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兵在1917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口铁
并且法国人不光是出售12ycrs发动机技术,只要引进了12ybrs发动机和12ycrs发动机,后面还可以出售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技术。要知道历史上不管是12ycrs发动机还是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在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用于拉格3、雅克—1、3、7、9系列的m-105发动机就是在12ycrs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在土地神—罗纳14k的苏联发展型号m—71、87、88、90也是应用广泛。
可以说这两款发动机几乎囊括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大半的发动机,从长远上说,一次性就能解决大部分发动机的问题,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完全是值得的。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却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重复建设,这是浪费资源,有了米库林的am-34,完全不需要12ybrs发动机!我坚决反对,而且反对到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那真心是大条了,李晓峰也不能单方面推动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原因很简单,不光是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强烈地反对的人里还包括了斯 大林的小伙伴奥尔忠尼启则,此时担任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的他也是强烈地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甚至他不光是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还强烈地反对将新式轰炸机的设计任务交给图波列夫!
这一下,李晓峰就很为难了,托派和斯 大林那边都强烈地反对,事情很难办,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的事是不是暂时先放一放呢?





天兵在1917 16 发动机之争(中)
李晓峰在犹豫,考虑是不是缓缓引进法国发动机的事儿。但是图哈切夫斯基是一点儿都没有犹豫的意思,过去十年的政治斗争告诉他,千万不要放过任何机会,放过机会是会遭天谴的。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随着奥尔忠尼启则加入战团,很显然的列宁派内部发生了分裂,不能拧成一股绳的斯 大林和李晓峰根本就不需要害怕。
至少图哈切夫斯基觉得如果托洛茨基能够全力支持他,重新掀翻斯 大林和李晓峰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连夜图哈切夫斯基就找到了托洛茨基,希望老托能在发动机的问题上给及他支持,直至重新在军 委赢得主动。
不过托洛茨基当时的态度却很玩味,为什么?虽然之前在军 委他被弄得灰头土脸很没有面子,但是列宁并没有借着这个机会直接弄垮他,这说明了什么?
作为政治敏感性很高的托洛茨基很快就意识到了,列宁似乎真有让他过渡的意思,很有可能在1935年列宁退休后,会委任他接班。否则,如果列宁真想让斯 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接班的话,这一次就应该直接搞掉他了,因为机会已经出来了。
虽说托洛茨基对于当承前启下的过渡领导人是有微词的,觉得列宁这是小看了他。可是,同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整个二十年代,虽然他不断的上蹿下跳试图追上列宁。可不管他怎么努力怎么折腾,列宁始终是党内唯一独特的那一个,他永远都无法取代列宁的地位。
说心里话,这让托洛茨基很受伤,也很郁闷,当然也免不了的担惊受怕,一旦列宁厌烦了他,一旦列宁想要换掉他,那就是动动嘴的功夫。尤其是这次军 委的事件发生之后,托洛茨基更是很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列宁明确表示反对他托洛茨基接班,那他就一点儿希望都没有。那样的话,1935年将要退出政治舞台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列宁,还将包括他托洛茨基。
这是托洛茨基想要的结果吗?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结果。而现在,虽然有点屈辱,但是托洛茨基却有一个不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还有一个能获得苏联最高权力的机会。哪怕要坐上那个位置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只要能登顶那就意味着还有希望不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托洛茨基觉得不妨接受“列宁”的好意,假装当一个过渡领导,只要能上位,之后是不是过渡领导那还很难说不是吗?
骄傲的托洛茨基准备暂时向现实低头了,所谓在未来的一年多里,他准备稍微放低一点姿态,让列宁以为他已经认命了,已经接受了他的安排。
而现在,就在托洛茨基刚准备装孙子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却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打翻身仗,而且是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搞这种大阵仗。说心里话,托洛茨基很恼火也很腻味。
在老托看来,整个二十年代,如果不是他大力给图哈切夫斯基撑腰,这货想搞什么机械化和大纵深作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为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这些军事理论,他没少跟斯 大林、李晓峰发生冲突,真心是得罪了不少人。
按说图哈切夫斯基应该念他的好,应该理解他的艰难的处境,这个时候就别乱折腾了,跟他一样学着装装孙子吧。
“托洛茨基同志,怎么能让安德烈.彼得洛维奇那么瞎胡闹呢?怎么能将宝贵的外汇资源就这么浪费呢?我坚决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这是毫无必要的……”
看着越说越激动的图哈切夫斯基,托洛茨基很是腻味,他又不是完全不懂军事,而且引进法国发动机也不完全是一个军事问题,这些年为了搞工业化,托洛茨基没少做功课。对于俄国当前的工业现状,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情况,托洛茨基还是比较熟悉的。
在托洛茨基看来,俄国在动力这一块欠的账还相当的多,虽然通过引进美国莱特旋风系列、英国布里斯托尔以及德国宝马发动机,俄国不至于像一战那么尴尬了,但是技术储备还是相当薄弱的。这么说吧,多引进一点儿技术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引进的技术还不够多不够好。
比如am-34的祖宗,就源自德国宝马6,从1927年开始折腾,一直到了1933年才弄出一个问题多多的半成品。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技术储备不够。
而现在,12ybrs虽然跟am-34一样都是12缸水冷发动机,最大功率也相差无几,但是一个成熟度更高,而且重量更轻。最重要的是只要买12ybrs还附带的能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怎么看都是好事嘛!
反正托洛茨基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甚至之前他还听航空部门动力系统的专家阿卡迪亚.德米特里耶维奇.什维托夫跟他提过,跟引进的莱特旋风相比,土地神—罗纳14系列发动机虽然不像美国货那么“精致”,但是非常适合苏联这种航空工业基础比较差的国家使用,其结构简单扛损性是非常不错的。
当时什维托夫很用很遗憾的口吻对他说:“很可惜,法国政府不同意出售该发动机的技术,否则,未来十年我们都不用为动力发愁了!”
什维托夫是什么人?那是老资格的航空动力专家,苏联国产化莱特旋风1820就是由这位全权主持的,后来在拉系列战斗机上广泛应用的ash-82fn活塞发动机就是这位负责的。连什维托夫都说好的发动机,能差吗?
托洛茨基看了看一本正经的图哈切夫斯基,很想问一句:“你丫是不是疯了?”
想了想之后,托洛茨基还是很委婉的说道:“之前什维托夫和克里莫夫都跟我提过,土地神—罗纳14系列发动机很适合我国的国情,在美国人拒绝出售莱特1820 f-54的情况下(这个发动机是1820应用了两级机械增加的改进版,即使在8000米高空也能保证690马力的功率,这是苏联引进的初始版做不到的),这不是很好的补充吗?”
托洛茨基说得委婉,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却火大了,有点暴跳如雷的说道:“这怎么是很好的补充呢?法国发动机和美国发动机完全是不一样的技术,同时上马两条技术差不多的生产线,这就是浪费,就是犯罪!”
托洛茨基都被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嗓门吓了一跳,真心是想不通这有什么可激动的,根本就谈不到浪费嘛!现在国内技术基础薄弱,发动机奇缺,别说上马两条不同的生产线,再多来一条也无所谓哈!
是的,就如托洛茨基所言,整个二三十年代,红军可能在别的领域很差钱,但是在发动机领域那真心是狗大户,那投入真心是让人震惊的大。法国的技术、美国的技术、英国的技术、德国的技术,这么说吧,只要是花钱能买的,政 治局、中 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都会抢着买单!
也正是这十年巨大的投入让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从一战时期一穷二白的航空工业水平一跃成为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一集团,说心里话,这样的眼光和胆魄是值得佩服和肯定的。
也正是因为中 央舍得在航空工业上花大钱,所以托洛茨基是愈发的不理解图哈切夫斯基这是抽什么疯?思考再三,他只能说道:“这个问题我再研究研究吧!”
其实没啥可研究的,托洛茨基虽然跟李晓峰有尖锐的矛盾,但是在发展航空技术上,只要是某人一心一意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且代价合理,托洛茨基也不会说什么。说到底,托洛茨基还是讲道理,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却不同,他的气很不顺,火气很大,理智已经离他远去了。所以他一定要较真抬杠,在托洛茨基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之后,这位的火气竟然愈发地大了,几乎是火冒三丈!
“托洛茨基同志,你怎么能也这么没担当,引进法国发动机必须阻止,这没有任何条件可讲,这是必须的!”
那一刻,望着面目狰狞的图哈切夫斯基,托洛茨基惊呆了,张着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该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人此时也是目瞪口呆,而这位就是我们的主角李晓峰。而让他觉得蛋疼的自然是奥尔忠尼启则。
奥尔忠尼启则反对由图波列夫着手研发新式双发和四发轰炸机,这等于是打了李晓峰一个措手不及。作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席,这位在引进技术上的发言权还是很大的,如果他死咬着不松口,后面的事情会很麻烦很难办。
于情于理李晓峰都要想办法做通奥尔忠尼启则的工作,让这货别捣乱,谁知道他通过斯 大林将这货叫出来谈一谈时,这货竟然说,只要是图波列夫接手他就反对到底,而且不光反对新式双发和四发轰炸机,还会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
而当李晓峰想问一问这货到底跟图波列夫有什么仇恨时,你猜这货是怎么回答的?
奥尔忠尼启则回答道:“我就是看不惯那个货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习气,就是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这尼玛……李晓峰直接就无语了,因为奥尔忠尼启则根本就是无理取闹!图波列夫在苏联的高级知识分子中是很特殊的,特殊在哪里?图波列夫并不是布尔什维克上台之后“迫于形势”才为布尔什维克服务的!
图波列夫跟苏联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不太一样,早在青年时期在莫斯科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求学的时候,这位就是拥有先进思想的进步学生,而且因为鼓动学潮还被学校给开除了。并且在1917年,当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的时候,这位就毅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用后来的角度看,图波列夫甚至可以算老革命了!
而且在列宁下令组建中 央空气流体力学院之后,图波列夫就和他的导师俄国著名的空气学专家茹科夫斯基一起加入了中 央空气流体力学院。
像这样一个人,有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习气?不是扯淡吗?!
正因为此,李晓峰不禁想到了后来看到的史料,为什么图波列夫在大清洗时那么惨,原因就是这位跟奥尔忠尼启则的关系相当的糟糕,奥尔忠尼启则没少在斯 大林面前说图波列夫的坏话!
反正李晓峰觉得这一传闻恐怕不是空穴来风,那是确有其事,所以他试图调解一下两人的纠纷,试图让奥尔忠尼启则放图波列夫一马。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奥尔忠尼启则根本就不鸟他,口气是相当的硬也是相当的冲,那意思就似没得谈。
无奈之下,李晓峰又看了看斯 大林,希望钢铁别再玩高深莫测的沉默是金了,赶紧发话,让你的小弟收敛一点儿,否则大家就都别玩了!而让李晓峰意外的是,斯 大林竟然无动于衷,结果会谈自然是无疾而终。
“斯 大林这是什么意思?”雅科夫也觉得莫名其妙,“不应该啊!”
是的,自从上次李晓峰和斯 大林达成一致之后,双方之间的关系是融洽了不少,至少是不会出现公然拆台的行为了。而现在,情况怎么变了呢?
最后还是米罗诺夫一言为李晓峰解惑了:“安德烈同志,你还不知道?军队内部,尤其是骑兵系统内部,对你单方面支持阿尔克斯尼斯表示很不满意!”
李晓峰稍微动脑子想了想,猛然间就恍然大悟了,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图哈切夫斯基打压空军确实是不符合历史潮流,也是有害无益的自私自利举动。但是这种自私自利对于陆军,尤其是对于骑兵系统却是乐见其成的。
图哈切夫斯基就竭力主张发展的前线轰炸机和攻击机。骑兵就相当的有兴趣,一度的要求发展骑兵轰炸机。甚至为了突出对地打击力,还竭力要求给轰炸机或者攻击机装上大口径火炮。
比如图波列夫设计的ant-29就装过102毫米的库尔切夫斯基机载无后坐力炮,后来还试图在ant-40上装两门这种无后坐力炮或者两门45毫米apk-11。幸亏是大清洗干掉了库尔切夫斯基,否则ant-40也就是后来的sb-2快速轰炸机就会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怪胎。
而现在,按照李晓峰的要求,这些怪胎方案都被枪毙了,骑兵能高兴吗?哪怕他们不喜欢图哈切夫斯基,但是出于维护本军种的利益,也会暂时站在小图那边。而这也是为什么反对力量那么强,为什么奥尔忠尼启则要坚决反对的原因。
说到这,不得不说斯 大林确实是有够阴险的,明明是他不得不反对,但他却不明着反对,而是暗地里指使小弟使坏,还装出一副我很无辜我很支持你的样子。恐怕历史上布哈林也是这么稀里糊涂完蛋的。
还别说,就算李晓峰看穿了斯 大林的本质,但也不能明着找这货的麻烦,更不能用搁置双方合作来相要挟。也就是说想要突破重围,李晓峰只能就事论事了。
一番思考之后,李晓峰吩咐道:“将乔姆斯基、图波列夫、波利卡波夫、什维托夫、克里莫夫、米库林等专家请过来,我需要跟他们好好的谈一谈!”
李晓峰嘴里蹦出来的这些名字,哪一个没在苏联航空工业中留下了显赫的印记,可以说这一批人都是苏联航空界的学霸和泰斗。如果他们联名支持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可以说从技术角度说没有任何人能抵挡!
那么这些专家们对引进法国发动机是个什么态度呢?
大力支持,举双手赞成!尤其是对于12y系列液冷发动机,他们是非常的看好,其中尤以老设计师波利卡波夫最为坚定,那是强烈地要求引进该型号发动机!
那么为什么波利卡波夫等人如此看好这一款液冷发动机呢?这就要从星型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的根本性能来解释了。
诚然,星型发动机因为空冷的关系舍弃了复杂的液冷散热设备,看似节省了不少重量。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发动机功率比较小的情况下。当功率的要求非常大时,用气冷就不合适了(大量的金属散热片也是死重)。这么说吧,只要发动机功率到了一个阀值,液冷设备的重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波利卡波夫更欣赏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发动机的增压问题。空气的压力是海拔越高越小,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其气压就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了。而对于活塞式发动机而言,进气压力小了活塞做功自然也就小了,所以飞行高度越大,其实发动机的功率就越低。
而飞行器为了追求更大的速度,必然要追求更大的功率,那怎么保证发动机在高空时的功率呢?那就必须要用到增压措施了……




天兵在1917 17 发动机之争(下)
可能有同志会说,既然要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必须给发动机增压,那就增压呗,能是什么难事?
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心是不简单。因为不同发动机构型的增压方式是不一样的。咱们从头开始简单的说一说吧!
之前曾经说过,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主要有三种构型——星型、v型以及直列。在二战中应用得最普遍的还是星型和v型发动机。之前说过,这两种发动机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冷却形式——风冷和水冷。
星型风冷发动机在功率较小的时候,性价比更高,而功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1500马力左右的时候,相对于水冷发动机就没有优势了。
这种没有优势不光体现在发动机全重,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了增压方式上。星型发动机由于每个气缸的缸头朝外,所以每个气缸必须分别进气并分别排气,这就给应用增压设备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这么说吧,星型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因为构造限制,几乎只能使用机械增压方式!实际上就算用机械增压就够费事了,至于涡轮增压,想一想,给每个气缸的进气回路分别安装压缩机就很要命了,而涡轮增压还要求安装废气涡轮,这么两套设备给星型发动机装上去就够设计师掉头发了,而且就算能装上去,成本和重量几乎也是不可接受的。其系统的复杂性和可维护性更是令人发指!
也就是说,星型气冷发动机天生就不适合使用涡轮增压。可能有同志又要说了,既然不适合用涡轮增压那就不用呗,不是还有机械增压吗?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机械增压方式和涡轮增压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潜力不可同日而语。简单的说,机械增压方式的好处是在发动机的任何转速都能发挥作用,油门响应快,坏处是要吃点相当多的发动机功率,系统的重量也比较大。也就是说机械增压方式将抵消掉相当一部分功率,这对于本来每提高一点儿功率就很艰难的活塞发动机而言,代价确实比较大。
而涡轮增压系统则不一样,这种增压方式并不直接从发动机中引出功率,而是在发动机的排气回路中安装一个废气涡轮,用废气回收的功率带动压缩机完成增压。这种方式对发动机的功率影响小(因为发动机排气背压增高,发动机出力会有所下降,但是相对于机械增压要小得多)。不光是消耗的发动机功率小,更重要的是涡轮增压系统重量轻,可靠性相当优秀。
当然,涡轮增压也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废气涡轮必须在发动机转速达到了一定的转速时才能开始正常工作,在发动机转速较低的时候,增压涡轮其实是在“休息”的,也就是说涡轮增压不像机械增压是线性工作的,其油门响应比较慢。
不过这点儿小缺点是瑕不掩瑜,对于战斗机和截击机来说,等爬上高空的时候,涡轮增压系统绝对可以正常工作了,这根本就不是啥问题。
不过涡轮增压方式比较适合液冷发动机(液冷发动机使用机械增压也没有任何问题),风冷发动机几乎可以说跟涡轮增压无缘。作为一个穿越者,尤其是一个准备大力发展远程航空兵,准备发展一只战略空军的李晓峰而言,为高空远程轰炸机护航的只能是装备液冷涡轮增压的v型发动机,而不是空冷的星型发动机。
而且说句心里话,二战中苏联根本就没把液冷发动机的优势发挥出来,比较成功的am-38液冷发动机大规模的装备给了伊尔2这种其实并不太需要液冷发动机的机型,而迫切需要am-35的米格3却只能站一边干瞪眼。
尤其是在增压技术方面,苏联不是一般的烂,大规模应用的都是机械增压,幸亏对手德国人也没有高空战略轰炸机,大部分空战都是双方攻击中低空的斯图卡和黑死神引发的,让苏联碰上美帝的b17、b29机群,真心是没辙。
这种局面肯定是李晓峰不愿意看到的,总不能让苏联的高空战略轰炸机不带护航就勇闯德国防空森严的腹地吧?那几乎等同于作死。
在李晓峰的提醒下,阿尔克斯尼斯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想要将红色空军打造成一直战略力量,那么拥有出色高空性能的战斗机和截击机就必须要研发。
在空军的强烈需求下,设计师们自然也要行动起来,一番比较之后,为了满足高空性能,风冷发动机自然是不够看的(比如b-29的莱特r-3350空冷发动机就相当的不可靠,战斗负载下很容易过热,换用普惠的r-4360的b-29d才解决问题。)
设计师们经过一番比较,普遍认为气冷发动机不管是应用机械增压还是涡轮增压都比较麻烦,从长远考虑,一款功重比比较高而且已经应用了增压手段的液冷发动机发动机(12ycrs用了两级机械增压)自然是很有引进价值。这不光是能给性能不达标的am-34以借鉴,还能获得成熟的机械增压系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老牌设计师,尤其是波利卡波夫这样的元老设计师来说,液冷发动机更符合他们对高空高速的追求,自然的他们会支持李晓峰引进法国发动机的动议。
不要小看了波利卡波夫这批设计师的能量,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那里,他们的能量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技术问题上,两位导师还是更乐于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很显然,这一次,技术专家和军事专家意见高度的冲突了,那么应该接受哪一方的意见呢?
这个问题可是不简单,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意识到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和军事问题,实际上是军队内部的政 治问题了。很明显,李晓峰就是跟图哈切夫斯基扛上了,一旦要分出胜负,那就意味着这两个人中必然有一个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对此,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必须慎重。尤其是对托洛茨基而言,他是相当的为难。为什么为难?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尊重专家和技术流的,之前为了李森科的问题还闹到了列宁那里,这为他可是增加了不少声望的。
1...583584585586587...1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