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航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华东之雄
就算是以近距格斗为主研制的f-16战机,机体自重也达到了8.5吨!
起飞重量,那是满油满弹的重量,应该是最重的时候了,秦风已经觉得有些不妙了,换了个大的发动机,但是,别的好像没变,还是顾总以前介绍的那个鸡肋啊!
“是的,秦风,你大概不太清楚,咱们的这个方案,本来就是一个前线歼击机的计划,不需要有太大的航程,太大的重量,也不需要有复杂的航电,主要是作为日间前线战斗机来使用的。”顾总向秦风介绍道。
整个歼-13的计划,侧重的就是这个方面。
1972年9月26日,六院将展宽战机的研制下达为二号任务,指出:“二号任务为前线歼击机,突出机动性,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大力减轻起飞总重,力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1.2,在确保机动
第一百二十六章 落后就要挨打
601所对歼-13项目,那自然是十分用心的,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已经快十年了,几经修改设计,同时,在前些年,601所也广泛地到海军,空军中去调研,按照大家的设想,提出来的设计方案。
导弹是不可靠的,还是靠肉眼,靠空中拼刺刀为主!
这就是他们的结论。
秦风知道,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意外,毕竟,国内的装备太落后了,而在军队中,每一次的军事变革,总是会有极大的阻力,有一群人,就是因循守旧,对以前的一切,都是非常喜欢的,根深蒂固。
这种场景,处处可见,比如,有了无托步枪95式,大家就是不喜欢,都还是觉得81杠最棒,就拿空军来说,屠老辛辛苦苦,终于给歼-7装上了平显,实现了热线瞄准,但是,到了部队上呢
那些老飞行员,就是觉得眼前的平显碍眼,上飞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平显,更喜欢用老办法来瞄准!
在后世,当部队换装之后,往往新飞行员很快就能适应,那些老飞行员却飞不习惯,最终被淘汰掉了。
现在在军队中,装备最大的就是歼-6,很多老飞行员,或者说空军中的很多中层指挥官,都是不折不扣的歼-6万能论的代表,歼-6提速快,起飞猛,同时,三门大炮在空中,无往而不利,很多的战果都是用歼-6取得的。
现在的歼-13,几乎就是歼-6的翻版了,虽然这外形看起来和f-16很类似,却只是学了个皮毛,没有学到精髓啊。
如果说和眼前的这些专家,秦风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秦风喜欢钻研,尤其是国外的军机领域的专业资料,杂志,秦风最喜欢抱着研究。
现在,睁开眼睛看看西方,哪一个不在致力追求先进的航电系统,先进的武器设备大家还在提倡用机炮作战,以后,空军装备了这种武器,那注定是悲催的,因为还没有飞到人家跟前拼刺刀,就已经被击落了!
现在,这些砖家们,都在对秦风怒目冷对,你一个小小的试飞员,懂得什么你立了大功的歼-8,还不是我们601所搞出来的
作为飞行员,试飞员,不要指手画脚地干涉我们设计飞机的事,我们设计出来什么飞机,你们飞就好了。
如果秦风没有在这里,那就算了,但是现在,既然自己来到了这里,那是一定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真理,都是辩驳出来的,当初的顾总都在鼓励自己,而那个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谁的阻力大小的事,不也是自己提出来,最后在实践中验证的吗
“各位,一款飞机的研制,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我们既然要设计飞机,那么,不仅仅是要立足现在,更是要着眼未来的。”面对着指责,秦风没有半点的后退,他想要用事实说服大家,扭转观点。
看看现在的歼-7,歼-8搞了多少年,就应该知道了。
“十年之后,我们的国际环境会怎样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秦风耐心地说道:“西方世界,已经全面步入了三代机,就拿现在西方最典型的f-15和f-16来说,这两款战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秦风扫过众人的脸庞,最后停在那个斥责自己的人的脸上,说道:“主任,您给说说”
对方没有说话。
“新一代的战机,放弃对高速,高翼负荷的设计追求,转而扩展飞机在不同高度与速度下的运动性,尤其是精密的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第一百二十七章 那不是410厂么?
“秦风啊,有什么建议,下来咱们可以写个报告,递上去。这样啊,大家都不伤和气,你这样直接在会议上当众辩驳大家的意见,会让很多人都面子上过不去的啊。”带着秦风来到了食堂,一边吃饭,王扬一边向秦风说道。
秦风知道,王扬不是批评自己,他这样做,更像是老大哥一般地在开导自己,不过,自己就是这个脾气,改不了的。
“如果我递报告上去,他们会听吗”秦风问道。
看这些人,头脑中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了,怎么会因为自己一个报告而改变,自己当场提出来,就是想要给他们一个震动,让他们重视起来啊。
可惜。
想到这里,秦风就感觉到一阵阵的可惜。
王扬也是默然,他知道,这种报告,递交上去,估计也是石沉大海吧。
秦风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飞员而已,他的话,那些领导怎么会信因为一个小试飞员,就修改战机的指标
想要研发一款战机,第一个就是提指标啊,这指标一改,几乎意味着战机项目是要推倒重来的。
这种事,没有谁对谁错,601所成功地搞出来了歼-8,就是立足国内现有水平,而歼-9,指标不错,可惜,国内水平达不到,最后还是落个这样的结局。
但是,秦风依旧是坚持的,因为他知道,没有先进的航电,就打不赢未来的战争!
这点,秦风更佩服屠老,既然国内搞不定,那就可以想办法从国外进口啊!现在和马可尼公司的谈判,让歼-7装上平显,实现了热线瞄准。
想到这里,秦风的心中就很是迫切。
参与歼-8的改型参与歼-13都不如参与歼-7换装先进航电更让人心动啊!
想到这里,秦风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干脆,过了年,自己找屠老去,帮屠老一起谈判,和外国鬼子斗智斗勇,将他们的航电成功地引进过来!
那个歼-13,看外表,和f-16类似,是让人心动了,但是,内在却不行啊!
哪怕是在谈判期间,自己没法飞了,那也值!
秦风在心中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吃过饭,王扬说道:“走,我带你去看冰灯,来到了沈阳,那自然是要看看这里的特色的。”
老东北基地都是冰天雪地的,在这种气候中,也有了独特的风情,既然到处都是冰雪,那将冰雕琢一番,也就是一种不错的艺术品了。
来到沈阳,是一定要看冰灯的。
一般来说,只有到了正月十五,那冰灯才是最热闹的时候,人山人海,大家都去赏冰灯,猜谜语。
不过,这些冰灯其实早就有了,从入冬之后,就已经有工匠们开始雕刻了,现在眼看离年关越来越近,冰灯就更多了。
赏冰灯秦风是提不起兴趣的,但是王扬显然是要让秦风从刚刚的那种郁闷的气氛中恢复过来,毕竟,秦风的能力太强了,哪怕是歼-13项目,还等着让秦风来飞的,现在带秦风出去转转,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万一喜欢上这里了呢
拗不过王扬,秦风就跟着去了,当然,还有王扬在这里的好朋友,十几个大男人,大家热热闹闹地向着市区中央而去,那里的冰灯最热闹了。
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座座的冰雕,此时,月光清幽,路灯照耀,冰雕远远地就反射着光芒,栩栩如生。
“那是一条龙吗”秦风问道。
“不错,这就是一条龙,是前几天才雕刻好的,五十多米长!”
听到这话,秦风也来了兴趣。
没错,这里的冰雕,冰灯,很是好看,以前秦风主要是在南方的,那里怎么会有这种冰天雪地的感觉。
大家都穿着暖和的军大衣,嘴里不断地呵出一股股的白气,很快,眉毛上都结冰了,不过,谁都不在乎,早就习惯了。
前面出现了一座座的拱门,这些拱门,居然也是用冰雕刻成的!里面通了电灯,看起来很漂亮。
“怎么样,
第一百二十八章 涡扇-6
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的桂冠,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屈指可数。
国内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仿制的道路,引进了米格-17,也同步引进了它的发动机,命名为涡喷-5,引进了米格-19,有了涡喷-6,引进了米格-21,有了涡喷-7.
接着呢
接着就中断了,引进不来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就断档了。
而为了瞄准西方的先进水平,国内也开始兴致勃勃地上马涡扇发动机项目了,这就是涡扇-6.
当歼-9项目立项的时候,就需要一款先进的涡扇发动机,可以说,涡扇-6就是为了歼-9而研制的,后来,国家又想要搞强-6,这是可变后掠翼的攻击机,也想要用涡扇-6来装备。
就这样,涡扇-6发动机,从六十年代就开始立项了,立项之后,两年内,手脚麻利地上了试车台,接着就开始了漫长的试车。
这一试车,就试到了现在。
秦风了解中的涡扇-6,就是这些了,而现在,大家一边向410厂走,王扬一边给秦风介绍:“咱们左边是410厂,右边就是111厂,这个111厂,更是大名鼎鼎。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
听到了王扬这么一说,秦风才反应过来:“扬哥,你这么说,那不是从张作霖手里拿过来的那个厂吗”
“没错,就是啊!”王扬的后面,一名同伴说道:“咱们111厂啊,那是全国有名的,大家都以来自111厂为荣,可以说,全国的各个大厂,都能看到咱们111厂的身影。”
“哪怕就是410厂,在咱们这些人嘴里,都叫做西院,111厂叫做东院。”
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天,秦风这才明白了来历。
111厂,最初来自于1920年张作霖建立的东三省航空处的111厂,也是新中国的老航空工业基地了。
新中国零基础的航空工业亟待起步,作为国内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厂,1951年成立的111厂一成立就承担着修理抗美援朝战争航空发动机的重任。
当时的111厂,那可是全国最耀眼风光的单位,一个车间主任,都会是外省的厅级干部,一个保卫副厂长,也是外地调来的公安局局长,南京交大毕业的,也才能当一个分车间的副主任。
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一线工人涌入111厂,他们操着两湖、两广、四川、江浙等地的口音一走进工厂大门就被一句口号震慑了:“车间就是战场,就是前线”!
没错,在当时,111厂是最重要的单位,出于抗美援朝战争和军工保密的需要,他们哪怕就是写家书,也不能写什么涉密的内容,寄回老家的信上没有地址,只有一个神秘的“419信箱”。
抗美援朝战争追着大家,不会干就学着干。自力更生、永不服输,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是这样的昂扬向上的劲头,111厂更是如此。
同时,作为第一个航空工业厂,111厂除了承担最重要的修理和制造的重任之外,也承担着援建兄弟单位的重任。
1954年,沈阳航空410厂建立,当时的111厂拿出了半副身家,把60%的人员和设备送给了新厂。
4年之后,成都航空420厂建立,厂里再拨出了60%的人和家当。
陕西西安113厂、430厂,吉林531厂,四川达县064基地7304厂,湖北远安066基地江北机械厂,陕西蓝田067基地7414厂,广西柳州801厂,内蒙古呼和浩特359厂,贵州遵义061基地3532厂…
这些年来, 111厂先后包建援建了11个大中型军工厂,支援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在共和国国防建设的史册上,111厂立下了不朽
第一百二十九章 启动困难
张总, 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之后,就来到了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也就是606所,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和航空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
张总在发动机总体室参与了多个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和攻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现在,张总参加的这个项目,自然就是910工程。
想起这个工程,他就不由得觉得唏嘘不已,这个工程从1965年完成方案论证,历经三次上马,五次转移加工生产地,可谓是历经艰辛。
现在,这个项目的前途,又开始蒙上了阴影,因为它内定的装机对象就是歼-9,但是现在,歼-9据说即将下马了。
如果没有了装机对象,那发动机很容易就夭折的,这样的事,出现的太多了。
更何况,这款发动机的研制,十分的困难,到现在为止,还有无数的故障要克服,比如现在,它的启动都很困难。
一款发动机,想要运转起来,第一就是要启动啊,如果连启动都不容易,那它如何接着进行试验
现在,听到了王扬的话,张总不由得叹了口气:“是啊,项目又停顿了一个多月了,今天,正好上面批下来了一笔科研经费,大家都憋了一个多月了,就等着现在了,有了科研经费,咱们当然就想要连夜干了,不过现在,这发动机停了一个多月,重新启动,还真不容易啊!”
后面,秦风听得也感觉到有些鼻子发酸,咱们的科研,困难很多啊。
一款发动机的研制,必须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才行,三代发动机就更是如此了。
秦风熟读国外的航空方面的杂志,对这点是很清楚的,可以说,发动机就是拿钱烧出来的。
发动机内部,是复杂的高温高压的乱流的环境,没有任何成熟的公式可以套进去,很多时候,都依赖于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地调整,最终达到一个合适的结果,这当然是烧钱的了。
就拿现在的世界第一的水平,推重比达到了8的f-100发动机来说吧,美国已经投入了11亿美元,即使这样,当发动机在研发出来之后,还是出现了可靠性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大面积的f-15停飞,成为了机库皇后。
哪怕是简单一些的,比如法国的m-53发动机,仅仅是一个单转子的发动机,它还研发耗资6.99亿。英国rb-199发动机研制经费为6.6亿美元,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还因为研发rb-199遭遇财务危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