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开云种玉
陶清风滑下去的时候,对自己说不要怕不要怕,却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没过多久就感觉在反向上升。他睁开双眼,只见已经到了后半段。前方已经可以看到,铁索尽头有个农民装束的男人来拉索链,他离山这头越来越近。陶清风忍不住张望了一下四周和下方:险峻峡谷里的江水湍流更清晰了,不知道有多深。江水在四周裸岩的映照下是暗沉的黄色,加上那深度,仿佛阴间的黄泉冥河。
陶清风深吸一口气,这时铁索已经快拉到尽头,陶清风双脚一沉,触到了地面上,踉跄往前走了几步。那个农民还拉着滑索。陶清风抖着双|腿把自己从铁椅子里饬出来。那个乡民对陶清风说了句听不懂的方言,见陶清风一脸困惑,又用神情示意他来拉一下铁索。陶清风连忙照做了。入手发现沉逾几十斤,勒得他细皮嫩肉的手都有了磨痕。
乡民腾出手用工具扳开了铁索上大钩子,取下滑索椅子。示意陶清风可以放手了。陶清风的手一松,那两截铁索宛如出洞的蛇嗖地蹿回去,发出一阵阵哐啷哐啷巨响。
陶清风说的是普通话,没法向这位语言不通的乡亲打听情况。看他的样子也不像识字的。那乡亲打量陶清风,最后给他往村中一指,估计是村里有会说普通话的。虽然对方听不懂,但是陶清风还是连忙告了谢。对方慢吞吞走到山坡上一间矮土房檐下,拿起靠在墙根下的毛竹竿粗细的水烟筒抽了起来。看来这间土房和这位乡民,就是类似于“守门”专门看守锁链的人。
陶清风从山坡这头朝苏寻挥挥手,示意他无事,继续往村里走去。这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农耕村落,又是在山上,田地也不平,看不到任何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只有地上沉默的黑粗长线,像是无言的路标,带着陶清风往村中走去。
一路上,零星几个乡民,都非常稀奇地打量着陶清风,可是他们也不会说普通话,没法交流,无例外都给陶清风指往村中,沿着那条黑线走的路。这条线中间有些细分叉,延伸到近处的房子里。像一条黑色的大动脉血管,主流依然在往前蔓延。
陶清风顺着一直走到了尽头一栋独立的二楼砖瓦房,是唯一一栋外面抹了些瓷粉贴了瓷砖的房子。门已经开着了,刚才路上陶清风问的几个乡民已经都等在了门边。看来他们也想一块儿来听陶清风的来意。这个村子环境闭塞,仿佛很久都没有外人来过了。
陶清风走进房中,间类似于村委会办公处的陈设,一个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人坐在桌旁,桌上是一大摞报纸,被一只放大镜压着。有村民给陶清风递了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茶。那个老人坐在陶清风对面,用有些含糊的普通话问他的来意。
“你是谁?”
陶清风决定实话实说,他观察下来,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不像拥有手机这些东西,大概率是附近没有修建移动信号基站。所以不见得知道陶清成个小明星的消息。地上黑色的线,可能是供电灯的。
“我是陶清。我原来,是这个村子的。”
那个白头发的老人猛然瞪大了眼睛,仔细看了陶清风一会儿,又从报纸的角落取出一本手写的册子,翻找了很久,才说:“陶……陶狗剩?我们都以为你十多年前从崖上摔下去,已经死了。”
陶清风:“……”
陶清风花了几秒钟来接受“陶狗剩”这个称呼。从村长口中,了解到当年发生的事情,和这个村子罕见的情况。
这应该是华国最落后的一批村子,十来年前才通电,五年前才引进自来水系统。全村现在只有一部固定电话在这位村长的房子里。这个村子之所以这么落后,一来是地处偏僻,一面是悬崖峡谷,山的另一边也是高崖,崖下是大海。道路只有那条索道。二来是少数民族村落,古代时候有封闭村落的古训,缺少和外界交流,只出不进。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彼此之间近亲结婚越来越多,生下的孩子们智商进一步降低,加剧了恶性循环。有记载的三百多年前,这个村还有近千人,如今已经不到一百人了。
由于村落闭塞,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代信息才开始逐渐涌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过去很久后,村落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144
里的见到外人,依然是很茫然地问“主席他老人家身体好吗?哦?已经过世了?”这种无知现象加剧村里年轻人流失,有很多年轻人离开了村子就不愿回来。陶清的父亲就是这样。
陶清从小由母亲拉扯,但是母亲在他五六岁时也过世了。这个村子的人寿命普遍不长,因为没有注射疫苗,也没有西药,都是靠草药来治。那时候陶清就成了孤儿,由村中轮流照顾,像只蹭饭小狗似的到处跑。村子里的人倒是不缺一口饭,心地也算善良。就这样把陶清拉扯到七岁,按照惯例把他往最近的邻村送去读小学自从知道外界后,村里的孩子都会送到邻村读小学(虽然很多人读完小学就辍学回家种田,只有很少的人能继续读初中)。最近的邻村离海箕村也有十五六里山路,不可能每天走那么远。陶清就寄宿在那边乡村教师家里,等寒暑假的时候再回乡里来。
陶清读到三年级,十岁的时候,寒假回村里,听村长和几个老人说他父亲出走的事情,就发疯似的想去找他父亲其实也不是真的有计划成熟考虑这件事,只是小孩子的思亲情怀作祟。陶清又哭又闹,别人拦都拦不住,他还想跑去偷出村铁链的那个滑索椅子。当时看门的村民听老村长的话,坚决不给他,不让陶清出村。陶清就半夜想徒手滑过那两截铁链,不小心掉到峡谷里,被水冲到了下游,村里的人都以为他死了。还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音讯不通,也没有网络。唯一一台老旧的电视,村长只是用来看新闻联播,自然不知道陶清还活着的消息。
陶清风听到这里,记忆迷雾中浮现出了一点点被勾连起的回忆:陶清被冲到下游后,好歹捡回了一条命,流落到城镇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小乞丐,一边找他那个虚无缥缈的爹,有一天游荡到酒吧门口,被庄宇徽捡进去了。
陶清那时候不懂事,还傻乎乎真情实感地以为,庄宇徽是他那个早走的爹,因此对他尤其言听计从。即便后来明白并不是,那种依赖心理已经摆脱不了。而且陶清长到中二年纪,尤其埋怨村里的人,当时不让他离村的举动。在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后,也中二式地嫌弃童年的小村庄“土老帽”,根本就不想回去,也不想和过去的乡亲联络。就这样一直到了成年后,陶清感觉越来越无助迷茫,才渐渐想起了青山碧海的家乡,和憨厚朴实的乡亲们,可惜那时候他已经回不去了。
陶清风听完老村长的叙述,沉默了一会儿,道:“对不起,我这些年记忆缺失,所以一直没想起来。最近才渐渐想起小时候的事,所以回来看看。我现在……过得很好。谢谢你们当时照顾我,养育我。”
陶清风决定隐瞒身体原主人那些年痛苦的遭遇和经历,报喜不报忧。
陶清风也想起自己真正的家乡,相似的穷困。他比陶清幸运的有两点:他的母亲没有早逝,他遇到的是徐棠翁而不是庄宇徽。一切都不一样了。
陶清风又问了老村长一个问题:“这条进出的铁锁很不方便,有没有想过架桥修路呢?”
如果有一条路,不仅村民生活更方便,增加更多的和外界交流,这个村落应该能发展起来。像当年陶清那样的孩子,也不会因为想到外面去的冲动,就付出坠崖流落的惨痛代价了。
村长摇摇头:“以前镇里来过领导,给省交通部提过的,也有过人来考察。但这地方的地质复杂,路修过来要钻山,要跨峡谷,有些地段受海盐侵蚀。修路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总不能一条路就修一个村子吧,最好把附近几个村都连起来,情况就更复杂了。这个村没有什么富饶的自然资源,农作物也只能勉强自给自足。私人是不愿意投资的,省里的财政支出又拨不出那么多款……”
陶清风便问:“修这样一条路,要多少钱?”
老村长吐了一口水烟,他也没想到陶清风是在认真问,只当对方闲聊口吻,道:“八|九千万,将近一亿吧。谁有那么多钱。”
陶清风神色复杂,心想:和这个数字,真是有缘啊。他定了定神,柔声道:“我知道了。”
老村长不懂陶清风是什么意思,陶清风却提出,想去海边看看。老村长很厚道地带他去了,还给他一路上介绍,村子里的房子里住的都是些谁。陶清家以前的房子,在没有拆掉之前是哪个方位,后来被改成了一个小苗圃,经过的时候,看见几只圆滚滚的小土狗在里面玩闹。
陶清风跟着村长走到了“海边”。那是临海的一座高崖上,下方是险峻的悬崖峭壁,海浪无情地冲击着石壁,发出巨大的轰鸣。
风景辽阔。这是身体原主人陶清想回来的地方。他想躺在圹的海边抽根烟。陶清风默默想:就替身体原主人好好看看。
陶清风静静聆听了一会儿海浪的轰鸣,跟着村长在高崖上散步,发现脚下在石壁上凿开的路,年代特别久远,就问村长是什么时候建的。
“不清楚了,古魏,古蜀?唉,我老了。”
经询问得知,这位老村长是全村唯一高中毕业之人,考虑到他的年龄,在他的年代读高中已经不容易了。村中没有学校,是在镇上读的,赶上动乱没能考大学,被安排回乡工作,一呆就是几十年。村中越来越没落他也有心无力。
陶清风沿着古道继续游览,指着高崖一处洞口道:“那个是古藏兵洞吧?江陵、荆川的古战场都有藏兵洞。这里地形易守难攻,应是古时兵家争地。”
老村长惊异地看了陶清风一眼,才道:“那个洞,以前村里年轻人进去过,里面的确有一些碑刻,但是也没人认得。也没法搬运出来。”
陶清风沉吟道:“应该拓下来……”
老村长说:“我们哪里懂这些,谁又愿意来这种地方呢,没有路。”
陶清风看着老村长,道:“会有路的。”
老村长以为陶清风是在安慰,苦笑着摇摇头。陶清风提出要独自逛一会儿,老村长就回去了。
天色已晚,大海被染成墨蓝色;冰轮悬天,给万物披上薄薄的白纱。陶清风独自站在高崖上,风吹动他的衣袂猎猎作响。
月明星稀,天边启明星交辉,仿如深色天鹅绒背景上的钻石。陶清风嗅着海风的腥咸味,心中是豁然开朗的充盈感。没有哪一刻在他的人生中,比现在更深刻地领悟到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过去,陶清风哪怕高中探花,御赐及第,都从来不算是“达”过。在那样的时代中,唯有高冠簪缨,登坛拜相才算得上是读书人的“达”,才能去做一些“庙堂之思”之事。本来按照陶清风的设想,顺利入仕后,努力十年二十年,才有机会实现这种“达”。
可是这个时代不一样。这个时代是如此多元如此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145
自由,无论做什么,似乎都能实现“达”。冥冥中的老天爷让他托生到陶清这个不幸之人死后的身躯上,成为了一名演员。如果真的存在什么指引,那么就是此刻他所面对的事,和老天爷知道他会去做的选择。
陶清风再也不会考虑究竟要赚多少钱才能解约了。合同上写的一亿,丽莎说过只是好听,真正法院不会判那么多。所以陶清风本来计划是,赚个几千万就去打官司解约。
可是,陶清风忽然想明白了,这些钱明明有更好的用途,比如给海箕村修一条路。虽然这不是他曾经忠诚过的朝代,但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朝代更迭,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是那么的相似。他在海箕村中,依稀看见了当年自己故乡的南山田园。而在这片华国的大地上,千千万万的村落在幻觉中一点点铺就在陶清风眼前:江山东流,沃野仍在。
陶清风第一次觉得:演员这个职业很好。虽然是基于资本市场的畸形机制催生了演员高昂吓人的报酬……但报酬只要用之有道,便值得为之奋斗。
何况,屏幕上可以身体力行地传达“教化”的价值观,屏幕外可以把资产化为福泽……陶清风庆幸自己想通了。想通后,他的整个人生前景顿时不同,仿佛全世界都不同了。
虽然这只是转瞬即逝的念头,但陶清风知道这和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没有区别。他坚信是正确的事……陶清风静静站在崖边,遥望太白星,露出微笑:燕兄,你也会赞同我是对的。利国利民本来是你的政治夙愿,你去了国子监兼济天下儒生。我不清楚你最后有没有实现心愿,没有也没关系。千年之后,我换一种方式来继续,尽一点微薄的努力,就是我存在此处的意义。
第74章小传
陶清风在告辞离开海箕村时,村长仿佛才想起来般问他:“你现在哪里工作?辛不辛苦?”
陶清风没有一下子全告诉老村长,怕他年纪大了受刺激,说他现在城里,过得挺好,不缺钱花,等有空会回来看他们。
陶清风心想:等以后他赚够了钱,给海箕村修了路之后。这个村子就能渐渐不那么穷。藏兵洞里的石刻、古栈道还有海景,都可以建成风光古迹旅游地。只要他们致富了,就能安卫星电视,建移动基站,看电视用手机。那时候就会知道陶清风,甚至可以在网上看他演的电视剧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拍好。
陶清风把吉普车上的给村里人带的礼物送给他们后,当天晚上陶清风和苏寻就驾车连夜赶到地级市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白天就回去了。陶清风又休息了两天,觉得身体和神完全恢复过来,甚至因为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状态比之前更好,重新回归了剧组,拍属于东君骆琅宁那部分剧情。
陶清风分饰两角,他请教演职人员后,知道分饰两角在拍摄时,是和裹成粽子的“小绿人”对戏。“小绿人”并不需要什么演技,只站在那里当个“木偶摆件”,偶尔摆动一些幅度很大的姿势。给演员的眼神和情绪找到一个固定点。后期再把两组镜头剪辑在一起,把小绿人抹掉。
陶清风对其他替身都没需求,他们很久前就都离组了,他的替身只剩武打替身翟艳。翟艳特别热心来做“小绿人”。哪怕她把脸裹得只剩眼睛和鼻子嘴巴,陶清风都感觉得到,她的眼睛、口型和肢体动作,不仅是想做一个“木偶摆件”,而是试图在“演”。有时候甚至把台词记下来。
“我给很多演员当过替身。”翟艳说,“尤其是分组拍的那种,和很多老艺术家对过戏。有位老戏骨前辈告诉我:别人虽然看不到我的脸,但我演的时候,我就是主演。我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陶清风和翟艳对戏,感觉她的认真程度,并不输给真正的演员,就问:“你为什么不出道呢?”
翟艳叹了口气:“不够漂亮呗。”她也算不上丑,甚至称得上清秀。可惜娱乐圈对女星容貌是第一位的高标准严要求,进圈并不容易。陶清风看她神色有些黯然,善解人意地转了话头,说起了她想听的虞山海和骆琅宁对手戏时该怎么表现。
陶清风说:“待会我先骑上马,把你捞上来。然后交换。”
翟艳惊讶道:“等等,你要亲自骑马跑过来??你会骑马吗?还把我捞上去?”翟艳以为这场戏,她不但要替“小绿人”,而且还要替跑马动作。陶清风坐在马背上拍个静态就行。
陶清风点头:“我会骑马。”骑御是君子小六艺之一,陶清风从小就学会的,虽然马是他老师家的。陶清风自己练习的对象只能是他家那头温顺壮实的大青牛其实他暗自觉得,骑马比骑牛简单多了。牛走得慢,但是牛背真的不好掌握平衡。后来入朝后,公务也有很多次骑马的机会。至于把翟艳捞上来,翟艳本身很灵活,也会配合他发力,陶清风并不太担心。
剧组的马匹是向横马影视基地租借的,租了一匹鬃毛极长的漂亮白马,戴着棕色羁勒。陶清风戏服穿戴好后,去牵马缰绳,按他熟知的方式拍了拍白马的头。白马亲昵地伸过头来蹭了蹭他的手。
陶清风笑了笑,脚下一踩马磴,娴熟地骑上了马背。不但姿势行云流水,而且在上马骑御时都刻意保持着身姿的挺拔与舒展,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式的赏心悦目。现场剧组有其他组的小女生助理捂着嘴低低叫出声,觉得这简直像是现场版的“我的意中人是个白马王子”。
这并不是正式拍摄,只是陶清风在试骑而已,正式表演时,虞山海的骑马表情是非常焦急严肃的他要从南国武林人的包围中,救下他的弟弟骆琅宁。哪怕这会给他数不清的无妄之罪上再多加一条“里通敌国”实打实的理由。
但那是弟弟。哥哥保护弟弟,维护弟弟,照顾弟弟,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怕他们分离几十年,相处时日太短,来不及建立互相熟识理解的兄弟情谊。但血脉之亲依然在冥冥中牵连到心脏中。
陶清风在马背上适应得差不多后,摄影组也摆好了机位。今天的机位摆得尤其多。因为要拍动态的远、中、近景。摄影组的人也要分别操作不同位置的镜头“推”“拉”“摇”“升”等。拍摄效果都是大家一起商量的,大家各有主意,陶清风就建议他们,干脆尽量多拍几组,最后汇总选择。虽然这样成本稍微高,剪辑也要辛苦,达成一致的效率要慢些,但却在没有导演把关前提下,保证了剪辑素材的丰富。
陶清风饰演的虞山海骑马驰来,一手执缰,神色苍白,表情焦急。临到近处催马奋力跃起。按照剧本上演【白马长嘶一声,冲入了南国武林人的包围中】。
这个跃马的动作剧本并没有写出来,是陶清风自己加的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分卷阅读146
。演职人员一看他居然真能把这匹马骑得那么好,俱是心中舒了一口气。陶清风奔到包裹成小绿人挥洒武术招式的翟艳身边,他歪朝侧面勾下半个身子,先是拉住了对方的手,然后发力一带。
翟艳还以为陶清风就是来虚拉一下,没想到陶清风真的能控制住重心,使出了相当稳健的力气。翟艳并不知情,铆足了劲,借助背肌侧跃了上去。两股力量叠加,她顿时就飞得过头了些还好陶清风反应快,又用力往回一扯,翟艳也赶紧卸力。本来剧本上是把骆琅宁拉上马骑在前方,可是这一跃一卸,为了符合力学原理,翟艳就变成了横躺在马背上。陶清风生怕她摔下来,赶紧如剧本里写的那样,【虞山海一把抱紧了弟弟】。
虽然姿势摆错了,但他们还是想继续拍完这一条。于是翟艳就从小绿人的装扮里给陶清风棒读骆琅宁的台词:“大英雄,大侠客,你说过,你是南国人,我是北国人。非我族类其心必”
翟艳虽然很想“演”,但她实在不会演骆琅宁这幽怨口吻,还得等陶清风待会换过来演。剧本中,虞山海刺杀济昌王爷被打落山崖。骆琅宁秘密搜寻过踪迹,在父亲和兄长之间挣扎,不希望他们两人任何受伤。曾试图给胞兄捎去一点援助,却被虞山海回信说:你是北人,我是南人。南北各异,非我族类,不必再提。其实那时虞山海已经开始被南国武林追杀,不愿牵连别人,才装作断绝兄弟关系的冷血说辞。但是骆琅宁信以为真,心痛如绞。却又在听到虞山海被追杀的消息时,忍不住去寻他。
剧本中辗转相见,被兄长从危难中救出时,骆琅宁第一句台词还是委屈口吻。那句“大英雄,大侠客”的讥讽意味非常浓重。毕竟骆琅宁从小好歹是锦衣玉食的小王爷,哪怕不跟父帅亲近,但其他人对他不是毕恭毕敬,或者换着花样讨他开心。骆琅宁武艺高强,又心高气傲,何曾有过像对虞山海那般“热脸贴冷屁|股”式的待遇,而且那还是他的亲哥哥,终于还是忍不住别扭了一下。
陶清风不像别的演员需要被代入戏,他自己分饰两角就可以很轻松调动情绪,或许这是跟他对这两人的心理。变化揣摩得非常通透有关。他理解【虞山海嘴拙、闷葫芦、很多事都憋在自己心里,这也间接是未来他被追杀却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开误会的原因之一】这种前提,所以饰演时,在骆琅宁说出“其心必”的那个“心”时,陶清风能演出【虞山海焦急地低头看着弟弟,目光里是担忧,脱口而出】的那种直白:“心?现在你知道了我的心了吧。”
这几句台词被编剧小姑娘写得特别暧|昧和骨科,然而陶清风是真的读不出小姑娘暗搓搓掩藏的cp党柔肠辗转。他仍然很认真地,把这些台词一个字一个字,非常准确清晰,富含感情地演绎出来。拍完了这一幕,大家一起看镜头商量时,来片场观摩的小编剧捂着脸,对陶清风虚弱道:“这横抱太苏了……天哪我都不敢这么写……我不行了……我要旋转爆炸升天了……”
陶清风疑惑地问她:“什么叫苏?”
编剧小姑娘语无伦次:“苏就是帅到到渣让人想打又喜欢……苏就是温柔强大到让人想昏倒……”
陶清风无奈地想:字词都听得懂,连在一起又听不明白了。算了,他继续换过去拍下一条,由翟艳裹在小绿人里演虞山海骑马,陶清风演被抱上马的骆琅宁。在编剧小姑娘的强烈要求下虽然陶清风也不知道她执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保留了姿势错误的那个“横抱”。
骆琅宁的戏服全都是白色的,各种白长绸衫、光是不同的暗纹就有三种,还有白披风、白毛裘、白短打服。毕竟东君在原作里就是孤傲翩翩的华贵白衣公子,每次出场都有一台鼓风机在旁边吹他的头发和衣服。
所以当翟艳拉过来,陶清风借力被牵上去横抱在马前方,就像飞起来一只大翅膀的白蝴蝶,广袖一扑一盖就是拥云簇雪。画面效果实在是美不胜。
拍完后,陶清风还要负责研究镜头。这一条的镜头特别多,远中近还有特写,又分成各个方向的机位。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说,其实全部打包丢给剪辑组就可以。但陶清风生怕镜头太多,也担心别人对角色的镜头处理无法领会他的理解。所以他都是先自己筛选一遍。把筛选后的片段和全部素材都发给剪辑组,至于参详后是不是还要用原始材料,由剪辑师的专业知识决定。他们剪的时候陶清风也会边看边讲解思路,当真是战斗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了。
1...4344454647...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