有的则往江南富庶之地乞讨而去。
五皇子心里感触颇多,长安的世家贵族们每日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丝毫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明知边境危急,却无动于衷。安知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这次催粮不顺,边关很可能就守不住了。
他也不知山南东道的境况如何,心里虽忧虑,但面上却一派轻松自在。就这样他的贴身侍从还是担忧不已,唯恐他旧毒复发。劝慰道:“殿下心急也不能不顾念自己的身体,如今您每日白天办公,晚上又不能好好安眠,使用日一长,恐怕身体受不住。”
“车里尚好,倒是你们骑马辛苦,早些赶路,边关将士比我们更辛苦。”
“可殿下您的身体……”
“不要再说了,走吧!行程耽误不得。”
一路上,五殿下不断收到属下传来的信息,对山南东道的受灾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次他直接前往山南东道首府襄州,看看那些官员们如何应对。
九月初五,五殿下抵达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庚接待了五殿下萧瑾瑜。
甫一见面,李庚就开始哭穷,说整个山南东道都遭了春旱和蝗灾,几乎颗粒无收,急需国家开储备粮仓放粮赈灾。黜陟使陆大人在一旁配合,两人一唱一和,好似整个山南东道都遭了极大的灾荒。
随后的接风宴也寒酸无比,若不是自己早就派下属了解清楚了山南东道的情况,又见在座的陪同官员个个红光满面,脑满肠肥。他们平日里吃着珍馐佳肴,今日为了做戏吃这些难吃的粗粮,个个都装着好久没吃饱饭的样子,抻着脖子使劲儿将粗粮往嘴里塞。这演技还真是感人,若不是他早已提前得知了真相,还
第八十章 金风玉露
武陵郡的情况了解清楚后,五殿下萧瑾瑜带着属下直奔郡衙。郡守李大人亲自接待了五殿下,并秘密安排了他们一行住在郡衙。
五殿下见郡守李大人五十多岁,严肃古板,做事一板一眼。询问他武陵郡税粮情况,他亦如实汇报并未隐瞒,与属下暗访的情形一致,当初他宁背骂名也要听从孟家女郎的建议提前催收税粮,看来算是个稳妥的好官,并未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庚沆瀣一气。
五郎召郡守李大人和赵郡丞商议,提前将税粮经水路运出去,两人通过邸报已经了解了西北战场情势严峻,对五殿下的提议均无异议,表示支持配合。
李大人为人虽严肃古板,却也是个妙人,唯恐五殿下放心不下,特派自己的长孙李侃如过来陪他,又让赵郡丞送一子过来,以安五殿下之心。王家适龄的少郎君只有王季陵在武陵郡,于是王季陵就被他父亲以陪伴上京贵人为由送到了五殿下身边。
五郎安排高义带着鱼符去地方武置兵团调兵九千,征王家船队运送税粮。明面上以运送货物到长安贸易,暗地里将武陵郡的全部税粮从内河水路运到母亲河,再沿着母亲河逆流而上,将税粮运至陇右道西平郡,定国公的军队在那里驻守。又派人快马加鞭先行去西平郡送信,请定国公派人中途接应,以防粮草押运沿途有变。
被父亲送来陪伴上京贵人,王季陵还是有些不太情愿。他父亲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任务,务必做好。
王季陵第一次见到五殿下,只见他长身玉立,在庭院里漫步,既使带着面具仍让人感觉他清俊无双,俊美无俦,只是体态稍显得有些病弱。他站在庭院里,冷冷清清,让人倍感压力。
王季陵拜见五殿下之后,五殿下并未说话,只挥手让他免礼。王季陵觉得有些局促,也只能保持沉默。他悄悄地瞄了一眼李侃如,觉得他年纪轻轻,却老成持重,有些像小老头,估计性格和他爷爷有得一拼。王季陵来之前就听他父亲说李大人的长孙也陪着五殿下了。
五殿下话不多,为人稍冷清,偶尔毒舌,但对人还不错。他让王季陵和李侃如称他谢五郎。平日里只要处理完手头事务,他就会让王季陵和李侃如带着他去外面巡视。
一日傍晚,王季陵和李侃如陪着五郎巡游归来,在半路上碰到了如花,只见它直奔五郎的坐骑追风,那是一匹漂亮的棕红色公马。
辛亏这会儿,五郎正坐在马车里休息。听五郎的侍卫说那是匹汗血宝马,因不用上战场,所以一直没舍得阉割。如花一靠近追风,侍卫就准备驱赶。
王季陵见如花一看到漂亮的公马就发情,那贱样简直没法看。忙对侍卫道:“请勿驱赶,这是我朋友的马儿。我朋友应在这附近,一会碰到让她牵走就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