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李星洲看到这种局势是就感觉要出事,因为他对当今皇帝还是了解的,总的来说,作为上位至尊,他是合格的,甚至某些方面还很优秀,但是人就会有弱点。
而且他知道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这些各地大族没有理由会无缘无故班助朝廷,大多家族都以家族利益为第一位,只是国家兴亡,那是远放在后面的。
果然,很快条件就浮出水面,一大批各个世家大族的人,大约一百五十人左右,被加各种官职,大小不一。
这就是他们支援朝廷的条件,许多条件在李星洲看来还算合理,皇上也没有其它选择了,毕竟危难时刻。
可有些就连他看来也十分过分,比如蜀中大族吴家的嫡子家主,直接就加了成都府路转运使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可不是中府下府之流,而是鼎鼎有名的上府,成都府路转运使,从三品大员,一个身无寸功,没有功名,没有官身的人,直接加到三品大员
基本和卖官鬻爵没什么区别了,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许多人也明白,皇上这是为了打仗,就连德公也私下跟他说过,可问题在于皇帝。
皇帝是一个强势,雷厉风行,裁决果断的人。
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的,但在此时,却成了最大的弱点。
若是一个弱势一些的皇帝,这时候说几句软话,安抚安抚大臣,事情就过去了,大臣们要的就是皇帝的重视,因为皇帝随意启用新人,资格还一下就和他们这些干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一样,心里当然不平衡,安抚就好。
可皇帝偏偏是强势的皇帝,他不会妥协。
这事就越闹越大,朝中一些老臣和刚直派,比如何昭,毛鸾,薛芳为首的大批官员,直接和新提拔上来的官员还有世家大族提拔势不两立。
他们集体上书弹劾,同时在行动上也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比如上下朝都不打招呼,走路远远的见着也要绕开等等。
慢慢的甚至发展到在朝堂上讨论问题,这边说是的,那边一定说否,这边否决的,那边就要唱反调。
到正月下旬,这种情况达到顶峰。
这下就是真正的内忧外患,朝堂分庭抗礼,老派、刚直派朝臣,与新派、世家派不合,枢密院人才紧缺,老一辈枢密院官吏因为冢道虞被撸愤然离去,新提拔上来的毫无面对战争的经验。
北方金国虎视眈眈,西北西夏快马已经回来,带回重要消息,果然就如冢道虞当初预料的那样,西夏三面合围景国唐隆重镇。
西夏河曲的金肃军、河清军,加上永乐城驻军,还有左厢神勇军,如同十面埋伏,兵力是唐隆重镇数十倍,围困十余天后,堂隆重镇率军民冒死突围。
突围成功了,但身后又被大河拦住,西夏军追杀上来,血战之后只有千余人渡过大河,继续向南逃到慈州。
堂隆重军民被打得一脸懵逼,根本都没反应过来,死伤数千人,还丢了对西夏最重要的防御要地。
自此,以延安府,丹州,慈州,太原府为一线,向北的土地景国都失去控制。
这大片土地,面积比京西路还要大
朝中喧哗不安,消息也不敢这么早就外放,因为怕影响北伐军心。
景国,根本没来得及挣扎或者做什么,就瞬间被历史的车轮推入一个可怕泥潭之中。
李星洲依旧在享受新婚生活,朝堂的纷争说实话他也束手无策。
再者因为禁军如今四军,神武、岭捷、武烈、新军,虽然新军人数远少于其它三军,但也是独立一军,而且这次举国出征,因为新军人数太少,又是新组建,就留在京城拱卫京都。
所以诸多大臣吵做一团时,他反而清闲下来,因为他不用去考虑出兵的种种麻烦事,倒不是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对人别人的军队指指点点是将领最为忌讳的,将为兵之魂,每个将领都希望下手军士只听自己号令。
阿娇算是食髓知味,天天和他腻歪在一起,他想把诗语也拉进来,连阿娇都说好了,结果诗语打死不干。
总之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对你百依百顺。
他这几天一边写着自己五步走的宏大计划书,并且开始筹划修路的路线。
结合这些天朝中的局势,他将第一条要修的路规划为从京城到京西路的大路。
然后他脑子里开始筹划起如何对付西夏,比起朝中大臣关心的北方,李星洲更加在乎西夏,因为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
西夏也是个商业国家,商人很多,连铁鹞子的冷锻甲和冷锻剑都能流入市场就可见一斑。
而根据与王府做生意的各大商家反馈,香水、将军酿等奢侈品,也在西夏最有销路。
这就是机会,李星洲亲自把他当初写下“兰花”的那张纸装裱起来,挂在自己屋里,不过因受阿娇启发,他终于想起后面的内容,如今“兰花”已经变成“兰花君子兰郁金香”。
是的,这就是对付西夏的办法,一朵花能都毁掉一个国家吗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绝不可能想到,但李星洲却知道,这是可能的,靠花毁掉一个国家。
当然,也不一定是花,他需要一个人才,还有能吸引人眼球的商品。
而西夏不同于辽国,不同于金国,它地处河西走廊,把控丝绸之路,自己又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起强大国防力量,他只能与景国结盟,向辽国称臣,以此获得和平,成为商贸国家。
也因为这点,李星洲就有办法更加简单的对付它。
日子过得悠闲,阿娇像是青苹果,诗语则是红苹果,想吃什么口味就吃什么口味。
不知不觉到了月底,各处的账目,人事变动等汇总上来,诗语也忙碌起来。
王府有个规定,所有账目,人事变动等到月底的时候必须由诗语组织,然后各个管事一起查看,为此李星洲还让王府工匠专门做了一张圆形会议桌子,成为圆桌会议。
用圆桌是有好处的,这其中涉及心理学上的知识,总之好处不是传统会议方式能比,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这次李星洲也跑去听了,一切都枯燥无聊,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诗语带头,严毢在一旁监督,起芳、固封、严昆、祝融、赵四都参加了,还有严孤,严申去新军后的新护院头领。
但其实能看懂这些的只有诗语、严毢、严昆、起芳、赵四几个人,其他人出席只是遵守规定。
李星洲在一边听着也是昏昏欲睡。
直到最后诗语把结果给他看的时候,他也没怎么仔细看,随便翻看两页,然后问道“这个方新是什么人我怎么内听说过。”
比之前更胖的严昆起来拱手道“王爷,这方新是听雨楼新收的账房,十几天前我见他饿昏在听雨楼外街边,身无分文,衣裳单薄,都快冻死了也不乞讨,便觉得这人有骨气。
就让人送给他吃的,结果下人跟他说了几句,觉得他谈吐不凡,深问之下居然还读过书,就把他请进屋里。
结果发现那叫方新的男人不只是谈吐不凡,还写得一手好字,学过筹算之术,正好客人太多,账房忙不过来,就把他收留在店里,帮忙记记账。
结果没过几天,店里账房自愧不如,说比不上方新万一,要让方新做账房,他搭手,我也就同意了。”
李星洲一听顿时觉得新奇,居然还有数学这么好的人
心里也记下方新这个名字,有时间去看看,这反新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比起这些,李星洲更加在意的是赵四提交的一份申请,他想向王府申请更多资金,用于新炮弹的研发
李星洲差点被他惊呆了
赵四提出的计划,就是将炮弹内部加入火药,然后填装破片,发射之后爆炸,这t不就是开花弹吗。
而且他的方案居然是用惯性引爆这种设想直接比期初的开花炮弹领先一代,赵四这人虽然生活上木讷,但在发明创造方面,简直是天才。
李星洲早就有研制开花炮弹的计划,但是他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做,更重要的是激发王府工匠的创造力。
而赵四提出的这个计划,令他十分欣慰和欣喜,当场就同意了
悠阅书城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oge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四百一十四、出兵安排+耶律雅里
“你也是有家室之人,以后要稳重些,还有,你们两好好努力,早日让我报上重孙,你看你皇叔家的兄弟,早有人孩子都能跑了。”皇后嘱咐道。
阿娇羞红了脸,乖巧的点头。
李星洲眼神空洞,也连忙点头。
他真的头大,没想到皇后让他进宫,说得也是这些事。
这几天王府的菜每个都带着浓浓的药味,都是什么鞭什么鞭之类的
去质问了严炊,他说是严毢吩咐的,去问严毢,老人一脸语重心长,说什么都是为他好
也不怕把他补坏了,总感觉一大早起来鼻子都开始痒,快要流鼻血了。
结果他三令五申,不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药膳,也不要整那些乱七八糟的食材,结果饭菜还是一股药味,气得李星洲只好自己下厨。
这期间,魏朝仁也拜访了王府,他是魏朝仁的救命恩人,来拜访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魏雨白见到父亲之后也有些尴尬,她当初跟着李星洲南下,只给家里回了一封家书,就肚子南下了。
身为父亲,魏朝仁当然生气,不过听说魏雨白被朝廷加四品武官,顿时就高兴起来,还一个劲的说,以后女儿就交给他了。
所以说,人都是善变的。
过了几天,皇后说让他他们夫妇进宫赴宴,李星洲欣喜若狂,热泪盈眶,以为终于可以改善伙食,结果还是一个调调。
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相信吃什么补什么的傻话。
皇后再三嘱咐之后,李星洲终于带着阿娇离开。
才出皇后那,又被太监告知皇上正在与枢密院,还有政事堂诸多官员商议要事,让他过去。
李星洲只好让阿娇先去皇后那等着,自己先过去。
阿娇很听话,乖乖去皇后那等他。
李星洲跟着带路小太监来到长春殿侧殿的时候,皇上已经开始说话了,他也不敢打扰,默默进去,站在一边。
“薛芳,你觉得此次出征,需要多少钱资。”皇上问道。
度支使薛芳上前拱拱手“皇上,如果全换成钱帛,我度支司换算过,大约需要两百五十万两。但这也只是全算成钱帛的结果,但大多数军粮直接从各处征发,并不需那么多钱财,大约只需要八十五万两,即便最多,也只需一百万两左右。
上次平南王从江州查获的脏银就有一百二十多万两,加上国库盈余,完全够用。”
皇上点点头“没错,多亏平南王那一百多万两。”
说着他又看向汤舟为“各路可发多少粮。”
汤舟为上前,然后打开早就准备好的折子,“皇上,征粮最多的还是京西路还有蜀中三路,征粮估计能有二十五万石,至于最后能有多少,需要看各地转运使了。”
皇上点点头“此事事关国体,刻不容缓,让各地转运使切勿耽搁,否则严惩不贷。”
随后,在众位大臣商议之下,结合各地征税统计,给出转运使需征交钱财的具体份额。
这些事主要由于三司,既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去做,李星洲只在一边听着看着他们办事的流程。
时不时听到比如“成都府路五万五千两,折粮资二万七千五百石”“江南西路两万二千两”之类的话,李星洲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除去蜀地,各路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比如一个有上府的路可能需要出资五万两,而贫瘠的地区只能出几千两,这其中差距不言而喻。
而大趋势上,北方更加富裕,比如京西路,京北路,还有开元府,这些都是大头,而往南苏州、泸州一代还算富庶,再往南,到交州之类的,一路只能拿出几千两来,都不及北方一个州或者府了。
后世的经济重心都在南方,但这一变化是有过程的,起于宋,到明开始明显起来。但对于这种趋势,明朝是有遏制的,因为朱元璋不信任南方人。
但是,天下大势不可阻挠,经济重心终将走向南方。
南方就如同未开发的璞玉,是大有可为的。
这些事商议好后,会分派给各路安设的转运使,然后转运使也不是亲自去要钱粮,会分配给各知府,知州,知县份额,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缴纳。
战端一起,就不是小事,举国上下都有牵连,这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民怨四起,很多无辜百姓都要遭殃。
随后,皇帝又和几个新提拔上来的枢密院事说出兵的事,结果这些人答非所问,会说话,但根本没经验,没主见,就连即便的劳役、辅兵、正规军如何安排调动的可行计划都没有。
很多事情看似小事,但人一多就成大事。像先征劳役,再发辅兵,正规军跟进,还是先让禁军、关北军、杨家军北上,随后发辅兵、劳役运辎重粮草这样的事,都成了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大路宽度有限,别说几十万,就是上万人上路,队伍都能拉个几里地长。
这时候枢密院就要清醒而且有可行方案,几路大军都要怎么走,走哪里,如果遇敌怎么才能快速处置,遭遇战辎重要跟得上。
经验老道的枢密院事自然能在大局面上做出合理安排,但这些新提拔上来的官员显然连战都没打过,居然有人提出“每五都军士,间百人辅兵,百人劳役”这样异想天开的说法。
被何昭、薛芳等人狠狠嘲笑了一顿,因为见过大军行进的人都知道,军队遇敌,最怕的不是敌人多寡,而是己方队伍太长而被拦腰截断。
正规大军尚且如此,现在每隔百步左右就插些劳役进去自己把自己的阵型给断了,岂不是自寻死路
那枢密院事被说得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显然他根本没上过战场,只是想当然尔。
这就是罢冢道虞召来的恶果,但不管如何,皇帝根本没有让步的打算,他黑着脸,直接下令由各军将帅自己安排决定。
听到这,李星洲就知道这只怕是个馊主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