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皇叔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孤舟书生
大家为了拉选票,更是不断的许诺,“如果自己拿到钱以后,就饿和兄弟们有福同享,到洛阳的里面,直接包个场子,大家放肆三天。”
朱常浩在帐篷里,没有话,只是他心里暗骂道,“到了洛阳还敢去逛,到时候本王肯定将你执行军法”。
大家唱的筋疲力尽,朱常浩也觉得明天要出发,就到敞篷里面入睡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持续行军,朱常浩看着这河洛大地的地貌,心里有些担心,因为就在他们踏上栾川县城的时候,竟然看到路边饿毙的好多,县衙里面也没有对这些人进行和掩埋,一股草菅人命的感觉瞬间在栾川县升起。
当然,这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从地形上,“栾川四面群山环抱,伏牛、熊耳两大山脉平亘县境东西,境西熊耳山支脉抱犊山自北而南险峰陡峭,构成”卢栾屏障”;境东伏牛山支脉杨山寨由南向北嵯峨迭障,自然形成嵩栾藩篱”
景室山”,取八百里伏牛山美景集于一室之意。因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归隐修炼于此,被唐太宗李世民钦封为”老君山”沿袭至今。自北魏山建庙纪念老子以来,数千年香客不断。明万历皇帝朱翊均将老君山封为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齐名的”天下名山”之后,香火更为鼎盛,逐渐成为豫、陕、皖、鄂香客朝拜的中心。这二哥地方绝对是兵家战略要地啊。
后来,朱常浩还到老君山上看了一下,发现了一道人,看着这道人的模样,绝不是什么男盗女娼之辈,而是修行有成的大能啊!
极品皇叔 第三十八章 山野老道归附
朱常浩看到此人后,就没有上前,因为这位道人正在做早课.看着山上,凛冽寒风中,道人单薄的衣衫,在风中左右摇摆,飘飘欲仙,一种仙风道骨之气油然而生,不别的,就这卖相,就让朱常浩觉得,此人应该有大才。
半个时辰后,朱常浩也就在寒风中等了半个时辰,刘正都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朱常浩还是用眼色制住他的暴躁。
早课结束了,这位道士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然后就看向了朱常浩一行。其实,这位道士在朱常浩还没有上山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做过了解,现在,只不过为了装逼,故作吃惊。
“三冬寒月,锦衣怒马,身边皆是魁梧壮汉之士,可以肯定是是非富即贵之人”,道士心里暗暗评估道。但为了自己显得超凡脱俗,这道士表情很平淡的道,“无量天尊,老道俗名曹士珩,道号俞俞子见过诸位!”
朱常浩一见,道士话了,那自己也应该回言啊,道“我乃一俗家居士,见过道长。”
“无妨无妨,老道看你,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
朱常浩明白,这老道这样,也只不过是一种“搭叉子”的行为,就是开始对话的时候,道士故意出施主的脚跟,让施主有一种信服的感觉。
既然曹士珩这样的话都出来了,那朱常浩如果不出声,岂不是被对方看低了。
朱常浩道,“道长谬赞了,我就是一浪荡公子,哪里有什么帝王之气啊,不过,看道长确实不错,在道家这一行中,算得上得道之人啊。不过道长不介意,我倒想到道长的道观里面讨一杯香茗喝。”
“既然公子想到老道的道观里面去,那老道肯定倒履相迎。请!”曹士珩着,就摆出了一个邀请的姿势。
朱常浩二话没,在刘正的陪同下,和曹士珩并排同行。
一路上,曹士珩用徽州人的语音,向朱常浩介绍着君山的一草一木,还有一些历史传典故,特别地理位置的定位,还有此山方圆五百里周围风土人情,峡谷山隘的介绍,让朱常浩明白,这个道士真是有心人啊。
进了道观以后,朱常浩发现,这曹士珩所修行的地方,确实不错,正殿里面的三清塑像很是有神,整个道观给人不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雅丽的感觉。
而且,禅房里面也很温暖,朱常浩在刘正的陪同下,进了天字一号禅房,这是曹士珩的禅房。
进去后,香茗当然是要上的,朱常浩也不怕茶里有毒,而是端起来轻轻地吸了两口,一股特有的茶香从味觉,咽喉,一直肺部,沁人心脾,不禁轻呼道,“好茶啊!”
“好茶吗?如果王爷喜欢,老道过会给王爷包一包,王爷平时饮用,想必是极好的!”
“哦,道长怎样看出我是王爷的,那前边道长所的‘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定不是道长看相看出来的唠?”
“王爷,这个真的是看相看出来的,不过,老道近期也听闻,汉中瑞王爷要去洛阳看他的三哥——福王爷,近日,山底下明显就有一队人马,而且旗号是大明瑞王,然后在结合瑞王爷的年龄,还有寒冬季节里,上山的人,那答案不言而喻,就是瑞王爷了。”
“哈哈哈,道长真是一位妙人啊,本王喜欢。这次本王和道长结缘,不知道道长可否指一下本王,这次本王的河洛之行怎么样?还有,大明的社稷可好?”
“王爷,您的河洛之行,老道通过六壬神算,已经心里有底了,这次到洛阳,您是有惊无险,心想事成。但对于大明的社稷,我们《道藏》里面地理篇有一段话,老道看的是心惊胆战:
三国时代(魏文帝黄初元年至陈留王咸熙元年,西元0--64年)旱霜连年.三国时代不但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旱灾也相当严重,
酷寒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西元5年)冬十月,帝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不江,乃还。又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西元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曹士珩道这里,朱常浩民明白,这历史的一些轨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又重逢了。
这让人觉得,中国王朝里面,好多的改朝换代是不是以冰河时期为契机的,冰河的到来,带给王朝的是饥饿,灾荒,那肯定为了活下去,人们必须寻求机会,但王朝一到这个时候,好多弊端都已经是积重难返,机会也没有了,所以,眼看着百姓们席卷而起,将其灭亡!
由以上可知,三国时代冬季长江,淮河和汉水曾结冰。正是冰期气候的徵兆,由当时长江,淮河及汉水曾结冰的纪录,知道三国时代气候和东汉时代相差不远,年均温也差不多,比现在低个摄氏0.5~1.0度左右。
聊天在继续,朱常浩道,“那道长,既然你的是寒冷,可今岁过来,大明四境还是很暖和的啊?”
“王爷,这寒冷的时候,极冷,但热的时候,那就是干旱啊,《道藏》上就有大旱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五年(西元6年),十月起不雨。至次夏,接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吴凤二年(西元55年),大旱竟年。晋书五行志曰:魏明帝太和二年(西元1年)五月,大旱.。
魏明帝太和五年(西元4年)三月记:自去冬十月至此月皆不雨。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西元58年),夏旱,三国志魏志毛玠传锺繇诘玠曰:亢旱以来积三十年……”
曹士珩了这么多,虽然有些咬文嚼字,但朱常浩意识到,三国时代短短四十馀年抗和竟达三十年之久,是相当严重的旱灾
曹士珩又道,“晋代(晋武帝秦始元年--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56年--西元40年)再东晋和西晋的一百五十馀年中,也是旱霜连年,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竟达六次,春秋霜年数竟达十多次,冬季大雪奇寒的年数也有二十六次之多,而没有冬无雪和夏燠(旱)的记载,而从晋成帝咸康二年(西元6年)迄东晋亡(西元40年)的八十馀年间,也没有雨灾的纪录,而旱灾的次数却有三十多次,只中国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一个时期。
这些《道藏》里面的记录,多是太平道流传下来的。但朱常浩明白,大旱的记载: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
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惠帝永宁元年(西元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
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惠帝永宁元年(西元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朱常浩想什么,无人知道,不过,曹士珩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常浩大吃一惊,“王爷,当时的天象纪录,和大明朝现在的基本一致。
《道藏》上也,“南北朝至隋初的气候纪录——包括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大旱等的记载极多,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达十五次之多,春秋霜年数也有二十多次〔冬无雪无冰的年数只有两次〕,大旱年数也有七十五次。
所以南北朝和晋一样,都是属於旱霜连年的气候,而夏霜夏雪,冬春下雪及大寒。
而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干旱频发,希望陛下要早做准备,况且,北边和还不安稳,大明千万不要重蹈晋朝的覆辙啊!”
朱常浩听完这些话,大声赞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长高义啊,不知道道长接下来可否帮王匡复大明社稷呢?”
曹士珩微微思考了一下,道,“老道一山野之人,蒙王爷高看,在此一句,固所愿也,不敢辞耳!”
“感谢道长辅助,本王一定不会辜负道长高义的!”,朱常浩这时也一把抓住曹士珩的手,激动的道。只是那衣一副基情满满,下贱的样子,让刘正觉得,瑞王爷也是个奇葩啊!
极品皇叔 第三十九章 洛阳啊,洛阳
老君山上,朱常浩顺利地将曹士珩请下山来,加入到自己的访亲探友大军中,其实是曹士珩想获得瑞王支持的结果。
下山后,朱常浩在军帐中对曹士珩进行接风,并让女眷相陪。席间,曹士珩见到布木布泰之后,大惊失色,然后,又感到有些可惜,接着,在袖子里又暗自掐手指推算,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朱常浩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打算宴席结束后,问一问这老道到底算到了什么。
席间大家还是非常融洽的,特别是曹士珩的幽默风趣,博学多才,也让大家见识到了他的才华。
冬日的宴席,惊人地花了朱常浩近一个时辰,眼看着大家吃的也差不多了,女眷们也有些困了,告退后就休息去了。
不过曹士珩留了下来,朱常浩也没有矫情,他笑着问道,“俞俞子道长,孤王在席上看见你瞅着布木布泰又掐又算的,是不是有什么收获啊?”
“回王爷,收获不敢当,不过,老道看到此女的面向,有些事情还可以道道的。”
“哦,那你给本王,你都看出什么来了?”
“王爷,出来你也许不敢信,不过,老道出的这些话,就是东汉时期的张天师他都不会否决的!”
“那你就吧!”
“是,王爷,那位名叫布木布泰的姑娘,明显就是一位番邦女子,如果老道所猜测不错,她应该是科尔沁草原。
这些都不是重。重是此女有帝王之气,不过,气脉上属于凤栖龙巢,虽然有君临天下之威,可惜,一生命途坎坷,早年丧夫,中年失子,晚年携幼,但命息悠长,皇气最终也会扶正。
可惜老道推算命脉的时候,发现她天机却被人在近期给隔断,而隔断之人,老道是怎样都算不出来。唉,老道估计,隔断之人是不是天外来客呢?可一想,也不对,近期只有王爷您给把此女弄到身边的,难道王爷是天外来客,好可笑啊!”
朱常浩细心地听完曹士珩的推算,心里有些惶恐不已,嘴里暗骂道,“娘的,你这牛鼻子还是有两把刷子啊,可不是吗,在布木布泰三十岁的时候,那年皇太极五十二岁,猝死在后宫。这难道不是早年丧夫吗。
布木布泰五十七岁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福临(顺治)死在了养心殿,野史上是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不过,出家,遁入空门,和丧子基本上没有两样。
晚年携幼,更好解释,后来布木布泰不就成了孝庄皇太后了,也就是康熙康麻子的祖母了,果然,在这位祖母的辅佐下,康麻子总算总算完成了大清的统一,当上了名至如归的皇帝,不就是龙气归位了吗?
对于后面所谓的天外来客,其实算的没错,朱常浩自己的灵魂本来就是来自于二十一世纪,根本不属于这个时空,不是天外来客是什么呢?”
朱常浩今天对这所谓的道术算是有些见解了,虽然不全信,但是华夏这些神秘的学术,朱常浩觉得,应该还是将其发扬光大,在华夏好多的历史上,许多推进文明进程的东西都是道家创造的,如火药来自于炼丹术,指南针来自于看风水,造纸术来自于画符咒,雕版印刷术最早是刻印经文的。
而神秘的术数,推算,秘术,应该是更上一层的,到二十一世纪都不能完全解释的科学。
想到这些,朱常浩笑着对曹士珩道,“道长的有理,不管是什么,本王都是相信道长的,而且,本王决定,回到汉中后,会为道长建一座道家书院,而太平道的发源地就在汉中,第一代天师张鲁就在汉中弘扬道场的,相信在祖师的发源地,道长你恢复道家昔日的荣光,那是何等的荣耀啊!”
“感谢王爷对老道的支持,老道一定为瑞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呵呵,道长严重了,你有这份心,本王就觉得很满足了。”
午后的休息,很快就结束了,而这个午后,朱常浩和曹士珩的交谈,也收场了。
接下来,就是朝嵩县进发。
起嵩县,这历史沿革的很长。
在历史上,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晋改属河南郡。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
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兴九年(119)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洪武二年(1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地理位置上来,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
当朱常浩一行快马加鞭的来到嵩县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就地安营扎寨。
晚上,朱常浩的几个大老爷们,和曹士珩一起论道,结果这老道竟然起了这嵩县的地理水脉,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什么有伊河、汝河、白河三条较大的河流,分别隶属于黄河、淮水、长江三大流域。
边界上,东接汝阳、鲁山,南邻南召、内乡,西依栾川、洛宁,北与宜阳、伊川接壤,是一处富庶之地,现在都属于福王的封地了。
大家听完最后一句话,都沉默了,朱常浩心里却冷笑不已,“福王,我的好三哥,你这么多的封地,那粮食老子就给你盗走,让你一朝回到解放前,当然,福王是不知道什么“解放前”的!”
大家走了,睡觉去了,而明天的启程就是伊川县了,这是离洛阳最近的一个县,在洛阳府的管辖范围里,属于上县。
实话,朱常浩也明白,伊川县北依洛阳城区,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在历史上,出过大宰相范仲淹,还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尹川书院,还有最著名的酒祖杜康,也在这里。
朱常浩在这里停留一天,和自己的属下逛了一天的伊川县的这里名胜。
就在傍晚回营的时候,折忠信来报,他们押送的数十车礼品已经在洛阳的南门外等待王爷的抵达。
朱常浩听到在这里,就不在多语,对折忠信道,“告诉他们,原地等待,本王明天一早抵达!”
“是,王爷,那的告退”,完,在逐渐黑沉的夜色中,折忠信快马奔去。
游荡了一天,大家也累了,就早早地休息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的巳时的时候,朱常浩他们已经抵达了洛阳。
看到洛阳雄威的城墙,傍边的老道滔滔不绝地朱常浩解释道道,“王爷,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朱常浩听到这里,促狭地对老道道,“还有别的吗?”
“王爷,洛阳可不简单,是龙气孕育之地啊,上古之时,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
朱常浩听到这里,赶紧道,“道长,孤王晓得了,请道长别的吧。”
“那老道就卖弄一下,这洛阳还有一山,名叫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高约八十一丈,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还有洛浦秋风。的就是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
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数千年来,洛滨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还有平泉朝游…”
老道完墓地,就美女,朱常浩却是急了。赶紧道“道长,好了,以后再给本王讲吧,我们暂且停下来,你看,我的那三哥,福王出来了!”
极品皇叔 第四十章 皇嫂,蝎女啊
朱常浩和一帮属下站在南门口,等待着自己那没有一感情的三哥到来。只见一位年约四旬,长得非常富态,看起来慈眉善目的中年人朝自己走了。
黑色鎏金乌纱,紫红色八蟒袍,不紧不慢地朝自己走来,根据先前留下的记忆,正是印证了,这正是自己的三哥朱常洵,大明最富有的人。
朱常洵这个老男人也是很激动,自从自己的老爹在七年前死了以后,自己虽然在大侄子朱由校,也就是天启皇帝的照应下,恩威不减,可是,好多事情真的是人在威望在,人死如灯灭,真正地失去了。
七年过去了,朱常洵也肥的不像人样了。
这厮按照二十一世纪的度量衡来,足有三百斤,那胳膊,在朱常浩的眼里,比自己的腿都要粗。
走进了,朱常浩和朱常洵相互凝视着,就像一对失恋了半个世纪的初恋恋人一般,就差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觉了。
可惜礼不可废,朱常浩看着福王朱常洵来了,道,“五弟拜见三哥,三哥康泰!”
朱常洵赶紧大咧咧地摆摆手道,“五弟,不要这么,也不要多礼,我们“二王不相见”,这一次蒙那我的皇侄儿开恩,竟让咱哥俩见面了,这些俗礼就不要了!”
“谢三哥恩典!”
“唉,什么恩典啊,走,咱们进府去!”
洛阳的南门,高大雄伟,里面那种十三朝帝都的王气,确实给人又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三丈高的城门楼子,进去的时候,那是一种唐砖的存在啊,青梗石的厚重,让朱常浩想到十六年之后,李自成杀进洛阳,对所有的富人进行滥杀,集结粮食,血流成河。
正是靠着福王朱常洵的粮食,流寇般的李自成才会辗转数千里,最后攻破京城,然后多尔衮进来后,李自成败了,大明江山也换了主人。
不了,沿着南门的朱雀街,朱常浩和自己的三哥朱常洵互相诉这而彼此间的思亲之情,着着,就到了福王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