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星光时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忧郁的青蛙
总的来说,林明阳是站在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来构建自己的故事,所以马克即便是对他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感到不满,但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得到了马克的认可之后,林明阳开始着手编写剧本。按理说,一个关于马克这样的计算机宅男的故事,大部分场景发生在大学宿舍或教室,主人公整日坐在电脑前写口令,是个女生绝缘体,这样的故事底子,很难讲得有趣。但奇就奇在,林明阳还真把这个宅男创业的故事编写得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有声有色吸引。
林明阳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那套人物传记的写法来编撰这个故事。马克传奇的创业故事只是一个背景,林明阳真正想要表现的是一个天才永远寂寞漂泊的内心,这种眼光带着几许讽刺和悲哀,将的虽然是关于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但其中却融入了林明阳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在故事里马克创造了facebook帝国,建立了一个无需邀请函的超级俱乐部,打造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帮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接近,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没有社交的人。
他没有办法与任何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无论爱情还是友情,他并不是那么在乎金钱,但是他也不会轻易认输,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之巅上的唯一一人。
这个故事写到最后以其说是马克的传记,不如说是林明阳自己的内心独白。成功之后,孤独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林明阳对此有深刻的感受,虽然他偶尔也幻想做出改变,可是那只是让他更无所适从。
而在对于剧本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构建上,林明阳也融入了自己对不同的阶层一些看法。剧中的温克莱沃斯兄弟家境优渥,身材高大,外表英俊,是哈佛校园的上层人物。与马克的怪胎相比,他们的“绅士风度”显得过时而可笑,他们的运动员身份也在暗示着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群。
他们属于过去,林明阳在他们的身上故意留下了某种前现代仍挥之不去的痕迹,就像他们从事的代表古老传统的赛艇运动。虽然他们努力在追赶新的潮流,想出了facebook的原始创意,但是仿佛积重难返,他们注定被淘汰。
而萨维林在林明阳的笔下也并非完美,但他比马克更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常态。
在林明阳看来,萨维林是现代人的代表,像钟表一样准确而稳健。马克会铤而走险,不成功则成仁,萨维林则会把前后的路都铺垫好。他做事情一丝不苟,永远中规中矩,就算不大红大紫,也会小有所成。在facebook成功之前,马克坐冷板凳,而萨维林一直是哈佛社交圈里的新宠,他的家境不如温克莱沃斯兄弟显赫,但也属中上阶层,这点从他对马克早期事业的慷慨就能够看出。他比马克更能够融入主流,如果不是与马克成为好友,他会一直这样稳步走下去,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除了萨维林,故事里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林明阳自己。如果萨维林在故事里是现代人格的化身,那么林明阳笔下的自己就是无法无章的后现代人格的典型代表。他的激情,他的疯狂,他的不按牌理出牌……种种反传统、反权威的行径让马克有同道中人的感觉。
在对于故事之中这个“自我”角色的塑造过程中,林明阳用隐喻的手法融入了他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反思。他把自己的社交生活刻意的描绘成那种后现代式的漂浮状态,与萍水相逢的女生一夜激情,潇洒恣肆;与漂亮的模特打成一片…种种放大夸张的表现,影射出的是其实就是林明阳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
他甚至没有考虑过,影片这样拍出来,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星光时代 第202章 “非主流”传记电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星光时代最新章节!
第202章 “非主流”传记电影
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格林-纳特,作为第一个看到剧本的“剧中角色”,他并不在乎自己在剧本里那点少得可怜的戏份,但对于林明阳把他自己的描绘成一个“放浪形骸”的人物角色表示不解。
“即便是你把马克写得富有心机,甚至有些阴险狡诈的味道,但你也不用把自己也写得那么夸张。马克是不是一个有心机的人,这一点我们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但你是公众人物,这样自毁形象是不是有些欠考虑。尽管报纸上经常看到关于你的绯闻,但我们都知道你是一个生活很检点的家伙。”
林明阳愣了愣,格林-纳特这么说让他感到很羞愧,事实上他的私生活和“检点”这两个字根本就沾不上边,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不堪。
他嘿嘿的笑了笑,“表面上的东西永远是靠不住的。”
格林-纳特并没有听出他话中浓重的自我嘲讽的意味,站在文学欣赏的角度,他的对剧本的评价还算是客观,“这个剧本最大的问题是,你在真实和戏剧之间的取舍显得非常艰难和保守,他并非彻头彻尾的虚构,但我也很难说这是在纪实。”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想是简单的写一个跟成功有关的故事,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其实和市面上其他讲述成功商人的励志书籍并没有什么区别。”林明阳耸耸肩,“我想人们更好奇的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何把握那么巨大的财富,他在这条成功的大路上,究竟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阻碍?”
格林-纳特半个身子都斜靠在沙发上,有点窝在里面的感觉,而林明阳则站在客厅中央,除了偶尔的抱手沉思,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不停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我希望给大家展示一个与人们预想里不一样的亿万富翁的成长经历,而在马克的身上,的确具备这些元素。他是一个天才,他也经历过一些人生的危机,而他自己又非常了解心理学,他经常剖析自己,会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里自我挣扎,我和他住在一起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我希望把他内心的这种矛盾刻画出来。”
“没有多少观众愿意在电影院看到那种不需要思考就能明白故事是什么样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单纯的把马克现实生活里的经历重新在大银幕上复制一遍。我在真实的基础上加进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在某些事情的潜在联系上,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但如果我把这种联系挑出来,然后展现给观众,观众会觉得,原来还有这样一层想象不到的故事面。所以《社交网络》即是传记电影,同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和现实有所联系的剧情片。”
格林-纳特点点头,“我开始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剧本里的马克,更像一个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人物,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人真正活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当人们知道这是一个真正亿万富翁的时候,大家都会惊叹,这样你就达到了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
格林-纳特能够理解林明阳的意图,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够这么想。最想不通的人当然就是比利-奥尔森,因为在林明阳的剧本里,他依旧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林明阳将整个剧情的矛盾冲突全部集中在温克莱沃斯兄弟和萨维林身上,奥尔森在整个故事里只能算是一个龙套角色。
反倒是他的好朋友杰西-艾森伯格这次交了好运,林明阳在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之后,长得和马克-扎克伯格酷似的杰西成为了剧中最先确定的角色演员。
奥尔森一计不成,又想出了另外的招数。他放弃了自己在剧中那个毫无分量的角色,转而开始积极的游说林明阳,让他担任片中维萨琳的扮演者。
“维萨琳相貌英俊而且风度翩翩,他在学校的时候一直都是社交圈里的红人,而你只不过是一个在网上哗众取宠的小丑罢了!”格林-纳特和奥尔森的冷战一直没有结束,奥尔森在恳求林明阳的时候,他也在场,肯定要不余余力的打击对方。
奥尔森这会儿可没工夫和他斗嘴,他眼巴巴的看着林明阳,目光中满是期盼。
可林明阳还是态度坚决的摇摇头,“纳特的说法我并不认同,但你确实不适合这个角色。”
奇怪的是奥尔森眼珠子一转,脸上居然没有从前被拒绝时候的那种沮丧。林明阳正纳闷这家伙怎么突然就想开的时候,奥尔森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
他嘿嘿一笑,“其实我也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总要争取一下表明态度,不然会被某些人嘲笑。”说这话的时候他故意朝格林-纳特那边看了一眼,“这个角色我可以不演,但我可以向你***一个角色人选吗?”
“这次拍摄我需要的都是专业的演员。”林明阳是在用这种肯定无疑的态度告诉奥尔森,这件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奥尔森终于亮出了底牌:“我要向你***马克的前女友,那个在剧本只在开头出现过的角色,难道这你也要找一个专业的演员?”
“这个角色嘛…”林明阳犹豫了一下,马克那个虚构中的前女友,是引出剧情的一个关键人物,但她在整部影片里的角色地位就是一个龙套。奥尔森向林明阳***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拒绝的话不但会显得他有些小气,而且还会破坏他和奥尔森之间的关系。
毕竟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林明阳乐得大方的做这个顺水人情,他一点头,奥尔森就高兴的蹦了起来,一兴奋就说漏了嘴。
“我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金妮…”
“金妮?”
听到这个名字,林明阳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浮现出那个漂亮的金发女孩。刚入学那会儿,两人曾经走得很近,但自从前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之后,关系开始慢慢的生疏了起来。金妮依旧还是《哈佛深红报》里那个风风火火的记者,只不过她再没有对林明阳进行过专访。这其中除了林明阳刻意的低调之外,当然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缘故。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林明阳现在已经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在校外的咖啡馆里安静坐上一个下午而不被人打扰。那家以前常去的咖啡馆,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去那里坐坐了。在和金妮越地方见面的时候,他突然就想到这里。
还是以前经常坐的那个靠窗的位置,林明阳对面的金妮今天并没有刻意的打扮自己,还是和平常一样扎了个马尾,脸上只化了淡妆,却显出一种素雅的别致风味。虽然盯着女生的脸看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林明阳的目光还是毫无顾忌的在金妮脸上停留了至少有三分钟。
最后金妮只好敲了敲桌子,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林明阳讪讪收回目光的时候,金妮心里又有一些失落。以前金妮打扮精致想要引起林明阳的注意的时候,他对她的美丽视若无睹;现在她没有了从前的想法,可林明阳却开始欣赏她的美丽,不得不说这样的反差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我们可以开始谈正事了吗?”金妮压下心头的失落,脸上做出一副很冷漠的表情。
林明阳笑了起来,“可我们已经开始了啊!”
金妮微微蹙眉,她不知道林明阳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看到她满脸的疑惑,林明阳只好解释说:“你不是想要饰演片中的女主角吗?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你的初试已经过关了!”
金妮明显的愣了一下,“可奥尔森告诉,剧本里这个角色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表演段落,这样的角色也能称之为女主角?”
“奥尔森并没有撒谎,但对于这个角色的定位,你和我想的有些不一样。”林明阳耸耸肩,接着说道:“从戏份比例上来看,你的这个角色绝对称不上主角。但是对于剧情作用,你却不能小看这个出场时间不到五分钟的角色,她是引发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金妮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然后带着戏谑的口吻调侃说:“导演都喜欢告诉那些无关轻重的演员,你们的角色很重要,显然你的这套说辞并没有什么新意。”
“这部影片里会有很多的女性角色出现,但她们的在镜头里出现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半分钟。从这个角度出发,全剧***镜时间最长的女性角色,自然就是影片的女主角咯!”林明阳很狡猾的回答说。
明知道林明阳是在狡辩,但金妮并没有较真的想法,事实上她想要加入剧组还有其他的目的。
“我对你拍这部电影的手法感到很好奇,出演那个角色我不需要任何的报酬,但我要对影片的拍摄进行一个全记录的跟踪报道,这个要求应该不过分吧?”
林明阳意味深长的朝她笑了笑,神情中有种意味难言的味道,“你想听真话?”
“为什么不呢?”金妮很认真的点点头。
林明阳将身子往前凑了凑,然后招手示意金妮也靠近一些。虽然有些疑虑,但金妮还是照做了。
林明阳在她耳边轻声说道:“我一直都很讨厌记者…但你是一个例外!”
关于《社交网络》的第一场戏,是在一家酒吧里,马克和女朋友正在约会。光是这部分剧本的内容含量就让金妮看得莫名其妙。在拍摄前,金妮一直在抱怨剧情的看不懂,更不要说从中发现什么隐含的意味。
这段拍摄并不困难,因为两人同时出现在镜头里的画面不是很多,所以那些冗长的台词全都写在提词板上,两位演员都不需要费力的去记忆,但是他们必须要了解这段谈话的内容,因为林明阳确实在这段对话里暗藏了很多后面剧情的伏笔。
“这段戏的目的就是提纲携领,大量的对话提供了很多信息,因为本片的重点是马克这个人,开场戏可以让观众迅速的了解角色的主要特点。”在拍摄前为金妮讲解这段剧情的时候,林明阳显得很耐心。
金妮两手一摊:“可是除了无逻辑性的语言跳跃,我没有看出其他东西。”
“好吧,这说明你已经很好的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林明阳耸耸肩,这已经成了他回答问题时候习惯性的动作。
“首先马克很聪明,在剧中他提到了sat,他以满分考上了哈佛,快速的语言习惯说明他脑子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可以同时思考多个问题,而且能够无缝切换。”
听他这么一解释,金妮这才觉得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
“其次他很自负,马克开场提出一个问题:都是sat满分,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这个问题看似问前女友,其实是向其炫耀。而女友也不出所料的做出仰慕的回应:你居然一个题都没错?一次就做对了?没有检查?这种反应让马克很得意。”
“现实里肯定没有人会喜欢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金妮对马克的现实观感并没有因为认识林明阳而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林明阳并没有多想,“现实中erica这个角色是虚构的,这么漂亮的女孩子为何喜欢马克呢?他既不高也不帅更不会说好听的哄女孩子欢心。所以我总要给她找个喜欢马克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聪明而富有才华。erica出于仰慕马克的才华才与其拍拖,毕竟她自己只是读了个波士顿大学而已。”
林明阳抽丝剥茧的分析让金妮的思路也开始慢慢地清晰了起来,“还有呢?”
“马克很自卑!”
金妮惊讶的张大了嘴,“那家伙会感到自卑?”
林明阳并不急着解释,继续有条不紊的分析说道:“这从对话里也可以看出,首先就体现在马克单方面认为,女生都会喜欢那些划艇运动员,身材高大,肌肉健硕。就像男人都喜欢丰乳肥臀的女生一样,正常的生理趋向。其实这倒没错,但错的是起码erica并非如此,她喜欢马克,说明她更欣赏有才华的人,反而看不上那些五大三粗傻乎乎的运动员。只是马克心存自卑,所以对于划艇运动员这个词过于敏感,当erica开玩笑说很喜欢运动员的时候,他马上就翻脸。”
“当erica问马克,哪个社团最容易加入。马克再一次误解了她的意思,他觉得erica这是讽刺挖苦自己,认为以他的能力也只能找个最容易的社团,而不是最好的社团。这些都是他内心自卑的反应。他有一个天才的大脑,但不擅长沟通,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听完林明阳的分析,金妮好奇的问了一句:“现实中的马克也是这样?”
林明阳回到说道:“电影剧本里的人物性格肯定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大,但实际上马克确实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家伙,但他并不自卑。”
“是啊,他把全校女生的照片都放到了网上,这可真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自卑呢?”金妮的话里带着浓浓的讽刺意味。
“好像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在评价马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语气。”林明阳笑着摇摇头,“即便他创立了facebook,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可这些都没有能够改变你的态度…女人的怨念真是可怕。”
“也许他是一个伟大的it人才…并不是他脑袋一根筋,因为他就是一个混蛋!”金妮轻盈浅笑的看着林明阳,“这是我认为全剧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用来评价那个家伙最恰当不过了…而且,这可是你说的!”
林明阳开始“装傻充愣”,他一脸茫然的看着金妮:“我有说过这样的话吗?”
“你是没有直接这么说的,可你剧本里就是这么写的!”别的女孩或许会被林明阳的表情迷惑,但金妮不会,她放开手里的剧本,然后为她的观点找到了支撑的证据。
“不要以为我会把这句erica的临别赠言当成是女孩子的气话,我知道里面暗含深意。甚至于这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为全片的主旨。或者说一场猜谜游戏中,其实开场你在一开场就已经直接告诉大家谜底了,只是我们谁也没留意。”
林明阳抱着手满脸微笑的看着金妮,“然后呢?”
“在剧本的最后,女律师也在临别之际也跟马克说:你并非是一个混蛋,虽然你很努力的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不要告诉我这只是一个巧合,你把自己的态度也隐含在其中,我说得对吗?”
“你只猜对了一半,事实上我对马克并无恶感,但是对于他的成功,现实里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混蛋;但也有人认为他是造福全人类的社会企业家。我依旧强调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所以我在影片里只不过是利用不同的角色来展现这两种观点。”
“马克的所作所为,从前女友或者第三方角度来看,可谓是卑鄙无耻只差下流。但是,从马克自己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或者说是应该做的事,他没有撒谎,没有主观刻意欺骗,他只是想做好一件大事,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仅此而已!”




星光时代 第203章 似曾相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星光时代最新章节!
第203章 似曾相识
《社交网络》开场时,马克-扎克伯格和前女友在酒吧里唇枪舌剑的持续了整整5分钟,镜头里没有任何的背景,没有肢体特写,没有特效,没有配乐,只有两张彼此对视而漠然的脸。这段剧情占据了8页剧本,拍了整整一个星期,一个性格孤傲、难以沟通的人物形象这才建立起来。
这组镜头断断续续的拍摄得有80多次,林明阳对拍摄的细节要求近乎苛刻,除了追求完美之外,他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杰西-艾森伯格更快的进入角色。因为这段剧情中把马克所有的性格特点都表现了出来,杰西只要能完成这段表演,那么接下来的拍摄就会简单很多。
剧组里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理解林明阳的用意,一开始的拍摄让让大家都认为林明阳会在拍摄上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接下的拍摄进度却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在杰西-艾森伯格进入“状态”之后,拍摄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又一个星期过去之后,影片的拍摄进度已经完成了一半,这个拍摄的速度让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
当然林明阳并没有因为快速的拍摄而忽略这部影片的细节,影片中有段台词:“哈佛出了19个诺贝尔奖得主、15个普利策奖得主、2个电影明星。”这两个电影明星指的就是娜塔莉-波特曼和林明阳自己。
影片试图还原facebook诞生于哈佛的真实状态,而林明阳就是马克曾经的舍友,又是哈佛在校生,这些身份都给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电影***现的哈佛社交聚会、宿舍墙上的标语、马克曾经使用过的笔记本电脑型号,甚至是屏幕上出现的网络***作命令行,都极大的终于现实。
在《社交网络》的剧情中,马克穿着拖鞋参加自己的听证会,真实的马克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不修边幅,在数次facebook的重大新闻发布会上,他都是穿着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面对全球的记者。这被媒体解读为同“史蒂夫-乔纳斯一样的科技业符号”,他也被《君子》这样的时尚杂志评选为年度最差着装人物。
有意思的是,这次评选中的最佳着装人物是林明阳,facebook的两大股东同时登上一个时尚榜单,然后占据了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位置,结果确实极富戏剧性。
在影片的拍摄期间,马克曾对《纽约客》明确表示自己不会看《社交网络》,但电影上映前,他还是悄悄的观看了内部的一次试映——就连这一点也和电影里他在影片中言不由衷的风格十分相似。在接受采访时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观后感:“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件短袖和帽衫,我确实都有一件一摸一样的。”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马克态度平和、谈吐缓慢、时常沉默而且高度自信。他的身高只有172厘米,但总是抬头挺胸自信满满,所以他在影片中被林明阳塑造成一个反社会的高傲角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为facebook的原始大股东,同时又是好莱坞最优秀的编剧,我想felix很清楚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好吧,我提前看到了这部影片,但很遗憾无法告诉你剧情,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里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felix在里面融入了很多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然在影片他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坏蛋’但那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
1...104105106107108...1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