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激情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白鹤梁
这段时间,最辛苦的是长期借用的司机老胡。
每天箱包厂和罐头厂两边忙活着。
换了一般司机早就撂挑子了。
像箱包厂、罐头厂这样的小集体企业想长期从外单位借用司机比较困难。
短期借用倒是不难,但也不省心。
眼下,童建国以每天8元钱借用了外单位的三名司机,每天还是打不开点儿。
童建国这个厂长还时不时得亲自出工。
童建国坐在财务室翻看着司机的出勤表,不由得火冒三丈。
“日嘛!这个红棉的司机一天就出车一次还是近郊的”
“是啊,每天都磨磨唧唧的。还有这个,两天就用了这么多油……”
“开!都开了!”
童建国怒吼。
“可咱们最近这么忙……”
“再找嘛,大不了这几天我多跑点。”
“别啊!建国,你看你眼圈儿都发青了。”
“没事儿!咱们改变一下借用条件。”
“怎么改变”
“一天8块钱净养懒人了,干脆出一次车给5块钱,不出车不给钱。”
“好!这办法好!还能杜绝油耗子。”
童建国从财务室出来,就听到人事行政科传来一阵喧闹声,不由得火冒三丈,冲进屋里怒斥:“谁踏马在这吵吵把火的”
“嘿嘿!队长不要开枪,是自己人!”
原来大奎和王胖子回来了。
“你们不好好在外面学车,跑回来干啥”
王胖子虽然平时冒冒失失的,但也知道深浅。
眼见童建国气不顺,连忙陪着笑脸:“俺们想你了,就回来看看你。”
“想个屁想!”
童建国嘴里这么说着,脸上还是露出笑容。
大奎说:“教练师傅这几天结扎,先放我们几天假。”
办公室里的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行政人事科长丛洋说:“正好!建国,让他俩替你出车吧。”
&nbs
112、真香
也就一年半的功夫,箱包厂就开始了二期建设。
随着天气渐凉,二车间厂房已经竣工,临时厂房也在拆迁之中了。
与此同时,东北角的办公楼、西北角的职工宿舍也正在挖地基。
不过,这个6000平米的场院至此已经发展到极限了。
再扩大生产的话,就得另觅场地了。
在第二车间刚开始建设时,童建国初步打算把职工增加到200人。
可随着三班制度的推行,随着二车间的投产,200名员工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年底以前先得达到300名员工,到明年上半年就得再增加到500名员工。
去年刚建厂时,童建国还打算实行西方那种人性化的管理。
一天工作时间七个小时,弹性工作制,早到早走、晚到晚走。
不搞两班倒、三班倒这种摧残身体、摧残人性的制度。
可一不留神就回到996、福报之类的歪理邪说上来了。
真香啊!
走进车间,童建国还忍不住嘟哝。
“啥”
车间主任仇红问。
“哈哈,没啥。”
当初,一起创业的十几个人,如今大半都当上中高层管理人员了。
本来担任车间主任的刘清涛把更多精力放到市场规划、产品设计上了。
被童建国提拔为副厂长兼设计科科长。
心灵手巧的仇红也早已成了技术大拿,担任车间主任也是顺理成章。
“新来的这几个青工怎么样”
“大多数都还可以,个别几个害群之马先观察观察。”
这几次招聘的青工仍然大多数是返城知青。
这些返城知青跟童建国他们老三届已经有所不同了。
他们很多都是75年以后下乡的,并不那么能吃苦耐劳。
文化水平也比较低。
好在仇红比刘清涛更严厉,勉强能镇住这些小青年们。
童建国走进设计科时,刘清涛立刻兴奋地迎上来。
“怎么样建国,咱们的二代旅行箱啥时开始上市”
眼下,刘清涛主持的二代旅行箱已经成功研制出来了。
当然,创意来自童建国。
这第二代旅行箱已经配上了折叠拉杆儿,用起来极其方便。
“怎么样稳定性怎么样”
童建国试了试拉杆儿。
顺畅程度跟后世的拉杆儿箱比略差些。
“能承受200斤的压力。”
“那就足够了。”
“三个规格可以吧”
“可以。”
旅行箱的三个规格就是26、24、20三种型号。
“生产计划做了吗”
“做好了,您看。”
童建国翻看一会儿。
“金字塔式啊。”
“是啊,26的最多。因为26的箱子最重,最需要拖着走。20的嘛,主要面向女性,量也最少。”
“这个……”
童建国皱着眉头想了想。
刘清涛连忙问:“建国你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吧,咱这二代旅行箱会比一代贵一些。”
“那是肯定的。”
“说句不客气的,不是一般老百姓买的起的。”
“哈哈,没啥好客气的,就是给高层次人群准备的。”
“所以啊,他们拿着咱的旅行箱一方面是为了省时省力,一方面是为了逼格……”
“明白了!他们并不会用旅行箱装太多东西。还是应该多生产24型号的。”
“这只是我一个粗浅的想法,你们再考虑考虑。”
“哈哈!建国你真谦虚。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只是不知道咱们应该啥时正式生产、正式投放市场”
办公室里,其他三四名设计人员也投来殷切的目光。
童建国点点头:“一周后开始生产,投放市场嘛……再等等,打蛇打七寸!”
“好吧。”
虽然不明白童建国的营销策略,但刘清涛知道他自有自己的道理。
“哎呀!睡懒觉真舒服!”
童建国伸着懒腰从床上醒来时,太阳已经照到床头了。
可他手往身旁一摸,赵君却不在了。
妈蛋,说好一起
113、央视广告
“那咱们现在……”
“咱们冬天的主打产品其实也不少,有苹果罐头、山楂罐头、梨罐头。尤其这后两种。山楂罐头开胃、梨罐头清肺。在咱北方地区很受欢迎呢。您看……”
仓库里摆放着一堆堆的山楂和梨。
山楂用麻袋装着,梨用筐装着。
山楂是吉省出的,个头儿很大很饱满。
也比较容易放的住。
梨则是当地人俗称的桑皮梨。
“这种梨吃着并不好吃,但做成罐头却相当不错,很脆。”
不过,这桑皮梨似乎不太好放。
仓库里正有一些工人在挑拣着,削掉桑皮梨上坏掉的部分,然后优先搬走。
看了会儿,童建国忍不住笑了。
“这不赶上住家过日子的老人们了吗”
“咋了”
“先挑坏的吃,到最后一直吃的都是坏的。”
老温愣了一下哈哈大笑,工人们也跟着大笑起来。
“童总说得对啊,咱可以节约,但不能本末倒置。以后好的和坏的都一块儿用,先紧着好的用!”
从仓库出来,童建国说:“老温啊,我每次过来,你十次有五次在外面。”
“是啊,尤其前段时间。”
“你得拿出更多精力到管理上来了。”
“俺哪懂管理啊,都是您里里外外帮着我。”
“咋不懂呢,你干买卖有些年月了,多多少少也懂点。再说,你凡事也不必亲力亲为,可以培养点新人帮你忙活。”
“好!我尽量吧。”
童建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老温五十多岁了,谁知道他哪天就干不动了。
要是像老丈人那样“嘎嘣”来一下,企业不瘫痪了吗
不要说老温,童建国自己也一样。
一个企业如果少了个人就运转不起来了,那就不是健康的企业。
当然,童建国希望老温健健康康的。
至少也要坚持20年,一起分享改开带来的红利。
5块钱出一次车对当下每月四五十元工资的司机来说,绝对是个巨大诱惑。
各个厂子的司机都托关系走后门想拿到这份临时工作。
丛洋他们行政人事科的人筛选了一番留下七八个人。
试用了一个星期后,又淘汰掉两三个人。
剩下的五六个人中有两个具备长期借用的条件。
“咱们还需要再增加固定的司机吗”
丛洋问。
眼下,箱包厂和罐头厂有三台车,除了老胡,王胖子和大奎来年春节后也能拿到驾照了。
“当然需要,咱们企业还得发展嘛。”
“那就再增加一个”
“嗯,您看着办。”
开了两个月车,童建国真是够了。
起早贪黑、又忙又累不说,车子也很蠢笨,开着那叫一个费劲。
再加上童建国这个老司机跟当下的新司机都没法比。
水箱开锅了都不会加水。
车子爆胎了也不会换。
雇了一大堆临时司机后,童建国又骑上了自己的老国防自行车。
每天睡到自然醒,慢悠悠上班,慢悠悠下班。
连去燕京都是坐火车。
虽然坐火车比开汽车还慢。
这一趟,童建国又是谈广告。
他必须抓住广告白菜价这个时期。
尤其央视的广告。
国家级媒体,做事总是比地方慢半拍。
年初,上塰电视台首开先河,推出广告业务后。
各个地方报刊杂志、电视台也开始纷纷试水。
年底到来前,央视的广告也姗姗来迟了。
辽省台新闻联播后的一分半钟广告,播放一次200元,制作费一分钟500元。
央视的广告自然要贵很多。
新闻联播后的一分半钟广告,播放一次800元,制作费一分钟1000元。
“哇,贵了这么多,”刘清涛忍不住感叹。
高岩却说:“从覆盖率上看,其实不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