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可怜的风箱里的土著既没有办法拒绝荷兰牧师,也没有办法拒绝日本人,在荷兰牧师满村乱窜的情况下搞针对荷兰的秘密行动,下场可想而知。

    等明年那11个土著回来的时候(路途死掉5个),理加他们会被荷兰人用铁链捆在船上遭受酷刑,罪名是滑稽的——叛国罪。

    这件事也是引发“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导火索之一。理加村在事件结束后还会遭到荷兰人报复,全体跑路进山,村民纷纷死亡,荷兰人在勒索到足够的粮食和猪后,才允许他们重回家园。

    当然,现在有了穿越众,一切就都不同了。钱铁山他们这支队伍此行的目的




第95节 疏浚新港溪
    朝阳东起,光照大地,又是一个晴好天气。新港溪畔这块光秃秃的的腐地,今天终于迎来了大规模开发。

    人流从赤崁方向滚滚而来,这些人带着各种工具,来到规划中的窑区基地后,分成几股,各自开始忙碌。

    台南的气候干湿分明,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所以本地河流的丰枯水季也一样明显。

    眼下已经是11月份,站在经过夏季洪水冲刷出来的,落差足有4米高的河岸上,能清楚看到下方缓缓流淌着的新港溪。溪面此时只有10余米宽,距离两边河岸各自有10米以上的河床跨度,这就能清晰的算出来:新港溪在夏季洪水奔腾的时候,可以轻松超过30米的宽度。

    大批的劳力此时从河岸上找到两个豁口,大部分人直接下到河岸,少部分人拿着铲子和镐头,将两个豁口修出了土阶,方便上下。

    岸上已经有人在安装吊杆,漆成造反色的金属吊杆有一头探出了河岸,杆头安装着手拉葫芦。

    亘古就存在着的,原始而凌乱的河床上,第一次出现了大批人类活动的踪迹。

    所有的石头都被捡起装筐,无论是经过多年冲刷的卵石,还是近几年才随着洪水到来的大块山岩。筐子被挑到河岸下方,然后系到手拉葫芦伸下来的铁钩上,随着一声竹哨响起,几个人喊着号子就把装满石头的竹筐拉上岸。

    木头的处理更加艰难。洪水经过后,河床和溪面上横七竖八散落着不少上流冲来的大树,有些大树就变成了沟通两岸的天然桥梁。虽说每年的桥梁位置都有变化,但是只要沿着上下游走,总能找到这样的天然桥梁。

    人们先是用斧子和短锯将大木身上的杂枝除掉,然后根据树木长度,组织好人手,齐心协力,喊着号子将一根根原木抬回岸上。

    17世纪的原始江河,浅滩密布。眼下穿越众还没有能力全面疏浚新港溪,但是靠近南岸一边的溪道,那是必须要疏浚的。凡是在中心航道以南的沙洲浅滩,会临时筑坝挖出引流渠,沙子会被统统挖走,用来盖房子铺路。

    以上这些工作会一直往下游延伸,直到新港溪出海口为止。出海口附近的泄湖,也会根据情况得到整修。

    总之,穿越众最终的目的就是:一艘装着建筑材料的小船从窑区基地出发,一路随着新港溪出海,然后沿着外海那一串沙洲绕个圈,从大员航道口进来,再渡过台江内海,卸货到赤崁码头。

    这就是基建部设计的物流方案。

    要知道,窑区基地在新港溪中游,距离赤崁新区的直线距离超过35公里。眼下即没有康明斯,也没有柏油马路,窑区生产出来的建筑材料,要是走陆路,效率会慢得令人发指。

    一个挑着担子或者推着小车的劳工,累个半死才能将最多几百斤货送到地头。而一艘小船,两三个船工,吹着口哨就能把两三吨货送过去,看似路远,实际上水运大占便宜。

    唯一需要特殊布置的,就是在新港溪口安排一些纤夫,在偶尔风向不合适的时候,纤夫会把小船拉回窑区。回程的小船都是空载,也用不了几个纤夫,大概他们也不会露出那种苦大仇深的眼神;何况在穿越众的规划里,所有劳工都是要发工资的,无非是外籍劳工没有三险一金罢了。

    轰轰烈烈的窑区大建设就这样开始。

    陈栋穿着一身牛仔工装,站在河岸上,此刻他掀开头顶的网罩,默默地看着河



第96节 四大将军
    火焰很快就在炉膛里燃烧起来。接下来是粗活:几个炉工会不停把旁边堆积如山的下脚料往炉膛里送。没有经过充分晾晒的下脚料使得锅炉烟囱冒出了滚滚黑烟。

    一段时间后,锅炉水,管路中开始输出蒸汽,四个烧窑总指挥手里拿着册子开始指挥送气。

    工业部眼下这十几号人里面,没有一个玩过干燥窑,所以都是现学现卖。好在后世的烘干窑遍地开花,买锅炉就送厂家秘制烘干手册;常见木料的烘干时间,干湿度,窑温这些数据在网络上就能查到,现在需要的就是实践。

    一窑成品通常要16个小时左右才能搞定,考虑到轮班问题,所以邹国庆安排了四员大将来掌握干燥窑技术。

    这几员大将很不简单,穿越前他们的专业都是诸如:工程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维修,人工智能控制,区块链方案解决这些高大上的专业,是穿越国之重鼎。

    今天调集这几员高端人士来当窑头,也是领导们觉得开门红对提升士气很重要,存着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心思,所以就

    嗯,扯远了。随着蒸汽通过管道,干燥正式开始。

    窑头们是通过观察孔,温度计,干湿球湿度计这些设备来掌握窑内情况的,另外,窑里的不同位置还有几组探针,用来随时测量木料的含水率变化。

    锅炉蒸汽进入后,窑头开始根据手中的册子,控制窑内的温度,湿度变化,眼下这些项目都是声控,也就是靠吼。提高湿度通过喷淋水来解决,降低湿度,就打开窑顶的排湿窗,一旁有准备好的劳工会摇动风机;而窑温高低则通过控制锅炉燃料添加量进行。

    如此十几个小时以后,关炉熄火,然后继续排风,等到木料温度只比室外高20度的时候,就可以出货啦。

    穿越众干燥的第一窑木料是从附近竹林砍来的绿竹,根据资料,绿竹在干燥14个小时后就可以出窑。

    窑门打开,四位将军不顾燥热,说笑着进去一看,嗯,竹材两头有点开裂大概忘了通竹节

    竹垛上层这些货咋都弓起来了咱不造复合弓啊!大概忘了压点重物

    中下层的竹材含水量全部是乱的握草,握草,大概是窑底气流循环没掌握好

    老同志遇到新问题,四将这一刻只剩握草了。

    看着眼前这一堆七拱八翘,两头爆裂,犹如被油炸过一样的绿油条,所有赶来拿成品的穿越众统统掩面而去,头也不回。

    四大将丢了大脸。

    “好吧,都重视起来,不能再玩票啦!”四人中搞工业机器人维修的左斌说道:“分析,先分析问题,我就不信一个破窑技术难点能比机器人多!”

    破窑技术难点是没有机器人多,然而某些难点那是要出问题后才能发现的。几个人接下来几天潜心修炼,最后又花掉三天时间,日夜轮班,反复整出四窑废品后,才最终得到了合格的成品绿竹。

    不容易啊,大伙手上的秘制册子早就扔掉了:厂家一点都不了解17世纪台南的绿竹。原本风机的位置也都经过重新调整,人力和电力驱动看来还是有区别的。窑外临时挖了地坑,通上热风回路,这些破柴禾看来还是把含水率降低一点烧起来比较好



第97节 居者有其屋
    赤崁新区很快收到第一批建材。这里原本已经寂寞下来:简易码头建好后,大部队改在窑区上班,新区只留下少数人,每天在美丽的滨海岸边硬化着地球表面。

    随着建材到来的还有建筑工和人数不少的穿越众,今天的样板房工程很重要,所以由专业人士郑洋洋主持。

    郑洋洋名字听起来像个二代,其实他是个木匠。高中毕业就在老舅的木器厂上班,后来有一段时间跑去美帝那里打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墨西哥工友一起给人搭木屋,也算是学贯中西。

    郑洋洋的年龄在穿越众里面算是小字辈,只有25,但是在木结构建筑上人家可是猴群泰斗——其他搞砼基础,扎钢筋的货一抓一把,玩木器的还真没有。

    在郑洋洋电动大喇叭指挥下,工人们喊着号子,首先把8根经过表面碳化处理的木桩钉入地面,这8根桩子两两相对,组成一个长方形。

    方型木桩的规格是20乘18厘米,一头削成四棱尖,另一头捆扎着麻绳作为紧固筋,理论上这里应该用铁丝的,眼下只能凑活。

    木桩高出地面60公分,这个高度已经足够,蛇虫能避免,正常的降雨也不会造成威胁。

    挖机只用10分钟就能砸到位的6根底桩,30个人轮流换班,喊着号子用了半小时才搞定。这还是今天情况特殊,老爷们急着看成果,正常情况下还会更慢。

    接下来是准备好的底板和框架上场。这里每一块梁板,都是在工棚里经过郑洋洋最后测量过的,就是为了今天的样板房能少点波折。

    8根基桩上很快搭建起长方形底框,所有的接头都是榫卯结构——是的,没有用钉子。

    在旧世界,榫卯结构早已是一种消失的技艺,通常只在古董拍卖会上见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快捷方便的木螺钉,合页完全将榫卯替代。但是眼下是17世纪,蛮荒的岛屿上没有木螺丝,杭州运来的那点熟铁钉量少质差,再加上有现成的明人木匠,所以榫卯结构的木框架就顺理成章出场了。

    精准测量过的榫头稳稳镶入卯眼,这一刻,榫卯的优势尽显无遗。

    由于接头处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切削,掏挖,所以榫卯结构的缺点就是必须用硬木。这个缺点当下自然没人在意,窑区里堆满了樟木,台湾榉这一类硬木。

    底盘安装好以后,统一长度和直径的绿竹被用来搭建墙壁,墙壁通过底部预留槽和捆扎固定,之后的屋顶一头高一头略低,是最简单的斜坡顶,薄板上铺点草席完事。

    在一切准备好的情况下,30个搭积木工人用掉整整9个半小时,才完成了这座再普通不过的长条型吊脚竹木简易房。

    怎么说呢,作为穿越政权的第一座自建房,虽说样式low了点,也没有用来看夕阳和的木廊和栏杆,但是这间屋子的科技含量可不低!

    小屋既规避了材料不足的问题,又代表着预制件构造的先进方向,美式标准件混搭中式榫卯结构,这是拉布拉多和中华田园犬的完美串种,是穿越众智慧的结晶。

    鉴于小屋的设计者叫郑洋洋,所以这类军营式宿舍,从设计定稿的那一天,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洋房”。

    当一大帮人兴冲冲踩着木阶,走进房间后,发现里面还是满宽敞的。长条型的屋子总长10米,宽28米,每间屋子的标准入住人数是10人。

    设计中屋里会摆放



第98节 玄武岩
    元斗号是傍晚时分出航的,从大员出发后,一路往西,直奔位于海峡中间的澎湖群岛。

    眼下是东北季风活跃的最后时段,再过些天,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西伯利亚方向吹过来的西北季风,将渐渐主宰大陆沿海的风向。

    乘着最后的东北季风,元斗号经过一夜不紧不慢的航行,在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将将望到澎湖列岛的身影。

    由于各种科技设备的应用,穿越势力在新世界拥有巨大的环境优势,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黑夜都是穿越者的朋友。掐好时间的夜航,使得在船舱里休息了一夜的劳工,正好可以赶在清晨上班。

    元斗号此行的目的,是澎湖列岛上的玄武岩。

    “搞不懂你们咋想的,非要跟这儿来背石头。”元斗号船长穆龙城一身藏蓝色的07式海军军官常服,皮鞋擦得锃亮,肩膀上是淘宝买的少校肩章,中年帅哥此刻大盖帽的帽檐压得很低,一副幕后总的黑暗形象。

    同样站在船头,在朝霞和海天之间做吐纳状,貌似在吸那清晨第一口紫气的罗教授,缓缓收功,完事后送穆龙城一个白眼:“是大小适中,形状合格,可以用来搭建高温窑墙的石头,穆大掌柜!”

    “哦”穆龙城想了想:“窑区我没怎么去,那儿没石头吗”

    “要不就太小,像鹅卵石;要不太大,奇形怪状的,咱们现在没有人手,也没有机器去切割,所以只能来澎湖”

    “这么说我就懂了,看来澎湖人民已经帮咱们切好石头了”

    罗教授再次翻个白眼:“亏你还海军呢,商馆东北角炮台没去过”

    “哦,你说观景台啊,最早上去看过一眼,我每天要带兵,哪来的闲工夫去观景”穆龙城不解的说到。

    “唉,那么炮台下面的一截石墙想必你也一定没注意过了”

    “有这回事吗”

    “唉”

    荷兰人当初在建造商馆的时候,事实上压根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国姓爷的几万大军从商馆西边进攻,炮轰。

    卡住台江内海码头的东北方向,才是荷兰人布防的重点。这一点从建筑上就能看出来:穿越者到来之前,荷兰人已经开始给商馆的夯土墙添加石头墙面,东北角的炮台最先开始,用的材料,就是澎湖列岛的玄武岩。

    玄武岩是火山岩浆喷发后冷却下来的岩石,澎湖列岛是火山列岛,底基就是玄武岩。这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碎石料在后世经常被用来铺设地基,但是今天元斗号的目的,是玄武岩方砖。

    在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完毕,岩浆逐渐冷却后,由于冷却速率不同,所以玄武岩方山会产生多角状的裂隙,沧海桑田,时至今日,玄武岩方山便形成了独有的六边或者四边形的石柱山,这些石柱就像一块块方型的面包块摞在一起,节理清晰,大小一致。

    荷兰人在1622年占据无人值守的澎湖后,通过抓捕沿海渔民,迅速在列岛上建立起一系列的要塞,这些都是边长约56公尺的标准要塞,用的材料,就是玄武岩。

    被明军赶到大员以后,荷兰人历任长官,尤其是在热兰遮城建设期的长官,都曾多次驾船返回澎湖,从之前废弃的要塞里搬运玄武岩砖,带回大员筑城——这一点在荷兰人自己的日记里多次提及。

    元斗号来到澎湖后,没有去主岛,而是绕了个小圈,在澎湖东北角的大鸡善屿,选了



第99节 许心素
    许心素,可以说是“买办”这个词的创始人。

    论辈分,早在郑芝龙还是一个芝麻翻译官的时候,他的老大:盘踞在日本平户的华侨大海盗/海商李旦,就已经和许心素是结拜兄弟,许某人是正儿八经的叔爷辈大佬。

    当时的许心素是盘踞在漳泉一带的大渠道商,负责四处收货,然后把收到的丝绸运到日本交给李旦销售。

    1625年李旦和颜思齐前后脚死亡,郑芝龙趁势吞掉两位大佬的基业,自立堂口,曰“十八芝”。

    而许心素则转头和占据大员的荷兰人开始火热勾兑,成为早期买办中的佼佼者——荷兰人信任他,预支大笔款项给他。许心素则利用自己的商业渠道,收购到大批生丝后,再转运到大员。

    许大买办甚至一度垄断了和荷兰人的生丝贸易,尽管红毛们想了些招数,然而没有什么卵用,许某人依旧把持着生丝贸易的大头,荷兰人只能从他手中高价买丝。

1...2021222324...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