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叛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夜深

    叹了口气,八阿哥脸有戚戚之色,似乎在为前太子而惋惜,可张廷玉心中却清楚的很,前太子被废一事同八阿哥脱不了关系,如果不是八阿哥一直暗中挑唆,又故意下了套,如何会有康熙废太子一事发生

    “之后,皇阿玛让朝中重臣在众皇子之中推荐太子,此事衡臣也是清楚的,我记得当初衡臣是少数几个未上折子的人吧”

    说到这,八阿哥深深看了张廷玉一看,笑道:“你张衡臣可是个聪明人,那时候你就应该瞧出了皇阿玛的真正用意。所谓的推举是假,借此事杀鸡给猴看是真。最后果然不出所料,朝中众人十之**都推举我为太子,但最后又如何呢凭着皇阿玛轻飘飘的一句话,此事就此作罢,我被训斥闭门思过,而马齐、佟国维又落到了如何下场作为天子,不仅出尔反尔,暗中算计臣子,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这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圣君”

    “就因为这样,你就一直怀恨在心”张廷玉终于开口问道。

    八阿哥摇摇头,苦笑道:“君臣父子,无论为子还是为臣,按理说不应该有这些想法,但人并非圣贤,别说皇阿玛都做不到,至于我当然也做不到。”

    八阿哥坦率地承认他当年的确有怨恨,不过他继续又道:“之后谁又想到,阴差阳错转了一圈,这太子之位终于还是落入我手,无论经过如何,我还是成了太子。当了太子之后,我并不做他想,只想为我大清尽力而已。要知那时南明已成气候,其势越发庞大,面对如此强敌,我大清必须上下一心,通力合作,方能力挽狂澜。张衡臣,你是上书房大臣,你应该知道我在太子之位时做的如何,相比之前二哥又是如何。”

    这句话让张廷玉无法回答,他虽然没开口,但心里不得不承认八阿哥的确比先太子强得许多。

    八阿哥的能力本来就极强,当了太子后,八阿哥首先解决了一直困扰朝廷的户部借款问题,虽然他的做法比较委婉,也有收买人心的用意,但从结果来讲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户部欠款解决,使得清廷财政得到缓和,而且又没有引起大的动荡。虽然杀了几个人,也抓了些人,可依旧都在控制之中。可以说,解决户部一事,朝廷没有吃亏,大多数人也没吃亏,吃亏反而的只有八阿哥一个人,为了此事八阿哥几乎拿出了所有家当,这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八阿哥又为国事主动提出练兵之策,这也是对于国家有利的好事。可在这件事上,康熙却暗暗使了花招,外人不知道,张廷玉是最清楚不过的,作为皇帝却如此防备太子,还暗中对其他皇子进行许诺和拉拢,这种手段实在有些不妥。

    除此之外,之前闹的厉害的议政王制度在八阿哥的压制下渐渐消停了下去。虽然说八阿哥那时已经成了太子,为了自己的权利或者说皇权的保障,议政王制度一旦执行必然会分薄皇权,可他这样做同样也是在维护康熙的利益,或者说是主动向康熙示好。

    假如那时候康熙改变观点,和八阿哥联起手来好好合作,父子相和之下,这大清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情况,但可惜的是康熙没有接过八阿哥主动向他伸出的橄榄枝,而且越发对他忌惮。

    见张廷玉默然不语,八阿哥又道:“除了这些,还有我母妃,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女人,一个在后宫从来不在意自己身份,却关心丈夫好心好意为他送小米粥的女人,她犯了什么事又做错了什么居然受到如此屈辱最终又如此死去但凡有些良心的人哪里会做出这等事来”

    “此事……皇上也后悔莫及,之后特意下旨追封……。”张廷玉神色黯然,试图为康熙解释两句。

    “呵呵,张衡臣,这些话就不用说了,什么追封不追封的,人都死了,再搞这些有意义么”

    八阿哥神




第四百六十四章 暴怒
    陕甘总督府,也就是如今的行宫。

    大清的皇帝康熙老爷子就住在行宫的后院,但这个小小院子不仅有里三层外三层的侍卫看守着,没有八阿哥的命令旁人连靠近都不能。

    而且,在院子里服侍的就一个老太监和二个年龄不小的宫女,这三人就是如今康熙的身边人了。而且这三人也都是八阿哥特意挑选和安排的,只是服侍康熙的起居。

    北京城的兵变,使得康熙愤怒异常,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居然一日之间就成了自己儿子的囚徒,这是所有皇帝都无法容忍的,何况是一向骄傲异常的康熙呢

    虽说他现在依旧还是大清的皇帝,但实际上他这个皇帝已成了摆设。除了一个名义外,一切都不再有了,就连他的嫔妃也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起初,康熙反抗过,也坚持过,更暗中想了无数办法。但八阿哥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没有给他丝毫机会。在西狩的路上如此,现在到了西安同样也是如此,康熙抬头望着灰色的天空,再看看眼前着这小小的四方地,心中满是无奈和悔恨。

    但这又如何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八阿哥对于朝政的掌控是越来越严,而他这个皇帝却又无能为力。也许过不了多久,他这个皇帝就要成了太上了皇吧一想到这,康熙心中又无比悲凉。

    “皇上,外面冷,您还是进屋歇着吧。”老太监在一旁劝道,但康熙却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慢慢在院中笃步。

    这院子并不大,长就三十来步,宽也就十几步的样子,转上一圈最多二分钟不到。但康熙却围着这个院子转了小半个时辰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也不知他打算转到什么时候。

    又走了几圈,康熙这才回转,迈步进了房间。这个房间当然不能和北京的宫里相比,只是普通的格局,不过盘了火炕,房间里还是比较暖和的,康熙直接在炕上盘膝坐下,拿起一本书来,然后戴上了水晶镜,慢慢翻看了起来。

    散步,看书,这也许就是康熙每日里最重要的消遣了吧。之前,每日看不完更批不完的奏折,还有那些随时随地可能送来的紧急军报等等,都让当时的康熙感到疲乏之极。

    但现在,没了这些,康熙并没有感觉到丝毫轻松,反而心中空荡荡的感觉令他难受之极。也只有用这种办法来打发时间,消磨光阴。

    看了一会儿书,这夜渐渐就开始黑了,老太监指挥着宫女给康熙点上了灯,同时开始摆吃食。一转眼就到了晚饭的时候,虽然康熙现在有名无实,可毕竟还是皇帝,他的进膳依旧是件重要事。

    “皇上,用膳了。”摆好饭菜,老太监进了里间提醒一句,康熙微微点头,脱下眼镜把书放到一旁,随后在老太监的帮助下下了炕。

    这些日子,也许是心情缘故,现在的康熙见老了许多,本就干瘦的他越发瘦的厉害,再加上一头发白的金钱鼠尾和原本就不怎么英俊的麻脸,如果换一身普通人的衣服,恐怕和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农差不多了。

    坐到了位置上,康熙在老太监服侍下开始用膳,吃了几口菜,他突然间悠悠问道:“今个儿怎么多了两道菜”

    在西安不如北京,当然不可能和北京一样,而且康熙现在的处境也不可能上满汉全席这种规模的膳食。说起用膳,基本和常人已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做的精细点罢了,平日



第四百六十五章 制火器
    张廷玉的复职使得清廷中枢职能得到了良好运转,同样也让八阿哥放松了许多。

    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可以说是一个标杆,他不仅是朝中重臣,同样也是汉臣眼中的领袖。

    而且和马齐相比,张廷玉虽没有马齐的耿直,但无论从政治手段还是能力来讲,张廷玉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是他脱颖而出,最终能后来居上替代马齐成为首席大臣的原因。

    张廷玉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个识实务的人。他的复职同八阿哥说的那些话有些原因,而最终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是这天下大势。

    毕竟,康熙的皇帝之位还在,八阿哥也没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取而代之。再加上大清和大明的局势改变,如今大清的确需要一个更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而且有能力的人来领导。

    八阿哥作为太子,国家的储君,从法理来讲监国没有丝毫问题。这也是张廷玉最终选择和八阿哥合作的原因,而且因为康熙的皇位未废,张廷玉同样又不需要顾及背叛的恶名。

    有了张廷玉的协助,在西安的朝廷运行比之前畅通许多,一些政令也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不过,摆在八阿哥面前的大事依旧是大清的敌手——大明!眼下最重要的是遏制住大明继续进军的步伐,调集全**力积蓄力量,然后反攻,从而夺回京师。

    这些事,自逃出北京城前,八阿哥就在做了,而到了西安之后也一直没有丝毫放松。

    目前,除非直隶、山东、江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各部清军外,清廷还掌握着陕甘、广西、云贵、四川甚至包括关外的各部。

    这些力量加起来并不小,可以说清军依旧拥有极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过对于明军,尤其是攻占北京城的大明新军来讲,八阿哥心中并没有什么底。明军强大的火器,已经打破了大清为之骄傲的骑射,要想改变局面,不仅需要调集兵力,同时在火器上也要多想办法。

    相比其他目光短期的满清贵族而言,八阿哥这个太子还是很有眼光的,其实在许久前他就注意到了大明军队的改变。从福建之战开始,明军就开始大量装备火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火器装备比例越高,同样也越先进。

    直到后来,那支新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战争方式,全火器部队,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但明军恰恰就做到了这点,而且这支部队所拥有的战斗力更令天下人目瞪口呆。

    一直以来,清廷对于火器就不是很重视,或者说清廷以满人入关统治神州,而火器作为一种杀伤力强大却又不需要太多训练的武器,这对于满人统治数倍于自己的汉人从先天来讲就是一种威胁。

    这也是清廷除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尽量不使用或者少使用火器的原因。远的有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在辽东之战,吃了明军火器苦头的满清(后金),开始学习制造和使用这种武器,然后依靠仿造的大炮和火铳再加运气最终得到了天下。

    但取得天下之后,火器这些东西就被封存起来了,整个满清又开始以骑射为荣。到了三藩之乱时,为了和三藩作战,康熙那时候又一次开始推广火器运用,而在平定了三藩后,火器又一次受到了冷落。

    之后还有几次大漠远征和雅克萨之战及台湾之战等等,火器的使用都在这些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可每战之后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将领,全都不约而同地把火器打入冷宫,除了一些八旗精锐拥有一定数量的火器外,普通的绿营充其量就几门老爷炮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大清从一开始占据上风,而后来和明军的作战中却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原因。装备的差距导致双方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发生了改变,而现在,如果还是抱着骑射无敌的想法同明军作战,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在出逃北京城的路上,八阿哥就以康熙的名义下旨各地不仅加紧练兵,同时重视和发展火器。而现在,偏都西安后,大规模制造和装备火器也提上了日程。

    当然了,要想同明军的新军那样,清军暂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点八阿哥也清楚,所以在这方面他的着重点还是多铸大炮,同时尽量仿制明军目前使用的各类火器,以减少双方差距。

    原本,负责这件事的人是四阿哥,但自出了北京城后,四阿哥就再也没了兼工部的差事。而现在负责这件事的人不是别人,是大阿哥。

    大阿哥知兵善战,这点朝中众人都清楚。在之前,负责防守北京城的人就是大阿哥,而且大阿哥能够被康熙放出来委以重任,其中八阿哥花了不少力气。

    虽说大阿哥现在已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希望,但毕竟现在的皇帝还是康熙,就算八阿哥之前对大阿哥有恩,可别忘记他们原来依旧还是对手



第四百六十六章 红顶商人
    在朱怡成大明复国崛起之前,中国有三大商界,一为晋商,二为粤商,三为徽商。

    这三大商中,晋商最为出名,也是实力最强大的,其次才是粤商和徽商。像宁波商界,原本就是属于徽商的一支,也就是近几年跟着大明兴起才快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了南中国最大的商派。

    在晋商中,范家自范永斗后更是占据了绝对地位,大清立国后,范家对于大清可谓是忠心耿耿。因为范家清楚的很,范家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和财富,和大清是分不开的。

    在康熙五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范家可谓出力不少。几次远征大漠,范家不仅主动为大清筹集粮草,同时还联系其他晋商一起为大军负责后勤,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计……。

    这一次西狩,范家更是出了不少力,这才使得一路上平安抵达西安。对此,八阿哥特意在山西境内召见了范家如今的当家人范毓馪,还破格封了他一个不小的官职。

    虽然这个官职并非各部要职,仅仅只是一个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而已。太仆寺卿,这个职位在清朝只是个虚职,但用二品服却表示他能戴红顶子,这可是不得了的荣耀。一个区区商人成了红顶豪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更是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当然了,这个红顶子同样也是不怎么好戴的。八阿哥之所以会如此重赏范毓馪,自然有他的道理。西狩之后,清廷需保证粮道畅通,这需要范家协助,同时八阿哥还给了范毓馪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想办法搞到明军火器的制造方法,最好是弄来实物以便仿造。

    这两个要求,前者还好办些。毕竟明军只是占了直隶的一部分,北方大多数地区还在清军手里。范家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人,其商号势力遍布全国,不要说北地了,就算是大明那边,范家也有商号在。

    不要以为范家对大清忠心不二,这忠心说白了是建立在权势和金钱上的。没错,范家的确为大明拿下天下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这些年一直也帮着大清尽心竭力。可是范家从本质来讲依旧是商人,商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利益!

    大明蒸蒸日上,宁波商界的崛起作为中国第一商家的范家哪里会不知道再说,范家本就是搞走私起家的,两地走私买卖,这是范家的老本行,只要做的小心些,范家自然能从其中分一杯羹,捞得不少好处。

    所以说,负责粮道,保证部分供应,这点以范家的能力还是做得到的。充其量就是损失些钱财罢了,但从其他方面可以获得补贴,尤其是走私这一块,算下来总帐范家还是可以赚。

    但第二个要求就有些为难了。范家虽说在北地呼风唤雨,可是在大明那边别说没有中国第一商的威风,就连普通的宁波商家都比不上。眼下,范家在大明的商号为了避免麻烦都是改头换面的,而且由于大明主要的贸易大头都在海贸这边,而范家在海贸方面先天薄弱,就更差了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想得到大明新军的火器制造办法,而且还直接从大明那边搞到火器样本,这几乎比登天还难。

    范毓馪又不是傻瓜,他很清楚大明和大清的不同。而且范家又是如何起家的这可是当年他爷爷趴在前明身上吸血,活生生地联手和大清一起把前明吸干了的。

    换句话来说,前明丢了天下,大清



第四百六十七章 另一条路
    范毓馪不置可否,再问了问庄致东这次南下的情况,庄致东细细讲述了一遍,如今大明已拿下了湖北,再加上湖南投降,很快整个湖南也将落入大明之手。原本盘据在湖北的高进部已主动向西南撤军,看样子似乎有入云贵的迹象。

    至于广西那边,现在如临大敌,而且湖南投降后,一些依旧忠于大清的部队已撤至广西或者湖南西部。

    至于大明的主要统治区,南京、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等地依旧繁华,海贸数额不断上升。甚至连北地,大明各商人也由天津卫登陆前往北京,由此可见其商路之繁华。

    此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国已派使者到达南京,上表称臣。当听到这件事时,范毓馪微闭的眼顿时睁开。

    “朝鲜”范毓馪若有所思道。

    “回东家,正是朝鲜,小的北归前听说南边的朱皇帝已接了朝鲜的国书,朝鲜投入大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朝鲜蕞尔小国一向就是有奶便是娘,当年见我大清势大,就投我大清,如今瞧着南边占了上风就又见风使舵。”范毓馪冷笑道:“这件事我知道了,朝鲜投了南边,我范家在关外的生意也需调整下了,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1...161162163164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