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激情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白鹤梁
因为他是从二十一世纪过来的人。
上一世的爷爷也是金融行业的人,多少也耳濡目染了解一些规则。
像箱包厂这样是不符合追加贷款条件的。
但童建国偏偏忘了眼下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年代。
连两劳释放人员都能拿到贷款。
银行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童建国怯怯地来找上次给他发放贷款的徐科长。
正好徐科长不在,他们科室的一个同事说:“您稍微等会儿,徐科长上厕所了。”
等了没一会儿,徐科长就甩着手回来了,童建国连忙殷勤地迎上去。
“徐科长您真是身先士卒啊!这种事都亲自去做。”
“啥”
“呵呵……”
徐科长将双手在身上蹭了蹭,跟童建国热情握手。
“童厂长啊,你不来找我,我还打算去找你呢。”
童建国不免心慌:“我们每个月都按时返本付息……”
“是啊,你们是模范贷款户。”
“还好,还好。”
“不过,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行长批评我了……”
“啊是不是那个……”
“行长批评我给你们放贷少了点!”
“哈哈!”
“不过,这也不能怪我是不是我给你们放贷那会儿实在没想到你们企业会发展这么快,现在每天都能在电视里看到你们的广告。你们简直就是我们市的明星企业啊。”
“呵呵,还好还好。”
“要不您考虑考虑,再追加点贷款”
“这个嘛,说老实话,其实我们的现金流还是蛮充沛的。”
“既然你们势头这么猛,是不是应该扩大经营,再购买些固定资产”
“嗯,您说得对。为了扩大经营,我们还需要你们鼎力相助。”
“没问题!这一次你们自己报一报吧。”
“啊贷款还得抱一抱”
“是啊,你们想贷多少尽管提!”
“这个……”
童建国咬咬牙:“那就……要不20万”
童建国刚报完就后悔了,因为徐科长毫不犹豫地点头:“没问题!”
要是再多贷点就可以买三台车了。
70年代中期以前,各单位最流行的是解放大卡车、东风大卡车。
这两种看起来大同小异的重型货车可以拉货也可以拉人,比日后的五菱宏光还吃香。
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种130轻型货车。
这种轻型货车颜色各异,外形大同小异,统统都称作130。
它最早是首都一家汽车制造厂仿日式轻型货车造出来的,称作bj130。
这会儿各个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也没什么产品专利、知识产权。
首都造出bj130后,就把设计图纸分享给全国各地的厂子。
所以,就有了千奇百怪的130。
最早的130是2吨载重的,最近几年又开始出现3吨、4吨载重的。
童建国要买干脆就一步到位,直接买4吨载重的。
箱包厂两台、罐头厂一台。
这样的一台130大约要七八万块钱,3台就得20万开外了。
不过,后悔也没用,反正厂子账面还有充足现金,不够就自己再添加点好了。
这一回,徐科长连查账的程序都免了,签订借贷合同3天后就直接把20万划到箱包厂的账上了。
其实,跟买车比,找开车的人才是最麻烦的。
这会儿最吃香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采购员,一个是司机。
去年下半年,国棉有个司机因为流氓罪被判刑了。
这司机已经五十来岁了,长着小眼睛、牛皮廯、酒糟鼻子。
 
108、哥是老司机
妈蛋!老子明明就是老司机啊!
上一世,童建国15岁就会开车了。
虽然没驾照,但开的是爷爷或老爸的豪车,上路时也没人敢找他麻烦。
这一世,车技依然在身,只是依然没驾照,更没有豪车可开。
但这会儿的交警很少。
也就市中心的繁华路段偶尔会有。
他们管得也大多是行人。
物质贫瘠的年代,当然以车为本。
要是哪个人一不留神把车子撞坏了,把他卖了都不够买车的。
可三辆车子怎么弄回来呢
三辆车子,姚厂长派一个司机,童建国开一辆,还少一位。
而且,这一位司机最好就当做罐头厂的常驻司机。
童建国手里的这两个小集体企业短时期内想找固定的司机基本没可能。
唯一的办法就是借用。
童建国发动职工四处打探一番。
两天下来,长期借用的司机没找到,短暂借用的倒是有一堆。
借用一天给8块钱,对一个月只能赚四五十元的各位司机来说,那也是相当大的诱惑了。
“好好挑一个,找人品好的那种。”
“不好找啊。”
司机中想找人品好的属实不易。
“从转业军人中找!”
因为自己老弟是转业军人,童建国天然地对军人这个身份有好感。
王凯旋王胖子也同样对军人有好感。
他寻摸半天,总算找到一个转业军人。
“这个老胡感觉应该不错,比咱们高了三四届,在部队学的开车。”
“好!就叫他来吧。”
叫过来聊了聊,果然还不错。
老胡在玻璃厂上班,三十五六岁,有三个孩子。
最近两年,玻璃厂不景气,各个岗位都人浮于事。
老胡他们司机们也略显冗余了。
没事的时候,他就想出来赚点外快。
定下来之后,童建国就领着老胡往盛京来了。
姚厂长在盛京这边已经打点好了。
先把他们自己的4吨130提回总厂。
再让司机过来帮童建国开车。
两辆4吨130、一辆2吨130一共花了21万5千元。
打点汽车贸易公司的钱也都是总厂出的。
车子提回来都已经是下午了,开回蓝城恐怕就得晚间行车了,路过许多偏僻小路会有诸多不便。
就在盛京歇息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赶路。
童建国开着2吨的130,老胡和总厂司机各开一辆4吨130。
三辆车一字排开,童建国打头阵,浩浩荡荡地回到蓝城了。
给老胡结算后,童建国陪他在厂子里转了转。
“老胡啊,我们厂子有点小吧”
“嗯,虽然不大,但感觉你们厂子蒸蒸日上,就像早晨**点钟的太阳一样。”
“哈哈哈哈,老胡真会形容。”
“跟你们厂子比,我们厂子就像日暮西山的老人一般。”
“既然如此,长期借调到我们这里如何”
老胡叹口气不言语。
“咱们这小厂虽然不大,工资待遇还是不错的,在咱们全市应该没有几家能比的上。”
老胡点点头:“俺知道。关键我们厂子那些当官儿的不太好说话。”
“不好说话是想吃杂亩地儿吧”
既然老胡也有意向长期借调过来,童建国就找人帮他疏通疏通。
正好仇红的连襟跟玻璃厂的领导能说上话。
厂子就拿出200元上下打点一番,把老胡借调过来了。
这其实是多赢的局面。
老胡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依然在玻璃厂。
箱包厂这边每年给玻璃厂出500元借调资金。
玻璃厂依然给老胡发工资,但不发奖金。
其实他们本来就没有奖金。
箱包厂这边不给老胡发工资,但给他发奖金。
当然,老胡在童建国这里是比较忙的。
箱包厂、罐头厂两边跑。
“忙点好,省得整天闲的五脊六兽的。”
“也不能太忙了,顶多半年吧,就会让你轻省点。”
童建国则无照驾驶,抽空开着那辆两吨的130。
就相当于箱包厂的小轿车了。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这会儿的交警虽然检查不严格,但不出事故还好。
 
109、辽省青年
温永贵建议再到辽省台打广告。
可旅行箱的广告本身已经一鱼两吃,占了电视台的大便宜。
大家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你再跑到电视台明目张胆地给罐头产品打广告,那简直是在挑战别人的智商。
到时候最下不来台的就是辽省广告科的樊科长了。
“也是啊,”听童建国一分析,温永贵连连点头。
“还是您自己定吧。”
童建国叹息:“不好找啊,我再寻摸寻摸……”
眼下,童建国主要接触过两家媒体。
除了辽省电视台就是辽省日报。
但辽省日报这种报纸媒体刊登罐头广告似乎有点不太搭。
这天,童建国又回父母这里吃饭时,看到童建军在津津有味地翻看《辽省青年》,顿时来了精神。
“给我看看!”
童建国把《辽省青年》拿过来。
这是一本半月刊16开的杂志。
在全国都算是比较早的青年杂志。
在整个北方地区,它的知名度不亚于《大众电影》。
当然,《大众电影》是全国发行的,巅峰时期发行量达到1000万份左右。
可与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匹敌。
童建国曾经也考虑过在大众电影上打广告。
但想了想还是作罢了。
《大众电影》的读者以青少年女性为主。
在这上面打罐头广告,似乎不够时髦。
《辽省青年》的读者则以青工、大学生、商务人士为主。
因为其携带方便,那种常年出差的推销员、业务员、生意人几乎人手一本。
换句话说,这上面的商务精英应该更多一些。
在这上面打广告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趁着往盛京送罐头的功夫,童建国和老温来到《辽省青年》杂志社。
跟《辽省日报》类似,《辽省青年》也刚刚开始开展广告业务。
这会儿的报纸杂志哪怕没有广告,哪怕没有财政拨款,仅仅靠发行都能赚到钱。
所以,都不太积极。
而且,《辽省青年》的广告费比《辽省日报》贵了不少。
《辽省日报》香烟盒大小的一块儿广告600元刊登7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