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回校长。”何炯从随身的文件夹中拿出一份报告,“这是属下这几天准备的毒蛇行动二号计划,属下准备再派几个人去关外。”
王华接过来看了看:“这件事你抓紧安排。清查军队的事现在怎么样了?”
“回校长。”何炯答道,“属下正在秘密排查,咱们总务二处内部已经清查完毕,但是蒋长官和韩长官那里进展的不太顺利。他们对咱们的清查很反感,不过属下已经列了一个大概的名单。”
“这件事不要过分张扬。”王华吩咐道,“你弄出来的那个名单也要保密,这事弄大了对谁也不好,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是,校长,属下明白。”
王华和张国栋、陆天翔商量过,几方面都不想把这件事搞成整风一样的运动,那样的话对整个榆林湾的人心和军心都是一个打击。
“还有。”王华又说道,“关于重建联络网的事,你要亲自去负责,以前所有联络网的人员一个不留,全部召回榆林湾,一定要另选人员,另选地址。”
“是,属下亲自去做。”
王华深深的吐了口气:“何主任,谢田有消息吗?”(未完待续。)
大明日月 第二百三十章 面圣
“回校长。”何炯答道,“目前正在追查。谢田自从在天津失踪以后,咱们总务二处就再也没找到他,属下怀疑他是不是去了辽东鞑子那边。”
“不管他在哪。”王华冷冷说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蒋北铭和韩万涛要去北京了,出发之前,蒋北铭和姚韩氏举行了婚礼。这个婚礼比许朗和柳冠南的还要热闹,因为王承恩和王可宗、谢揆等人都参加了,蒋北铭现在也算是崇祯皇帝眼中的红人了。
蒋北铭和韩万涛走后,榆林湾调整了整个的工作。在得到了王可宗的认可之后,榆林湾的触角伸到了整个的琼州府。林兆龙和曾广贤负责在整个海南岛开始新一轮的征兵,争取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将榆林军扩编为一万人;许朗和马骥骐、林超等人开始在各个州县开设学堂,培训各种人才;沈大兴会同宋应星加紧研制蒸汽机、米尼弹和开花弹。谁也不知道皇太极那边会不会也在研制什么新式的武器,所以榆林湾必须要加快速度。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在和皇太极赛跑了,而是双方都在和科技赛跑,等下一次再开战的时候,说不定就是新一轮科技的较量了。
蒋北铭和韩万涛跟着王承恩走了一个月才到了北京。
午门外,两个人身穿崭新的大明官服在等着崇祯皇帝的召见,一个总管太监正在不耐其烦的教着两个人面圣的各项事宜。
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从紫禁城跑了出来:“圣上有旨,宣海南卫游击将军蒋北铭、千户韩万涛觐见。”
“臣领旨。”
蒋北铭和韩万涛整了整衣服,跟着小太监进了紫禁城。
一进金銮殿,两个人都顿了一下。虽然两个人都来自四百年后,上辈子在电视上也见过群臣上朝是什么样子,但第一次亲眼看到,两个人还是觉得天子之威的确不同凡响。
“蒋北铭、韩万涛觐见。”王承恩站在崇祯的身旁喊道。
两个人赶紧急走几步,双膝跪下:“臣蒋北铭、臣韩万涛觐见吾皇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崇祯上下左右的看着两个人,“果然是勇冠三军之将,我大明的栋梁之臣。”
“多谢万岁夸奖。”两个人齐声回道。
“两位爱卿果真是崖山之后,先宋遗民?”崇祯问道。
蒋北铭上前一步答道:“启禀万岁,臣等确为先宋遗民。臣等先人自崖山之后,远走海外数百年。臣于四年前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至崖州榆林湾。幸亏崖州的大明百姓对臣等照顾有加,臣等便在榆林湾内安家落户,迄今已有四年。”
“我大明百姓仁义有加,对你等自然是加以善待。”崇祯点了点头,“登莱巡抚陈应元上奏,此次奇袭盛京,你们出力颇多,也难得你们对大明忠心一片。”
“启禀万岁。”蒋北铭奏道,“我等先人,崖山一战,饱尝亡国灭种之苦。我等虽身在海外,却心向华夏。天佑华夏,天佑大明,太祖皇帝英明神武,我华夏重建天日,此乃我等之幸事。如今逆金作乱,我等既为华夏子孙,焉有袖手旁观之理?些许小力,不值万岁和诸位大人的如何盛赞。”
“好,说的不错。”崇祯满意的看了看蒋北铭,又转向各个大臣,“诸位爱卿,假若我大明人人如此,都有一片忠君报国之心,何愁鞑子不灭。”
台阶下的大臣们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接话。宣府镇和大同镇此次的惨败,让这些大臣们都不敢多说什么,谁也不知道哪一句话就会惹怒皇上,丢官罢职。
温体仁走出了人群:“两位将军过谦了,两位立下如此大功,忠心可嘉。只是不知两位何以凭三千军伍重创鞑子,还颇有斩获?”
“无他。”韩万涛回道,“将士用命而已。”
“回这位大人。”蒋北铭并不认识温体仁,拱手答道,“鞑子的确骁勇,但鞑子也是人。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要我大明将士齐心协力,勤加苦练,敢战,能战,又何愁区区几万鞑子。”
“蒋游击。”人群中又站出一人,“你这么说的意思是说我大明将士都不堪重用吗?”
“非也。”蒋北铭对着这个官员摇了摇手,又转身向崇祯说道,“启禀万岁,臣实话实说。我大明将士英勇有余,善战不足,而且大明军伍弊端太多,令出多门。如要我大明军队成为一支百胜之兵,臣以为需要大力整顿。”
蒋北铭此话一出,金銮殿上立即响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崇祯皇帝抬头看了看王承恩,王承恩会意的点了点头。
“诸位大人。”王承恩上前说道,“今日朝会就到这里,诸位大人有什么奏章可转交司礼监。蒋将军、韩千户,万岁爷赐宴养心殿,退朝。”
“臣谢主隆恩。”在大臣们羡慕的眼光下,蒋北铭和韩万涛双双跪倒在地。
在来北京之前,蒋北铭和韩万涛同陆天翔和许朗等人做过一次长谈。陆天翔从史料的记载上,许朗和柳冠南从崇祯的年龄上对崇祯的性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众人最后统一了认识,虽说崇祯的性格有些反复无常,但是如今崇祯只有23岁,从心理年龄上来说,还属于一个充满了梦想的阶段。
尤其是像崇祯这样的身份和面对的这样的环境,他很难会在大臣中间找到什么心理依靠,可能现在的崇祯除了王承恩谁也不会相信。所以陆天翔给蒋北铭的建议就是,要多从鼓励方面入手,要给崇祯构筑一个宏伟的蓝图,激发起他年轻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崇祯的信任,也只有得到了信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北京可不比榆林湾,这里面各种各样的势力和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北京现在又只有蒋北铭和韩万涛两个人,更不比榆林湾,有了困难就可以召开穿越大会。
所以,最后陆天翔代表整个穿越集团给蒋北铭和韩万涛的指令就是,首先要取得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再去平衡各种关系,打通各方面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如何去改造现在的明朝军队。
养心殿内,一道一道的佳肴从崇祯的面前端过,又被端了下去,摆在崇祯面前的只有几样菜品。
蒋北铭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案上一口膳,民间千家食。”
“两位爱卿。”崇祯瞅着眼前的菜肴却一口没动,“此次辽东大捷,你们榆林湾出力颇多。朕听闻你们那里有什么火器比红夷人的还要好,此事是否属实?”
“回万岁。”蒋北铭答道,“此事属实。臣之先祖,流落海外之时,曾数次反思当年灭国之苦。故此潜心研制火器,臣等这次协助陈大人取得辽东大捷也是凭借了火器之利。”
“我大明神机营装备的火器也是甚多,却为何就挡不住鞑子呢?”崇祯又问道。
蒋北铭听陆天翔说起过,据史料记载,这个时代由孙承宗编炼的神机营车营,全营官兵6600多人,但鸟铳只装备了256支,三眼铳有1700多支。这主要是因为北方地区天气严寒、风沙大不适合使用鸟铳,因此大量装备三眼铳。但是明朝的三眼铳射程太近,只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上才有威力,而且填装太过缓慢,实战的时候是挡不住满清的弓箭的。
见崇祯这么问,蒋北铭回道:“万岁,神机营虽然火器众多,但在实战中射程不够,而且射速缓慢,所以效果是不如鞑子的弓箭的。”
“是吗?”崇祯低沉不语。
“万岁。”韩万涛想了一想,决定先给崇祯泼点冷水,“大明将士虽然勇武有余,只是号令不一。战场之上凭的是齐心协力,不是靠个人的勇敢,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将令的话,那么就算有再好的武器,再勇猛的士兵,恐也难取胜。”
韩万涛说完这话,崇祯身边的王承恩先变了颜色,心里暗暗埋怨道:“面圣之前,咱家早就交代过了,不能忤逆了圣上的意思,这两个人现在怎么如此说话。”
崇祯的脸色果真不怎么好看了:“韩爱卿,我大明将士真的一无是处吗?”
蒋北铭离座单膝跪下:“启禀万岁,臣等一心为万岁着想,一心为大明江山着想,有惹怒万岁的地方还望万岁开恩。但韩千户所言不错,当年戚少保江浙平倭之时,也因为卫所之兵不堪重用,故此才在矿工中选拔三千将士编练戚家军。万岁英明神武,堪比尧舜,难道万岁不想有一支劲旅北据鞑子,内平流寇,创万事基业吗?”
蒋北铭说完,心下也在暗暗发虚,自己和韩万涛的这几句话究竟会鼓励崇祯还是刺激崇祯。
崇祯的脸色渐渐的平复了:“两位爱卿,朕希望你们有话直说,不要和那些大臣一样,都来骗朕。”
“启禀万岁。”蒋北铭狠了狠心,把想好的话说出来,“我大明现今外有鞑子,内有流寇;西南海上还有红夷人作乱;朝鲜如今也是首鼠两端。要想灭鞑子,平流寇,安定我大明天下,则必要有一支善战之兵。但若要训练出这么一支劲旅,需要的是银子,是大明朝廷上下一心的努力。”
“万岁。”韩万涛也跪下说道,“臣等在海外之时,已知天下之大,远非我中原可比。如今那红夷人凭借船坚炮利正在开疆拓土,而我大明远不如矣。”
“韩千户。”王承恩先怒了,“你这么说是何意?我天朝上国还不如那蛮夷番邦吗?”
“王公公息怒。”蒋北铭站起身从衣服里掏出了一块画布让两个小太监展开,“万岁请看,这是天下大势。”
画布上画的是一副世界地图,蒋北铭指着地图开始介绍起来:“万岁请看,此图中间黄色的地方便是我天朝所在,西边这一块是红夷人所居之所,关外的鞑子在这个位置上。”
蒋北铭又把手指伸向了美洲、非洲和澳洲:“这几处地方地势平坦,出产富饶,目前尚未有人。这是我大明的天赐良机,我大明开疆拓土,就在这几处。”(未完待续。)
大明日月 第二百三十一章 温体仁
崇祯和王承恩已经看傻了眼:“这,这就是朕的天下吗?”
“不错,万岁。”蒋北铭指着地图,“这就是我大明开疆拓土之地。”
这顿饭吃了很长时间,一张世界地图刺激了崇祯的雄心壮志。蒋北铭不失时机的给崇祯灌输了一些现代的地理知识和将来历史的走向。
从紫禁城出来,王承恩叫住了两人。
“蒋将军,韩千户。”王承恩拱手问道,“那张图真的是你们从海外带来的吗?天下有如此之大?”
“王公公请放宽心。”蒋北铭笑道,“此图千真万确,乃是我等先祖在海外几百年绘制而成。我等今日和万岁爷所奏之话句句属实。”
“唉。”王承恩叹了口气,“咱家并不是怀疑二位的忠心,只是咱们这位万岁爷今日让你们说动了。可是二位有所不知,要真如二位所言,编练一支劲旅,银子,难啊。”
蒋北铭和韩万涛很明白王承恩的意思,大明朝后期经济畸形发展,但是朝廷却一直把税负压在了农业上面,搞得农民苦不堪言。而工业税和商业税却一直收不上来,所以明朝年年加税年年缺银子。
“王公公也不要过于担心。”蒋北铭说道,“我等既然和万岁说了要编练军伍,银子的问题应该会有办法解决的。”
“多谢二位。”王承恩向两个人拱拱手,“但愿如此。”
蒋北铭和韩万涛回到了在北京的住处,目前两个人暂时住在驿站里面。
“北铭。”韩万涛见屋内没人了,于是问道,“你觉得咱们今天那些话多崇祯有用没用?”
“应该有点用吧。”蒋北铭答道,“毕竟才23岁,爱做梦的年龄。”
“唉,要是陆老能来就好了。”韩万涛掏出烟自己点上,“或者许朗来也行,我总觉得咱们两个玩政治玩不了。”
“这也是没办法。”蒋北铭伸手从韩万涛那里也要过了一支烟,“咱们俩是奉旨进京,他们没有圣旨,来了也没用。不过应该快了,我觉得崇祯应该会同意咱们调一个教导队来,等过几天找机会提一提这个事。”
“那咱们下一步干什么?”韩万涛问道。
“光把崇祯说服了没用。”蒋北铭伸手掏出一个小本子,“陆老说了,现在大明的官员势力很大,有时候崇祯也不得不屈从于他们,所以咱们还得打通他们的关系。”
“大明朝这么多的官,谁有用谁没用?”
“都在这上面写着呢。”蒋北铭指了指手中的本子,“第一个就是温体仁。周延儒已经被罢官回家了,这个温体仁还能干到崇祯十年,起码还有三四年的功夫,够咱们用的。”
“对了。”韩万涛又问道,“崇祯把咱们叫来怎么也没封个什么官,难道咱们两个就这么在北京干靠着?”
“呵呵,万涛,这么急着想当官了?”蒋北铭笑道,“没那么快。崇祯现在也在考虑咱们俩的安排,我估计崇祯不但会考虑到咱们俩,他肯定还会放心不下咱们的榆林湾。”
“为什么,榆林湾有什么不放心的?”
“万涛。”蒋北铭放下了本子,“你今天没感觉到吗,崇祯虽然年轻气盛,但的确是性格多变,喜怒无常。榆林湾三千军队就可以远赴万里,奇袭盛京,你觉得他会放心吗。崇祯现在想的是榆林湾能为我所用,但是一旦榆林湾威胁到了他自己的利益,他是不会有任何情面的,所以咱们自己也必须万分小心。”
“怎么这么复杂。”韩万涛坐下,“政治真他妈黑。”
“哪朝哪代的政治不黑?”蒋北铭笑道,“咱们今天对崇祯说的那些话就冒了很大的风险,说不好哪句话就会惹恼了这位万岁爷。所以咱们得抓紧时间打通温体仁这个渠道,希望朝廷上也能有人替咱们说话。”
“反正我是想不明白这些事。”韩万涛跳上床,“我先睡一会,吃饭的时候叫我,这顿饭吃的太累了。”
“万涛,皇帝请客,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你居然没吃饱?”
蒋北铭刚刚说完,门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蒋北铭走过去打开房门,门外站着一个家人打扮的年轻人。
“请问两位大人可是崖州的蒋游击和韩千户?”
“不错,正是我们。”蒋北铭答道,“阁下是哪位?”
“在下是温阁老的家人。”那个年轻人递过来一个帖子,“温阁老请二位今晚去府上赴宴。”
“是吗?”蒋北铭接过帖子看了看又问道,“除了我们,还有何人赴宴?”
“并无旁人。”家人毕恭毕敬的说道,“温阁老设下的是家宴,粗茶淡饭,还望两位大人赏光。”
“劳烦阁下转告温阁老。”蒋北铭回道,“我们按时拜访。”
那个家人走了,蒋北铭关上屋门,韩万涛在身后问道:“温阁老是不是就是温体仁,他请咱们干嘛?”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蒋北铭扬了扬手中的帖子,“万涛,看来咱们榆林湾现在是出了名了,温体仁动作够快的。”
“那咱们怎么办?”韩万涛问道,“咱们去了该说什么?”
“去了见机行事吧。”蒋北铭答道,“先听听温体仁是什么意思。”
掌灯时分,蒋北铭和韩万涛在温府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温体仁的家中。
温体仁正端坐在太师椅上等着两个人的到来。
“下官参见温阁老。”两人一起撩衣跪下。蒋北铭和韩万涛心里很憋屈,自从到了北京城,见人矮三分,看见谁都得下跪。
“免礼,快快请起。”温体仁满面笑容的上前扶起二人,一手拉了一个,“真是我大明忠勇之士,国之栋梁。”
温体仁的家宴不如崇祯的饭菜丰盛,但是却精致得很。丫鬟仆人轮流着端上了各色菜肴,虽然人来人往,却无一点声响。蒋北铭和韩万涛心里都暗暗叹道:“真正大富大贵人家。”
温体仁看着蒋北铭和韩万涛端起了酒杯:“两位将军,老夫先敬两位一杯。”
“多谢温阁老。”蒋北铭二人端起酒来一饮而尽,旁边的丫鬟过来又填满了酒杯。
“二位。”温体仁笑道,“老夫的家宴不比万岁爷,二位吃的可顺口?”
“我哪知道顺口不顺口。”韩万涛在心里骂道,“我他妈一口还没吃呢。”
蒋北铭听出了温体仁的意思,回道:“万岁爷的赐宴有万岁爷的味道,温阁老的家宴有温阁老的味道,只要能吃饱肚子便是好菜。”
“呵呵,蒋将军说得好。”温体仁笑道,“老夫再敬二位一杯。”
三个人闷头喝了好几杯,却始终没谈什么实质问题,蒋北铭决定先开口试一试温体仁的口风。
“温阁老。”蒋北铭端起了酒杯,“我等深得阁老厚爱,我等借花献佛,敬阁老一杯。”
“蒋将军请,韩千户请。”温体仁微笑着喝了这杯酒。
蒋北铭放下酒杯问道:“万岁此次招我等进京不知有何安排,我等乡野粗人,还望阁老能指点一二。”
“这个嘛。”温体仁笑道,“万岁爷有万岁爷的打算,老夫也不知。”
“这个老狐狸,滴水不漏。”蒋北铭在心里暗暗骂道。
这顿饭吃了没一个时辰就结束了,直到回到了驿站,韩万涛还是没想明白为什么去吃这顿饭。
“北铭,你和我说说,温体仁到底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蒋北铭在椅子上坐下,“据陆老说,温体仁这个人虽然比较平庸,任职期内也没什么建树,但他很不喜欢结党。我估计他今天请咱们两个就是不想让别的人抢了先,毕竟他现在是内阁首辅。他觉得咱们都是从小地方来的,他能在家里宴请咱们是给了咱们很大的面子,咱们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的。这样别的人再对咱们怎么施恩,咱们也会先想想他温阁老。”
“这些人的脑子都怎么长的。”韩万涛骂道,“怎么这么多弯弯绕。”
“不过温体仁再聪明也没想明白一件事。”蒋北铭笑道,“他也不可能想明白,咱们对现在大明朝局势的判断可比他温体仁强多了,400年的优势不是白给的。”
蒋北铭和韩万涛又在驿站里住了几天,这几天崇祯并没有见他们,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来找过他们,这让两个人都有些搞不明白,难道这个万岁爷三分钟的热度过了,就这么把他们忘了?
这天早上,蒋北铭和韩万涛吃过早饭,百无聊赖的在屋子里互相刁侃,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
一个店铺伙计模样的人站在门外:“蒋大人,韩大人,我家主人今天中午设宴宴请两位大人。”
“你家主人是哪位?”蒋北铭问道。
伙计递上了帖子:“我家主人的意思都在上面写着。”
蒋北铭接过帖子打开看了一眼:“请转告你家主人,我们按时赴约。”
“谁又请咱们吃饭?去哪吃饭?”韩万涛问道。
蒋北铭迅速扫了一眼屋外,然后将房门关上,从帖子里取出了一个一元硬币扔给韩万涛:“总务二处来人了,咱们中午去见见他们。”
皇城外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间新开张的酒楼顾客盈门,伙计们正在不断的穿梭着招呼着客人。
“两位客官,里面请。”店伙计把蒋北铭和韩万涛让进了大堂里。
蒋北铭径直走到了柜台前:“伙计,你这里可有南方菜?”
柜台里的掌柜看了蒋北铭一眼,反问道:“不知客官想吃什么南方菜?”
“我们只吃鱼,琼州府的海鱼。”
掌柜的伸头瞅了瞅蒋北铭的身后:“两位客官,里面请,咱们的海鱼里面有。”
蒋北铭和韩万涛跟着掌柜的来到了酒楼后厨的一间屋子里,葛涛一身华丽的打扮正站在屋子里等着两个人。
掌柜的带上门走出了屋子,葛涛抱拳拱手,低低说道:“属下见过两位长官。”
蒋北铭点了点头:“这就是你们的点?”
“是。”葛涛答道,“这间酒楼就是我们总务二处新的联络点,长官以后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来这里,刚才的那个掌柜也是咱们的人。”
“把这个尽快送回去。”蒋北铭从怀中掏出一个密封的小竹筒。
“是,属下遵命。”葛涛接过竹筒揣了起来。
“家里有什么指示吗?”韩万涛又问道。
“目前还没有。”葛涛答道,“不过我们给两位长官找了一个住处,独门独院,很安全。下人里面也有咱们自己人,请两位长官能尽快搬过去,驿站里面不是太安全。”(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