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国航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华东之雄

    这就是中国的费尔康预警机系统,选择俄罗斯的伊尔-76预警机作为平台,安装以色列自己研发的费尔康系统,每套系统的售价是2.5亿美元,四年内第一架的预警机交付。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当时的这个协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毕竟,以色列的这套预警机系统,性能也是很强大的,对中国来说,已经有了先进的苏27战机,如果再有了这种预警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装备水平,也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听到了自己妹妹说的这件事,秦风顿时就兴奋起来,这种事,自己居然都不知道,这几年来,都扑在了歼十上了!

    “这套系统,能不能融合进去咱们的数据链?”秦风说道。

    说起预警机来,很多人都会说预警机的搜索距离有多远,同时跟踪多少个目标等等,实际上,对预警机来说,除了自身雷达的好坏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数据链的支持!

    如果有了数据链,那预警机的数据,可以直接就发送到战斗机上来,让战斗机的作战更加的高效,随时都能够接收到预警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国内没有购买安-50预警机的原因,这种苏联时代研制的预警机,是和E-3媲美的预警机,但是,相比E-3动辄几百架的指挥能力,这种安-50预警机同时只能指挥十几架的战斗机作战,让预警机的空中指挥部的作用大大降低,原因就是,苏联的预警机没有数据链,只能语音引导,一个引导员,最多引导上两架战机作战而已,只有数据链,才能够让指挥能力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既然这种飞机是给己方研发的,当然要用在己方的系统上了,歼十战机,在这种预警机的指挥下作战,仅仅是想想,就够让人觉得心满意足的了,这才是现代化的作战啊。

    秦风兴致勃勃。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秦雪说道:“我不是这个项目的。”

    虽然是让以色列研发,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国内的工程师也过去了不少人,14所作为开发出来了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单位,当然派出的队伍是最庞大的。

    但是,秦雪没有去,秦雪的脸上是带着遗憾的,不过,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道:“我们现在的机载雷达项目结束之后,我就要准备生宝宝了,预警机的项目,估计还得好几年,所以,我就没有主动请缨。”

    秦雪何尝不知道自己该生一个娃儿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从大学开始,就扑在了1471雷达上,一直到现在,等到雷达定型装备战机,她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预警机项目,那可是空军的天字一号工程啊,研究了这么多年的雷达,她没有参加进去预警机项目,当然有些遗憾了。

    “走吧,吃饭去。”秦风拉着自己的妹妹,看着另一边正在收拾东西的妹夫:“走,我请你们吃好吃的!”

    来了成都之后,妹妹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这和秦风是分不开的,瘦弱的妹妹,营养不良啊,秦风看着心疼,就多带着她吃好吃的,妹妹这些年来,太忙碌了,现在,三号机的机载设备安装,也着急不得,有整机的组装进度决定着呢,所以,多带着妹妹吃东西,养好了身体,以后才能生个健康的宝宝啊。

    中午吃过之后,下午,又进入了车间之中,三号原型机,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之中,秦风随同着一起进入,可以看到机头的部位,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安装。

    “我们采用了西方的设计理念,插板形式,一旦有故障,可以直接将电路板拔下来,进行检修。”秦雪看着机头那里预留的空间,已经开始琢磨着安装的事情了。

    不仅仅是因为插板的电路,更多的是因为1553B数据总线,这种技术,可以说是战机上的一场技术革命,让战机的数据传输更加的高效,也可以让各种设备直接互通。

    虽然当初的和平典范项目失败了,但是国内照样学到了不少的经验,这种1553B数据总线就是其中之一。

    穿着工作服的秦雪,又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得不说,自己的妹妹在工作之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女性的魅力,展现着科研工作者的英姿。




第八百一十三章 秦风的责任
    繁忙的工作,就这样拉开了序幕,03号原型机在紧锣密鼓地装配着,秦风也开始继续试飞01号原型机。

    “周老,这次就让唐刚上去吧。”又一次的试飞前的会议,秦风向试飞总师建议道。

    “不行,还是你上吧。”周老说道。

    “可是,我都飞了五个架次了。”秦风说道。

    每次的试飞,秦风都想要让给其他的同伴,但是,最后,还都只有他一个人来飞,这让他很不安,咱们五个人的试飞小组,就我一个人在飞,这叫什么事!

    “等到后面几架出来了,大家有的是机会,现在,主要还是试飞飞控系统的包线拓展,你最熟悉。”周老说道:“同时,这也是空军方面的意思。”

    谁都不放心,就放心秦风一个人,所以,各种科目,都让秦风一个人来飞!反正只有一架原型机。

    试飞不是要一直进行的,每次的试飞,都会有大量的飞行数据,飞完了,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测算,总结,没有问题了,再组织下一次的试飞,在只有一架原型机的情况下,一名试飞员的确就够了,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毫无疑问,那肯定是秦风啊。

    秦风,已经是万众瞩目,所有人都信任他,哪怕是其他几名试飞员,在听到让秦风上的时候,也是毫无怨言的。

    “可是,这样容易滋生我的骄傲的情绪。”秦风说道。

    只有一个人一直在飞,就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想法,这样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时间长了,就会骄傲自大起来。

    “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周老说道:“等到以后,自然会让更多的人来飞的,现在,还是你上吧!而且,你赶紧把技术练好了,和飞机磨合好了,还有重要任务!”

    “什么任务?”秦风问道。

    “进行飞行表演!”

    当听到这个任务的时候,秦风再也没有意见了,现在,哪怕是歼十首飞成功,质疑的声音依旧还有。

    毕竟,这架飞机还是原型机,能飞的次数不多,让秦风一个人来飞,就能更好地磨合,上级已经看过好多次的苏27的飞行表演了,还没有见过歼十的雄姿呢!

    除了秦风,还能有谁承担这个责任?

    “是。”秦风答应了下来,现在,他在试飞中,要摸透飞机的脾气,争取早日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

    一号机,主要用来进行气动方面的试飞的,今天秦风试飞的科目,已经开始进入超音速的领域了,要是在以前,这些科目都是在试飞院才能进行的,但是现在,必须要在这里就展开,因为,一号机依旧有很多的气动布局上的不足,超音速控制率的使用依旧不够完善,所以,要在这架原型机上积攒更多的经验,在后面的三号机,四号机上,进行更大的修型,所以,超音速的试飞,也已经展开了。

    打开加力,尾部传来了澎湃的动力,秦风望着前面的座舱平显,上面的数字在飞快地提升,如果是和苏27比提速的话,因为动力储备不够,那是不行的,但是,和其他的二代机相比,这就是秒杀了。

    歼十战机从容地刺破了音爆云,进入了超音速,当他飞进去的时候,似乎听到了机身上传来了轻轻的金属结构变形的声音。

    不好,机体有问题!当听到了这个声音之后,秦风立刻就是一阵的心惊,当年在歼八试飞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出现的次数太多了,现在,肯定是飞机有问题,返航!

    呼叫地面塔台,秦风驾驶着战机,返回了地面,此时,得知试飞中出现故障,大批的技术人员,已经来到了地面上。

    随着飞机速度的增加,飞机的表面承受的空气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其中,机头部位承受的是正压力,后面的某些区域,承受的是负压力,现在,飞机的外面的蒙皮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大家围绕着战机,开始了寻找,但是,找了一遍,什么都没有发现。

    “秦风,是不是你听错了?”周老向秦风说道。

    “不可能,我当时听的很清楚,你们知道,当跨过音速之后,发动机的噪音影响就很小了,否则,我可能也听不到。”秦风是相当确定的,一定有问题,现在,就看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了!

    试飞,是一个很科学严谨的工作,试飞就是要发现飞机的各种问题的,当然也包括结构问题,歼八在飞行中的蒙皮撕裂,歼轰七的方向舵飞掉了,都是试飞遇到的,最终,也都克服掉了。

    但是,没有找到啊!

    秦风跟着绕了一圈,然后,当他的目光放在起落架上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异常。

    “起落架舱门,有轻微的形变!”秦风喊道。

    在地面上的时候,起落架是在外面的,等到飞到天空中之后,起落架就收回去了,不同的飞机,起落架的回收方式不同,这其中也体现着飞机设计师的智慧,其中,米格23的起落架的设计,就被传为美谈,当初米格23作为第一种可变后掠翼的战斗机,采用了上单翼设计,结果起落架没地方了,空间很小,米高扬为此公开向整个航空界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一名就读的大学生,提出了跪式的起落架,成功解决了问题。

    歼十的起落架,在国内也是首创的,几次试飞下来,秦风对起落架是相当满意的,这种起落架可以大大地减小降落时候的冲击,甚至让人都感觉不到飞机已经触地。

    起落架在收回去之后,不能在外面留一个窟窿,所以,必须要有蒙皮来挡住,这部分蒙皮是可以动的,就是起落架的舱门。

    歼十的起落架舱门,是分成两半的,向着两边展开,这也是歼七歼八常用的方式,等到飞起来之后,两半向着中间转动,就像是两扇对开的大门一样,轻松地就关闭了。

    现在,右侧的一半舱门,有微小的形变,大概五厘米左右。



第八百一十四章 舱门的问题
    终于找到了!

    固定的蒙皮,不容易受到损伤,这种可以旋转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了,现在,大家都围了过来,没错,的确是有问题,但是,问题造成的原因呢,又是什么?

    这里,不应该出问题啊。

    “出现了这样的破坏,可能有三种情况。”宋老目光不断地望着这里,开始冷静地分析起来:“首先,可能是机械结构间互相干扰,让舱门发生了移位,也可能是收放机构工作异常,造成了这次意外,当然,也可能是气动力破坏造成的。”

    机械结构之间有问题,结果硬生生地把舱门给挤弯了,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应该以前就会有类似的情况的,不可能这次飞行才出现。

    至于气动力矩的破坏,好像不可能吧?什么气动力矩,能硬生生地把它推动五厘米的变形?

    那么,最可能的就是收放机构工作异常?这算是一种特殊情况,或者说,是偶发故障吧。

    “对咱们来说,这只是个小问题,应该是偶发故障,修好了它,咱们接着试飞吧。”终于,宋老拍板了。

    在试飞中,会出现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每次都出现,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这种,就叫做偶发事故。

    “不,我不认为这是偶发事故。”秦风说道:“我们第一次超音速飞行,舱门就坏掉了,很有可能就是气动力矩造成的。”

    “不可能,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就能知道那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再说了,这种设计,咱们一直在用,歼七歼八能飞到两倍音速,也没有出现舱门被气压给顶坏的,咱们还是先修好了,接着试飞,不能影响咱们的进度。”

    进度!现在的试飞进度,又被提出来了,他们要在视察之前,就摸透这架飞机的性能,然后编排出来一套合格的动作!

    秦风说的气动力矩,被首先排除掉了,以前都这么干,没有事,所以,应该不会是这样的问题,宋老说的对,偶发故障,应该是很可能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次的起落架收放不灵活,结果触碰了一下。

    “修好舱门,接着试飞。”宋老说道。

    既然宋老都拍板了,秦风也只能收回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几次试飞,这个故障,并没有重现。

    难道,真的是一次偶发故障?

    秦风还是没有放松心情。

    歼十的机动性,还是让秦风很满意的,这几天的试飞,胆子也越来越大,动作也是越来越灵活,很多的飞行包线,也开始逐渐接触到了,它的表演动作,也在编排之中。

    这一天,秦风开始飞俯冲了,当从两千米的高空中俯冲下来之后,再次听到了那个故障出现的声音!

    “起落架舱门,再次变形了!”当落地之后,望着起落架舱门的变形,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泄气了,第一次遇到,可以用偶发故障来解释,第二次遇到,那就不是偶发故障了,一定是有问题的!

    那么,问题在哪里?

    “这次,我是俯冲下来的时候发现的,俯冲进入低空,虽然还没有到达超音速,但是,空气稠密,所以,我觉得,问题一定出在气动破坏上。”秦风说道:“虽然在歼七歼八上我们没有遇到,但是那些飞机,进气方式和我们的不同,所以,不能类比。”

    歼七是机头进气,歼八是机头或者两侧进气,对机腹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呢,歼十不同了,歼十是机腹进气,进气道的前面,就是起落架的位置,也就是说,进气的气流,可能也会影响到这里的舱门!

    要知道,类似于F-16这样的战斗机,已经利用前面的机头下方的位置,对进气进行预压缩了!

    “秦风同志分析的有道理,我们不能按照以前的经验主义来办事,遇到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宋老说道:“不过,我们要如何来确定是气动力矩的作用?”

    要知道是气动力矩问题,那就要在该位置,增加气压传感器?但是在那个位置,气压传感器可不好固定,因为那个舱门是要转动的。

    “我建议,在舱门增加一个位移传感器,检测舱门口在不同速度下的位移情况。”秦风说道。

    位移传感器,可以在舱门口,固定在那里,不用跟着转动,比气压传感器要容易得多。

    “好,我们试试吧。”宋老说道:“修复舱门,增加传感器。”

    “可是,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还有一些科目没试飞呢!”

    “现在这个问题,是试飞中发现的,既然发现了,那就要解决掉。”宋老的态度是很坚定的:“如果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了这种问题,我们是接着表演,还是返航降落?”

    搞飞机,不能有半点的侥幸心理,发现了问题,那就要解决掉,现在,就动手吧!

    第二天的时候,一切都安装到位了,当和飞控系统联系起来之后,数据可以在试飞中就直接发送回来了。

    地面上,技术人员看着实时传送回来的数据,都惊呆了。

    果然,舱门在移动!

    速度小的时候,移动不明显,随着速度的增加,移动越来越快,当速度达到800千米每小时的时候,形变量已经达到了3.8厘米!
1...214215216217218...2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