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太子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浮沉
炎帝声音威严,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昌王和惠王二人身上。
两兄弟虽然目光不敢与炎帝对视,但余光还是能看得到的,并且,他们能够感觉到炎帝此时此刻正在看他们二人。
好端端的,看我们两个干什么?
该不会是太子反悔了,不想出征去天南了,所以炎帝又盯上了他们两个备胎?
昌王的内心,升起这一股不好的预感。
如果真如他此时此刻这么想的的话,那么,徐怀之在昌王府里献上的计策,岂不是直接胎死腹中了?
到头来,还是他昌王带兵出征,而太子稳坐京城钓鱼台,那么,他们刚刚在昌王府里商量来商量去,全成了笑话了。
惠王的心里则莫名有些紧张起来,首先,他是不想带兵出征的,比起打打杀杀,他更喜欢吟诗作赋,跟文化人交流才有意思,跟那群武夫混在一起,惠王想想就觉得有些受不了。
更何况,太子之前还特意搞了他心态,让他小心昌王在外面弄死他。
尽管惠王知道太子这是在故意挑拨离间。
但,惠王刚赌吗?
不敢。
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原本太子主动请缨之后,他惠王松了一口气,现在,面对炎帝的目光,惠王心里又没底了。
别的皇子若是说了出征又不去,可能会被炎帝严厉训斥甚至是责罚。
但是太子,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事,顶多炎帝当着大臣的面装模作样的呵斥他两声,然后又主动给太子开脱,说什么太子年幼之内的话,打马虎眼糊弄过去,太子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这件事,也就揭过去了。
没办法,这就是太子的特权,惠王和昌王嫉妒也没用。
昌王身后的徐怀之等人,自然也是注意到了炎帝的目光落在了昌王身上,一个个心道不好,炎帝这是不打算让太子去了?
“启奏陛下,老臣有事想问。”徐怀之忍不住站了出来,作揖行礼道。
“哦?徐爱卿有什么想问的?”炎帝淡淡看着他。
“陛下,今日早朝时,太子主动请缨前往天南平乱,不知道陛下考虑得如何了?臣认为边关之乱,拖延不得,最好是立刻有个结果。”徐怀之开口说道。
炎帝目光闪了闪,微笑道:“这件事情,朕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说到这里,故意停下来,不说了。
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和皇子们,都还在等着炎帝开口说是谁呢,结果他直接不说了,让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昌王心里一沉,听炎帝这话的意思,心里有了人选,难不成太子毛遂自荐,他没同意?
他只想让自己心里的人选去,而这个人选,想来想去,唯有他昌王是最合适的!
事实上,大炎国的将军不少,但这次之所以非要出一位皇子,除了给天南教训之外,还要扬大炎的皇族之威。
惠王则是心里哇凉哇凉的,炎帝要用自己内心的人选,这是不让太子去的节奏啊!
之前,自己在惠王府,白高兴了
“不知陛下心中的人选是谁?”徐怀之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暗道不妙,硬着头皮问道。
炎帝看着他,没有回答。
王安看着炎帝这副模样,心里暗暗想笑,知道炎帝这是故意吊着这群老小子呢,吊他们的胃口。
“朕心中的人选,自然是朕的儿子。”炎帝故意沉默了片刻后,缓缓说道。
昌王和惠王身后的大臣们都快哭了,我们当然知道你心中的人选是你儿子,关键是,是你哪个儿子啊?
“父皇,儿臣人为,人这一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身为我大炎皇族的太子,边关有乱,儿臣自然要挺身而出,这才是大炎皇室男儿该有的气魄!”
王安一步站了出来,目光从每一个大臣身上扫过,凌厉而自信,声音慷慨激昂道,“我大炎的大好青年们,本宫今日在这里送给你们一首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天下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声音高亢有力,响彻大殿上的每一个角落。
一时间,让无数大臣,为之动容。
炎帝更是一阵惊喜,这臭小子,为了给自己出征打气,还做了一首诗?
不得不说,这诗还挺霸气,将整个大殿里的气氛,都带动得有些热血沸腾起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好诗好诗啊”
徐忠年惊为天人,喃喃自语起来。
“我倒是更喜欢太子后面那四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让我这一把老骨头,感觉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精力无限,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
卢福舟细细咀嚼着王安这几句诗,可谓是大气磅礴,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波浪壮阔。
这倒不是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即便是昌王,惠王身后的一众大臣们,也都纷纷动容。
极品太子爷 第1255章 霸气侧漏
至于那些中立的大臣们,此时此刻,看太子的眼神,都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呵呵…这种诗,我这一辈子,恐怕都写不出来半句……”惠王内心暗自苦涩,心想着这种诗要是是他写的,该有多好啊。
再看王安时,这家伙一脸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该死的,这蠢货究竟是脑子里出了什么问题,怎么会变得如此的文采斐然?
昌王脸上没什么表情,看不出深浅,不过内心则是冷哼一声。
他十分看不上这种吟诗作赋的人,只会写几句好看的诗有什么用?会打仗才是硬道理!
至于身后的徐怀之之人,虽然也惊艳于太子刚刚做的新诗,但更高兴的是,这家伙又自己跳出来了,这一次,炎帝就算心里的人选不是他,他也要去了,不然白白浪费了这么好一首诗了。
“太子殿下好文采,简直是我大炎国文学界的泰斗,令老臣心服口服,这一次太子出征,必定旗开得胜!”
徐怀之连忙说道,尽管炎帝还没宣布心里的人选是谁,但他先说了太子出征旗开得胜这句话再说,先发制人。
一开始王安拿古人的诗来忽悠这群文学造诣不高的家伙,还心里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现在,他已经习惯了,在这个世界,他说出来的诗,就是他自己原创的了,因为他说过的诗都是这个世界此前从来没有的。
而他刚刚的那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第三句原版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而不是请君暂上天下阁。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有巨大功绩的功臣才有资格将画像挂在里面的一个记录功臣的楼阁。
这种类似的楼阁,大炎国也有,大炎的开国皇帝在建立大炎的时候,也下令修建了一栋阁楼,里面记载着对大炎国建立有巨大功劳的大臣和将军们,而这个阁楼,就叫天下阁。
因此,王安对第三句有了一些小改动。
毕竟,不改成天下阁的话,这些大臣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徐大人,你怎么知道朕心里的人选,是太子?”
炎帝表情淡淡的看向了徐怀之。
徐怀之心中一禀,怎么感觉炎帝好像有点对我不满意了?
不过转念想想也是,炎帝宠溺太子,他徐怀之处处跟太子作对,炎帝能高兴才怪了。
炎帝不高兴就不高兴吧,反正他也不能无缘无故把我给弹劾了。
就算弹劾了,等昌王上位,他徐怀之一样能回到朝堂上,甚至是还要升官。
当即,呵呵赔笑道:“启禀陛下,是太子的诗,让微臣觉得陛下心中的人选是太子。”
他现在跟昌王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已经没有退路了,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昌王这一边。
“哦?那徐大人倒是聪明得很,大炎有徐大人这种聪明人,是我大炎之福啊。”炎帝语气淡淡的说道。
这话,怎么听着有点像反话?
徐怀之心里有些腻味,不过脸上依旧是笑呵呵的样子:“能得到陛下的赞扬,是微臣的荣幸。”
“昌王,惠王,对于太子要去边关平乱一事,你们二人怎么看?”
炎帝的目光先是看向了大皇子昌王,随后又看向了六皇子惠王,眸光深邃,让人猜不透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怎么看?当然是心里高高兴兴的看,若不是文武百官和炎帝都在这里,昌王早就捧腹大笑了。
此时此刻,他脸上的根根肌肉都在微微抽搐着,那是憋的,实在是忍不住想笑,却又不得不强忍着,憋得难受。
“父皇,儿臣觉得太子主动请缨,勇气可嘉,可太子比较对带兵打仗没有经验,儿臣希望能随太子一同出征!”
昌王认真说道。
对他来说,去不去边关,都没关系。
去了边关,太子想从他手上抢夺军队的掌控权?这是痴心妄想!
只要军权在他手上,太子就是一个傀儡,是他手上能够任意揉捏的泥巴,边关,是他的地盘。
届时,太子能不能活着回来,就要看他的心情了。
就算能活着回来,手脚是否还健在,身体是否还健全,眼睛能不能看得见,耳朵能不能听得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去边关,也没事,让太子去那里瞎折腾,他昌王稳坐京城钓鱼台,按照徐怀之的计划进行。
总之,无论如何,都是他昌王赢面大。
当然,现在在炎帝面前,他需要表现出我也很想上阵杀敌的样子,至少表面功夫要做到位。
对于昌王的回答,炎帝满意点了点头,随后看向惠王:“惠王,你呢?”
“儿臣……”
惠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炎帝突然这么问,是不是想把他们三人一起支出京城?
心里叹了一口气,回道,“儿臣也愿意随太子一同出征。”
看他这扭扭捏捏的样子,脸上就差写着我不想去这四个字了。
炎帝暗暗摇头,在心中,惠王的分量减轻了一些,昌王的分量加重了一些。
“你们二人有辅佐太子之心,朕很欣慰,不过太子这次是要自己去边关,京城内,也需要留下一些人辅佐朕,你们二人就留在京城吧。”
不管怎么说,太子去边关平乱,凶险未卜,炎帝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是身为一个帝王的职责。
说难听点,炎帝希望太子继承自己的位置,但太子倘若真出了什么事,总要有几个合适的备胎留着,然后再从备胎里挑选出最杰出的那个备胎。
这话虽然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因为这就是现实。
见炎帝不让自己去,惠王暗自松了一口气,昌王倒是无所谓,作揖道:“儿臣听父皇的。”
之后,余光瞥了一眼身后的徐怀之等人,尤其是重点将目光在徐怀之身上多驻留了片刻。
那阴险的计划是从你徐大人嘴里说出来的,接下来,怎么说服炎帝,安排昌王手下的人随太子出征,也是你徐大人的事情。
极品太子爷 第1256章 计策
徐怀之不动声色地眨了眨眼睛,站了出来。
还没开口,炎帝眉头已经皱起:“徐爱卿又有何事?”
他发现这徐怀之,怎么没完没了了?
其他的大臣们,脸上的表情也都有些古怪。
这徐大人,最近是不是有些太抢镜了?怎么哪儿都有你?昌王手下是没人了吗?
徐怀之倒是无所谓,今天,他越是表现自己,将来,昌王登临帝位,他徐大人就是第一功臣。
正所谓现在牺牲越大,将来得到的也就越多。
“陛下,臣觉得,平定天南之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子虽勇,但毕竟经验不足,因此,臣觉得,应该给太子配几位骁勇善战,且对于边关环境熟悉,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徐怀之大义凛然的说道。
这次,倒是说的是正经事,只不过,这话若是从卢福舟,亦或者是徐忠年这些大臣嘴里说出来,倒是没什么问题,他们是太子的人,关心太子也是应该的。
只是,这话是从徐怀之嘴里说出来的,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
沉吟了一下,炎帝徐徐说道:“徐爱卿说的倒是有道理,不知道徐爱卿心中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诸多大臣也都纷纷看着徐怀之,看这家伙嘴里能说出什么人的名字出来。
“微臣推荐高龙,赵震西二位将军一同随太子出征。”徐怀之笑呵呵说道。
高龙,赵震西,都不是昌王的人,他们之前在昌王府说的名字,是张弓和李凌。
高龙和赵震西也都是守卫边疆的将军,只不过这二人,一人在北部边关,一人在西部边关。
而天南,与大炎的南部边关接壤。
大炎地大物博,从最北往最南的位置,足足有数千公里,就算是人骑着千里马昼夜不停的赶,也要六七天才能赶到,但没人能受得了这种舟车劳顿,即便是将军级的身体也是一样,最多坚持个两三天也就撑不住了。
“徐大人,你说的这二位将军,的确是我大炎的有能之士,但高将军人在北境边关,赵将军人在西境边关,这二位将军都距离与天南接壤的南境边关有足足几千公里的距离,即便是从京城发布调令,从这里去北境的调令就需要两三天才能到,接到调令之后,高将军即便是立刻出发,人不可能一路上不休息吧,到了天南边境,没有二十天,也得半个月,即便是近一点赵将军也好不了多少,你这二人推荐得,有些不合理啊。”
兵部尚书紧紧皱着眉头,徐怀之这名单推荐得,不是胡闹吗?
不过很快他又意识到了什么,深深看了昌王一眼,这会不会是昌王的意思?
太子放下豪言壮语,三个月之内,最快两个月,解决天南之乱。
这徐怀之提出的二人,关是赶路就得用至少半个月,到了边关之后,要是人累出点什么毛病出来,这仗还打不打了?
这不是纯心让太子出糗吗?
王安这时候倒是故意没说话,而是静静地看着昌王和他的人表演。
他这次亲自出征,谁带兵他都不信,他只信自己和自己人。
他在京城设了这么多局,培养了这么多人,是骡子是马,现在正好是拉出去溜溜的时候了。
“尚书大人此言差矣,打仗本就是一件长久的事情,这种事情,只有打过仗的人才知道。”
徐怀之呵呵辩解道,这话是在故意内涵王安之前的最快两个月之内解决。
“而老夫刚刚推荐的高龙将军和赵震西将军,这二人都是我大炎当代的有名之将,身体又正直壮年,对外战绩有颇有建树,因此,老臣觉得,这二人是合适的人选。”
“徐大人,你这话说的不合理。”兵部尚书再次摇头,“诚然,天南犯我大炎南部边境,是一件很严峻的事情,需要立刻解决,但,我大炎的北境,西境边关,也都是需要重兵把守的地方,尤其是北境边关,若是失守,敌军可一路横刀直入,直逼京城,高龙将军半辈子都守在北境边关,根本不熟悉南境的环境,若是调走了他,谁去担任北境边关的将领比较合适?再说了,即便是高龙将军和赵震西将军二人都去了南境,但到了那里,一来,不熟悉地形,二来,不熟悉士兵,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仗还怎么打?”兵部尚书耿兵一阵摇头。
王安听得啧啧有味,忽然发现这位兵部尚书耿兵有点东西啊。
他想到了上辈子的宋朝,宋太祖赵匡义自己就是武将出身,是后周周世宗柴荣的手下。
柴荣当时基本上统一了中华的南方,之后发动北伐,结果半路上生病死了,只剩下皇后和年幼的儿子。
之后,赵匡义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北宋。
在之后,因为他自己就是武将出身,又做出过陈桥兵变这种事情,担心手底下的将领学他一样也来一个陈桥兵变,所以他做了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杯酒释兵权。
把手底下将领们的兵权都拿了,再之后,宋朝的武将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将军调动到其他位置上,比如南方的将军在南方待了两年,担心你拥兵自重,把你调到北方去,北方待了两年,又把你调到西方去,再待两年,又调。
这样子调来调去,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以宋朝的战斗力弱得不行,总是挨揍。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的岳飞,也被宋高宗赵构这个坑货和秦桧给害死了。
王安听着耿兵的话,想到了宋朝,忽然觉得,耿兵这人其实挺有能力的,可惜是惠王的人。
他眼珠子滴溜溜转了转,觉得很有必要,想个办法,把耿兵从惠王这里挖墙脚给挖过来。
反正耿兵跟昌王不对付,所以他挖墙脚的机会不小。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耿大人,你不觉得这句话很可笑吗?”
徐怀之不屑摇头。
极品太子爷 第1257章 糊涂了
徐怀之继续道,“一位优秀的将领,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我相信,这二位大人,只需要最多十天时间,就能将南境的地形搞清楚,手底下的士兵,也能被他们驯服得服服帖帖,战斗力不会减弱丝毫,再说了,二位将军只是辅佐,真正下令的,是太子。”
反正到时候无论出什么事,都让太子背锅。
“我看徐大人这句话才可笑吧,不信的话你大可以问问昌王殿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耿兵淡淡开口,懒得跟徐怀之去过多的解释。
“昌王,是这样吗?”徐怀之一脸虚心好学的问道。
昌王皱着眉头,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徐大人,这次你可真是糊涂了。”
“啊?还请昌王为老臣指点迷津。”徐怀之一脸惊讶的样子,似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昌王摇头道:“耿尚书说的是对的,你刚刚的想法,非常不合理,先不说高将军和赵将军去了南境之后能不能适应,他们二人若是调走,北境和西境边关,没了这二人坐镇,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相比起天南之乱,北境更为重要。”
“这……”徐怀之一阵语塞,然后一拍额头,懊恼道,“如此说来,真是老臣糊涂了啊,多谢耿尚书和昌王的提醒,否则老臣差点成了大炎的罪人了啊!”
“老糊涂了就告老还乡,别占着茅坑不拉屎,让不糊涂的人上来。”王安淡淡开口。
这徐怀之明明是一个比猴还精的人,怎么可能会老糊涂。这老东西八成是故意这么说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王安也不知道,反正这老东西肚子里没憋好屁就对了。
面对王安的反唇相讥,如果是之前,徐怀之肯定会恼火,不过现在他倒是变聪明了,一阵叹气,道:
“唉,太子言之有理,老臣年纪大了,看来的确不适合在朝堂上为陛下,为大炎,为黎民百姓奉献自己了,老臣会选个合适的时间退下。”
找个合适的时间退下,至于什么时候退下,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也许一直在这个位置坐到老死,反正只要炎帝不开了他,他就不走。
再说了,他有同党,自己假惺惺的告老还乡,然后同党跳出来挽留他,徐怀之再碍于情面,“勉为其难”的只好继续不走。
反正好话歹话都让他们说了,好事歹事都让他们做了。
“徐大人此话严重了啊,你也是一心为了大炎,出谋划策这种事情,总有对有错,不要因为一点过错就否认了自己,陛下需要你,大炎需要你。”
立刻,有大臣开始为徐怀之说情了。
“是啊,徐大人,不必如此,朝堂上,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我们心里有大炎,有陛下,我们就什么都不用怕。”
“是啊,徐大人,陛下需要你,大炎也需要你,告老还乡这种事情,还是不要再提了吧。”
昌王也作揖道:“徐大人,不可因为一事的糊涂而否定自己,人生在世,谁不会犯错?更何况,你只是提一个意见而已,错还没有酿成,不必自责。”
好家伙,这还演上了?不给你们每个人颁发一个奥斯卡小金人还真对不起你们的演技。
王安冷笑着看着这一幕幕,这昌王的人挺会玩啊,花样真多。
炎帝倒是没多说什么,朝堂上大臣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本就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发生争执,也很正常。
“诸位爱卿,既然徐大人推荐的二位将军不是合适的人选,那么诸位爱卿觉得,谁更适合?”炎帝严肃问道。
这时,大皇子昌王上前半步,然后面露犹豫,一副不知该说不该说的样子,再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又退下了。
他这副样子,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炎帝自然也看在眼中,有些诧异道:“昌王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昌王嘴唇倒是动了动,不过没声音出来,欲言又止的样子。
“怎么,在朕的面前,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炎帝声音低沉。
“启禀父皇,儿臣心目中,倒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只不过……”
昌王看了一眼王安,意思很明显,我担心太子不同意啊。
“哦?说说你心目中的人选是谁。”炎帝开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