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兵在1917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口铁
也就是说这场嘴炮下来,美国人说自己的坦克好,而法国人则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这依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美国人虽然嘴上攻击法国的选择,但幕后却依然在做最后的努力试图说服法国人放弃苏制坦克。
为此,艾森豪威尔也不得不强忍住怒气,命令杜勒斯给予法国一定的新优惠条件。都有些什么优惠条件呢?第一就是恢复之前中断的对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甚至还可以酌情加大援助的力度;第二就是授权法国凭借许可证生产m47坦克。
站在艾森豪威尔的角度说,这样的优惠条件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戴高乐却依然没有兴趣。原因在戴高乐的日记里就说得明明白白:“艾森豪威尔服软了,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法国坚持独立自主是正确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够赢得主动,我们完全可以在美苏对抗的大背景下游刃有余。”
所以法国政府再次拒绝了美国的“好意”,对于美国的“慷慨”表示感谢但同时表示法国已经做出决定而且并不准备改变。
法国人的固执让美国勃然大怒,在新一届北约峰会上,艾森豪威尔当着戴高乐的面猛烈的攻击法国,将法国描述成盟国内部的老鼠屎,甚至就差没在戴高乐面上吐口水了。
但比较奇特的是,戴高乐面对艾森豪威尔的攻击和谩骂表现得却非常的理智,并没有骂回去,而是有理有礼有节的逐条的进行反驳,并说:“法国政府感谢美国政府二战中对于法国解放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永远都会铭记的,但这并不代表法国政府就会附和美国政府的一切决定,决定法国事务的始终是法国人民!”
其实当时戴高乐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原本他还想加一句“决定欧洲事务的也始终是欧洲人民”,但是后来他认为这句话的挑衅意味太重,容易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甚至会引发美国全面的打压法国,所以话到了嘴边戴高乐也放弃了,因为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本届北约峰会中丘吉尔的态度,表面上看丘吉尔完全站在了美国那一边,也攻击了戴高乐几句,但是这种攻击实际上的杀伤力不足,更像是象征性的敷衍了事,致力于英美特殊友谊的丘吉尔为什么没有紧紧的追随美国呢?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就在这届峰会召开的时候,英国第一次核试验已经准备就绪了,丘吉尔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峰会这边,而是紧张的期盼着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如果动作足够快的话,他就可以在本届峰会上宣布这个好消息了。
丘吉尔的希望成真了,就在艾森豪威尔猛烈攻击戴高乐的时候,澳大利亚传来了一声巨响,英国第一次核试验取得了成功。当这个好消息传到丘吉尔耳朵里时,老烟鬼雀跃而起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并且马上命令新闻官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要亲自宣布这个好消息!
“……我很高兴的向大家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我国在澳大利亚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次的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正式向各位宣布,英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原子弹技术的国家……英国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我们将十分谨慎的运用这一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
英国人的核试验成功让戴高乐百感交集,虽然之前他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事情真的发生之后他还是不免有些意兴阑珊,甚至有点有点嫉妒,如果法国也拥有了核武器该多好啊!
英国人的核试验成功直接就改变了本次北约峰会的焦点,之前法国和第一代欧洲坦克才是焦点问题,而现在英国的原子弹则是最瞩目的焦点,英国的成功让北约或者说全世界都意识到了国际关系又要微调了。英国的分量将有所提升。
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必须重新定义一下英美特殊友谊的实质了,英国人成功的做了第一次核试验虽然不代表英国就拥有了真真正正的核武器,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假以时日英国必然会拥有真正的核打击能力。而这意味着英国对美国的依赖有所降低,所以必须关注英国的态度,稍微对英国人好一点了。
尤其是现在,当法国人跳脚闹事的时候,美国必须拉拢英国,因为这是美国在欧洲的主要支点和支持者了,一旦英国也学法国的坏榜样,那事情就麻烦了。
实际上丘吉尔之所以如此的高兴也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英美特殊友谊中英国全面被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虽然今后英国依然处于追随者地位,但那位领导者也不能完全无视英国了。这意味着英国能从美国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了。
英国核试验的成功比较有意思的分析来自于民间,西欧媒体一片欢腾,民间分析家、民间政治家普遍认为——英国的核试验成功意味着自由民主阵营已经全面赶上和超越的苏联,英国和美国同时拥有核武器意味着对苏联的绝对优势,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苏联的“侵略扩张”将被制止,世界将重新回到正常秩序。
尤其是那些秉持欧洲之上的民间政治家认为:英国核试验成功意味着老欧洲在重新崛起,英国人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意味着欧洲将逐渐找回自己的地位,今后世界的中心依然在欧洲云云。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欧洲大陆上的某些小天真一厢情愿的认为英国和欧洲是一条心,认为英国人的成功等同于欧洲的成功。但实际上真正的政治家会告诉他们:“乘早醒醒吧!”
英国人恐怕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欧洲的一份子,更不认为自己是欧洲人,打入欧洲内部当搅屎棍是英国最终的目的,所以英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欧洲的成功。成功了的英国人恐怕会同欧洲保持距离,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所以对欧洲来说英国的成功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英国的成功将使欧洲变得更加尴尬,因为这意味着英美将结合的更加紧密,而英美的紧密意味着同欧洲的疏远。
实际上这次北约峰会的最后一天,丘吉尔的态度就有所变化了,他一改之前对法国的不痛不痒的攻击,变得有些犀利了,颇有些盛气凌人,仿佛他们已经是欧洲的带头人了。
峰会结束之后,戴高乐一张脸是铁青色的,据说返回巴黎之后他立刻将主管核武器项目的负责人叫了过去,整整训斥了半个钟头。也就是从这开始,戴高乐开始加大对核武器的研发投入,力求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核武器,这不仅仅关乎面子,更关系国际发言权。
只不过法国人做的实在一般,历史上一直到1960年才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仅仅比大天朝早了四年,而后来玩氢弹的时候更是被大天朝超车。要知道当年按尖端技术按工业能力当年法国可是强出天朝一大截,然而最后却被天朝所赶超,不得不说当年的天朝科研人员真心是开挂的存在,当然也能从另一个方面反应法国人多么不给力,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都会被超越,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不过要从国际关系上说,对英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更加敏感的应该是苏联才对,毕竟美英是苏联的头号敌人,现在敌人有了跨越性的增长,苏联应该紧张才是。
只不过苏联其实并不紧张,他们的心态很好,原子弹这个东西其实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原因基本上没有秘密可言。唯一考验人的其实是工业能力,浓缩铀是一项,高爆zha药又是一项,尤其是第一项只要能解决,也就成功了大半。
李晓峰早就知道以英国的工业能力攻克这些关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实际上对世界上任何有意获得原子弹的国家来说,只要有决心有钱有意志不怕国际干扰,基本上都能成功。
对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原子弹,李晓峰是早有准备,更何况英国人现在才迈出了第一步,有核装置不等于拥有能够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除非英国还准备像二战那样用大型轰炸机驮着几吨重的原子弹飞去苏联轰炸,真要这么来,苏联空军会分分钟教育英国人做人的。
接下来英国想要拥有真正能用于实战的原子弹,还要解决原子弹小型化的难关,还需要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这一套折腾下来少说也是两三年。也就是说近期英国的核实力还是一片空白,那有什么好怕的。
更何况苏联在1945年就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客气地说已经领先了英国十年。而且苏联已经搞定了氢弹,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高度,自然是更加不怕英国的核威胁了。
英国人指望用核武器吓唬苏联,让苏联在某些国际问题上让步,这就是个笑话。顶多顶多英国现在拥有了一定的自保或者说尊严,至于跟苏联叫板能力,恐怕丘吉尔还不会这么天真。对丘吉尔来说原子弹这个玩意儿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用来吓唬苏联的,而是用来从美国敲诈好处的工具……





天兵在1917 689
1952年注定了会变得非常有趣,就在英国刚刚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没多久,美国人第一次核聚变试验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对于所谓的自由民主世界来说简直就是一支强心针。一时间各种唱衰苏联的舆论此起彼伏,仿佛一夜之间苏联就会倒掉。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苏联对此的反应依然不强烈,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是故意找上门看苏联笑话的美国记者也没能从苏联人民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那里掏出什么话来。
用自由世界的舆论说:“苏联这就是鸵鸟主义,他们以为装作看不见美国的氢弹就可以了……由此可见苏联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多么的畸形,这就是一个封闭的铁笼子!”
反正连续一个多月美国政坛都是相当的嗨皮,各种讽刺各种挖苦是层出不穷,美国政客比过圣诞节还要开心。这种开心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美国政坛再次涌现了冒险主义的思维,认为是时候开始扩张开始拓展美国的势力范围了。
尤其是那些资本巨鳄,他们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们迫切的想要开辟新市场赚取更多的血泪钱。这给了艾森豪威尔极大的政治压力,谁让这位美国总统是资本将其抬进的白宫呢!
于是乎艾森豪威尔不得不采取行动了,他开始在地图上找来找去,看看朝哪里下刀子更加合适。最终艾森豪威尔选择了两个点,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巴勒斯坦。
这两处同志们其实都很熟悉了,越南其实美国一直在打,只不过大规模出动的都是空军和海空航空兵,陆军只有特种分队进入了越南战场,总体而言战争的规模还不大。至于巴勒斯坦,上一次短促的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冲突中,以色列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重创了埃及军队,最后通过多方面的政治交易才得以收场,而这场政治交易让美国是非常生气,几乎没有捞到多少便宜。
自然的在哪里跌倒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艾森豪威尔觉得自己在军事上还是比杜鲁门擅长不少,他应该能像二战一样带领美国取得一个有一个辉煌的胜利。
所以在临近1952年年底时,艾森豪威尔突然签发总统令,调遣海军陆战队进入越南。倒不是艾森豪威尔喜欢用海军陆战队,而是海军陆战队在美国的地位很特殊。按照字面上解释海军陆战队应该属于海军系统,但是在美国不同,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独立军种,跟陆军、海军、空军是平级的。
也就是说马润(marine)也叫月.经队(unitedstatesmarinecorps缩写usmc,简称mc。月.经—menstrualcycle的缩写也是mc,当然也可以按照中式英语来理解,就是海军陆战队=mc=monthcross=月.经=月.经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什么海军陆战队,而是自成一家的独立军种。
而且这个独立军种还很特别,那就是马润是美国总统唯一不需要国会授权就可以动用的军队。于是这也就有了所谓的一等空军、二等海军、三等陆军,牲口马润的说法。说白了马润就是专门给美国总统干脏活累活的牲口,基本上有武装冲突这货就会冲在最前面。
当然,并不是艾森豪威尔喜欢用这只牲口,而是国会那边走程序还需要时间,尤其是大规模动用陆军是很费时间的。在国会批准之前,艾森豪威尔只能先用牲口顶上去了。
第一批马润的数千牲口很快就集结出动,运往了越南参加战斗。而海量的美国军舰和货轮也在往越南的港口进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生活质量要求颇高的美国大兵来说,没有充足的给养是根本没办法让他们好好卖命打仗的。而且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作风了。
这种传统的风气可是源远流长,远的先不说,就说二战时期,当日本人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当苏联老百姓为食物配给发愁的时候,美国大兵却对着源源不断送到他们手里头的斯帕姆午餐肉大发牢骚,时不时的还对口粮里巧克力的口味挑三拣四。
以至于经历过二战时期战火和饥荒折磨的人们都一种印象:美国大兵的是可口可乐随便喝、巧克力当零食、口香糖到处撒、野战口粮随便送人,一副暴发户土豪的做派。
其实这还不算夸张的,可以说美军在建军伊始生活质量就相当的夸张。独立战争爆发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大陆军”士兵每日口粮标准就是:一磅(大约是一斤约合454克)牛肉或者四分之三磅猪肉或者一磅咸鱼(通常是物美价廉的腌鳕鱼);一磅面包或者面粉;一品脱(约0.473升)牛奶;一夸脱(约合一升)云杉啤酒或者苹果酒。每个士兵每周还有三品脱(美制干品脱约合0.55升)豌豆或者蚕豆,或者按照每蒲式耳(一蒲式耳约合64品脱)豌豆或蚕豆的1美元的标准提供其他蔬菜;没人每周二分之一品脱大米或一品脱玉米面;没有啤酒或苹果酒供应的连队(100人)每周可以得到九加仑(一加仑约合3.78升)糖浆。
请注意,这可是18世纪末的标准,说句不客气的,按照这个标准20世纪的pla可能都比不上。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标准那就更吓人了,按照美国战争部在1961年8月3日颁发的标准,每个北方士兵每天能够得到的口粮是:猪肉或者培根12盎司(一盎司约28.3克),或是一磅四盎司的鲜牛肉或腌牛肉;软面包或者面包粉1磅6盎司,或是一磅硬面包或一磅四盎司玉米面。每提供一百份口粮还同时供应豆子或者豌豆一配克(约两加仑);大米或者玉米片(煮粥)10磅;绿咖啡豆10磅或者烘烤过的咖啡豆8磅,或者是一磅八盎司查夜;此外还有15磅糖;四夸脱醋;一磅四盎司蜡烛;四磅肥皂;三磅十二盎司盐;四盎司胡椒;一夸脱糖蜜;三十磅土豆。
这一套标准可是相当惊人的,比当时世界头号强国日不落帝国的伙食标准还要高,美国人的标准大概是他们的一点二倍,是法国军队的两倍,是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的两倍多。当时美国人的标准就让全世界羡慕嫉妒恨。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美国人在新大陆过得太安逸了,每天小日子都是有酒有肉,想让杨基佬进入军队忆苦思甜,嘿嘿,直接就没有人当兵了——当然,美国政府也不是真的怕招不到兵,而是怕招到了兵因为生活太差,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大爷们营养不良丢掉性命。
实际上早在1818年,美国战争部长约翰.卡尔霍就吐糟过:“在忍受困苦的能力方面,我们远不及大多数民族。同样的条件下一个鞑靼人可能过得很安逸,而一个美国人却可能会饿死!”
说起来也是好笑,美国政府费尽心血为军队提供的各种补给品数量巨大,但浪费起来也是惊人。欧文.麦克道尔将军曾相当谦逊地说:“用我们浪费掉的东西就足够供应一支相当于我们军队一半的法国军队。”
有意思的是,这种浪费的始作俑者还偏偏是美军的高级军官,在内战中,北方将领都患上了重度“松鼠症”,将军们对囤积物资有着特殊的爱好,不管用不用得上都拼命的要求,生怕后方供应的速度赶不上消耗的速度,经常有北军将领借口需要储存足够的物资而迟迟不肯进军。林坑总统就差点被将军们这个仓鼠似的习惯给逼疯了。1961年11月,他给班克斯将军的信中就快要沉不住气了:“亲爱的将军,迄今为止,这样无限制的扩充和囤积辎重几乎叫我们破产,如果不改弦易辙,最后一定会破产!”
只不过林肯的将军们依然我行我素,不管是什么物资不管有用没用先储存一点再说,说不定哪天不就用上了?
这个要命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对于美国大兵来说吃饱肚子只不过是最基本的需求,还得吃好吃得愉快。所以对各类物资的消耗就是天文数字。所以如果美国的后勤部门如果不给力不提前做准备的话,那真心是要出大乱子的。
只不过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暴露美军的行动意图,比如苏联就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发觉美国在向越南输出大量的物资,而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美军将要扩大对越战争的规模了。
这个情报引起了李晓峰的高度重视,几乎就在美国人开展行动的第一时间,在他的建议下政.治局第一次扩大了对越援助的范畴。第一是供应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第二是将s75导弹系统(萨姆二)部署到越南,第三是更先进的轻武器。以及给予了越南一定的经济和物资援助。
用李晓峰的话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人并不知道越南是个泥潭,他们大大咧咧的冲了进去,是时候给他们放放血了!”
很显然,李晓峰的意图就是利用越南给美国放血,至少也得达到历史上那种效果吧?实际上李晓峰认为这一次应该比历史上效果更好,因为此时的美帝还没有历史上的六十年代那么强大。
1952年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的最后一次国会讨论中,艾森豪威尔的要求被全面满足了,国会授权给总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维护越南的和平,包括直接部署和使用陆军!
这意味着艾森豪威尔想在越南做什么都可以了。第一时间这位总统大手一挥就派遣了五万名士兵进入越南南部,名义上的借口是维护和平,但实际上他们将作为攻击越共的主力投入战场。
与此同时,从华夏方向输入越南的各种物资也在海量的增加,越共虽然对之前苏联的吝啬大有微词,但新一批援助抵达的时候他们也是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可以稍稍安心一点了。
大量越共的游击队被重新武装,由华夏和苏联的军事顾问进行训练,在未来十年他们将要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死缠烂打。
美国在越南的新动作自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不过两大阵营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美国那边的说法自然吧啦什么维护和平之类的屁话,而苏联自然是指责美国干涉越南内政是搞侵略搞新殖民主义。反正就是两头对骂,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只不过在这片热闹和喧嚣之下却隐藏了一些危机,有些人认为当前的局面是好机会。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熟知的纳赛尔。上一次的武装冲突中纳赛尔是差点连底裤都输掉了,如果不是苏联对苏伊士运河有需求做了那笔交易,否则纳赛尔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这一段时间以来,纳赛尔也是积极的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准备东山再起,用他的话说就是从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消灭以色列已经成为他的执念了。
现在苏联和美国在越南卯上了,对世界其他地点的关注精力自然不会那么充分,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纳赛尔觉得如果自己操作得当的话,在这个时节偷袭以色列完全有可能大获全胜。
于是乎纳赛尔也不安分起来了,他一面悄悄的调兵遣将,另一方开始以各种借口出访或者委托萨达特出访其他阿拉伯国家,那真是暗地里搞串联。
那么纳赛尔的小动作真的隐蔽吗?应该说这么大的事儿根本就不可能隐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保密制度就跟筛子一样,几乎什么都瞒不住。苏联和美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察觉到了纳赛尔的小动作,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的是苏联和美国对此几乎采取了完全一致的态度——假装没看见……




天兵在1917 690
美国人装作没看见还好理解,毕竟他们现在信心十足,准备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攻势,越南烧一把火,中东少一把火,看苏联怎么应对。如果能在这两处取得胜利,那么苏联的战略优势或者说苏联的老底就被戳穿了。
那么苏联为什么也不太在意呢?这还要从李晓峰的全球布局说起,以前说过很多次了,李晓峰知道苏联暂时没有能力吃下中东这块肥肉,所以苏联的中东政策核心思想就是捣乱,扶植一批捣蛋鬼将中东搅和一个翻天覆地,让英美也没办法从中东获取石油利益。
也就是说苏联的中东政策就是捣乱,其中最重要的棋子就是以色列。但是一直以来以色列都不是特别的听话,每每总是到了关键可是才不得不跟着苏联的指挥棒走,这让李晓峰很有些恼火。
比如上一次同阿拉伯国家武装冲突之后,分润苏伊士运河利益的时候,以色列竟然胆敢冲进来要求分一杯羹,而且开口就要10%的股权。尼玛,英国人最后才剩了多少股权?尼玛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你以色列能笑到最后。虽说最后以色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李晓峰说心里话是不满意的。
而且通过kgb的情报网络,他也基本上搞清楚了以色列人的想法,纳赛尔上次败得太干脆了,将埃及外强中干的实质暴露了个彻底。犹太人看穿了阿拉伯人的底细,觉得以自己的力量在这里立足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所以这一轮胜利让犹太人开始了新一轮的膨胀,有摆脱苏联的指挥的嫌疑。
虽然这种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李晓峰也知道不能放任,历史上犹太人就是不可靠的,想要用好他们,就必须拴上狗链子。现在的情况是狗狗有点太强壮了,开始不听主人的话,这时候就必须给狗狗一个教训了。
1...10101011101210131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