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清歌荀令[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yana洛川
让钟繇和沮授一同前去,再加上吕奉先和文泰的武力镇压,冀州和幽州怕也乱不起来。
又和曹操对冀州一事商量了许久,直到窗外的天色昏暗下来,荀才起身回到自己府中。
回书房点上灯,然后找出一堆干净竹简出来,荀略一思量,然后提笔开始将他的想法都写出来。
现在到底和隋唐时期不一样,直接将科举照搬过来只怕会让天下世族对他们群起而攻之,现在还不能这么做。
主公能在他面前无所顾忌的说出借皇帝的名义行事,向来也要有所动作了,若无意外,便是在打下荆州之后了。
将中原一带及周边都控制在手中,至于旁边那些偏远地区,总有一天都能打下来。
当年宣帝元帝时期匈奴各可汗降汉,大汉的疆域达到了天山南北,等中原一带稳定下来,他们自然不会对之制止不管。
先逐渐将寒门的地位拔高,之后的事情,怕是也只能等主公彻底推翻如今的朝廷才能为之。
他们如今已经分身乏术,定然不能这么冒险。
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在他们主公眼中,还是才学更为重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陈长文想出这么个东西,背后也少不了主公的推动。
九品中正制度创立起来便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上面选人也是家世、德行、才能三方并重,总归比之之前世族把持大权的情况好了许多。
因为世族在其中能起到一定作用,所以,这个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的确解决了选拔官吏的问题,世家大族对此虽有微词,但也不是接受不了。
但是,如果全然按照这般进行,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世族把持了整个朝政的时候。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么一来,尽心思弄出来这么法子又有什么用?
就算世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再优秀,在人数之上还是比不过民间,所以,总不能一直让藏于民间的那些大才一直默默无闻。
事情总要一步一步的来,虽然现在看来没有一点儿头绪,但是事在人为,总会有结果的。
以为荀从曹操那儿回来之后便回来休息了,没想到这人一回来就一头扎进了书房不出来,等了许久的戏志才看着天色越来越暗,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找了过去。
这人一直盯着他们让他们该休息的时候必须休息,到自己身上却又变了一副样子,真是让人放心不下。
披上外衣到书房外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戏志才摇了摇头,然后推门走了进去。
今日在议事厅荀剩下的那些公务已经被他处理完了,戏志才本来以为这人今日回来能早些歇息,万万没想到一开门会看到更大一摞竹简。
眼角抽了抽,没忍住直接加快了脚步,戏志才皱着眉头看着荀笔下的东西,神色也逐渐凝重了起来。
文若这是要干什么,虽说寒门中人才众多,但是就这么直接从中选人,一个两个还好,若是多了,岂不是要惹众怒?
放下笔揉了揉手腕,荀歪了歪头眉眼弯弯看向戏志才,“志才来了,正好,看看可有什么遗漏之处。”
戏志才抿了抿唇,接过竹简便直接在荀对面坐下,全然忘了自己之前是来干什么的。
作者有话要说:#论两个工作狂谈恋爱#
第118章
将方才写出来的竹简仔细分好放在旁边,荀坐在一旁,垂眸想着还有没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戏志才将手中的那份看完之后,身上正要去够旁边那一摞竹简,却被滑下来的外衣将心神给拉了回来。
略显无奈的将衣服拉了上去,戏志才揉了揉额头叹了一口气,真是被文若给带进去了。
他过来是要喊人去休息,可不是陪着这人一起看公文的,就算这些东西对如今的他们来说非常有用也不行。
提拔有用之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的事情,就连主公也没办法说找到的每一个人都能为他分忧解难,就算这人熬上一晚上,对如今的情况依旧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
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回房休息,若是将身体熬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58
坏,他去哪儿在找一个身体康健的荀文若?
起身将所有的竹简都起来,戏志才看着神色有些诧异的荀,放好竹简之后直接拉着人就要出去,“天色已晚,这些事情明日再说,先去休息。”
后知后觉发现外面已经伸手不见五指,荀愣了一下,笑了笑也没有坚持,左右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记了下来,明日接着整理也无妨。
最重要的是,他留在这里的话,志才定然不会回去休息,为了这人的身体着想,他还是乖乖听话为好。
虽然现在戏志才的身体很好,但是荀潜意识里依旧还是将他当成史上那个身娇体弱的戏志才,自幼时便是如此,他这意识怕是改不过来了。
这些事情他也只是记个大概,到时候具体怎么实施还是要靠陈长文,毕竟他自己不能将全部力都放在这上面。
好在,许昌与昌邑离得不远,将许昌的事情交接完毕之后,陈群很快便赶回了昌邑。
有荀和戏志才这两天抽空整理出来的东西,陈群从头至尾看完之后再次惊叹于荀文若的大才。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之言果然大有道理,荀家文若之才放在这里,岂不正是那能左右天下的辅佐者?
有文若如此,志才奉孝等亦是不世之才,主公睿智,必将成就大事也。
激动的和荀探讨了一夜,完全感觉不到疲惫的陈长文二话不说,抱着竹简便回到自己的府中开始闭门不见客。
他有预感,此事一成,功劳定不亚于开疆扩土。
将事情交到陈群手上,不管是荀还是曹操都非常放心,而沮授和钟繇之后也启程去了冀州。
幽州的情况比之冀州更加难以捉摸,毕竟在之前,那儿不只有来自中原的威胁,还有北边外族的虎视眈眈。
没了公孙瓒的兵马,如果不尽快安排好守卫,只怕不到过冬那些骑在马上的强盗们便要过来了。
吕布和义之中要留下一人守在冀州,另外一人则要赶去幽州镇压动乱。
毕竟在刘虞和公孙瓒对着干的时候各种大小叛乱便已经出来了,现在没了刘虞,更没了公孙瓒,幽州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吕布和义对外族的打法都非常熟悉,毕竟都是自小跟外族打过来的,谁也不惧那些瞅见机会就想抢点东西回去的凶悍外族。
商议过之后前往幽州的是义,跟着的还有一个这些年一直跟着吕布南征北战的赵子龙。
田豫还在幽州守着,一直以来肩负着留守后方警惕外族的重任,不管公孙瓒和刘虞在闹成什么样子,袁绍和公孙瓒又打成什么样子,对他田国让都没有什么影响。
他要做的只是保住边界的这些城池,不让百姓们在外族的马蹄之下没了活路。
夏天还好,一到冬天,缺少粮食的外族便不管城里是不是有守军,那是逮到哪儿打哪儿,不打回去就只能挨打。
赵云和田豫关系很好,之前这二人到兖州的时候私下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说过,所以,现在没了公孙瓒,田豫要死守幽州,只自己是万万不可行的。
至少现在来说,幽州的存粮已经捉襟见肘了。
赵云跟着,其实也是为了传达曹操的意思,对于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他曹孟德向来是能招揽就招揽。
日子就这么在忙碌中过去了,转眼间便到了来年开春耕种的时候。
各地的情况大都稳定了下来,孙坚的水军训的像模像样,更是时不时写信过来瑟一下,不出一年,他便能凭着这支军队打下整个江东了。
将超前的科举制度提前弄了出来,昌邑城中面向寒门开放的书院更是办得如火如荼。
和荀郭嘉他们当初在的颍川书院有很大的不同,昌邑城中的书院是真正的只要有才华就能得到培养。
书院请的先生都是当代名士,连闲赋在家的蔡邕都被荀磨了出来,由此可见曹操对其的重视程度。
而筛选人才的方法更是和以往不同,书院开放的第一年,所有的题目都是由荀陈群亲自拟定,他们是真的要在这氏族林立的中原一带掀起变革。
不是没有人对书院这般大范围的招人有意见,颍川书院那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颍川几个世家大族好几代人的弄出来的地方,不说其他,只其中的学生便大都是世家子弟。
寒门可以提拔人,一个两个还好,现在这么个做法,这让他们这些世家如何自处?
亏得荀文若陈长文还是颍川出来的,颍川那些世家知道他们在外面这么捣腾吗?
然而,不管这些人怎么说,曹操就只有一个反应,有想法保留,这事儿他知道,他同意。
曹孟德态度强硬,原本可能会有大乱子出现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书院就这么平平静静在郊外建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几个月以来戏志才过的可是胆战心惊。
他知道荀想做什么,当然,这些要做的事情现在有些难度,但是对百姓却都是有益的。
只是......不太适合文若去做罢了!
戏志才不只一次想去将荀手中的活计抢来自己做,即便不是自己经手,交给其他人也行,世家子在某些事上到底比不过他这个身后没有牵扯之人。
但是再一想书院有成效之后将是怎么样一副光景,他有不忍心让荀一番心血就此打上旁人的标志,以这人的性子,就算将事情交出去,他也绝对不肯完全放心,私下里肯定会继续关注。
纠结了许久,最终,戏志才也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后一旁协助而已。
还好,他想到的最坏的场景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很快,戏志才就没有心思关心书院的事情了,因为荆州传来了消息,两日之前,刘景升于府中病逝,治所之中更是混乱百出。
第119章
荆州全盛之时,据地数千里,带甲百余万,万里肃清,百姓安康。
前些年刘表在荆州也是尽心尽力,恩威并施开经立学爱民养士,其他不说,不争霸天下只自保是完全绰绰有余。
只可惜,这并不是能让他独守一方的时候,他刘景升也不是能立足天下之人,根本就没有那个想法,只想着能在这乱世之中守着荆州好好过日子,在四周危机四伏的时候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除此之外,刘景升一代豪杰,年轻的时候还没什么,后来年纪大了,看人也逐渐开始有失偏颇,妻族得势过重,他对荆州也逐渐失去掌控。
刘表病逝消息传出来之后,兵近半年的曹营诸将便开始跃跃欲试,刘景升一死,荆州局势更乱,只要他们带兵前往,没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59
人能拦得住他们的大军。
当然,曹操也没想放过这个机会,蔡瑁等人废长立幼立了刘表次子刘琮为主,岂不是正是他们发兵的好时机。
荆州的兵马的确不少,可惜不是一条心,刘表还在的时候,长沙和襄阳等地的兵他就调不动,现在刘表去世,拥兵自重的只能更多。
只蔡瑁和刘琮等人想守住荆州?难!更不用说刘琮还是一个什么主意都拿不准的存在。
连夜将所有人集中在议事厅,拿定了主意之后,第二天,张辽便率先领兵五千前往荆州边界同夏侯汇合。
昌邑这边荀和戏志才都走不开,曹操这次要去荆州只准备带郭嘉一个,其他人依旧留在兖州处理培养人手之事。
短短半月之内,留足了守卫兖州的兵马,曹操便带着兵马离开了昌邑。
忙了大半年,这次荆州忽然出现消息荀才想起来一直以来忘了些什么,周公瑾在江东和孙坚一同带水军,诸葛孔明怎么能一直没有动静呢?
既然想起了诸葛亮,荀也没有闲着,直接就让手下人去查查现在诸葛亮是不是还在荆州。
郭嘉随军离开,府中没了大人,荀便再次将郭奕接到自己身边照看着,小孩子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如何教导更是显得格外重要。
好在荀之前在长歌门带过不少师弟师妹,虽然他还没到能徒的时候,但是简单教习一些入门的东西还是可以的。
孩童启蒙本就不必有太过高深的东西,以他的水平也不算是误人子弟了。
闲暇时间都留在府中陪着郭奕,荀在面对这孩子的时候耐心十足,郭嘉常年不着家,孩子总不能一直让侍女看着,他如今还能多在这孩子身上上点心,等奕儿长大了,到时候连亲近的机会都没有了。
戏志才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三四岁的小娃娃趴在琴上,而荀在一边笑着看着,丝毫没有心疼琴的意思。
文若平日里对琴宝贝的很,就连他想要碰一下都要考虑会不会惹这人生气,怎么放在奕儿身上就这么容易?
无奈摇了摇头,戏志才缓步走了过去,“今日书院有雅集,可要去看看?”
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荀摇了摇头,“已经这个时候了,雅集也已经进行大半了,倒不如在家让陪着奕儿。”
果不其然,依旧是意料之中的回答,戏志才将郭奕从琴上抱下来,然后回头看着荀说道,“文若可是想要孩子?”
他们俩在一起注定不会有子嗣,若是文若想......
掩饰住眼底的深意,戏志才一边逗着郭奕,一边装作漫不经心问道,便是文若如今想要娶妻生子也来不及了。
他不是个大度的人,让他眼睁睁看着这人和其他人在一起,不管是男是女,他都难以接受。
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戏志才,荀哭笑不得的回了一句,“志才怎会有如此想法?”
就算他这些天对奕儿的关注多了些,你戏志才一个大人,还要和奕儿一个孩子置气吗?
不过,身为体谅伴侣心情的好情缘,荀一句话说完之后马上正了脸色解释道,“奕儿正在学认字,总要多上点心,还是说志才想让奕儿学不好,将来到书院还要落人一筹?”
荀这边说着,被戏志才抱在怀里的郭奕也跟着附和,他没有粘人,他很认真的在学习认字,刚才只是在学习怎么弹琴。
被郭奕挥舞着手臂的样子逗笑了,戏志才刚蓄起来一点的不安也散的一干二净。
捏了捏小家伙儿的鼻子,心情好转的戏志才扭头看向荀,“若是文若想,等以后有时间去宗族里认一个孩子也无妨。”
“志才会带孩子?”白了这人一眼,荀是真的没有想过孩子这一回事儿,当初已经说过的事情,现在再提起来着实没意思,指不定还会吓着奕儿。
他可以带孩子启蒙,但是让他养一个孩子,他现在还真没做好准备,除非戏志才做好当爹又当娘的准备。
挑了挑眉看过去,荀眸中的意思显而易见。
摇头笑了几声,戏志才招来守在远处的婢女,将郭奕交到婢女手中然后摊了摊手,“现在奕儿不需要文若,去城外走一趟,如何?”
不知道书院又来了哪位奇才让戏志才这么执着,索性今日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荀将放在石桌上的琴抱在怀中,然后示意可以出发了。
他可不信这人让他去书院只是为了一个雅集,能将消息传到他耳中,这次雅集定然有可以培养的人出现。
平日里事物比他更多,这人才没有那么多闲功夫天天出去。
什么也没有解释,戏志才保持神秘不说书院中到底怎么了,只是让人准备好马然后就和荀一同出城到郊外的书院而去。
“新来学子的答卷尚未来得及翻看,志才这般可是有谁入了眼?”
停在了不远处的驿馆门口,荀看着书院来来往往的人,转头看向戏志才问道。
拉着荀先进驿馆换了身衣服,戏志才微微眯起眼睛,只道稍后再说。
二人稍作掩饰找了个角落过去,细细观察之下,没有太大功夫,荀便发现戏志才便对着一个方向关注颇多。
青涩的少年人站在角落里,既不参与旁人的争论也不与身边人交谈,只一个人在那里站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扯了扯戏志才的袖子,荀眼角含笑的问道,“可是这少年让志才牵肠挂肚非要出城?”
神色如常看着荀,戏志才双手负在身后,然后一本正经道,“若是有文若在,便是天涯海角忠也会赶过去。”
“伶牙俐齿,志才果然是被奉孝给带坏了。”被一句话给堵了回来,荀摇了摇头,真是越来越逗不动了。
“要说这句话的可不该说文若。”意味深长的看了荀一眼,戏志才有些心累,当然更多的还是欢喜。
也就只有在他面前文若才会露出这般神情,平日里对谁都是一副温和的模样,这样不好、不好。
想了一会儿,戏志才将思绪回来,然后低声在荀旁边将那少年的身份说了出来。
马钧,扶风人士,家贫,所以年少便出来四处游历。
因为书院刚办起来没多久,里面的学子宁缺毋滥,一个个都是挑细选出来的,所以说,这人的才学毋庸置疑。
但是让戏志才主意的不是他的才学,而是其他地方。
这少年不善言谈,才学也并非同期之中最出众的,但是能动手改造工具的却只有他一人。
尤其这改造的不是旁的,而是耕种的工具。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粮草有多重要毋庸置疑,这少年小小年纪就能作出这般成果,若是让他接着钻研下去,岂不是让天下百姓都受益无穷?
并非只有考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60
取功名行军打仗才算有本事,能在农事上有贡献,其功劳比之保家卫国也丝毫不差。
可何况,看过这人入学答卷的戏志才表示,在行军谋略之上,这人的天赋实在比不上他在那些工具上的造诣。
与其浪力非要考取功名,倒不如好好引导一旦,好让这少年做些更擅长的事情。
有戏志才在一旁说着,荀终于想起了马钧这个名字熟悉在哪里了。
马钧马德衡,这便是被称为“天下之名巧”的大师啊!
曾经在万花天工坊中见到过这些自古时传下来的小物件儿,荀对这个名字还是有些印象的。
让他记住这人的不是因为他能做出来多少威力大的武器,而是这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和农事生产以及百姓的生活相关。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马德衡闷头造出来的那些东西,实在是夹杂在诸葛弩木牛流马之中的一股清流。
不善言谈却于巧思,若不是被戏志才偶然发现,这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众人眼前。
现在也好,以马钧的性子,真的让他成为众人的焦点只怕更是不妥,倒不如依旧这样安安静静的自己想自己的。
感叹了几句之后,荀和戏志才也没打算过去,依旧站在他们的角落里观察着对时事争的面红耳赤的学子们。
马钧性子腼腆,口齿上又占不了便宜,所以这些事情他向来是不会参与的,就算旁边友人尽力想让他开口,大庭广众之下他也说不出话来。
尝试的次数多了,友人也就不做无用功,只让他一人在角落里看着旁人唇枪舌战就已经满足了。
对视线比较敏感,荀与戏志才又没有过于遮掩,因此,在他们转移了注意力之后马钧便抬头看向这两位方才看了他许久的先生。
这么称呼的原因一来是那二位明显比他大上许多,二来则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实在不像还在书院中学习的学子。
即便书院中有比他们年龄还大的学子,从身上的气质上也能瞧出一些端倪。
大概是城里整日忙于政事的那些先生了。
就是不知道这二位是谁,如今曹公正准备攻打荆州,哪位先生能有时间过来书院,还是特意乔装打扮过的?
荀将琴放在了驿馆,身上没了最大的标志物,一旁的戏志才更是如此,马钧也不敢随意去猜,歪了歪脑袋猜不出来然后就接着低头想自己的事情了。
荀没来得及查看最新一批学子的情况,但是戏志才已经看的差不多了,看到有生面孔时便直接将人介绍了一遍。
还好他们在的位置没有其他人在场,如若不然,这些话说出来还指不定能让那些学子们多惊讶。
在驿馆待到了傍晚,在雅集结束之前,悄悄过来的这俩人又悄悄离开了,除了心思细腻的马钧之外,期间没有打扰到任何人。
到书院来转一圈,也算是出来散散心,荀心情极好的和戏志才一起回到家里,然后被告知有他们家主公的信件送了回来。
才走了不到半月,还不到例行信件的时候,主公这时有消息是为何?
和身边人对视了一眼,二人不约而同赶往书房,神色也都沉了下来。
然而,坏消息没有看到,而且只从信件之中,他们便可以猜出主公那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表情。
大军南征尚未抵达荆州,刘琮便直接举州投降,竟是连抵抗的意思都没有。
第120章
欲言又止的看着被加急送来的消息,荀摇了摇头,直接将事情扔给了戏志才。
荆州反应这么迅速,实在有些让人难以言喻。
刘琮降,其中必然也是蔡瑁的意思,蔡氏一族在荆州势力不小,这是看刘氏靠不住,所以直接将主意打到了他们主公身上啊。
打算是好打算,只可惜他们主公不是傻子,不会巴巴的过去就迎合他们的意思。
1...484950515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