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二锅头的主料是高粱,其余包括一些豌豆之类的辅料在内,都是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这些原料都属于杂粮,成本比起小麦来都不算高,正适合生产走量的酒类。
在『操』着南腔的技师指挥下,从各个酒坊汇集来的工人开始完成一系列填料蒸馏的生产环节。
一旁参观的股东们这时在专人讲解下,也大略看懂了整个工艺流程:无非是发酵粮食再蒸腾出酒,和土法酿酒的原理其实没有大区别,只不过用精致的钢铁设备代替了大蒸锅和酒窖而已。
然而明人意识不到的地方才是最具科技含量的:不起眼的温控、酒精度测量,以及各种分析酒『液』的仪器技术。
所以穿越众的工厂从不怕土着来参观,弄懂原理也没用。想偷师的人,别说酒精度控制了,一个配套的螺丝钉都生产不出来。
当源源不断的透明酒『液』从那个精巧的“黄铜龙头”里流出来后,等待已久的股东们集体发出了欢呼声。
品尝完成品后,大伙终于将心落回到了肚子里:用北方高粱酿造的白酒成品,各方面都和南方样品一般无二,这生意大可做得!
随后,一个简短的命名仪式开始了。
在这个位面,格调很高,引领时尚风『潮』的穿越众自然不会再用二锅头这种粗俗的名字。“威士忌”这个富有内涵的单词,才是最终的品牌名称——够威够劲,明确指出了“士大夫忌”,隐晦地暗示了此种酒的高度数......再也没有更适合的名称了。
天津威士忌酒厂的第一锅原浆顺利下线后,股东们又移步集团公司配套的包装作坊。
包装作坊里最重要的自然是马口铁桶生产线。
这条马口铁桶生产线,包括了几台用畜力或者人力驱动的裁剪,钣金和冲压机床。
生产过程很令股东们目眩神『迷』:来自南方的技工先是从成卷的马口铁皮上裁剪下来一块,然后钣折,再利用畜力机床冲压,就这样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打磨上漆后,一个闪闪发亮的十升铁桶主体就下线了。
看到整套流程后,明人无不啧啧称奇。他们实在想不出这种既薄又韧的“铁皮”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至于这些能将铁皮组装成铁桶的“巧器”,就更加超出股东认知了。
这条简陋的油桶生产线,由于缺乏熟练工人的缘故,试生产阶段每天只能造出一二十个成品。要等未来天津本地的工人培训成熟后,产量才会上升。
当然了,决定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马口铁才是关键。
只能在窑区钢厂生产的马口铁,需要千里迢迢船运到天津,这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同样的原因,使得铁桶包装的威士忌酒价格会高很多。这种便于运输的铁桶最终会成为远距离销售的专用款,专供口外,山西,蒙古这些交通艰难的地区。
而京津地区和运河沿线,则还是会沿用老式的坛装酒方式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在这方面穿越众也是有计划的:之所以称为酒业集团,等日后腾出手后,自然是要收购几家本地瓷窑的。
和酒坊一样,收购的瓷窑会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专用酒坛来完善产业链。
 
第422节 校场(一)
伴随着“”一串马蹄声的,是土路上由远而近,不断扬起的尘土。
骑士一共有三人。
当先一人二十三四岁年纪,面容英郎,皮肤白净,身板结实,穿着一套麂皮大氅,腰挎一口精铁好刀,一看就是生活优渥的武人家子弟。他后面两个跟班也同样穿着簇新的羊皮袍子,背弓带箭,神情彪悍。
这个脸上挂着淡淡微笑,有点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姓梅,叫梅抚西,行九,人称九哥儿。
梅家是天津右卫世袭军户。
当年永乐皇帝筑天津卫城后,便迁来了天津三卫世镇此地。
其中最早的天津卫指挥使,第一代是洪武朝的倪保儿,之后历任都由其后代接任,有明一朝,倪家共传承了九代指挥使。
接下来的天津左卫是永乐朝武将赵铭。此人是河北博野人,明成祖朱棣爱将,之后依例传承,同样是九代。
而传承时间最长的,则是天津右卫的梅家。
梅家第一代将主叫梅满儿,是江苏武进人,洪武朝驸马梅殷曾孙,永乐二年调任天津。
截至到崇祯年的末代将主梅应武这里,梅家已经传承了十代指挥使。这还不算完,真实的历史上,梅家还会在清代继续传承下去,做了绿营将领。
今天骑马的这位小哥梅抚西,正是梅家人。
梅抚西这一支,和当代指挥使梅应武隔得有点远,说起来已经算是远亲了。之前在天启年间,死在辽东战场的上任指挥使梅守成,反倒离梅抚西这门近一点。
梅家这一门远亲在卫所里职权并不高,梅父不过是个记名千户。所谓穷文富武,支持梅抚西奢侈武人生活的,其实是梅家在天津的生意粮食和皮货生意这些年梅家一直做得不错,所以家底还是很厚实的。
而梅抚西和卫所大部分混吃等死的子弟也有所不同。这位公子哥从小就喜武厌文,成日里舞枪弄棒,打熬身体,跟着老军学艺。
待到他成年后,也是以“少侠”自居,带着跟班四处与人争斗,好惹事,好打抱不平,在天津卫这一亩三分地上,梅九哥儿也算是小有名气。
今天九哥儿带着人来老校场,那自然和其他人一样,也是因为看到某总兵告示的缘故。
当然了,像九哥这种吃穿不愁的富二代,自然不可能为了点银子去做劳什子辅兵凑热闹,去选拔场上会会各路豪杰,没准上场露露身手,装个逼扬个名,才是年轻人今天的目地。
于是,怀着“重在参与”精神的九哥儿,今天一早,便收拾好马匹行头,带着自家两个身手最好的跟班,一路直奔老校场而来。
通往老校场的土路今天格外热闹。或成群,或结队,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批天津卫附近的武人都在匆匆行路,目的地相同。
这些人大致来源于三方面。
人数最多的,是天津三卫的军户子弟,其中以贫困军户子弟为多。他们的目地很简单:就是冲着告示上的高额工资去的。
再者是一些结伴而行的商队护卫。
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各大商行。这一次曹总兵召人,大商人们自然是要捧场的,所以纷纷把手下的护卫派了出来。
最后那些零散的,就多是城市无业人员了。这些人来源复杂,既有混混游手之辈,也有漕丁挑夫,甚至还有做那无本买卖的江洋大盗这是冲着功名和洗白去的一类人。
梅家九哥儿本是军户出身,又常年在运河一线厮混,所以他在以上三类人中都吃得开。这一路行来,不时就能遇到和三人组打招呼行礼的。
梅抚西端坐在马上,不停和各路豪侠拱手行礼,间或还笑骂几句,端地是潇洒自如,少侠风貌。
就这样一路行来,三人组到了老校场门前。
军营门前自然是有卫兵的。看到那些提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身形矮壮的绿袄兵,这些来投军的汉子倒也没人敢惹事。
渡过最初对怪异服装和短发的不适应后,现在但凡是天津的正常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支强军。那种常年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作风是装不出来的,所以今天来的武人们,哪怕是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在这伙大约是曹总兵家丁的强军面前,也不自然地收起了威风。
按照门前卫兵的指示,梅抚西三人首先去了隔壁的马场。
天津是九河交汇之地,所以历来水害频繁,洼地遍布。不想梅抚西现在看到的,并不是记忆中那片烂泥地,而是已经被人填高了一半的漂亮马场。
填好的这一半土地上,搭建起了一排排的砖木马厩,既整齐又干净。
将自家的马儿暂存到指定的马厩后,一旁就有穿着整齐青色短袄的马夫,给马槽里添上了黑豆和荞麦的混合精料:“好汉只管去应募,今日一应开销,都在曹大人身上。”
“这位南人总兵果真是要做一番事业。”梅抚西出来后,窜上一根立柱,站在高处眺望了一番。
入目处是一排排的马厩,里面全是上好的马匹南人总兵将周边马贩手里的好马全数收购的消息,天津卫这两天都传遍了。不光如此,一些大商人手中原本用来拉豪车的骏马,也通通被送来了老校场
第423节 校场(二)
选拔的过程很快也很残酷。
因为最重要的一条“弓马娴熟”,就把大部分混子给筛选了出去。
这里所说的混子,并不是指人品,而是指专业技能:骑马。
娴熟地『操』纵战马,在疾驶过程中挥刀砍中木桩顶端——这个骑兵最基础的战术动作,当即就把不合格的人全部暴『露』了出来。
骑马就和后世的开车一样,没有专门练过的人,别说什么疾驰挥砍了,上去马背能不掉下来就不错了。
所以大部分卫所的贫困子弟在第一关就惨遭淘汰。这些人平日里别说什么骑马砍人了,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马给你骑
所以说,穷文富武。想骑马,得先有马,想当老司机,得先有车。
梅抚西三人组在这一关上自然是轻松加愉快。尤其是梅抚西,从小就跟着卫所老军学本身的他,马上技艺娴熟。在选拔时,他不但当众做出了“镫里藏身”“腹下换位”等高难度动作,而且挥刀在疾驰中连削八个木桩,博得了满堂彩。
然而接下来的“二次登记”,却被梅抚西给拒绝了。
.................
所谓二次登记,就是带有法律效应的登记。
就这次募兵需要的条件来说,其实能完成骑乘项目的人,就已经达到了组织者要求。至于其他那些『射』箭搏斗的考核,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在穿越众的计划中,这次勤王的战斗模式是这样的:军队依次出发,一人双马或三马。
等主力部队在“敌占区”消灭了某一伙敌人后,跟在后边的辅兵大队就会在无线通讯指引下及时赶到,迅速“打扫战场”。
而这个时候,主力已经去寻机歼灭下一股敌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辅兵,其实就是“阉割版”的精锐骑兵。穿越众裁掉了这些骑兵的格斗属『性』,但是长途奔袭,马背行军,野战偷袭宿营这些技能都是穿越众规定必须有的。
所以当梅抚西在校场上『露』了一手精湛的骑兵技艺后,他当即就被领到了点将台下的书办那里,准备进行二次登记。
这一次登记相当于正式“签约”,和刚才不同,是有法律意义的。过关者签了文书按了手印后,就可以去领那一百两安家费了。
然而梅抚西拒绝了。
他今天的装『逼』目的已经完美达到,是时候收工了。至于说跟着这位劳什子南人总兵去北方打鞑子......开玩笑呢
大明九边号称百万强军,却在鞑子面前丢盔卸甲,被人打到到了京城脚下。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却要临时凑几百人去打鞑子
梅抚西不傻也不缺钱,所以他不会去。最关键的是,他不会把自家的命交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南人手中。
战争不是儿戏,这一点从小就被老军训练的梅抚西自然清楚。南人总兵有银子又如何有银子,只能说明这位总兵大方,能买到为他卖命的穷鬼。
但是军略呢指挥呢临阵杀敌呢跟着这种人上阵,说不得前脚出门,后脚就把自个的小命给丢了......
事实上根据今日的选拔情况,军户世家的梅抚西已经大概率将曹总兵的心肝肠肺看穿了:这伙南人不善骑,所以要买些骑兵去上阵和鞑子搏杀,最后拿着人头去京城领功。
鉴定完毕。
不光梅抚西一人这样想,这也是今天一部分前来校场只看热闹不上场,有战争经验的老军和商队护卫的共同认知:天津卫熟悉骑战的北人军将多了,凭什么把命交给一个南人
于是当负责接待的小校得知这位梅小哥不愿签书画押后,不由得摇了摇头:“可惜了小哥一身好本事。”
梅抚西这时也只能尬笑了。
.......................
虽说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但是选拔大会依旧热热闹闹地进行了一上午。
毕竟有一千多人在场,愿意上阵搏一把得还是有很多,所以时不时校场上就会响起一阵喝彩:不是张三马术精湛,就是李四连『射』靶心。
总之,在这个民众缺乏精神娱乐的时代,有人花银子提供场地、马匹和设备请大家来表演,这就相当于一场本地运动会,参与者无不兴高采烈......光看热闹都值了啊!
更值的还在后头。
到了正午,选拔告一段落后,从校场外来了一串大车,赶车的伙计都穿着本地人熟悉的一些饭馆服饰。
从车上抬下来的,是棉被盖着的一桶桶夹肉大饼。
这一下校场上当真是欢声雷动了:“曹总兵大气”,“曹总兵仗义”的呼声连绵不绝。
这边分发大饼,那边的锅炉房里就抬出来了一桶桶滚烫的茶水。这一下整个校场上气氛大好,上千名吹了一早上寒风的天津卫武人,一个个都开始啃着大饼,喝着热茶,满面笑容。
台下的哥们其乐融融,台上的哥们就不一定高兴了。
这个时候,同样吹了一早上冷风的张冬东等大佬,也在点将台上啃起了大饼——同甘共苦的把戏还是要演一演的。
不过点将台上的条件毕竟好了很多,不但菜品丰富,而且有炭炉在全程供暖。
“大人,眼下正式签约的,只有一百五十人。”就在一干人吃饭的当口,台下的统计数字出来了。
听到这个数字后,嘴里还嚼着猪头肉的张冬东同志愣住了:“就这么点人
第424节 校场(三)
十副被当成靶子的扎甲,再一次被送回到明人手中。
已走到人前的梅抚西,满脸严肃的表情,伸手抢过一副甲细细查看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