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世子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或者皇帝自己检讨,说是自己德行有亏,才会导致这些灾祸比如康熙帝,实在愧对天下,大多数人都是信这些的,觉得有理。

    而这种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提这种思想,在当时有限制汉武帝野心和权势的现实意义,可在此之后一直如此,后人沿用至清朝末年,从未改变

    有人说如果明朝没完,可能会进入近代化,现代化。

    其实理智的说,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朝根本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明朝举国上下信的也是天人感应,而不是荀子的“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样具备科学精神的思想。

    所以,哪怕他们短时间内,偶然的在某一科技领域取得成就,也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科学精神的指导而走向歧途。

    所谓科学精神,往往比具体的科学发现和探索更加重要,有科学精神支撑的科学事业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否则就是昙花一现。

    西方的近代科技崛起,离不开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精神支持从而衍生科学原则,像奥卡姆剃刀原理之类为基础科学垫基的理论,如此,才可能产生科学的丰硕果食。

    想到这点,李星洲其实心里非常遗憾。

    因为古中国可以作为科学精神支撑点的思想理论诞生如此之早,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结果却是被人们遗忘,流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学说集合大成者,结合孔、孟之道,填缺补漏,加以发展的出最早科学思想“天行有常”,所以“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却从未被后人提及,人们说起儒家,多提孔子,孟子也不敢多说,因为孟子是个性子直的革命派。

    而荀子更是几乎没有,说荀子,就相当于把当时皇帝宣扬的皇权的合法性都否定了。

    毕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嘛,既然天自有规律,跟谁是皇帝没关系,人们要做的只是发现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就能活得更好,那皇帝意义何在

    皇帝是老天的儿子这点从何证明

    于是董仲舒说了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皇帝的德行作为会得到上天回应,以此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也让皇帝是老天的儿子这点得到证明。

    之后这种观点延续千余年,就再没什么荀子的科学精神。

    李星洲叹口气,所谓人定胜天有时不假,但是人定却胜不了人。

    如果当初荀子之学深入人心,那么将是另外一幅局面

    人们将崇尚于发现、寻找自然界的规律,然后顺应之,加以利用造福人类自身。而不是把什么天灾归结为皇帝德行。

    而因为这种探索深入人心,科技必然会飞速进步,从而衍生各种探索的经验总结,发展出科学原则,就如奥卡姆剃刀原理之类的,整这科学体系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全。

    这就是科学精神的指导力量。

    但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选择荀子。

    荀子斗不过当时的王权,甚至在之后也没几个人敢推崇他的学说,连他的得意弟子也背叛了他。

    说到荀子的弟子也大名鼎鼎李斯,韩非子。

    没错,想不到吧,荀子作为儒家,教出了大名鼎鼎的法家弟子。

    这本来是件非常好玩的事,儒到法,其实是黑化的过程。

    起初孔子生活在春秋,虽然乱,但还可以,所以孔子提倡用爱感化人,虽然他没直接说人性,但可以基本确定。

    孔子觉得“人性本善”,人性天生善良。

    到了孟子,孟子觉得“人性有恶”,人性中确实有恶的部分,但大多数还是善良的。

    到了荀子,荀子觉得“人性有善”,人性中确实有善良的部分,但多数的是恶的。

    到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李斯“人性本恶”,所以儒家的教化和拯救论是行不通的,只有严苛的王法才能威慑,于是法家开始壮大。

    这是一条清晰的先秦诸子被人性逼疯的历程,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最后黑化为韩非子,李斯。

    儒指先秦的儒,后来的儒已经畸形为为皇权服务的工具与法的人性区别就在这。

    儒认为人性是有善的,还可以抢救一下。

    法则认为救个屁,人性本恶,只有刀枪棍棒,只有法律惩罚才是约束人的王道。

    儒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继往开来,不断发展完善,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可惜的是后人多说孔子,少说孟子,根本就不敢提集大成者的荀子。

    这就好比儒学0,儒学0,儒学0

    结果后人一看,抱着个儒学0天天说,0版本不敢提,孟子是个革命派,动不动就说什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大逆不道的话。0版本更是,要老命,深入琢磨直接令皇权的合法性都给否了。

    所以一直到明、清,举国上下,人们还是天人感应那套,还是抱着孔夫子的0版本翻来覆去寻章摘句取悦皇权。

    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李星洲其实一开始就有重兴荀子之学,引领人们进入对自然科学规律探索发现的时代的梦想

    悠阅书城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oge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五百四十四、王府英雄榜+程、孟手段
    悠阅书城a,免费看小说全网,ios需海外苹果id下载

    所定之后,学堂的事还是交给诗语操办,枢密院那边还有很多事。

    关于成都府路调度异常李星洲暂时没有上报,当下看不出什么来。

    别人或许不懂,可李星洲却明白如果北方战事失利会是什么下场,后世北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生灵涂炭,都城陷落,半壁江山丢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时候王府也不可能独安一隅。

    所以他对此次北伐高度重视,枢密院的事不敢有半点疏忽。

    三月二十,李星洲照例早起锻炼,铁山靠,抖大钱,外加长跑,他的八极拳架子也练了几遍,越发熟练,找回前世的感觉,心理自信和生理自信往往是有联系的,现在李星洲就感觉自己状态良好,普通人打两三个不再话下。

    当然,传话中的京城第一高手卫离,皇上的上直亲卫统领,跟他一起打过仗,但却没见过他身手,不知道会有多厉害。

    当前他见过最厉害的人还是季春生,两人经常交手,李星洲不是他的对手,大约交手十次,李星洲能赢两三次这样的。

    接下来就是狄至,狄至不像季春生一样人高马大,本事力量十足,狄至的厉害体现在技巧上,他这人很冷静,到了格斗上也一样,懂得节省体力,一招致命。

    李星洲和狄至比,还有一些差距,大概四六开。

    至于严申,和李星洲基本一个水平。

    但这些都是因为他才十六周岁,虚岁十七,身体还在发育,和正是身强力壮的季春生,狄至,严申是比不了的。

    至于魏雨白,下马作战她不是李星洲的对手,因为女子力气不如男人,但柔韧性,身体协调性往往更具优势,所以一旦上马,马儿的速度补充了她力量上的短板后,立马就猛地一笔。

    马上比棍棒,除了季春生谁都不是她对手。

    季春生、狄至、魏雨白、严申还有他,基本就是王府中最能打的人了,可如今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刘季。

    焦山等人第二天就走了,因为怕引人瞩目,临走前李星洲还让他给小姑庆安公主带去很多东西。

    焦山还跟他说小姑的驸马只怕不行了,之前就身子虚浮,这个冬天大病了一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需要人伺候,开春后好了些,但基本一个人走不了路了。

    李星洲只是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而刘季选择被他留在王府,在后院为他安排了一个秘密小屋,给他安排护院的身份,不过也嘱咐他只能在后院活动,每天有人给他送饭,给他送换洗衣物等生活所需品。

    之所以如此,一旦刘季被认出来,李星洲也保不了他,因为吴王的事,皇上对叛乱者十分痛恨,哪怕刘季是被丁毅骗了,哪怕他确实是被厢军欺负的没法过日子了所以造反,只要被皇帝发现,没有任何说情的余地,必死无疑。

    而李星洲更看重刘季此人的才能。

    刘季也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么对待,对他很感激,刘季这人是猎户出生,身体壮硕,但都是野路子,没有季春生、狄至一样的严格训练,说格斗靠着体型对付普通人足够,可遇上季春生、狄至这样的还是不够看。

    可他的箭法就不是其他人能比的,猎户出生的他可以说百步穿杨,无人能比,大概当初丁毅就是看上他这本事,才一步步提拔起来的。

    不管怎么说,刘季此人,正是他想要的人,把他留在王府保护好,等风波过后,或者他登基之后,就可以重新启用。

    今日朝会,李星洲依旧站在头一排,小朝,诸官分列,说的基本是关北战事。

    李星洲能感觉到皇帝精力大不如前了,一般来说上朝并不是每天都要上,只有特别勤奋的皇帝才会如此,这样的皇帝历史上没几个,随便数数都数得过来。

    而本朝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前几乎勤奋到每天必有小朝,这种局面已经延续十余年,但自从年后,小朝也改成三日一次了。

    聪明人都明白这其中的信号,皇上老了,应付不过来了。

    李星洲听着各处汇报战事相关,当然说得最多的还是薛芳的度支司。

    大殿里都是皇上问,薛芳答,李星洲在一边看着,想着枢密院的事,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感觉有人在看他,而且不只一人。

    大殿中,程禁微微向前探身,对孟知叶小声道“孟公,可准备好了。”

    孟知叶点点头“自然。”

    “那就好,只是到时不知道平南王会是何种反应,若是他反应剧烈,我们该如何应对才好”程禁心中还是有些担心的。

    孟知叶反而一笑“他不争还好,要是争了那老夫还能高他一条不孝。”

    “这这不好吧。”程禁心里还是怕的,因为平南王如日中天,说他不孝,本就是个不太站得住脚的说法,在这种事上与之争执

    要知道当今朝中羽承安被平南王玩死,冢道虞被罢免,之后剩下最大的权臣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越,还有开元府尹何昭,而这两人都与平南王又姻亲

    王越的孙女是平南王妃,何昭的女儿是太后做主嫁到王府的,如此一来,明眼人都知道,谁还敢与跟他过不去

    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他只能静静等着。

    就在这时候,声请的孟知叶嗤笑一声,身体微微后倾,小声道“你莫是怕有王越、何昭相帮。”

    程禁点头,低声道“两人可是如今朝中最为势大之人”

    “哼,短见。”孟知叶一笑,微眯着眼睛,小声道“你以为此时谁会为他说话没人大军在外,朝局安稳为上,平时我说迎太子,可能会有人反对,此时不会,因为这是储君之争,辩则大乱

    这是个圈套,他此时与我争,就是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所有人都会看在眼里,王越、何昭,皇上也是”

    程禁一愣,随即心底颤,这老家伙好手段,平南王年纪轻轻,性子刚强,这种时候一争,就正好上当了

    “孟公好手段,好算计”程禁以衣袖遮掩,悄悄竖起大拇指,孟知叶只是一笑,不再多言。

    那边,皇上和薛芳的话也说完,皇上看了一眼下面的人,然后照例问“诸位爱卿还有事要奏吗”

    孟知叶轻轻咳嗽一声,他连忙出列,手执玉笏,恭敬行礼道“皇上,臣有事要奏。”

    “程爱卿有事直言。”

    程禁再行礼,然后道“皇上,国子监中众多学生感念皇恩浩荡,时时为国思忧,最近众多学生联名上书一封,叫到臣手中,望臣帮忙转达皇上。”

    一听这事,皇上也笑起来,毕竟国子监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多都是各州府顶级人才,他们关心国事,皇上自然高兴,问道“国子监的学生关心何事啊,说来朕听听。”

    程禁拱拱手“国子监学生觉得国有战事,大军在外,朝中当以稳重为上,以侍武功圆满。”

    皇上欣慰点头“诸学子有这份心,朕心中宽慰,虽为文人,却忧武事,不错孔圣曾言,凡文事必有武备,凡武事必有文备。文人知武,天下大昌”

    “皇上英明”

    “皇上高见。”

    “”

    众人纷纷夸赞。

    “国子监生还有何话。”皇上兴致很高。

    程禁拱拱手“国子监生们还觉得此关键时候,太子殿下居然在外地而不是坐镇京城,不利安定人心,应当迎回储君,安定天下才是”

    话音一落,刚刚热闹的大殿刹那间安静下来。

    气氛如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皇上脸色也阴沉下来,只是没说话。

    就在这时,礼部判部事孟知叶也走出人群,拱手道“陛下,老臣有事要奏。”

    程禁死死盯着前排的平南王,想要看他作何反应,可因为在后面的关系,只能看着半张脸。

    “你又有何事”皇上道。

    “皇上,清明时节将至,届时按祖制,皇上需要携带后宫皇后,诸多妃子,还有皇子皇孙祭拜天家列祖列宗,昭示天下。”孟知叶顿了顿,“此事由我礼部操办安排,一切都已准备妥当,也找人算过吉时,可安排人员次序的时候却发现有不妥疏缺的地方”

    皇上皱眉,“有何疏缺”

    孟知叶恭恭敬敬道“按祖制大礼,皇上领后宫诸妃,同辈兄弟先拜,然后是太子领同辈兄弟姊妹,皇子皇孙再拜,可如今太子在江州这可如何是好”

    程禁清楚的看到皇上嘴角抽了一下。

    孟知叶这招实在太高

    皇上如果死也不请太子回来,让其他人带首,比如平南王,那么就是在如此万众瞩目的重大场合直接告诉天下人要易储了
1...204205206207208...2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