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兵之霸途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一级烟枪王
怎么说呢主要就是沃洛吉斯五世所谓的雄图大略,他登基为帝之后,为了固巩自己的帝权,以及自己称霸东的野心,所以大力扩军,并且,对一些不服帝国王室号令的部族或是势力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很快,就使得整个安息帝国因为惧于沃洛吉斯五世的强势,所以,那些部族及势力,全都臣服于沃洛吉斯五世。这也使得整个安息帝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统。
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统一的帝国,自然而然的就少了许多的战争,没有了战争,社会自然就安定。
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之下,帝国的民众才能安心的从事生产,恰好,碰上几年好气候,风调雨顺,如此,帝国的民众的生活自然就好过了一些。
而帝国方面,一时也不会对民众加重盘剥。所以,整个帝国的民众有了余粮,有了剩钱,那么就自然而然的繁荣起来。
说真的,其实安息帝国的安定繁荣,就那般不知不觉的富裕了起来。要让其帝国的皇帝沃洛吉斯五世自己来说,他恐怕都难以说出真正的原因。
当然,他自然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是在他的这个皇帝的英明的治理之下,安息帝国才会有如今的一个局面。
所以,他自然就会认为自己的安息帝国已经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扩张自己的帝国的疆域,强大到可以跟另一个强大的老牌帝国罗马帝国叫板了。
也正是如此,才会有安息帝国与贵霜帝国联,灭了塞人,以及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当然,如果没有大汉帝国的出现,只要安息帝国保持帝国内部不乱,依然还能够让自己帝国的民众可以安居乐业,那么安息帝国也还能如此维持下去。
毕竟,帝国的民众,其实就等于是那些地主土豪,是那些权贵的奴隶。他们思想卑微,如果他们还能生存得下去,他们一般都不会有造反的思想。帝国方面,层层加重一些赋税,帝国的民众也不会有什么的意见。
只可惜,安息帝国王室方面,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帝国繁荣起来的真正原因。
因此,在破坏的时候,就更加不会考虑到底层民众的死活。
面对来自东方大汉帝国的压力。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不停的征兵,而为了养活这些更多的军马,他们就只能向帝国的民众不断的加重赋税征收。他们,不会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自然,一开始,帝国的民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他们就是帝国的奴隶,他们所劳动生产所得,都是帝国的。
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军队,把自己辛苦的收获全都缴纳给了帝国。
他们的生活状况,自然就是每况愈下,越来越艰难。
但纵是如此,他们还能活,还不会对帝国产生怀疑,不会去想他们如此有什么的不对。
另外,帝国方面的宣传,帝国需要他们如此,那是为了抵抗异族的入侵,在保护着他们的身家性命。所以,为帝国付出是应该的,为帝国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哪怕,在一些传言当,他们帝国也还得要承担起一大部份那些与帝国结盟的同盟军的用度供给,底层的民众也是无话可说的。因为,在帝国,没有他们出声音的地方。
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是一段时期,只要挺过去了,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话,这也没有什么。无论是大汉的百姓,或是这西方的民众,他们的承受能力以及朴实程度,都是一样的。只要对自己的帝国还有希望,他们都会默默的支持。
他们,宁愿自己苦,也会为了国家默默的付出。
但是,匈奴人的进犯,一下子完全打破了他们的希望。
匈奴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已经不是什么社会安宁不安宁的问题了。而是直接要了他们这些帝国民众的命。
面对穷凶极恶的匈奴人,帝国却没有一点办法,哪怕是来了帝国盟军,也拿那些匈奴人没有一点办法。
已经闹得整个安息帝国的一般民众,没有帝国大军保护的地方民众,他们根本就不敢外出去劳作。
尽然,匈奴人也不可能真的对整个安息帝国各地进行破坏,进行烧杀抢掠。可是,谁知道他们会突然出现在哪里
整个安息帝国的民众,他们自保不暇,哪里还有心思去劳作去搞生产
可是,不搞生产他们又吃什么喝什么总不能白白的被饿死吧
在这个古时代的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的民众,他们比谁都更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劳作就等于是等死。
他们吃的喝的,全都得要靠自己的双去劳动得来的。
如此,哪怕在面临着有可能被匈奴人烧杀抢掠的危险,帝国的大部份的民众,依然还是会继续劳作的。
虽然,他们当的确有许多民众是在劳作的时候,被突然冒出来的匈奴人所杀所掠。但为了生存,他们也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搞生产。
可就算是这样又如何
当他们有一点收获,自己都难以填饱肚子的时候,帝国方面,又强加给他们更多的苛揖杂税。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用血汗换来的一点劳动成果都抢走了。
这叫他们如何活又叫他们再如何去从事生产
现在的安息帝国,不仅不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还要再从他们的身上吸血。那些帝国的民众,哪怕还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也都被极大的打击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及希望。
他们,对帝国完全绝望。
原来的地主土豪,或是地方权贵,他们利用民众对帝国绝望的情绪,开始自始拥兵自重,拉拢当地的民众。
只要让那些民众有一点活路,那些民众就跟着谁。
这样,很快,安息帝国就分崩离析。被分割成一块块,各种各样的势力林立,完全脱离了安息帝国王室的统治。
然而,这些势力,互相之间,肯定也会互相征伐的。而投向他们的民众,最终现,原来他们所投的势力,也一样让他们感到绝望。跟着这些势力,更加的变本加厉的盘剥着他们,他们根本就没有活路。
可以说,现在的安息帝国,普遍的民众都已经处于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
他们,或是成了流民,或是成了流寇。反正,都活不下去了,什么情况的都有。
如饿俘遍野,路有冻死骨,人食人的情况,自然是随处都有生。
现在的安息帝国,是真正的处处烽火,随处都是匪盗,各个势力,又或是那些流寇,今天你抢我的,明天我抢你的。
没有办法,整个帝国,基本都没法再搞生产了,而物资就是那么多,不靠抢又哪里有吃的有喝的
在这一段混乱的其间,原本的那些权贵,掌握着大量粮食资源的地主土豪等等,也不知道被多少流寇给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被那些流民或是流寇一涌而上的给劫掠了。
这些只是那些原来的掌权者,统治者在自食恶果罢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安息帝国,基本上已经处于一种民不聊生的状况。
其帝国的子民,也不再对帝国抱有希望,反而对帝国充满着仇怨。
还有,另外的一些方面。
在罗马帝国从安息帝国撤军的时候,安息帝国因为供应约四、五百万的帝国盟军大军的用度,并且也这么久的时间了,那时候,就已经基本将安息帝国的国力耗空。
在罗马帝国撤了一大部份军马回去之后,虽然为安息帝国节约下了一大批钱粮,可是,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就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然而,那些帝国盟军的军马,包括罗马帝国的军马。
早前撤回罗马帝国的那一批军马倒没有什么。毕竟当时帝国盟军还处于一种蜜月期。
可是,后来撤走的罗马帝国的军马就有点失控了。
他们在撤回去的时候,纵兵劫掠了安息帝国的一些地区,从那些乱军势力当掠走了大量的财物。
安息帝国都这样的状况了,罗马帝国的军马也分批撤走了,那么整个巴基斯坦防线,还有再镇守下去的意义么何况,再镇守下去,谁来为他们供给日常生活物资用度
如此,其余的一些小帝国,也纷纷撤军。
当然,在撤军之时,他们也有样学样,如罗马帝国的军马一样,对安息帝国的某些地区进行了劫掠。
他们虽然还不敢明目张胆的纵兵劫掠,但是却可以暗暗出。
其实,现在的安息帝国,已经势力林立,帝国王室鞭长莫及,他们也根本阻止不了那样的事生。哪怕,他们想要强留那些小帝国的军马都难以做到。
就如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物力来构建起来的巴基斯坦防线,此刻成了一个笑话。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文官的责任
如果安息帝国方面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可是,这世上,又怎么会有早知除非是像刘易这般,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如此才能勉强的预知一点将要生的事儿。www.2
但话说回来,其实安息帝国方面搞的这个巴基斯坦防线,以及闹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帝国盟军的事儿,其实并没有错。
毕竟,面对大汉帝国这个如此强大的敌人,他们不如此的话,那是根本就没法抗争的。汉军大军一旦起攻击,他们也就只能闻风而逃或是降。摆明了的数百万大军,他们想想都会感到胆寒。
这也是人的本能,当面对一个强大到让人感到绝望的强大敌人的时候。如果不想臣服屈服,那么就只能够依靠请援,联合更多的人来对抗这个更强大的敌人。
而要说错的是,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如大汉帝国这样有着雄厚的战争资本。
打仗打的是什么就是钱粮。
大汉帝国方面,有着无比坚实的后盾支持,根本就不怕跟安息帝国方面耗。现在,才跟安息帝国僵持了这么一两年的时间,其实,就算是再耗下去,再耗几年,也一样会耗死安息帝国。
大汉方面,也并非是真的在跟安息帝国方面对耗。大汉之所以跟安息帝国僵持,其实是在搞生产,搞展。越耗,大汉的生产展就搞得越好,就更强大。
而安息帝国方面呢根本就耗不起。他们做不到如大汉这般,可以一边动战争,一边展经济。
从这一次大汉与安息帝国的僵持当就可以看得出。如果没有一个稳宁的大后方,没有一个可以源源不绝的展的大后方,是不可能动不动就调动上百万或数百万的大军来动一场战争的。
因为其国力根本就支持不了这样的消耗。
所以,这一次,安息帝国还真的败得不冤。
安息帝国已乱,民不聊生,帝国的民众,已经对安息帝国王室失去了期望,也完全绝望。
如此,在这个时候,安息帝国的子民,他们哪里还会有什么的帝国荣誉感还谈什么对安息帝国王室的忠诚他们现在,但求还能够生存下去。
他们的帝国不可靠,他们的地方势力不可靠,那些凶残的匈奴人更加的可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还能如何如果在这个时候,汉军出动,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让他们能够触摸得到未来的美好生活,让他们感受得到在大汉的统治之下,他们的生活将会有一个能让他们感到心安的依靠。如果,再能够慢慢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权自由,让他们活得似乎要比在安息帝国的统治之下更加的有尊严。那么,什么的国度什么的人种种族,这些都不是问题。
特别是现在这个古时代,那些什么的宗教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当,许多的宗教思想,对这些地区的人的影响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之下。他们极有可能更加的对大汉帝国归心,更加容易接受大汉的化,从而让他们都汉化。
自然,这些都得要大汉朝廷方面慢慢的教化,要将这些异国异族人,从其自身到思想上,以后就只有对大汉帝国的感恩忠诚,让他们一切都以汉人为尊。
安息帝国的情况,孙策与关羽、张飞、郭嘉等一众留在贵霜帝国主持大局的军将及谋臣自然是一直都密切的关注着,一直都在等待着出兵占领安息帝国的战。
罗马帝国的撤军,到那些小帝国的撤军,汉军方面都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
待这些军马都撤离了巴基斯坦防线之后,整条数千里长的巴基斯坦防线,就基本等于虚设了。
当然,这不是说,巴基斯坦防线就没有了。
其实,安息帝国王室方面,他们还是没有死心,他们原来的帝马,现在依然还留守在巴基斯坦防线上。
不过,充其量,安息帝国方面的军马,估计就还有那么百多两百万的军马。并且,这些军马,亦已经人心思乱了。根本就难以再安心留在巴基斯坦的防线上镇守。
近段时间,这些安息帝国的军马,已经6续出现了许多的逃兵。
大多数的安息帝国的士兵,他们都是获知了自己的部族,自己的家人亲人被匈奴人所屠所灭,又或是被帝国压迫得根本就难以再活下去了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再安心的留在巴基斯坦防线上镇守大多都会逃离军营,逃回家去,寻自己的亲人家人。
若非不是安息帝国境内的确已经处于水深火热当,那些士兵逃离了军队之后,他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离开了军队,他们就没有吃喝的了,尤其是那些获知自己的部族及亲人都没有了,他们如果再当逃兵,逃离了军队,那么他们还真的不知道何去何从了。如此,才还剩下不少安息帝国方面的军马在巴基斯坦防线上镇守。
但纵是如此,这些留下来的安息帝国的士兵,他们也一样人心惶惶。尤其是当帝国方面的粮草补给似乎不再那么的充裕,有时候一时还送不到他们的军营的时候,那些安息帝国的士兵,还真的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如此,也导致了不少安息帝国的军马,成批成批的逃离巴基斯坦防线,在某些有异心的军将的带领之下,逃到了某些地区自立,甚至落草为寇。
当那些罗马帝国的军马以及那些小帝国的军马,在撤离帝国的时候,对帝国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劫掠,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带走之后,这些安息帝国的军马,也干起了这样的事。他们会选定一个相比较为富裕的地方,纵兵劫掠之后,便逃离了军方,逃离了巴基斯坦防线。
哪怕在这个时候,安息帝国王室还不甘心,不停的派出钦差大臣赶到巴基斯坦防线督军,并且,给予许多的承诺,甚至为了安稳巴基斯坦防线的帝兵,也的确运送了不少物资前来犒赏军马。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能阻止得了安息帝国的军心的涣散。
说到底,就是安息帝国王室方面,已经失去了民心。
要知道,他们这些年拼命从民间征召的军士,其实就是他们帝国的普通平民。这些普通平民,都是有家有室的人,来自于安息帝国各地,各个部族。
他们之所以顺应安息帝国的征召,那是为了保家卫国。可是,现在家都没有了,这个国,也都不知道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国。那么他们保什么家卫什么的国
他们留在巴基斯坦防线,又再有什么的意义
基于安息帝国的情况,汉军方面,认为已经是时候向安息帝国起进攻了。
汉军要向安息帝国动进攻,其实也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战前准备了。
毕竟,汉军一直都有着近两百万的军马留守在印度河防线上。并且,也一直有屯积着不少的物资。另外,由原来孙策所部的数十上百万的江东军所组建的水军,也早已经整编好投入使用了,已经担当着一些重要的运输任务。还有就是,由周瑜、凌操、黄盖等返回江东所新建的水军,亦早已经成军,同样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所以,现在大汉帝国方面的水路运输力已经相当的强大。不久前,因为帝国盟军方面主动向汉军出击了一次之后,孙策也请甘宁调来了大量的水军于印度河上。
如此,这个说要进攻,其实就是一声令下的事。只要孙策、关羽、郭嘉等军将谋臣一声令下,汉军的大军马上就可以乘坐水军的战船渡河,正式向安息帝国动进攻。
不过,汉军暂时也并没有一下子就全线出击。因为唯一需要准备的,其实就是对地方治理的官方面。
毕竟,大汉对于所攻夺下来的地区,是以治理为主。所以,绝对离不过大汉的官员的治理。
所以,对于这一场与安息帝国的战争来说,汉军其实也就只是起到了一个镇慑的作用,真正派得上大用场的,就是大汉的官。
但要知道,对地方的治理,不可能像军队的那样,说要调走马上就可以要调走。并且,对于官的培养,也肯定不能跟培养军士相比的。
一般的士兵,入伍之后,对他们整训两个月,他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士兵。但是,一个官,培训个月,绝对成不了一个好官。
每一个官,不仅要对大汉帝国忠诚,还要精通处理地方的各种政务事。这些政务,包括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经济、化、政治每一个方面的都有所涉及。
有时候,看似说的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就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对于汉军所攻占的某一个地区,只要汉军攻打了下来,那么官就得要马上跟进,并要马上开展对这些地方的管治工作。
这些工作,是很繁重又繁忙的。人不够,可能就会把工作搞得一团糟。再加上,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这还得要派上翻译陪同。
对于攻占的地区,为了实行更有效的管治。除了汉军要对这些地区实行了有效的军事控制之外,所派出的官,他们第一时间就得要先解决汉军所攻占地区的那些民众的衣食住行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得要动用大量的人来运送物资,尤其是粮食。
同时,为了能让汉军可以向下一个目标进军,这些汉军也不可能永远的留在一地协助那些官治理这些地方的。因此,对所占据地区的那些民众进行户籍登记是必须的。
只有搞好了这些名册,官才能够对汉军所攻占的地方了如指掌,以后才不会担忧这些异族人会造反作乱。
而单单是这两项工作,就得要花费大量的人来处理好。
搞好这些之后,也才有可能对地区的资源进行重新的分配,包括了土地资源等等。
而做好了这些,却是大汉对所攻取的地区的统治的开始。接下来,对那些异族人的改造,如何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汉人的化,如何让他们在官府的引导之下,开展生产运动等等。
这些,也得要不少人,并且还得要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的人才才能够搞得好的。
待到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使得这些地区的民众对大汉朝廷及直接管治他们的官府有了一定的认同归属感之后,确保这些地区的民众不会再反抗官府的命令,不会再反抗或是敌视汉人之后,如此,才有可能将这些有能力治理好这些地方的官给调走。但是,在调走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许多的工作要交待其接的官员,要确保好不容易顺理好的地区不会再生不利于大汉的事件。
其实也就是说,在治理某个刚夺取的地区的过程当,作为主治这个地区的官员,在治理的同时,还得要培养人才,好让他被调走之后,还有人能够接,继续对这些地方的展进行引导治理。
现在,要向安息帝国起进攻了。那么,这些年在印度地区治理地方的那些官府官员,在这个时候,就得要抽调出来,派他们到安息帝国去治理安息帝国的地区。
而抽调这些官,自然不可能说命令一到,他们丢下上的工作就走,这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这就得要时间来交接准备了。
经过商议讨论,孙策与关羽、郭嘉等就决定先派出两路军马向安息帝国起进攻。
这两路军马,主要是先夺取与印度大州相近的一些主要大城镇。
毕竟,要治理好若大的安息帝国,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治理得好的。这些年来,安息帝国对其帝国的民众的宣传,肯定已经将汉军宣扬成跟匈奴人差不多可怕的了。
想要扭转安息帝国的民众对大汉帝国的印象,还得需要一定的时间。
也就是说,哪怕汉军现在是带着一种解救安息帝国万民的忠旨兵的。可是,安息帝国的民众并不知道啊,他们不可能一见到汉军就似见到救兵一样欢迎汉军的。
所以,汉军先出动两路军马分别占据两座重要的城镇,其实就是想先做出一两个示范性的作用。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先攻两地
汉军计划,先派出两路军马,先攻取安息帝国的一两个重要城镇。官进驻,在这两个重要城镇成立大汉官府,并对这两个城镇进行管治。
把这两个城镇管治好了,然后就可以作为面向安息帝国民众的示范单位。让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当的安息帝国的民众看到,原来汉军并不是给他们带去灾难,而是给他们带去和平,带去高度的明,给他们带去希望,带去幸福。
每一个人,相信都会有善恶之念,黑白之分。只要不是那种凶残到完全没有了人性的人,他们都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分辩得清什么事物是美好什么事物是丑恶的。
所以,相信汉军一旦进占了安息帝国的城镇,并开展了对当地的民众的统治,能够给予那些已经难以维生,对帝国已经完全绝望的安息帝国的民众生存下去的希望,那么相信这些安息帝国的民众就一定能够感受得到来自大汉的善意,能够感恩于大汉对他们的恩德。
只要树立了一两个这样的示范城镇,这声名一传扬开去,那么相信以后就更加的好办了,只要汉军一到,那些受苦受难的安息帝国的民众,肯定会不自觉的就欢迎汉军的到来。
1...16821683168416851686...17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