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当然,潜艇的作战半径肯定要远得多。

    就拿数量最多的“南江”级来说,标准装载情况下,能在距离基地5000千米的海域巡逻45天,而且距离每缩短1000千米,巡逻时间就延长5天,相反则缩短5天。为了获得最高作战效率,一般把作战范围限定在5000千米以内。即便有特殊情况,也要安排潜艇支援舰配合。

    显然,派潜艇支援舰去北夕落洋,风险太大了。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在夕落洋的破交作战,主要就限定在南夕落洋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初期,封锁南夕落洋也有很大的价值。

    不说别的,因为绕过南孤大陆进入东望洋的航线被封死,所以在设计新一代航母时,纽兰海军仍然受到望夕运河船闸宽度的限制,没办法完全放开手脚,也就必须在具体的性能上做出取舍。

    此外还有,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至少暂时别想获得玄大陆西海岸地区的资源了。

    关键还有,在潜艇的封锁下,玄大陆西海岸这边的国家,乃至南孤大陆的部分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假以时日,保不准会投入帝国的怀抱。

    可问题是,南夕落洋这边根本就没有切身利益,哪怕是拿到了制海权,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以当前的局面,需要锦上添花吗?




第280章 不安因素
    不去夕落洋搞事情,难道回到东望洋,再跟纽兰海军打一仗?

    产生这个念头之后,丁镇南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因为他立即联想到了一个地方,至今没有正式参战的奥国。

    在东方集团里,奥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存在。

    不说别的,奥国享受到的特权超过了梁夏帝国。

    虽然造成这一切的,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说得直接点就是新移民与老移民的矛盾,但是没人能否认,奥国的特殊性一直就是东方集团内部的头号矛盾,或者说是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

    前面已经提到,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准确说是大战的后期,为了加强对西南东望洋的控制力度,梁夏帝国动用包括政策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鼓励本国与附属国的民众移民奥洲。在此后短短数年之内,就有上千万来自梁夏帝国、狭夷皇国与高巨王国的移民在奥国等地安家。

    这一**规模移民直接改变了奥洲居民的族群结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前,以战后到达,来自东方国家的新移民已经超过老移民。只不过,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新移民按祖籍国划分,因此奥国第一大族群仍然是老移民。在新移民中,人口最多的狭夷族也只有老移民的四成,看上去仍然有非常巨大的差距。

    毫无疑问,大量到来的新移民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战后,帝国部署在奥国的数十万占领军的主要任务,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遏制与防止新老移民发生冲突。

    不说别的,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通过设立“保护区”的方式,在西尼等大城市实施族群隔离政策,降低维持社会治安的成本。直到新历122年,最后一块“保护区”才被撤销。

    只是,这样的高压政策肯定无法长久。

    正是如此,才需要给予奥国特殊地位,以安抚利益受到侵害的老移民,让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让奥国加入东方集团,却不用承担成员国的基本义务。

    按签订的入盟协议,奥国是东方集团的特殊成员国,享受由梁夏帝国,以及其他盟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为外国驻军提供基础设施、生活物资与政策便利等必要的保障,但是不承担集体宣战、军事动员与无偿征用等与战争相关,具有强制效力的义务。说得简单点,也就是保留了宣战权。

    这个特权可不简单。

    东方集团能够成为军事集团,或者说是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的军事政治集团,集体宣战权至关重要。

    说得简单一点,攻击任何一个成员国,也就等同于攻击整个东方集团。

    为此,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到军事入侵,其他成员国有义务采取包括出兵参战在内的方式提供援助。

    可见,集体宣战权是保证东方集团行动一致的基础,更是集团存在的先决条件。

    除了奥国,以及同样在奥洲的西兰国,包括梁夏帝国在内的,东方集团的所有成员国都要遵守集体宣战权。

    奥国不受集体宣战权的约束,等于是置身事外。

    只是,在当时,这是平息奥国内部动荡的唯一办法。

    毕竟,奥国有上千万老移民,而这些移民的祖辈均来自西方国家,强迫他们向西方国家宣战,显然不现实。

    也就是这一点,才有当前的怪局。

    在整个东方集团中,就只有奥国与西兰国置身事外,非但没有向敌国宣战,也没有进行战争动员。

    关键还有,两国以没有进行军事动员为由,拒绝按照战时标准为盟国提供物资。

    别说其他国家,即便是梁夏帝国,都得按照和平时期的正常贸易价格,从奥国采购铁矿石等货物。

    仅就感情而言,这简直就是在发战争横财。

    对此,集团内部是怨声载道。

    不管怎样,梁夏帝国是盟主,能在奥国与西兰国打欠条,最后要不要偿还,那还未必说得准。可是对于其他成员国来说,拿出来的全都是真金白银,甚至得从奥国与西兰国的银行借贷。

    所幸的是,在去年年底,奥国的立法机构通过一项临时法案,准许奥国当局为达到标准的进出口企业提供补贴,让进出口企业按照东方集团的战时价格标准,向盟国出口有明确用途的战争物资。

    随着该法案在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集团内部矛盾才有所缓解。

    关键就是,在东方集团内部,奥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而且主要也就是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一直以来,奥国都是东方集团最大的,全球第二的铁矿石出口国。

    虽然在铁矿石出口方面,排名第三的高巨王国,以及排名第四的东骆沙都是东方集团成员国,但是两国出口的铁矿石加起来,都没有奥国的多。由奥国出口的铁矿石,占到东方集团内部贸易总量的六成。

    不说其他国家,连梁夏帝国都一直在从奥国进口铁矿石。

    此外,集团内的几个主要工业国都在从奥国进口铁矿石,狭夷皇国这种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更加是主要依靠进口。

    在铁矿石之外,奥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铝土矿出口国,而且有70%是出售给东方集团的成员国。

    除了矿产,奥国与西兰国还是东方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畜牧产品出口国。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各种肉类的出口国。

    在大战爆发前,奥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肉类出口国,而且主要出口对象就是梁夏帝国等东方集团的成员国。按照非官方统计,在大战爆发的前一年,奥国就出口了2500万吨畜牧产品,其中大约有1500万吨出口到梁夏帝国。虽然西兰国的出口量要少一些,但是也超过500万吨。

    不说别的,奥国与西兰国出口的肉类,一直都是东方集团其他成员国最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战争时期,东方集团对奥国与西兰国的肉制品的依赖程度是有增无减。

    道理也很简单,战争时期得首先保证工业生产,还需要扩大军队规模,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必然会减少,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力降低。即便通过战时管制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消耗量,不过就总体而言,依然需要通过进口弥补减少的产量,以确保本**民的日常生活有足够保障。

    以蛋白质为主的营养摄入量,本身就是保证战争实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用通俗的话说,吃得饱与吃得好,才有战斗力!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后,梁夏帝国从奥国与西兰国进口得最多的,也就是以牛肉为主的畜牧产品。仅在新历150年后4个月,梁夏帝国就从奥国进口了650万吨牛肉,只是活牛就超过了1000万头,此外还从西兰国进口250万吨牛肉,进口量同比增长三分之一,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些进口牛肉,超过一半被军队征用,很多在奥国就制作成牛肉罐头。

    不出所料,新历151年的进口量还会增涨三分之一。

    由此,也不难看出,为什么众多成员国对奥国不肯参战深感不满。

    只要奥国一天没有正式参战,东方集团的成员国就得花钱从奥国进口资源。在奥国参战之后,则是按照集团内部的战时机制进行分配,像狭夷皇国、高巨王国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成员国,基本上都能够无常获得奥国的矿产资源。真要说的话,最多也就是拿本国的工业产品进行交换。

    关键还有,是在集团战时分配体制内进行交换。

    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拿来交易,而是放在集团内部的总盘子里,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结算。

    如此一来,就有非常巨大的操作空间。

    拿梁夏帝国从奥国进口牛肉来说,如果按战时标准结算,帝国在战时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可以等到大战结束再来算总账,而且拿驻军费用、作战支出等进行抵扣,实际支付款项肯定是少之又少。

    至于其他国家,哪怕没有梁夏帝国这样的特权,也肯定能够占到不少便宜。

    当然,对奥国与西兰国置身事外最不满的,其实是狭夷皇国与东骆沙。

    大家一样是战败国,为什么奥国与西兰国能够享受特殊待遇,而狭夷皇国与东骆沙就不能呢?

    不要忘了,战败国身份,让狭夷皇国与东骆沙在东方集团内部始终是三等国家,哪怕狭夷皇国的工业化程度仅次于梁夏帝国,哪怕东骆沙的军事实力仅次于梁夏帝国,也没办法跟高巨王国这样的战胜国平起平坐。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帝国当局一直在积极推动奥国与西兰国参战。

    只是,问题也就在这里。

    为了确保老移民的核心利益不受侵犯,在战后的政治体系中,奥国与西兰国施行的依然是三权分立制。

    具体而言,行政管辖权由直选产生的总理掌握,战后十几任总理均来自新移民。立法权由间接选举的议会掌握,而且按战后出台的选举法,老移民至少都能够在相当于元老院的议政院获得多数席位,从而拥有否决法案的权力。至于掌握最高司法权的**院,准确说是**院的九名**官,在名义上由帝国皇帝,也就是奥国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任命,实际委托给帝国内阁首辅。因为**官为终生制,而且必须由奥国公民出任,所以帝国的任命权也只有象征意义。

    从这一套体系就能看出,要想推翻现行的法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过不了议政院那关,就没法废除已有法律。

    毫无疑问,在参战的问题上,老移民肯定不会轻易答应。

    当然,不是说帝国当局对此就束手无策了。

    在大战爆发后,周涌涛就签署了一份针对奥国的首辅令,让驻奥军事力量的规模恢复到正常水准。

    此后,在去年年底,周涌涛又以首辅令的方式,要求在半年内把驻奥军队的兵力扩充到战时标准。

    由此,帝国派驻奥国的军事力量,由大战爆发前的15万剧增到45万,而且最终会增加到75万。严格说,还有继续增兵的空间。只要奥洲受到了军事威胁,就能够按共同防御的标准,继续向奥洲增兵。

    显然,加强军事部署就是在向老移民施压。

    关键就是,驻军费用由奥国承担,而在保持非战状态下,奥国的财政开支根本养不起这么多驻军。

    此外,也是在预防局势失控。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当局最担心的问题。

    不管怎样,奥洲有差不多2000万老移民,准确说是西方族裔的移民,而东方族裔总共也有2000万出头。

    可见,人口数量相差并不大。

    关键还有,在老移民当中一直有反帝国的政治势力,而且获得了大量冥顽不灵的老移民支持。

    这些政治势力背后,其实就是纽兰共和国。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有机会,纽兰当局肯定会策动奥洲的老移民起来闹事,给梁夏帝国制造麻烦。

    至于会有多少人因此而丧生,显然不是纽兰当局关心的问题。

    由此可见,帝国向奥洲增兵,也是在防止发生动乱。

    至于奥国的国防军,哪怕骨干官兵大部分是新移民,也未必能够依靠,关键是战斗力太差劲。

    真打起来,奥国的国防军最多能维护国内秩序。

    对外作战,还是得依靠帝**队。

    关键,其实是帝国海军。

    不说别的,部署在奥国的45万帝国官兵当中,有25万属于海军与陆战队,此外还有大约15万属于空军。

    此外,这些官兵不是全都部署在奥国。

    就拿海军来说,只有大约10万官兵驻扎奥国,另外有大约5万官兵分布在西南东望洋上百个岛屿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要在西南东望洋采取行动,就只能动用帝国海军。

    关键还有,如果纽兰当局还没有死心,想搞点事情出来,以便在秘密谈判中多捞到一些好处,那么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西南东望洋采取行动。能够攻占多少岛屿是小事,关键是鼓动奥国与西兰国的老移民闹事,给东方集团制造麻烦,再借此提高要价,逼迫梁夏帝国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果真如此,帝国海军必然会做出相应调整。

    最可能的,就是派几支舰队过去,加强在西南东望洋的军事部署,不给纽兰海军挑事的机会。

    要搞不好,还真有可能在西南东望洋跟纽兰海军干一仗。

    在丁镇南想这些事情的时候,白华伟也打完了电话。




第281章 肺腑之言
    丁镇南确实没猜错,只是还不够全面。

    按白华伟打听到的消息,帝国海军司令部会在近期对两大舰队的兵力做出调整,重点就是加强在西南东望洋的存在。
1...415416417418419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