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兵在1917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口铁
所以事情就很简单了,d-10在发射apcbc弹的时候确实不如牛牛的17磅炮,那d-10还有增强的潜力吗?很显然这是有的,比如d-10在发射apcr弹的时候,1000米的穿甲能力就在两百毫米左右,而且在未来发射apds或者更牛逼的apfsds弹时,其穿甲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毛子将d-10不断改进一直用到了七十年代的主要原因,因为d-10的改进潜力确实比17磅炮强得多。
说到这,就不得不再多说一句题外话,一门坦克炮少说使用十年二十年,多的使用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都正常(比如英国l7 105),所以其改进潜力是很重要的。
而这种潜力来源于哪两个方面呢?第一是口径,第二是药室。一般而言口径大的就是比口径小的有潜力,药室大的比药室小的有潜力。从发展的角度说,这两项大的就是比小的占优势。比如兔子在选用三代坦克的主炮时,为啥选的是苏系的125呢?不是因为兔子只知道照抄毛子的现成产品,也不是搞不来汉斯的rh120,按照80年代的国际环境,兔子引进汉斯的120问题不大。
可兔子为什么最后选择的是125,而不是北约系的120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25发展潜力确实比120大,口径上125占优,药室也是125更大,125的炮口动能是强于120的。
当然,这不是说毛子的125很好很强大,客观说,毛子的125也确实有问题,大药室带来更大的初速同时也恶化了身管寿命,烧灼不是一般的严重,而且毛子的炮弹做得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浪费了这门炮的威力。
不过话分两头,如果采用更好的身管材料和冶金技术对125加以改造(兔子当年有了),然后再融合西方技术对炮弹进行全面的优化,将毛子2a46的初速高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这不是更好吗?既然如此,为啥纠结什么120,兔子又不是没发展过自己的120坦克炮(还发展了两代),如果这个口径真的适合兔子,何必重起炉灶?
说了这许多废话,言归正传,在当年,苏联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其实就是d-10系列(比122毫米口径的d-25系列威力要大不少),d-10在1500米距离上都只能击穿160毫米的均质装甲,现在某人竟然大言不惭的说d-5能在1500米的距离上击穿140毫米甚至150毫米装甲,这尼玛不是吹牛皮是什么?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做好了看某人笑话的准备,一旦某人牛皮吹破了,他将立刻冲上去无情打脸。
新的一轮射击开始了,靶子依然是140毫米双硬度靶板,首先完成射击的依然是t-34-57,当然,它没可能击穿这么大厚度的靶子。不过十发炮弹也取得120毫米的平均穿深。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是比较满意这个数字的,这个数字代表了zis-2使用br-271n穿甲弹时能在1500米的距离上搞定虎式坦克,说实话,大家伙觉得这都有些过杀了。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是比较得意的,他用挑衅的眼神看着李晓峰,那意思是等会看你怎么丢人现眼的。
那么李晓峰丢人现眼了吗?肯定没有,因为当被d-5射击过的靶板摆在众位元帅和将军眼前是,所有的人不禁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十次射击依然是十次击穿,这个数据简直亮瞎狗眼。
图哈切夫斯基脸色瞬间就红了,他摇摇晃晃地问道:“这怎么可能?”
李晓峰却微笑着反问道:“为什么不可能?”
图哈切夫斯基嚷嚷开了:“d-5发射空心被帽穿甲弹的数据我知道,那就是1000米100毫米的水平,现在怎么可能提高这么多?”
图哈切夫斯基算是问出了在场众位的心声,大家都是内行,d-5的数据又不是什么秘密,至少对他们这个层次的将领来说并不是秘密,以d-5发射apcbc弹的水准,断然不可能取得这么牛逼的数据。
李晓峰满不在意的回答道:“换新的弹药呗!”
图哈切夫斯基一听这话,顿时是怒不可遏:“你怎么能用这种不道德的方法作弊?!这个结果是无效的!”
李晓峰白了他一眼,哼了一声道:“那你的zis-2就没作弊,不要告诉我,你用的br-271n就不是新式穿甲弹,不要告诉我br-271n能够量产!甚至br-271p恐怕都做不到大规模生产吧?这就不是作弊了?”
图哈切夫斯基的脸红得更血一样,他完全没有想到,他那点小聪明完全被某人看穿了,是的,大家都作弊了,那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依然嘴硬:“虽然暂时br-271n和br-271p没有大量生产,但也是能小规模供应近卫部队的。”
其实这依然是谎话,因为能供应少部分近卫部队使用的依然是性能更差的br-271p,而不是亮瞎狗眼的br-271n。图哈切夫斯基又在偷换概念了。
不过这依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李晓峰一句话就给他堵了回去,只见某仙人耸了耸肩,轻蔑道:“问题是,我提供给d-5使用的新式弹药已经在北方工业全面量产,从今年10月份开始,不要说提供给近卫部队使用,完全可以供应所有装备了d-5系列火炮的装甲兵和炮兵使用!”
图哈切夫斯基说不出话来了,因为某仙人这个脸打得太狠了,他已经完全无言了。不过某仙人的打脸这才刚刚开始,因为很快他又补充道:“而且北方工业承诺,此种新式弹药价格比br-271系列穿甲弹便宜得多,我们完全是用得起的!”
这句话才挠到了众多元帅和将军的痒处,他们当然希望获得更强大的穿甲弹,但是基于红军装甲兵和反坦克炮兵的规模,哪怕这种新式穿甲弹性能再好但是不能足够廉价的话,红军也是用不起的。比如碳化钨弹芯的穿甲弹,以苏联现有的钨资源储备,就不光是用不起的问题了。
而现在,李晓峰却告诉他们,这种新式弹药足够廉价,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一瞬间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了d-5那边,至于zis-2,让这门造价高又费时费力的牙签炮见鬼去吧。
那么某仙人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赢得了这场竞赛了,说实话,连图哈切夫斯基都想知道。
李晓峰卖了足够的关子之后,笑吟吟地说道:“其实很简单,这种新式弹药其实是一种破甲弹……”
此言一出,众多的将帅们都震惊了,因为,啧,这么说吧,他们其实对破甲弹的印象真的不太好……





天兵在1917 327 坦克炮之争(4)
众位元帅和将军们为啥对破甲弹印象不太好呢?其实这还得从某仙人说起。在二战爆发前,李晓峰大力提倡发展破甲弹,使这种利用门罗效应的反装甲弹药发展神速,其亮瞎狗眼一般的破甲数据也让军事家们为之振奋,一度甚至出现了坦克无用论之类的论调。
如果不是李晓峰竭力为坦克和装甲兵站台,如果不是图哈切夫斯基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行大纵深作战理论,恐怕在这个时空苏联的坦克发展将遭受重创。
这么说吧,那时苏联的军事家和军事技术专家纷纷对破甲弹大唱赞歌,而支持发展高膛压长身管火炮的穿甲弹支持者是有点不得志的意思。
但是,在西班牙内战中,大量装备破甲弹的红军坦克和反坦克炮的表现其实并不好看,比如37毫米和45毫米破甲弹以当时的破甲理论而言,理论能上击穿70毫米到90毫米装甲板,在靶场上实弹测试也能击穿60毫米到80毫米不等的装甲板。可到了实战中,其破甲威力简直低的可怜,大体上只能击穿10到2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板。
为啥理论到实际,靶场到实战中的数据天差地别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理论数据都是理想条件下的理想状态中得出的数字。比如靶场测试破甲弹的威力是怎么做的?
其实并不是实弹射击,而是将破甲弹以固定的最理想的状态放置在靶板前引爆,这也就是所谓的静破甲值。而在实战中,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处于高速旋转中(数万转到十万转),离心力将射流大大的分散了,自然的动破甲值就惨不忍睹了。
这也是二战爆发前,李晓峰为什么特别要发展100中等膛压滑膛炮的重要原因。一开始这门炮就是为破甲弹准备的,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破甲弹的威力。
当然,这门炮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比如理论上100毫米口径破甲弹最大静破甲能力大概在500到700毫米之间(看药罩材料和锥度),如果用线膛炮发射,动破甲能力大概也就是100毫米上下,而用滑膛炮发射,动破甲能力有多少?大概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间。这就是差不多三倍的差距了!
这么说吧,以当前t-54装备的那门100毫米滑膛炮而言,就算是碰上了德国的e-100也能轻易将其击穿。甚至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经常出现,t-54将对手打对穿的情况。
似乎这很好啊!是的,红军装甲兵对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发射破甲弹的威力十分满意,但是对这门炮的精度极其不满意!因为膛压比较低,该炮有效射程很有限,基本上只能攻击750米以内的目标,超出这个距离,精度就惨不忍睹。不光是发射破甲弹精度难看,发射榴弹也一样难看,作为支援步兵突破专用的重型坦克,用榴弹打工事可是必备技能。问题是,这项必备技能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实在是没练好。
所以装甲兵其实对此是相当有意见的,在t-54的改进中,重点项目就是这门炮。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装甲兵就责成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总设计彼特罗夫基于b34舰炮发展一门100毫米高膛压线膛炮(也就是d-10系列)。
如果不是战争突然爆发,以及d-10系列所使用的穿甲弹面临技术难题(废品率太高),装甲兵是准备用d-10t换掉所有t-54上的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的。
所以此时,一听说d-5t使用的是破甲弹,众位元帅和将军立刻就凉了半截腰,因为他们实在受够了看上去很好的破甲弹。
“这是全新的破甲弹,”李晓峰却一点儿都不着急,慢悠悠的解释道:“为了解决现有破甲弹动破甲能力不足的问题,北方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种nvk-150系列破甲弹就是最新的技术成果。其1000米以内的精度不会比穿甲弹有显著区别,而且能够击穿15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而刚才大家应该都已经看到了这种新式破甲弹的效果,它远远优于造价高、生产困难而且需要碳化钨的br-271n穿甲弹。”
这一番解释让将帅们放心了不少,但是图哈切夫斯基怎么肯轻易认输,他攻击道:“这仅仅是你说的而已!”
李晓峰无语的指了指靶板,意思很明确,刚才的三轮射击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依然不肯认输:“这依然说明不了什么,谁能保证这不是你特别挑选出来的最好的弹药,没有经过国家靶场的大量实弹测试……”
他还没说完,李晓峰就打断了:“那么br-271n又经过了国家靶场的测试?对不起,现在其还是实验室里的产品,连走上生产线的资格都没有。而nvk-150已经可以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至于国家靶场的测试,随时都可以开始!”
将帅们满意的点点头,对他们来说,最先进最好的但是却摸不着的弹药毫无意义,他们需要货架产品,需要那种很快就能够大量装备部队的产品。而在这一点上nvk-150无疑拥有巨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连带着让d-5系列也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如果d-5系列打坦克没有问题,而多用途能力又远远优于zis-2,那选择谁还不是一目了然吗?
那李晓峰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一点的呢?或者说他用什么办法解决线膛炮发射破甲弹动破甲能力不足的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没办法解决。是的,一点儿都不开玩笑,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办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因为线膛炮因为天生的原因,它就不适合发射破甲弹。
高速的旋转必然会分散射流,必然会影响破甲能力,除非是让炮弹不再旋转,这个问题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是,这对于线膛炮来说,可能吗?
完全是不可能的,几十年来无数的专家都在帮线膛炮想办法,最后也仅仅是优化了线膛炮发射破甲弹的能力。最有名的一个是法国的g型破甲弹,另一个就是牛牛发明的滑动弹带技术。其中前者号称能将破甲弹的旋转从数万转降低到20转,而后者也宣布能将破甲弹转速降低大半。
究竟有没有那么好呢?用了才知道,犹太人在六十年代引进了高卢鸡的cn-105-57式105毫米线膛炮和专属的g型破甲弹。请注意,这可是高卢鸡费尽心血专门制造的发射破甲弹的“神器”,该炮因为膛压低,实际上基本不能发射动能穿甲弹的,号称在最大有效射程700米上能破甲360毫米(垂直)。
那么实战结果呢?实战中犹太人发现,g型破甲弹理论上的那个最低20转的速度基本不可能实现,破甲弹的旋转速度依然高达数千转以上,而结果就是理论上的那个360的破甲数值根本没办法实现。别说对付装甲更厚的t-62,就是打t-54都相当的费劲。所以,犹太人很快就淘汰了华而不实而且造价奇高的g型破甲弹,将其和那门cn-105-57一起扔进了垃圾堆。
至于牛牛发明的滑动弹带,不得不说,这个确实比法国人的思路简单,实现起来容易而且造价低廉。但是这依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了滑动弹带技术的破甲弹,发射后的转速依然高达上万转,其动破甲威力实际上只有静破甲弹威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这依然仅仅是看上去很好。
那么李晓峰是怎么提高nvk-150破甲弹的威力呢?他分成了几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将老旧的机械引信改进为压电引信。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呢?破甲弹虽然有很高的理论破价值,但这需要破甲弹的金属射流达到一个最佳距离引爆(也就是最佳炸高),只有在这个距离上才能得到截面积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属射流。如果起爆过晚,金属射流还未达到最密集的程度就打在打在装甲板上,自然威力大减;而起爆过早,金属射流效能又大大降低,很容易断裂。
这就对引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最佳炸高时引爆,精准的一触即发。可二战期间,破甲弹采用的大部分是传统的机械引信,根本控制不了炸高,所以破甲威力就很不理想。
而压电引信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压电引信就是在弹体头部装一块压电陶瓷,这种陶瓷能在足够力度的撞击下产生近万伏的脉冲电流,用该电流引爆电雷管。它既有足够的反应速度(电流的速度就不用说了吧),又有比较高的安全阀值,保证没有足够的撞击力度就不会引爆。
说到这,同志们也该明白美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给装甲车焊接那么多“鸟笼子”和“防盗网”是做什么用的了吧?其实其用处很简单,就是对付压电引信的。
装备压电引信的火箭弹撞上了“鸟笼”和“防盗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铁条卡住,被卡住之后,自然引信就不可能工作也就不会引爆破甲弹。第二种情况是撞上铁条爆炸,前面说了,破甲弹的射流对炸高是很敏感的,一般“铁笼子”跟主装甲是有一段距离的,没有了最佳炸高,射流对主装甲的侵蚀自然是大打折扣。
改进引信只是第一招,第二招就是滑动弹带了,诚然滑动弹带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确实可以优化。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既然如此,为啥不用g型破甲弹的技术呢?
原因很简单,g型破甲弹又是滚珠又是轴承,还要润滑,技术要求高,效果一般并且造价不菲。以苏联的技术制造麻烦而且也无法大规模量产,自然是弃之不用。
有了滑动弹带之后,d-5t发射破甲弹时转速基本能控制在八千转左右,比原来的数万转好转了不少。当然,使用滑动弹带也有一个问题,塑料的滑动弹带要占据一部分弹体空间,必然要缩小弹体内的药罩的直径。而药罩的大小跟破甲深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简单说药罩越大,破甲能力肯定会越强。不过这种合理的取舍也是值得的,否则,就算药罩直径大了,但是转速太高,顶多也就是静破甲数值好看,实战依然是泪奔。
当然,为了弥补药罩直径缩小的遗憾,李晓峰还准备了第三项改进措施,那就是对药罩本身下工夫。破甲弹药罩材质对破甲能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密度大延展性好的金属才适合做药罩,比如说普遍使用的铜。铜的延展性和密度都不错,而且价钱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使用。
但是,不管是黄铜还是紫铜跟其他一些金属比较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黄金、白银或者钽。这三者中黄金自然是最理想,延展性最好而且密度最大,其次是钽,再次是白银。
当然,白银比铜强得有限,而且价格上体现不出这种强的优势。所以某仙人首先就放弃了白银。他关注的重点是黄金和钽。黄金大家都很熟悉,出了名的贵金属,反正如果让军 委知道某仙人准备用黄金制成破甲弹的药罩去攻击敌人,恐怕会用口水将其喷死,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金币弹了。
所以,很显然黄金也是不合适的。那最后也就剩下钽了,这玩意儿密度稍次于黄金,而且延展性非常出色。二战以来,广泛应用于电容和化工以及原子能产业。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末敏弹或者爆炸成形弹药都离不开钽。
实际上李晓峰也早就盯上了钽的价值,从1930年开始,就通过北方工业开发钽矿提炼精钽,广泛应用于通讯制造领域。这一次也是被图哈切夫斯基逼急了,才迫不得已用上了钽药罩。
当然,事实证明李晓峰的选择很正确,原本d-5多配备的破甲弹穿深才多少?50毫米都不到,基本上也就是给黑豹和虎挠痒痒的水平。而使用了钽药罩之后,静破甲值高达450毫米,而动破价值也能达到150毫米到180毫米的水平。这使得d-5系列发射破甲弹时具备了击穿黑豹后期改进型车体正面装甲的可能。而这对于t-34-85来说,肯定是个重大好消息。
不过,话也说回来,钽药罩好归好,但真心也确实不便宜,在后世纯钽一公斤也要三四千人民币,妥妥的属于贵金属。当然对于苏联来说,使用钽药罩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贵,为了击败敌人,金币弹又如何?
制约苏联大规模使用钽药罩的关键原因在于,苏联的钽铌矿很少,而且品质很低,说白了,苏联就没有多少钽资源。这种贵重金属完全依赖进口。
那么世界上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哪些呢?百分之六十的在澳大利亚,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在巴西,最后剩下的不到百分之十里苏联可能连0.01%都没有。
比如北方工业的钽铌矿就来源于巴西,从巴西开采出的矿石运到芬兰维堡,然后加工成精钽。而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因为波罗的海出海口被堵住了,钽矿石则运往摩尔曼斯克,然后经过铁路运往维堡加工。说实话,这个成本有点高。
不过成本高也没办法,谁让苏联缺这个呢?而且钽的用途还是很广泛和高精尖的,哪怕是贵也得用不是。而且李晓峰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使用钽合金药罩的nvk-150作为高端a货少量存在,配发给t-34-85或者su-85充当开罐器,遇上了黑豹和虎之流才使用。稍微低端一点的有nvk-150a,这是b货,使用紫铜药罩,破甲能力要次一些(100到120毫米左右)。
虽然b货不足以摧毁改进型的黑豹,比如黑豹g和黑豹f。但是猎杀虎问题不是很大,至于配发给d-5t的老式穿甲弹,这个还是歇歇吧,不管是ap还是apcbc或者apcr弹,d-5t基本上都不能在安全距离之外屠虎猎豹。既然如此,那就先用破甲弹凑合吧!
而且李晓峰也有一种设想,苏联的穿甲弹为啥这么次,一个是技术落后,另一个就是产能需求太大了,数千辆su-100和数万辆su-85以及t-34-85需要海量的穿甲弹(给每台车陪五发apcr恐怕都需要十数万发,算算这个数量,以苏联的能力供应得起碳化钨弹芯的apcr吗?),要让这些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发挥作用,苏联就必须咬紧牙关供应穿甲弹,也就只能降低技术要求,先满足战术需要了。
如果d-5这个大头能减少穿甲弹的使用量,以苏联的工业能力,发展和生产更好的穿甲弹配备给高端的d-10和d-25系列使用,问题是不大的。反正这个年月没有复合装甲,让d-5和f-34使用破甲弹也是能凑合的。更何况破甲弹对技术要求低而且价格更便宜,适合t-34这种海量的存在使用……




天兵在1917 328 疯话?
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虽然这一场胜利并不能完全改变苏德战场上的态势,但也足以让很多有心人感到紧张了。当然这些所谓的有心人并不是指希特勒,对于一项坚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日天元首来说。库尔斯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只不过是德意志民族政府世界的伟大征程中的小坎坷而已。
元首坚信这种小坎坷就如慕尼黑啤酒馆一样,很快德意志就能走出这个坎坷重新沿着胜利的康庄大道前进。这么说吧,希特勒并没有将库尔斯克的失败太当一回事,他积极的储蓄力量,准备发动新一轮狂暴的攻势。他相信这将是对苏联的最后一击!
真正的有心人其实是丘吉尔和罗斯福,这两位跟元首相比少了许多癫狂和亢奋,但是多了不少积累和沉淀。更主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两个帝国拥有比希特勒更好的底牌。所以他们才能更客观的看待苏联的胜利。
1...778779780781782...1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