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难当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凔溟
此人正是老郡王,闲来无事他就爱在这家食肆内喝点小酒听听小曲,没想到今天竟然看到唐越父子。
说是父子有些牵强,毕竟这二位可没什么血缘关系。
“呵,看来咱们都看走眼了,太子殿下和太子妃的感情已经深厚到无人能插足的地步了,王子贤那样一盘棋都能走的满盘皆输,实在是令人惊叹。”
“他们才成婚不久,感情好是自然的,等再过些年,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看来不止栎阳侯不看好唐越夫夫的感情,就是在别人眼中,他和太子昭也是长久不了的。
“是啊,现在也只能等了。”老郡王从那一大一小身上收回目光,阴毒地笑道“不过也不是没有法子,你觉得,如果小王孙今日出了事,那太子妃还能讨得了好吗”
“这您是想看看,在太子殿下心目中是小王孙重要还是太子妃重要吗”
“一个小王孙自然是没有太子妃重要的,但如果小王孙是在太子妃手上出事的,那太子再宠信他,心里恐怕也会存有芥蒂吧。”
“信任就是如此一点一点地被摧毁的,王爷这招高明啊。”
“呵,那也要做成了才能叫高明。”老郡王眼看那行人越走越远,并没有下任何命令。
“王爷不打算动手吗”他的心腹下属问。
“今日太匆忙,没有足够完美的计划,动手无疑是找死,而且,就算要动手也不能在邺城最繁华的大街上。”
“那只能等下次太子妃再带小王孙出门了。”
“放心,机会都是人制造出来的。”老郡王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第203章 唐越的坦白
“小殿下今日玩的开心吗”雁姑照顾着小洛洛先完澡,给他换上了唐越亲自设计的衣裳。
“嗯。”小洛洛揪着衣服上的两粒毛球,口齿不清地说了一些今天玩的内容。
雁姑欣慰地摸着他的小脑袋,在来邺城之前,她一直忐忑不安,担心这太子府未必能照顾好小公子。
在得知太子殿下已经纳妃时,她是有想过不遵照约定不将小公子送来的,以将军府留下的遗产,也足够她将小公子抚养长大了,只是那样一来,小公子的未来就只会平平庸庸的。
将军在世时,小公子还是贵族出身,可将军和夫人过世后,小公子上无长辈,下无兄弟,身份就尴尬了。
雁姑有多仰慕骆将军就有多希望小公子能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以,进入太子府是最好最直接的出路。
“小殿下要好好听太子妃的话,您现在是养在太子妃膝下,以后就是嫡子呢。”太子殿下的嫡子,那是如何尊贵的身份啊。
小洛洛自然是听不懂这句话的,雁姑说完自己先笑了,“倒是奴婢心急了,您还小呢。”
小洛洛看了她几眼,把今天买来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分了一半给她,在小洛洛的记忆里,雁姑是等同于娘亲的存在。
而爹自然是唐越了,至于太子殿下这个名义上的亲爹,抱歉,小洛洛心里,他充其量
贤妻难当 分节阅读_131
只是个大叔而已。
从第二天开始,唐越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忙碌中,他把自己关在书房整整三天,写写画画,整理出了一本上百页的稿纸,其内容覆盖了农、商、工、学、医等体系,除了医学体系是他专业的强项,其余内容只是一个很泛的概念。
例如,他知道发展农业要修渠修水利,但要怎么修他并不懂,他知道提高产量要改善良种,可是要如何改善他也不知道。
他知道商业的发展一要靠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要有适当的补贴和奖励,要降低税赋,但具体如何操作他也只懂得皮毛。
工与农往往是分不开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农具、工具,武器方面的改良他自认为还能帮上不少忙。
打仗最烧钱烧粮,他们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要有足够的军士,每一样都是钱。
唐越在他的手稿中写到未来五年,每年的财政收入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用于军费开支,这就要求财政收入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否则绝对维持不了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营。
这份书稿被交到太子昭手上时,他整个人都呆了,这里头的内容绝对不是这个时代所能拥有的,如果真能做到唐越所写的这些,那南晋与北越就不再是一个水准上的国家了。
国富民强,这四个字写来简单,要做到何其难,在这个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唐越的这些点子可以说是为整个南晋打开了一扇通往国富民强的大门,让太子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这些都是你写的”太子昭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唐越的才能了。
唐越伸出右手,笑着说“重新认识一下,我叫唐越,来自二十一世纪,是一名外科医生。”
唐越第一次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太子昭,因为他知道,再怎么掩饰都无用了,在他准备全力帮助太子昭时,他就知道会有这一天。
既然太子昭心里清楚他身份的可疑,再装作不知道就太对不起他的信任了。
何况,唐越有十足的把握能得到太子昭的认可,因为从一开始,他认识的唐越就是自己,而并非那个在边境长大的乡野小子。
太子昭很少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惊慌失措,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害怕过了,可是看着眼前这个熟悉的人,熟悉的声音,他却觉得从心里冒出一股凉气。
“你说你是谁”
“我叫唐越,这具身体的原主人叫什么我不知道,不过从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是现在的我了。”
太子昭暗暗松了口气,他伸手摸上唐越的脸,一寸一寸地摸过去,热的,软的,滑的,与平日的手感并无区别。
“你说这具身体的原主人那你”太子昭已经有了猜测,却觉得太子不可思议了。
他不信鬼神,不信天地,实在无法理解这种事的发生。
“的是,这具身体的原主人已经死了,而我是一道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灵魂,说白了,我其实是个死而复生的人,殿下怕吗”
太子昭怕吗他扪心自问,许久过后,他必须承认他是怕的,但并不是害怕这个死而复生的灵魂,而是害怕唐越这样的情况稳不稳定。
如果哪天这个灵魂也消散了呢
如果哪天这个灵魂和身体不契合了呢
如果哪天这个灵魂突然又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了呢
那么多种如果,万一真发生了,太子昭要怎么办他们这个家要怎么办
太子昭将唐越紧紧地抱在怀里,低声问“那你现在可有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他无法想象唐越刚在这具陌生的躯体里复活的时候,看到全然陌生的世界,他是怎么样的心情呢
“你放心,我好的很,想必再活四五十岁不成问题。”唐越听着他过快的心跳声,全身放松下来。
这个秘密藏在心里太久,对别人他也不敢说,只有太子昭,才让他有拆说的欲望。
“难怪”太子昭轻轻吐了一口气,如此一来,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有了答案。
唐越知道他想说什么,打趣道“殿下应该很早以前就怀疑过我的身份了吧为何没有问”
“为什么要问你整个人都是我的,就算有秘密,那也是属于我的,只要你人一天在太子府,是孤的太子妃,那这些秘密就让它永远藏在你心底。”
他并不介意对方揣着这个秘密过一辈子。
只是,能亲耳听到唐越将他最大的秘密说出来,他的心里隐隐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感。
从此以后,他们才是真正毫无保留的夫妻。
唐越花了一点时间说了些现代的事情,不过光靠词语是无法描述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的,因为太子昭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
汽车是什么东西四个轮子加一个铁皮柜
飞机是什么江西能戴着数百人在天上飞的
等等这些疑惑他都找不到答案,唐越也没有想让他知道答案,那是两个跨越千年的时代,根本无法放在一起比较。
“我学的是医学,其他方面的知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是常识,一些是我们个人的理解,并不一定适用,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
太子昭看着那一篇篇提升粮食产量的文章,满足地笑道“够了,这些足够了”
有了这些启发,他相信不用三年,南晋一定能将粮食产量翻一番。
太子府不无意外地忙碌了起来,来往的官员和能人异士多了起来,这些人往往一进太子府的门大半天都不出来。
老郡王安插在太子府的眼线只能打听出太子殿下近来越发勤奋图强,书房的灯直到三更也不曾熄灭。
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好事,老郡王也无法因为人家勤勉去告发他,只是他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如今朝廷的官员倾向太子昭的越来越多,明明王子煦和太子昭都曾深陷青楼的八卦流言中,可前者就令人唾弃了许久,后者则毫发无损。
这不得不说,太子昭在朝臣和百姓的心目中是有多么重要的分量。
不过他知道,这也是因为太子昭自小就树立了一个正直伟岸的形象,哪怕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欺男霸女,恐怕都不会有人信。
就在老郡王准备朝唐越下手时,太子昭突然在朝会上献出了治国三十二策,那长达万字的治国策引得朝野震动,连南晋王都惊讶不已。
太子昭在治国三十二策后署名并非是自己,而是含括了朝廷上十五名官员以及民间二十三位能人异士,哪一条的哪一句话是这些人提出的,他都注明的很详细。
这些名字写在上面,大大降低了南晋王对太子昭的戒备之心。
虽然也有个别朝廷官员弹劾太子殿下结党专政,可是太子昭将每个参与的官员都列出来,也就算是过了明路了。
要说他结党,这些官员并非是为他做事,而是为整个南晋做事,要说他专政,这些策略只是经由他提出,最终决定权还在南晋王手上。
据说,治国三十二策几乎将各行各业都包括进去了,其只以农业为重,教育第二,紧接着是工、商、医、药等各方面。
也有人针对这三十二条治国策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最多的一条便是钱不够,这里头无论哪一项都是大投资,国库没钱。
可这个理由也被太子昭驳回了,他将整个篇幅的预算都列出来了,其中需要国库出钱的只占了十分之一不到,其余的一部分从太子府的私库出,一部分由栎阳侯府等贵族赞助,一部分则是动用造纸厂的收益进行投资。
提到造纸厂,如今由栎阳侯府掌管的这个工厂利润非常可观,纸张的价格在南晋卖的不高,但买的人却非常多。
销往北越后,纸张不无意外地得到了全体文人的认可,即使售价高,有条件的人家都愿意买。
北越国库虽然穷了,可北越贵族世家却一个个富的流油,花点钱买纸根本不需要犹豫。
第204章 三十二策
“太子殿下能说动贵族大臣们支持三十二策,真是令下官佩服,下官俸禄微薄,但也愿意拿出五十金,出一份力。”占少府站出来大声说。
他这话明着是支持太子昭,潜台词却是在说太子殿下,您的本事真大,竟然能让贵族大臣们出钱,往常无论是打仗还是天灾,这些人可都把钱袋子捂的紧紧的,连大王都不能掏出一分一厘来。
还敢说您没有结党专政,谁信啊
不少大臣低下头,不敢去看南晋王的表情,他们多多少少都出了点钱,不过却不是太子殿下说动的,而是他们家的后辈们游说的。
太子昭平静地说“这还多亏了太子妃,他认识的青年才俊多,他们个个忠君爱国,愿意为南晋出钱出力,已经有十几位公子表示愿意外放地方,去开办私塾,免费教育平民子弟。”
此话一出,南晋王是惊讶了一番,“果真如此”
谁都知道,这些贵族子弟从小锦衣玉食,最是不愿意去贫苦之地,更别说去免费办学了。
这简直超出了大家对贵族子弟的认识。
这样一来,各家各户捐点钱就不算什么了。
南晋王胸中自有抱负,这治国三十二策他当然也能看出很好,可是碍于没钱没人,想要完成难于登天。
没想到,太子竟然连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那显然这三十二条政策就不是空口说白话了。
“儿臣想请父王下一道旨意,招募民间的饱学之士,任命他们到各郡各城各县开班办学,这些人只需要许以最低微的官职,最微薄的俸禄,一定能让他们尽心尽力地教育下一代。”
民间其实并不缺有才学的人,这些人大部分终生怀才不遇,想一展身手的学子多数只会遗憾终老,只要能赐他们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他们一定非常乐意为朝廷效劳。
“殿下此举不妥啊,咱们南晋向来没有给平民百姓封官的,何况还是如此大批量的官员,长久下去,官员泛滥,怕是乱了朝纲。”
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看到这些政策实施,这其中必然会侵犯到部分人的利益。
“只是一个没有品级只得俸禄的小官而已,手中也没有实权,如何会乱了朝纲”太子昭敢把这三十二条政策提出来,就有把握让大家通过。
这已经是他将唐越的手稿整理删除后得出的结果了,按照唐越最初的建议,朝廷应该给百姓丈量田地,按人口分田分山,降低税赋,并许以平民百姓参与官员竞选的权利。
说白了,唐越始终认为,朝廷的官员只从贵族子弟中推荐太不靠谱了,这部分人并不是全部都有真才实学,而且也大都不知民间疾苦,不容易为百姓办实事。
太子昭虽然赞同他的观点,但也知道这条建议不可能获取通过,就连七大国公都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事情。
贵族之所以为贵族,就是因为他们享有高高在上的权利,地位比平民高,如果打破了这层阶级,平民也能做官,那贵族还是贵族吗
关于这三十二条政策的争论足足持续了一个月,每一条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提出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一个月后,已经有二十条政策通过,并且逐步开始执行,一张张皇榜贴出去以后,百姓们也沸腾了。
皇榜上说,未来三年内,农户种植粮食的粮种由朝廷统一贩售,他们只需要按照价格购买即可,每逢春耕秋收时节,政府会免费租借工具,这些工具由里长统一管理分配。
皇榜上说,未来三年内的税粮扣减一成,而每亩产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农户,朝廷会以双倍价格购其粮食作为粮种,若是民间有农户能改善粮种,朝廷将许以一定的奖励。
皇榜上说,从明年起,各郡县将开设公学,但凡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孩童皆可报名入学,每年只需缴纳五十斤粮食作为学费。
皇榜上说,朝廷将从民间征选教学先生,各群郡县本地户籍优先,只需要通过朝廷安排的统一测试,就可以在各公学任职。
教学先生享受国家发放俸禄,与亭长同品级,每年参与考核,连续三年评优者可酌情升任地方官职,连续三年评差者,剥夺其教学资格。
皇榜上说,各地的医者从即日起应到官府登记备案,统归太医署管理,每年九月,
贤妻难当 分节阅读_132
邺城将举办杏林大会,旨在交流医术,解决疑难杂症,由太子妃主持。
皇榜上说,朝廷鼓励商贸,即日起,取消商人不可穿着华服、出入不可乘轿的规定,若商户一年纳税超过百金者,可返还一成税收,若商户一年纳税超过五百金者,可返还两成税收,超过一千金者,可返还三成税收,若达万金者,可参与皇商竞选。
若为皇商,其后代子孙可经由推荐与考核入朝为官。
一张张皇榜贴出去,全国都沸腾了,百姓们发现,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都是受益者,这一条条,一项项,光是听着就让人激动。
“听说是太子殿下提出来的呢,为此朝廷上都吵翻天了,光是给那些教学先生发俸禄,就不知要多少银钱了。”
“我听说是太子妃先提出来看,太子殿下觉得甚好,才召集了官员和贤者讨论,最终形成了那治国三十二策。”
“真好啊,以后我家那小子也可以上学了,说不定将来还能当大官呢”
“做梦吧,虽然可以上学识字,可公学只负责免费教三年,三年后是走是留一要看成绩,二也要教足够的束才行。”
“只要孩子成绩优异,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继续读下去。”
“这倒是,若真能出个大才子,将来也可以教人子弟,那才是真正光宗耀祖的喜事啊。”
“看这形势,说不定将来平民也可以当选为官呢。”
“难啊,那些贵族怎么可能同意听说为了给先生们争取官职,太子殿下与那些贵族老爷们争的面红耳赤呢。”
“嘿,等殿下登基,这天下还不是他说了算以殿下的胸襟和胆略,一定会为老百姓争取更多的好事的。”
“嘘,这话可别乱说,万一传入大王耳中,岂不是让殿下难做”
“是是这种话本我听的多了,自然晓得其中的利害关系。”
随着治国三十二策传入民间,太子昭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只是这一次,大家并没有光明正大地称赞太子殿下有多好多好,而是私底下议论几句就罢了。
唐越派人去民间宣扬南晋王的仁义,使得明面上尽是称赞南晋王的话语,甚至有不同版本的话本流传出来,将南晋王夸成了尧舜禹汤,是超越任何一代先王的明主
消息传入宫中,南晋王异常开心,从他登基到现在也十几年了,可由于连年征战,不得不加重税赋,征调民兵,再大的功绩也被民怨覆盖了。
这是他第一次享受到百姓们的爱戴,那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是一个爽字了得啊。
因此,他近来看太子昭和唐越格外顺眼,甚至还封了小洛洛为庆亲王,总觉得这个小生命给南晋带来了无数好运。
太子昭和唐越自然也是高兴,政策得以实施,他们的抱负在一点一点的实现,又没有得罪南晋王,还让儿子入了南晋王的法眼,怎么看都是他们赚到了。
不过为了这些政策,两人着实忙碌了很长一段时间,太子昭作为推动这些政策执行的先锋,任何一条政令的下达和实行都由他监督,包括事后的反馈和改进。
而唐越作为这些政策的最初构想者,一些政策实施时遇到的阻碍,太子昭也习惯了和他商议,他发现,唐越在政治上的见解丝毫不比朝廷重臣弱。
他越发地对唐越前世所在的世界好奇了,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教出唐越这么全面的人才呢
唐越和他解释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系统,在他所在的年代,他们有九年义务教育,有高中有大学,大学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深造,这二十几年的教育积累,装进他脑子里的知识太多了。
何况二十世纪的人学习并非完全依靠学校,他们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知识都非常广泛,远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比的。
哪怕是张淳这个初中毕业的水平,也远比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高。
第205章 三生有幸
张淳蹲在唐越的对面,看着他将一截截藤条泡在药水里,那药水呈褐色,散发着一股熟悉的药味。
“真不愧是医学系的高材生,唐哥你懂得的东西真多。”张淳真心佩服。
唐越用镊子将已经浸泡了一天一夜的藤条夹出来,放到一旁的火炉上烘干。
“那要看在哪个领域,如果是娱乐圈的事情,我认识明星可没几个。”
“那有什么用来到这里一点用处都没有。”张淳倒不是自卑,而是眼见唐越在这个时代混的风生水起,还做了那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他就觉得自己挺没用的。
“谁说没用你看你生意不是做的挺好的吗玄镜先生走了之后,我的生意可都靠你撑起来的。”说到这个,不得不提一下张淳近来的功绩。
他在邺城最繁华的街道开了一家大型超市,唐越以店面入股,占一半股份,张淳出资金,也占一半股份,这家在别人眼中犹如杂货铺的店面如今已经成了邺城人民最爱去的商铺了。
一来,这杂货铺有卖唐越带来的各种新式糕点,这些糕点无论造型还是味道都深入民心,每天的回头客都很多。
二来,这里也有卖唐越根据现代商品创造出来的东西,小到香皂、精油、火柴,大到精致的珠宝首饰、衣裳鞋袜,全都是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新颖又实用,格外受欢迎。
不少人都发现,这家杂货铺里,他们能买到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往往一进去就舍不得出来了。
要不是碍着钱袋子不够使,他们恨不得把杂货铺里的所有东西都搬回家。
张淳在这家超市的业绩逐渐稳定下来后,还上架了许多从北越运回来的商品,珍贵的皮毛和药材,也是大受欢迎。
大家只知道这家杂货铺是太子妃的嫁妆,却不知经营这家铺子的人一直都是忠勇侯,那个才十几岁的小少年。
如今这家超市一个月的收入比唐越名下任何一家商铺都高,如果要算资产的话,唐越现在可是个超级大富豪了。
有了钱,他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惠安堂的仓库已经扩建了两个,一批批药材被囤积起来,别院的地窖里,一仓仓粮食被密封进去,他就像要过冬的小松鼠似的,一点一点地储备冬粮。
“应该烘干了,你试试一号藤条和二号藤条哪一种更坚韧”唐越指着火炉里两条颜色有些差别的藤条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