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在金朝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墨成仙
这种骑兵一旦成了规模,能轻易冲垮数倍的游牧骑兵,而且,这种骑兵对于纪律的要求很高,但对技术的要求却并不高,这种特性,无疑拉近了游牧人和农耕人训练骑兵的难度。
在经过数月反复演练之后,成吉思汗终于下定决心,他再次抽调了更多的蒙古青年,将新怯薛军从试验性质的数千人,扩大到了五万人规模,他准备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一支重骑兵。
三四四章:水泥过剩
那些退休的官员,回到家乡之后,自然就成了当地的大地主,工厂主。
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当这些官员自己成了工厂主,成了商人之后,他们的观念自然就会转变过来。
而且,不少回乡的官员利用手里的财富和资源,又很快杀回了当地政坛,许多人都成了县镇一级的督政员。
至于被赏赐的各地工厂的原本管理层,干的好的自然会有调遣提拔,最差也有一笔数百亩土地的退休赏赐,但那些将工厂经营的一塌糊涂的管理者,想要得到退休赏赐,那就要先到陈宪专门成立的廉政司理走一趟。
等到第一批脑满肠肥的工厂管理者,因为一种新奇的巨额财产不明来源罪,被罚没了巨额家产之后,后面的大部分工厂管理者都乖乖地卷铺盖走人,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将自己手中大量已经显出颓势的工厂,借着政改的机会私有化,用来安慰下台的官员,可谓一举一举两得。
陈宪为了增加东海王国的铁,铜,煤,等工业原材料的产量,对境内的矿山开采进行了开放,允许私人购买矿山进行开采。
不过要想得到矿山的开采权,商人不但要付一大笔转让费,之后,每年都要根据开采量缴纳矿税。
陈宪对这两项税费定的都不高,所以商人们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兴趣。
陈宪通过这次私有化,最终只保留了几座生产燧发枪,火炮的大型兵工厂,几座将炼焦,高炉炼铁,反射炉精炼,和干锅炼钢等工序结合的大型的原始煤钢联合体。
随着矿山开放,工厂的私有化,东海国内的工商业开始飞速的发展。
但同时,产能过剩的苗头也在随之出现。
和这个时代的人不同,对于产能过剩的威力,陈宪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陈宪注意到,产能过剩最明显的产业就要数水泥工厂。
前些年,陈宪为了在太行山东、南麓,燕山南麓,辽河平原北部,建设大量的防御性棱堡带,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水泥厂。
如今这些棱堡都先后竣工,水泥的需求量自然也就随之下降。
这个时代水泥的保存并不容易,目前普遍采取的事木桶运输,保存水泥的木桶内部用桐油反复涂抹,外部用生漆捻缝涂漆,以避免水泥受潮。
近些年随着木材价格的升高,还出现了用大铁桶保存水泥的办法,就是用薄铁皮卷筒,两端用钎焊焊接底板,做成一个像汽油桶一样的圆柱形大铁桶来装水泥粉。
这两种方法都能让水泥储存数年不坏,但无论木桶还是铁桶,本身都是有不底的成本的,所以当水泥大量积压,木桶不足的时候,库房中积压散装的水泥一旦遭受阴雨天气,就会造成水泥的大量损失,水泥厂主们难免血本无归。
而这些工厂主大多数都是刚刚退休,从陈宪手里接过了大量水泥工厂的前官员。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陈宪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陈宪必须要尽快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水泥的单价虽然远比后世要高的多,但本身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并不适合进行长途贩运,最好是就近消化。
为了消化这些水泥,陈宪不得不让各地方政府,加大对道路和水力设施的修建。
实际上,用不着陈宪去推动,他只是让人在东海报写了一篇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帮助水泥厂主们消化产能,又能造福地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三三五章:铸币
接到如此多的订单,也是出乎陈宪意料之外,这些订单给陈宪带来了一笔巨额的定金,但陈宪经过一番犹豫之后,却并没有将这笔钱投入到各地的基础建设上去,他改了主意,将这笔钱挪用到建设船厂上去。
陈宪下令,在辽河口,苏州(今天大连金州地区),鸭绿江口,高丽的扬州,釜山等地同时开工建设造船厂,扩大盖伦船的产量。
为了获得优质的木材,陈宪还下令在后世的海参崴地区,开工修建港口和城堡,以便于从当地的原始森林中运输优质的造船木材。
陈宪已经不满足于两三百吨的帆船了,他想制造五百吨,甚至一千吨的大型帆船。
挪用了买船的定金,陈宪又将注意打向了铸币上。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干什么最赚钱,当然是印钞票!
这个时代没办法印钞票,但他可以铸币啊。
陈宪在青岛和各苏州各成立一家水力铸币厂,起名叫做“东海第一(第二)铸币厂”。
这个时代的铜钱采用铸造工艺,钱币外形为内方外圆的方孔钱,重量大约为一钱,材料为黄铜,铜含量超过百分之八十,就为上等铜钱。
陈宪的东海铸臂厂采取水力冲压和滚压方式,铸造圆形钱币,钱币上没有方孔,表面压制着精美的花纹和和文字,周圈还有细密的防锉削锯齿纹。
东海铸币厂生产的铜钱分为两种,一种重量两钱(七点五克左右),面额为5文,也就是等于五枚铸钱,材料为含铜量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红铜。
另外一种是四钱(十五克左右)的大铜钱,面额为10文。
为了让这种钱币的价值保持坚挺,陈宪通过法律规定,东海国政府未来的税收,只收这种由东海铸币厂发行的钱币。
按理来说,这种铜钱的实际价值,远小于它所对应的五枚铸铜钱,应该会受到抵制。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采用漂亮的红铜原料,种压制着精美花纹和文字的铜钱,一经问世,一下子就大受追捧。
再加上陈宪以东海国的税收为这种钱币担保,打消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所以百姓商人们都争相兑换。
用一些商人的话来说,这铜钱光是精美的外形就至少值三文了。
为了方便新铜币的发行和兑换,陈宪又在各地成立了名为“东海银行”的金融机构,用铜钱兑换人们手中的普通铜钱,再将普通铜钱运送到东海铸币厂进行重铸。
除了铜币,东海铸币厂还铸造银币和金币,银币大约重三十克,面额为两千文,金币一枚重二十五克,面额为一万文。
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没有白银的流入,白银和黄金的价格比较高,而且数量也不足,只能被当做辅助货币来使用,主要货币只能采用铜钱。
也因为金银的价值太高,所以仅仅是外表的精美,并不能让人们忽略它们的实际价值,所以陈宪铸造的金银币,虽然较他们的实际价值稍低,但低的并不多,因而这两种钱币在市场上也颇手欢迎。
陈宪还规定,普通的金银不能直接在市场流通,但金银持有者可以用金银去银行兑换出和金银价格等价的金银币。
总的来说,铸造金银币的利润要比铸造铜币的暴利要小得多。
陈宪将铸币厂的巨额暴利都投入到各地的基础建设当中去。
但在将新币投入市场时,陈宪也也掌握着分寸,他时刻关注着各地的物价涨幅……
 
三三六章:家族,和解,伐金
陈宪位于莱芜的炼钢厂和兵工厂的几个重要的工程师,以及驻扎在淮北郡的几个营级军官,都被策反去了宋国。
开始几次,陈宪还怒不可遏的下令情报部们要将这些叛徒找出来杀掉,以儆效尤。
但一方面,这种事情层出不穷,从蒙古,到宋国,到北方的完颜平涛,或用利诱,或用绑架,各展手段的从东海国挖墙脚,让陈宪防不胜防,杀也杀不过来。
而且要在敌人境内刺杀叛徒,不但非常困难,陈功率很低,而且要牺牲大量的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情报人员。
当叛变和被俘的情况层出不穷之后,该泄露的情报早就泄露了,杀人除了泄愤之外,毫无意义,陈宪也只能停止了这种赔本的刺杀行为。
从宋国情报站送回来的消息来看,宋国也同样掌握了铜炮,燧发枪的制造技术,反射炉精炼技术和扎铁技术。
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他的情报人员发现,宋国的殿前司诸军不但开始装备铜炮和燧发枪,竟然还换装板甲。
相对于蒙古人在军事上的敏感,宋人就差的太远了。
在窃取了陈宪技术之后,宋国人最感兴趣的竟然是已经基本上被陈宪淘汰的全身板甲技术,其次是燧发枪,这倒符合宋军重视投射兵器的传统,对于大炮,宋国人也更青睐小巧玲珑的五斤炮……
但让陈宪警惕的是宋国人那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宋国人就已经训练出了六七万殿前新军,这些新军几乎全都装备了燧发枪,新军中长矛手的比例大约为20%。
靠着这支换装了燧发枪的和小型野战火炮的殿前新军,宋廷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宋国人甚至窃取了陈宪的水泥烧造技术和棱堡技术,在汉中,襄阳,淮河一线和金国接壤的地区修建大量的棱堡!
……
金国人这些年也在努力的做着一些改变,情报显示,两年前金国人就已经做到了燧发枪的自产,但金国的工匠数量和质量,显然都不如宋国,两年时间,他只武装了大约两万多人的燧发枪手,。
在大炮方面,金国人也铸造了一些四五斤的铜炮作为野战炮。
他们还铸造了大量的铸铁炮,架在城墙上。
……
等到国内形势稍微稳定,陈宪就毫不犹豫的发动了一石多鸟的伐金之战。
对称先来说,进攻金国不但可以掠夺财富,吞下金国境内那大约七八百万的人口,以及超过五千万亩的肥沃农田,还能调动蒙古人。
为了充分调动蒙古人,陈宪还打算在辽西开辟第二战场。
……
东海国对金国的进攻分为两路,一路在大名府集结。
另外一路在集结在济州。
陈宪任命兵部参谋司司长,将军府“中将”李石为伐金总指挥,挂元帅印。
将军府其实就是将军处,之所以要改名字,主要是因为李石他们觉得这名字不好听,挂在参谋司下面也太掉价,所以陈宪就将将军处改为了将军府,并从参谋司划了出来,置于王宫之下,成为只属于国王的军事咨询机构。
陈宪从河北,山东,高丽等地调来了八个师,又从自己的近卫军中调了两个师,交给李石指挥。
这两年,李石,张柏等几个被陈宪弄到将军府的人,在陈宪的重点关注下,都已经成功跻身政商豪门,李石将家族迁到密州。
如今,李家不但掌握了密州城和附近几个县市长职位,还掌握了密州城和附近几个县
三三七章:第二战场
在攻金大军缓缓集结的同时,陈宪暗中向辽东调集了三个禁卫师,又将辽东的五个师集结到沈州西北部的大兵营中。
陈宪给杨妙真总共准备了两个马步兵师,两个猎骑兵师,三个突骑兵师,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
陈宪任命杨妙真为辽西战场总指挥,挂元帅印,偷偷赴辽上任。
这两年杨妙真进将军府,常常待在陈宪身边,也不知是不是两人年纪大了,脾性平和了,两人间反倒不再争吵,相敬如宾起来。
陈宪也有意缓和两人关系,让自己的长子认不能生育的杨妙真为母。
他的这个决定让杨妙真极为感激,在这个时代,女人不能生育,就是天大的罪过,而且按照封建传统,没有子嗣的帝王嫔妃,往往没什么好下场,虽说这两年陈宪对东海国的改革,让杨妙真和杨家看到了另外一种希望,但陈宪将自己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长子过继给杨妙真,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陈宪的这个长子并不是杨妙女所生,当年杨妙女为陈宪生了个女儿之后,就再也无所出,这曾经让杨雍武极度失望。
这些年常常有人因为陈宪没有子嗣而建议他选妃纳妾,但陈宪一直无动于衷,后来就连杨妙女和杨妙真都来劝他,但他一直拖到东海国成立之后,才选了四个妃子入宫。
这倒不是因为陈宪有多么洁身自好,而是因为陈宪知道,有太多的怀着政治目的人想要将女人送到他的家里来,所以他干脆就一个也不要。
一直到东海国成立之后,他大势已成,陈宪才让杨妙女帮他物色了四个女人,这时候,陈宪选女人就可以纯粹只看美色和人品。
这四个妃子个个都是人间绝色,同时有温婉可人,更关键的是,她们都是小户人家出身,没什么背景势力。
在陈宪搞政改之前,还有人试图走这四个女人的关系,政改之后,人们发现,与其把精力花在陈宪的女人身上,不如直接参与到选举中去。
陈宪的长子就是这四个妃子中的唐妃所生。
陈宪对于自己的后宫也懒得搞的太复杂,他自封国王,那他的正妻杨妙真就是王后,其他的妃子,包括杨妙女在内,都是王妃,唐妃,就是信唐的妃子,而不是什么封号。
对于要讲自己才两岁的儿子过继给往后,唐妃虽然舍不得,却也是高兴更多一些。
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往后,就等于给儿子身上加了一道保险,只要不出意外,这东海国的国王,八成就是他的儿子的了。
虽然儿子名义上过继给了往后,但这孩子总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将来还怕不孝顺自己吗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陈宪的任命,无论是杨妙女,还是杨家人,都有些不高兴和不解的。
不过和其他人相反,听了陈宪的意思之后,杨妙真顿时容光焕发,毫不犹豫的脱了红装,穿上军装,就住进了军营。
对于这一点,陈宪并不意外,他知道,杨妙真对于军营的渴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谓安于平淡,大都是装出来的,这个女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似乎只有战争,才能击发他生命中的所有激情。
除了八个师和一个团的大军,陈宪还给杨妙真准备了一支庞大的工程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