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一级烟枪王
而对于这一部份,已经默默的接受了大汉统治的安息帝国的原军士。大汉官府也会特意的将他们的情况调查盘问清楚。
这些来自于安息帝国内地各处的军士,他们虽然已经接受了大汉的统治,甚至,也有了一种认识,认为在大汉的统治之下,他们的日子的确要比以往好过。可是,他们也会有他们的族人、家人,有他们的父母妻儿。
如今安息帝国境内极度混乱,他们也难免会担心他们的族人及其亲人的情况。
这样,大汉官府,会特意从抽出一部份对大汉的统治比较认可的那一部份安息帝国的士兵。特许他们离开伊斯兰堡,准许他们回去寻找他们的亲人或是族人。
并且不仅准许他们离开,还会附送上一定的路费盘川。还会特意的告诉他们,他们离开之后,还欢迎他们回来,哪怕是他们带着他们的族人及亲人一起,大汉官府也会欢迎。
只要他们能接受大汉的治理,能为大汉的于伊斯兰堡的建设尽一份力量,那么大汉官府欢迎他们回来。回来之后,官府也会安排他及他的族人及其亲人等的劳作事宜。
就如此,通过不少这样的安息帝国原军士的口,将汉军在伊斯兰堡的所作所为传扬到了别的地方。
这样,可以直接通过他们安息帝国人的观感,让那些对汉军感到恐惧,敌视的安息帝国人对汉军有另一种的认识。起码,也会让一部份人开始怀疑他们对汉军是否有所误解。
这样做,效果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显现,或者说暂时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可是,通过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总会在安息帝国的民间形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待汉军的大军挺进安息帝国内部地区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肯定会少许多。尤其是在以后对安息帝国各地的治理之时,也会顺利得多。
但是,连汉军官府方面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快就有了。并且,大到连大汉方面都有点不太相信。
这一点,连大汉官府方面都有点忽略了的地方,那就是那些愿意接受大汉统治的人,甚至是被汉军看押着为大汉做劳力的人。他们都会得到大汉方面的食物。
相对于现在的安息帝国来说,什么最珍贵无疑就是食物。
整个安息帝国,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减产失收,甚至是根本就没有生产了。落难的安息帝国人,他们现在,能够为了一丁点的粮食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所以,当那些原安息帝国的军士,将伊斯兰堡土城的情况流传出去之后,顿时就引起了那些已经处于水深火热当的一些民众的关注重视。
他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什么大汉或是安息帝国,也不会去考虑他们将要付出什么。他们的眼里,就只看到,在伊斯兰堡有粮食,那些汉军,能给他们食物。
如此,没多久,伊斯兰堡土城四周,方圆千里之内,开始有人慢慢的向伊斯兰堡地区流浪过来。
尤其是那些部族人,他们是举族拖男带女流浪过来的。
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来到伊斯兰堡,投靠汉军,然后,能够获得一点让他们生存下去的粮食。
无形,这座由汉军占领并统治的伊斯兰堡土城,就似具有了一种无形的吸力,吸引着安息帝国的民众的注意。
不过,伊斯兰堡离安息帝国的繁荣地区实在是太远了。影响力还是有限的,现在也不可能影响得到安息帝国内部的安息帝国人。
但是,那些听到有这样的事的安息帝国人,他们在对安息帝国的王室,以及直接统治他们的当地的官府的绝望之下,他们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期待感,就是暗暗的期待着汉军是否能早点杀来,然后像对待伊斯兰堡地区的安息帝国人一样对待他们。
在绝望当,在兵荒马乱当,在饥饿当的安息帝国人,他们物极必反,居然会期待着大汉来拯救他们。这样的心态,还真的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细想却又在情理当。
同时,对安息帝国人有着同样吸引力的,并非就只有伊斯兰堡土城。还有着一座巴基斯坦东面的海滨之城卡拉奇城。
因为此时,卡拉奇城也早落入了大汉的,并且,也对此城进行了有效的治理。
相对于西路进军的张飞所部汉军,孙策所率的东路军却顺利了许多。
孙策所率的二十万汉军,直接乘坐战船,沿着印渡河到了下游,然后再直接登6印度河的西岸。
相比起西部的伊斯兰堡土城,卡拉奇城便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此城完全是一座新城,或者说是一座关城。
孙策率军杀到此关城的时候,城内还有安息帝国的守军。但是,同样的,他们已经根本就丧失了坚守的意志,经汉军的投石的攻击,没几下子,守城的军马便崩溃了。
城内没有什么的原住民。
但是,卡拉奇一带地区,却人口众多,要比西部的山地地区多得多了。
这些民众,他们大多都是生活在沿海的山林当。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些地区的民众,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上作业,有简单的船只,也能出海捕鱼。
相对而言,安息帝国的局势动荡,对这一带地区的安息帝国民众的影响并不大。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如何,这些地区的民众,他们都是饿不死的。他们拥有着无比丰富的海洋资源。
但问题是,镇守这一带地区的帝国盟军却不会让他们好过。在撤离之前,帝国盟军对这一带相对较为富裕的地区进行了多次的劫掠。直接对这些地区的安息帝国民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这些地区,与西部的伊斯兰堡地区一样,这一东一西,都是离安息帝国的政权心比较偏远。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所以,这些地区的民众,对安息帝国其实是没有什么的归属感可言的。
甚至可以说,这些地区原本就等于是脱离安息帝国的央集权的管治的。若非要构建这巴基斯坦防线,恐怕帝国的军马也不会开到他们的地区来,更不会在他们的地区上修建了一座关城。
然而,就是这些帝国盟军的军马害惨了他们。他们的丧父亡子,妻女受辱。
原本似是与世无争的他们,心底里已经充满了对帝队的仇恨。
而汉军一来,就攻击那些安息帝国的军队,赶跑或杀死了在残害着他们的军队。这一下子,汉军便获得了这些当地人的友谊。
尤其是汉军并没有对他们表现出有什么的恶意,甚至,看到他们的惨况还伸出了援助之。这一下子就推翻了早前安息帝国在他们当宣扬的汉军的恶劣的形象。
这也给大汉在跟着下来,在他们的地方开设官府构,对他们实行统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这些地区的民众,其实普遍都是一些土著人。明化落后,但是,那些土著人,他们虽然有着比较偏执的部族意识,但却也有着一定的善恶之分。
对于能够善待他们的汉军,他们还是比较认可的。能够接受大汉的统治的。
一般,这样的民众,他们一直来,其实都会有着一种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并且,自我会以弱势的群体自居,面对更加强大的对时,他们大多都会臣服,比较乐意接受强者的统治。
其实,他们这些地区的人,和印度地区的人差不多。可以从后世被大英帝国轻易殖民的情况当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带地区的民众,他们的奴性是比较重的。
如此,就更利于大汉的统治了。
而孙策对于巴基斯坦东部卡拉奇一带地区的治理,却并没有如西面的伊斯兰堡地区那样,并没有计划集在一座城池来搞。
因为孙策认为,暂时并没有这样的必要。
主要是他所率的汉军赶跑了卡拉奇的帝队之后,当地的民众,他们就比较顺从的接受了大汉的统治。
而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就算是没有大汉的治理引导,只要没有外来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侵犯劫掠,那么他们自己就能够做得到自给自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大汉方面还强行要将他们抓捕到一座城池当,再通过施舍一些恩惠来获得他们的顺从。那么这就似乎有点似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如此恐怕不仅不能获得这些地区的民众的归顺,反会引起他们的反抗之心。
如此,孙策便干脆没有将他们集起来治理。而是先将这些地区设立州郡。
然后将官府构设立在他们所生活的地方。
如此,大汉所控制治理的,便不再是一座城,而是一大片广阔的区域。
还有,孙策认为,在这些地区,不会有如西部地区的危险。西部地区,如果没有一座城池镇守着,极容易出问题。
可在这海边的地区,汉军的船队可随时支援各处,所以,没有必要再集起来搞起一座大城来。
当然了,如果再往安息帝国的内6深入,那么就有必要设立驻军的城镇了。
但是,现在还真的不用,因为,安息帝国方面,似乎已经为汉军修建好不少的城镇了。
早前的帝国盟军,为了抵挡汉军的进犯,他们不仅修建了巴基斯坦防线,于印度河的西岸沿岸,修建了许多关卡关隘,还于他们的内6地区,修建了不少的城池。
这些城池,原本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供巴基斯坦防线的数百万的守军屯积物资所用的。
但现在,帝国盟军已经退走,而乘下来的安息帝国的军马,因为他们自己的帝国政权崩溃,民间大乱,他们也早就已经失去了继续镇守抗击汉军的意志。
他们还留在关隘关城当,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还能有粮可食,他们这样,才可以抱团取暖,才能从别人的里劫掠到他们所需的物资。
若非如此,这些安息帝国的军马,恐怕也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所以,现在孙策,他只需要夺取那些原帝国盟军所修建下来的一些关城便可。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什么的新城了。
但是,在地方设立大汉官府是必须的。所以,孙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如何在这些地区设立地方官府,如何对地方的那些民众进行有效的统治。
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众,对汉军有一种更主动顺从的倾向,所以,汉军还真的不好再用强。
唯有就是利用引导的方式去治理好这些地区的民众,让他们最终能为大汉所用。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汉军控制区
孙策现,他率军进攻卡拉奇地区,其实就有点似他在大汉向山越人地区进攻的时候差不多。
不过,在大汉的那些山越人,似乎要比卡拉奇地区的那些土著人强悍得多了。起码,这里的那些土著人似乎温顺得多了。
汉军所到之处,鲜有抵抗的,一般遇到一些抵抗,汉军只要一个冲杀,便能击溃他们,然后,他们就只会像那些鸵鸟一样,伏在地上抖,任由汉军宰割。
自然,汉军并不会胡乱杀人,对汉军将士没有威胁的土著人,汉军会采用怀柔政策,恩威并施,让他们彻底臣服于大汉的统治。
在这里,也得要说明,汉军对于这些安息帝国的民众,以及那些土著人,并不会太过刻意的去施恩给他们。
更多的是以比较严厉的法规去制约他们,驱动他们去按大汉所想要的去做。大以对他们的施政,自然也是对那些安息帝国民众以及那些土著人是有利的。但是汉军却不会去特意点明。一切都得要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让他们自己去界定善恶。
因为,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对比的。
原来的那些帝国盟军,他们的安息帝国的军队,对他们就只有层层的盘剥,甚至直接对他们举起屠刀劫掠。掠夺他们的粮食物资,抢走他们的财富,凌侮他们的妻女。
可是,汉军却不会如此。
对于他们的粮食等物资,汉军本来就看不上眼,他们的财富什么的,实际上都已经被搜刮一空了,汉军自然不会再从他们身上搜刮得一丁点来。而女人嘛,汉军本来就有着严厉的军纪,制约着汉军的将士,让汉军的将士不能行那些禽兽之事。
何况,那些安息帝国的女人及土著人的女人,汉军将士都还不怎么看得上眼。审美观的不同,让许多汉军将士真的很难对那些不黑不白的肤色女人产生冲动。
尤其是那些深眼窝的异族女人,大多数汉军将士怎么看都似看不太顺眼。
反正嘛,对于如何治理那些异族人,汉军也好,还是随军前来的汉军官也都,都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并且,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套路。早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施政方略。
来来去去,无非就是军事上的控制,再对他们的人口户籍的登记控制。搞好了这些,就针对他们的一些切实的情况,如何重新分配他们的各种资源,再引导他们如何开展生产活动。
如果当地的这些民众,他们已经贫困到落泊到根本就没有了可以维持他们生存下去的生活物资,那么大汉方面就会先行救济,提供可以供他们维持生存下去的物资。
就如伊斯兰堡土城方面,便是这么办的。
但是,这里也要说明的了,汉军提供给他们的生存物资,却不会是无偿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现在大汉方面为他们付出多少,将来会从他们的身上十倍百倍索还的。
就有如原来在大汉。许多东西,大汉官府方面是不会明说的。救济那些流民难民,再通过管治,分配资源,安排安置他们的生活,再引导他们生产劳作。一直到,他们生产劳动有所收获。
然后呢,他们的劳作收获所得,除了保障他们的生活之外,其余的劳动剩余价值,便都是大汉朝廷的了。
当年的新汉朝,也只有靠这般,才可以保障每年的开支,才有可能养活得了那么多的军马,也才有可能展到像现在这般的强大。
但这个,针对汉人而言,大汉朝廷这样从大汉的百姓当收回当初所为那些百姓付出的东西,是有一定的期限的,不会永远长久这样下去。所以,大汉才会有了后来土地改革,正式将土地分田到户,让那些原本更似是为大汉朝廷而耕作的百姓,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产田地。
这里,不得不说,这当其实有一个很隐性的条件。那就是大汉朝廷在最初的几年当,的确是有点利用了大汉百姓对大汉朝廷的感恩之心。一开始,大汉朝廷,或者可以说直接是刘易吧,的确是很无私的支助救济了许多的百姓,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那些早前受到了救济的百姓,他们出于感恩,也很无私,并且自愿的将他们所劳动所得贡献给了大汉朝廷。
说不好听的,就是大汉朝廷或者是刘易利用了那些百姓。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
无论是朝廷或是一般的百姓,互相紧密相依,鱼与水的关系。
所以,无论是朝廷或者是百姓,到最后都是非常满意的。当然,这一切,还得要是朝廷方面适而可止,不能永远向百姓无条件索取的结果。
也只有这样,大汉朝廷,才有可能长久,也才能永远的兴盛下去。
但对这些异邦异族人嘛。大汉朝廷却不会急着让他们拥有自己太多的私产。
就像是现在的南洋地区。直到现在,那些地区,可以说一切都还掌握在大汉的官府上的。那些地区的人,他们现在都还等于是为大汉去生产劳作,暂时还不会让他们拥有太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产。
这主要是,这些地区的民众,他们对汉人的化还没有完全掌握,他们还很难产生那种独立自主思想。或者说,他们现在,几乎是所有被大汉官府所统治下的民众,他们都相当满足于他们当下的生活,暂时还没有更高的生活要求。如此,大汉也就没有必要马上让他们开展拥有私人的私产,没有必要让他们拥有太多的私人财富。
好比,如马来西亚地区的那些民众。
他们原本就是生活得很困难,但在大汉官府的驱赶统治之下。他们已经不用再担心生存的问题。
每天,他们只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然后他们就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食物。能够吃饱,没有生命危,汉军也不会无故的压迫他们,不会随意的欺侮他们。所以,他们觉得生活得很自在自由。
尤其是,他们也不停的接受大汉的教化,每天劳作、学习,再也不用他们去考虑别的。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过得很舒适。
民智还没有完全开化,还没有萌芽出他们民族自主权之前,大汉方面也没有必要早早就让他们拥有太多的财产。
当然,在大汉化的同化之下,将来,他们怕也难以生出民族自主权的意识。最多,等到一定时期,他们所学习的汉人化更加精通,慢慢的开阔了眼界,意识到他们已经同样作为汉人,但是他们的生活却与大汉本土的汉人的生活完全不同,许多的生活上的用品,他们都还没法去拥有享受的时候,他们才会生出那种为何他们不能如大汉本土的那些汉人一样,生活得更加的富裕丰足,能拥有更多让生活更便利的东西呢
如果到了他们萌芽出了这样的思想。或者是治理他们的大汉官府,在察觉到这些地区的民众开始拥有了较为自我的意识时候。便及时的开放一些政策,开始慢慢的让他们拥有私人的私产,让他们慢慢的向大汉本土的汉人向齐。
当然,这一切,都会在大汉朝廷可控的情况之下开展的。
其实,从大汉本土迁徙过来的汉人,这部份汉人的生活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让他们慢慢的向真正的汉人向齐。
之所以如此慢慢的向这些异国异族人开放这些政策,主要是要让这些民众,从一开始,就慢慢的形成一种以汉人为主为心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慢慢的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然后,当大汉能让他们过上如汉人一样的丰足美好的生活之后,他们就会更加的认可认同汉人的身份。
说到底,就是要慢慢的,让那些异国异族人,崇汉媚汉。永远不会生出要反抗大汉朝廷之心。
现在,汉军就是要让这卡拉奇地区的异族人,慢慢的适应接受大汉的统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在大汉统治之下所获得的好处。让他们离不开大汉官府的统治。
所以,大汉方面,不必要刻意的去施恩,因为太过刻意,会让他们误以为大汉在讨好他们。
所以,在这个阶段,大汉对他们的统治,是比较严厉的。他们必须要按照大汉所颁布的条命去做,否则,汉军不介意给些颜色他们看看。
那么多的安息帝国民众,以及一些土著人,他们当,自然会有一些比较凶悍的。他们并不太愿意接受大汉官府的统治。对于这一部份,汉军直接抓来做典型,将他们给灭了。
如此,剩下来的,都是一些比较温顺的帝国人及土著人。
由于孙策所部的汉军,并没有特意的集在一个城镇搞展。所以,其部汉军,控制了一大片广阔的区域。
这一片区域,相当于是整个巴基斯坦的东部地区了。
这么大的一片区域之内,拥有人口近百万,他们分布在沿海的一些村落,或者是内6的一些山林当。
在汉军的控制,官府的统治之下,这些地区的民众,很快就恢复了生产秩序。
不过,暂时来说,孙策的这二十万军马,也暂时能控制着这么一片区域了,一时也难以再扩大治理区域。
毕竟,早前已经提到过,治理地方,主要还是得要靠大汉的官员,要靠在各地设立大汉官府政权来实行。一下子攻占太多的地区,大汉的官员很难马上到位。攻占下来,却难以治理,这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让那些汉军没能及时救济治理的安息帝国人产生逆反的心理。
本来汉人与他们的人种就不相同,并且,原本在他们的理解当,造成他们现在的局面的罪魁祸便是来自于大汉的压力。在他们安息帝国的宣扬当,也早已经将汉军描述成一些穷凶极恶的军马。如果汉军攻占他们的地方,却没能将他们从苦难当解救出来,不能带给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更加的仇视仇恨汉人。不利于大汉将来对他们的统治。他们也更加不会接受外来人种对他们的统治。
所以,汉军还得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攻占他们的地区,只有官到位,才可以再攻占下一个地区,并对其地区实行真正有效的控制统治。
现在,孙策所部的军马,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防安息帝国境内的那些乱军流窜进这一带已经被汉军所攻占地区内搞破坏,确保那些已经在大汉官府所统治之下地区的安全。
不过,以汉军的战斗力,其实早已经吓破了安息帝国方面的军方的胆。那些流窜的势力军马,本就是安息帝国的军马。所以,只要看到有汉军龙旗飘扬的地区,那些流窜的乱军,都不敢轻易招惹的。
偶尔倒会有一些胆大包天的安息帝国方面的流浪乱军闯入汉军所控制的地区,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被汉军所灭,并没能对汉军所控制地区造成太大的破坏。
不过,就有如伊斯兰堡土城一样。
汉军所治下的安息帝国民众,他们获得了新生。这些地区的情况,自然也流传了出去。
如此,汉军虽然没有继续向安息帝国的境内扩张,扩大控制区。但是,与汉军控制区相邻的那些地区的安息帝国的民众,那些已经处于生存线上的安息帝国民众。他们却开始流入汉军所控制的区域当来。
尤其是,当那些已经无法生存下去的安息帝国的民众,他们现,只要他们进入了汉军所控制的地区,只要他们不对汉军有威胁,并且,向汉军表示臣服的话,他们就会马上获得生存的物资,并且,会获得安顿安置,能让他们看到生活下去的希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