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黄泉阴司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长耳朵的兔子

    猴子看见标价,手也止不住地颤抖起来,我赶紧握住他的手,让他抓稳,别把烟斗摔坏了。

    一个穿着蓝色小马褂的店小二走过来,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二位爷,你们真是好眼力,一眼就相中了这个翡翠烟斗。古董这东西,讲究的就是个眼缘,既然二位跟这个翡翠烟斗很有眼缘,不妨把这玩意儿带回去”

    猴子摇摇头,嘟囔道:“眼缘确实有,不过你这价钱太贵了”

    “不贵不贵”店小二笑呵呵的说:“也就十万左右而已,我跟你说,这翡翠烟斗的来历可不小,是以前一个王爷的贴身东西,后来大清亡了,这个王爷也变得穷困潦倒,只能靠着变卖以前的皇家之物维持生计,这个翡翠烟斗就是这样流传到民间的。不是我吹,这东西二位淘回去,遇到懂行的,转手就能卖二十万,信不信”

    古董这东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和猴子都是外行,自然是不敢随便下手的,任由那店小二吹得天花乱坠,我俩也没有动心。

    虽然我不是很了解古董,但我也知道,在这个行当里面,水太深。

    店小二这番话,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也许真假参半,但是不管他怎么说,淘宝最重要的,还是考自己的眼力劲儿。

    虽说这里是古玩市场,但是假货,赝品,残次品依然很多,而且现在造假的工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些专门研究古董的人,稍微看走眼都会上当,更别说我们这些外行人了。

    确实,有的人眼力好,运气好,一口就能吃个金娃娃。

    但是多数人都没那个眼力劲,也没那个运气,在这里栽跟头的也是数不胜数。

    我和猴子只是抱着逛一逛的心态,压根就没想着淘宝,逛了一圈,满足了好奇心,然后就该做正事儿了。

    据调查组那边发来的消息,黄培那块血玉是在一家名叫“古玩轩”的摊子上买的。

    黄培也真是背运,一个人逛潘家园,结果买了块邪玉回去,害人害己。

    当然,黄培很可能也是受到了古董店老板的蛊惑。

    我和猴子绕着收藏区转了一大圈,都没找到古玩轩。

    后来向一个老玩家询问,他让我们去摊位区看看。

    所谓的摊位区就是没有店面的经营区,都不能叫做古董店,而叫古董摊,也就是地摊。

    这里的地摊,每逢周末才开市,我看了看时间,今天正好是周末。

    我们来到摊位区,但见这里人山人海,竟比刚才所逛的地方还要热闹,人流几乎是接踵而至,一不小心就会踩着前面人的脚跟。

    实话讲,摊位区的货物品质,自然要比店子里面差一些。

    相同的,摊位区的货物价格也没有店子里面那样高。

    就像我们刚才逛的那家古董店,动辄就上万,那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去的地方。

    而这摊位区的东西,便宜的也就几百块,贵一点的也就几千上万,属于大众消费,所以客流量也就更大一些。

    虽然这里的货物品质不是很高,但也不排除能从这里淘出精品,有些眼力好的老玩家,专门到摊位区淘宝,运气好的话,可能几百上千块,就能淘到一件精品,一旦出手,那可是几十倍的大赚。

    对于一些新手菜鸟来说,他们也喜欢来这里淘宝,就算淘到一些破铜烂铁,亏个几百几千块,倒也不那么肉疼。

    所以民间有句俗语:潘家园从来不缺国宝,而是缺发现国宝的眼睛

    我们沿着摊位区一路走去,这里的每个地摊都有自己的店名。

    有个地摊名竟然叫做“皇家宝库”,牛皮吹上了天。

    还有个地摊名故作文艺,叫什么“谈古论今”,令我和猴子笑到肚疼的,竟有个叫“淘到你欢喜”。

    我们发现,多数地摊都开门营业,但也有少数的地摊关着门,没有摆摊,而我们所要寻找的“古玩轩”,也正好没有摆摊。




第七百四十章 鬼市
    这里客流量如此巨大,居然还有摊主任性的关门闭客,这是嫌钱多了吗

    我和猴子都很不理解,如果我俩是生意人,怎么可能错过这种挣钱的好时机

    这种摊位区,原本就只有每个周末才开放,一周就做这一次生意,居然还有人偷懒,实在是想不通。

    我看见旁边摊子有个戴老花镜的老头,约莫快六十岁了,穿着青布蓝衣,很复古的样子,跟周围人的现代服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一手扶着老花镜,一手转动着手里的古董,看了看这件,放下,又拿起另外一件,放下,最后摇了摇头,离开了摊子。

    从老头的表现来看,肯定是个职业老玩家。

    老头正好从我面前经过,我就跟他打了声招呼,向他询问道:“大爷,您是经常来这里淘宝吧”

    老头点点头:“是啊一周一次,雷打不动”

    我给他递上一支烟,笑着问他:“大爷,我是个新手,还不懂这里的规矩,第一次来这里,就觉着有些奇怪,这青天白日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地摊没有摆出来呢他们都不做生意的吗”

    老头接过烟,叼在嘴里,我赶紧给他递上火。

    老头抽了口烟,说:“他们要摆摊的,只是还没到时间”

    还没到时间

    我和猴子对视一眼,都很诧异,现在都他娘的什么时候了。

    猴子忍不住插嘴道:“这都日上三竿,快到正午了,还没到摆摊时间”

    老头笑了笑:“你们果然是新手,连潘家园最有名的鬼市都不知道”

    鬼市

    我和猴子一听这话,顿时来了兴趣。

    正好不远处有间茶铺,于是我便邀请老头去茶铺里坐一坐,让他跟我们讲讲“鬼市”。

    老头拍了拍衣袖说:“甚好,逛了一上午,货没淘到,口却渴了”

    我们在茶铺里落座,很有古味。

    我点了一壶好茶,还点了一些老京城的糕点小吃,五花八门摆了一桌。

    老头喝了几口茶,润了润嗓子,我和猴子吃着糕点,津津有味的听老头讲了起来。

    老头掰着指头说:“其实潘家园最出名的,便是鬼市,鬼市是潘家园的精髓所在。

    什么叫做鬼市呢

    要解释鬼市的由来,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开市时间。

    过去老京城的鬼市又叫夜市,也称为晓市。

    此夜市非彼夜市。

    现在的夜市始于黄昏左右,一直延续到前半夜,也有通宵的,用一句赶时髦的话说就叫夜生活。

    而过去的夜市指的是从后半夜开始,以天亮为限,天亮就收摊,百姓形象地称它为三更半夜撂地摊的买卖。

    因为正值凌晨拂晓时分,所以又叫晓市。

    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京城一些夜市很是有名。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宣武门外的夜市和德胜门外的晓市等。

    而潘家园的鬼市,属于老京城鬼市,凌晨4点来钟就有人进入市场了”

    老头讲到这里,喝了口茶,拿起一块桂花糕,继续说道:“潘家园的夜市不叫夜市,而叫鬼市,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国之将亡,皇帝都保不住,何况臣子们。

    许多清廷遗贵,破落富豪,家道败颓后无以糊口,只能靠变卖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家产苟且维生。

    但是,这些皇亲国戚总归曾经显赫一时,哪里放得下架子丢得起面子

    于是呀,这些人便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线,拿了古董偷偷到街边摆摊贩卖,既躲开了熟人还做成了买卖。

    京城是皇城,当年是官僚世家集中地,破败的显贵自然不少,久而久之,沿袭成市就是鬼市了。

    又一种说法,是鬼市开市时间早,天还没亮,那时候又没有电灯,乌漆抹黑的,穷人打燃火石,富人提着灯笼,幽幽晃晃如同鬼火。

    在简陋的照明设备下,人影穿梭停走,飘忽不定,鬼没半只,鬼气先有了。

    再加上很多梁上君子,也到此脱手一些见不得光的玩意儿,更有造假者趁乱兜售一些赝品,两者又都是鬼鬼祟祟的。

    反正呀,前前后后总之是离不开鬼字,鬼市由此得名”

    我和猴子端起茶杯,给老头敬了一杯茶。

    老头不愧是潘家园的老玩家,这些事情若不是从老头嘴里说出来,我和猴子哪里能够知道

    老头那副说话的架势,就像一个老教授,认认真真给我和猴子上了一课。

    老头往茶盅里斟上茶,继续讲下去:“再往下就愈发带有传奇色彩了,话说鬼市开在阴阳交替之时,周遭又忽明忽暗影影绰绰,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所以不光阳世间的生人来往,更引得了阴间神鬼的兴趣,搞不好前脚从您处买下东西,后脚就躺回棺材里去了。

    各种传说中,最为有趣的是相传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非得让手下的小太监们准备狐裘,那时正逢国难当头,上哪里弄狐狸皮去呀

    眼见着时限将至脑袋不保,小太监无奈之下烧香拜佛,还真有了回应,趁着夜色在鬼市上买来了极品狐狸皮,而卖家竟一个转身化作一缕青烟而去,再摸狐狸皮竟还是热的,小太监这才醒悟那卖家是狐仙化身,脱下皮来救他一命。

    不管潘家园的鬼市到底是哪种出处,也不管可信度有多少,各种传说都为潘家园平添了神秘感,商户们乐意传,游客们也乐意听,反正双方都开心。

    而潘家园鬼市更是成为了京城一景,在现代化都市里保持着古代的情趣,这也是潘家园作为文化市场的独特魅力吧”

    “好,讲得好”我和猴子忍不住鼓掌。

    刚到京城的时候,就听猴子说京城人唠嗑很厉害,之前见识了大烟枪,今儿个又见识了这个小老头,都是唠嗑的高手。

    我拱手作揖:“老人家怎么称呼”

    老头笑着说:“我姓应,叫我老应就成”

    “应”这个称呼还挺少见的,我还是头一次听见这种姓氏。



第七百四十一章 人头青花瓶(上)
    老应也是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的人,顺带就跟我们讲了讲应这个姓氏的由来。

    他说应这个姓氏,有两个出处。

    第一,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

    周武王克商后,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第二,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也有应氏。

    猴子就问老应以前是做什么的,老应笑眯眯的说:“你们猜猜看呢!”

    猴子说:“我猜你是个历史老师!”

    老应说:“不是!”

    猴子又让我猜,我想了想说:“不会是老京城的说书匠吧”

    老应打了哈哈,说他当年虽然喜欢听书,但还不够说书匠的资格。

    我和猴子前前后后猜了几十种职业,都被老应否定了。

    最后,我和猴子实在是猜不出来了,老应这才缓缓说道:“守陵人!”

    啥玩意儿!

    守陵人!

    我和猴子吃惊的看着老应,横看竖看,左看右看,都没看出老应哪点像是一个守陵人。

    守陵人,顾名思义,看守陵墓的人。

    而老应接下来说的更让我们震惊,应家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他们守护的并不是普通陵墓,而是——皇陵!

    位于京城昌平区境内的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藏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这里先后修建了13座金壁辉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老应家镇守的,便是这明十三陵。

    老应说,自从应家成为守陵人开始,这么多年,他们从来没有搬离过十三陵,一直都居住在十三陵附近,为的就是能够日日夜夜守护十三陵。

    我和猴子听了以后都很感动,一个家族,为了一个信仰,一份承诺,竟然能够前赴后继数百年,这份忠诚难以想象。

    我问老应:“你经常在潘家园转悠,对鬼市也这么熟悉,肯定也逛过鬼市吧”

    老应点点头,说:“其实真正懂行的人,专门逛鬼市,因为鬼市里面,经常能淘到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有的是梁上君子盗来的,有的是土夫子掘出来的,东西上面都带着泥腥味儿呢。当然,淘这些宝贝,除了眼力劲以外,还得有足够的胆子,否则,分分钟都可能掉脑袋!

    实不相瞒,以前呀,我也经常逛鬼市,收获不少,淘到过几件皇家的东西,不过都没舍得卖,一直放在家里珍藏着,不为挣钱,只是一种爱好罢了。

    后来发生过一件事情,我便很少逛鬼市,甚至不逛鬼市了!”

    我和猴子都来了兴趣,于是追着老应问他当年碰上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肯定对老应影响重大,所以才使得老应退出了鬼市。

    老应喝了口茶说:“撞鬼了!”

    听到老应提到“鬼”字,我和猴子兴趣更浓,赶紧斟上茶,听老应讲了讲他当年在鬼市上撞鬼的事情。

    那是一年冬天,北方的冬天很冷,外面还飘着雪。

    按照惯例,老应半夜便起了床,裹上袄子出了门。

    天气虽然冷,但也挡不住老应火热急迫的心。

    这么多年,不管风吹日晒,老应总会准时准点的出现在鬼市上,足不停歇的逛到天光大亮,鬼市打烊,这才喝上一碗豆汁儿,吃两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坐车回家。
1...231232233234235...3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