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贡布是哪?”在座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贡布。
“贡布是后世柬埔寨的一个小城市。”古云鲲介绍道,“那里盛产花椒。”
“对,就是花椒。”张国栋接着说道,“家里原先给李福强和徐田彬的指示是把普利安哥建设成一个类似榆林湾的地方,最好让它成为一个东南亚的商贸中心,可普利安哥并没有什么特产。西洋人对香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且利润也很高,所以李福强想去贡布种点花椒。”
“我看咱们干脆改农业生产队得了。”冷天冰笑道,“周磊种烟草,李福强种花椒。”
“哈哈哈哈。”众人都被冷天冰的话逗笑了,张国栋摆了摆手,“先别笑了,李福强的这个计划刚刚收到,如果你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报到委员会去,让委员会做决定吧。”
“我有个建议。”许朗说道,“现在家里没太有精力去考虑越南的事,而越南只有李福强和徐田彬几个人,范秋明也去了大同,我觉得这样不太合适。看看家里面能不能再抽调几个人去越南,和原先一样,也弄个三人决策小组。这样话他们要有什么事也能自己拿主意,不用一遍遍的请示。”
“我看可以。”夏天阳说道,“现在这样的确效率太慢,我回去和委员会商量一下。张主席,你们军委会也商量一下,咱们最好能再派四五个人过去。”
“行,我们斟酌一下。”张国栋把文件收起来,“是我打岔了,咱们还是回到延安计划来吧。”
大明日月 第三百零一章 教育制度改革
经过了商讨,最终军委会基本同意了总参的这份延安计划。
由林兆龙和许朗带领2个骑兵营,一个炮兵连和三个步兵营组成的独立一团,护送由古云鲲任队长的100多人的打井队走海路去山东,然后再从山东去延安。
同时,冷天冰和横路敬二继续研究日本计划,军委会希望最晚能在六月份和郑芝龙、西洋人把这个计划敲定。
夏天阳开完了这个会之后,马上召开了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这次的会议是高规格的,所有的9个委员和在家的联合总会的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因为陆天翔和何云联名向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请,希望能在榆林湾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榆林湾的人口现在已经六万,万州租借地也接近两万,两边的孩子加起来快好几千人,但是却只有榆林湾学堂和万州书院两所学校。这导致了大批的孩子无法按照《义务教育法》接受教育,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孩子。现在榆林湾和万州租借地里的童工、丫鬟比比皆是,陆天翔夫妇对这个情况一直都很关注,所以提交了这份申请。
陆天翔夫妇在起草这份申请前特意去问了程依依目前榆林湾的财务状况,因为老两口都知道,如果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榆林湾现在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多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陆天翔在申请里建议,可以由榆林湾出一部分补助,允许私人兴办学校。
“陆老,何校长。”夏天阳毕恭毕敬的说道,“您看是不是您两位先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份草案的构想,因为联合总会里有几位认字不多。”
“可以。”陆天翔冲着众人点点头,“我先把现在的情况说一下。我们去巡捕房查过人口登记,目前榆林湾里七到十六岁的孩子一共四千三百多人,万州那边一千六百多人,加起来将近六千人,而且现在还有增长的趋势。而榆林湾学堂容纳极限不超过六百,万州书院更少,最多两百。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孩子是无法享受到教育机会的。”
“况且。”何云接着说道,“万州书院的主要目标也不是针对基层教育,他们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学术探讨,真正能适合孩子教育的只有我们榆林湾学堂。我们也找程依依核算过,如果榆林湾学堂扩大规模,让所有的六千孩子都来免费上学,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教师的工资就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榆林湾的财政是负担不起的。”
“是的。”陆天翔对老伴笑了笑,“所以我们这份草案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建议进行分级教育,设立初小、高小、初级、高级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三年。榆林湾学堂负责高小和初级教育,招收10到16岁的孩子,万州书院负责高级教育,招考16岁以上初级毕业生。”
“那第一个阶段的初小怎么办?”孙大雷忍不住问道。
“孙委员先不要着急。”何云笑道,“这就是我们草案的第二个部分。我们想把初小的三年教育全部下放给个人,社会力量办学。每个人都可以向教育局申请办学资格,由教育局统一审查。获得办学资格的可以由财政补贴一部分费用,也可以收取一定的学费,这样既可以扩大教育范围,也可以拉动一下榆林湾的经济,解决一点就业问题。”
“可是何校长,教书先生的问题怎么解决?”夏天阳问道,“咱们学堂本来就缺先生,上哪去找那么多的先生?”
“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过。”陆天翔回答道,“初小这三年的教育主要就是教授孩子认字,简单的数算和诗词,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原先咱们海外故国不是有民办教师吗,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形式,只要是高小毕业的,经过一定的考核,都可以开学堂,当先生。”
“草案中的第三部分也做了一个设想。”何云又说道,“万州书院负责高级阶段的教育,我们建议在万州书院设立师范专业,培养先生。而且把现在榆林湾学堂培训技师的工作也转到万州书院去,榆林湾学堂只负责文化教育。”
陆天翔和何云介绍完这个改革草案,宋应星站起来对两个人深鞠一躬:“两位老人家真是功德无量,常言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下先替我大明的百姓谢过两位老人家。”
“长耿先生言重了。”陆天翔还礼道,“这个方案还要有赖长耿先生的支持。”
“陆老爷,何老太太。”叶孙全还叫着以前的称呼,“不知道去万州书院读那个什么师,师什么专业,就是读完能当先生的。”
“师范专业。”何云笑道。
“对,师范专业。”叶孙全不好意思的笑道,“不知读师范专业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只要在榆林湾学堂毕业的就能去读?”
叶立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再有一年就从榆林湾学堂毕业了。叶孙全问过他的打算,叶立虽然学业优异,但对考科举毫无兴趣,还想继续跟着陆天翔和林超读书。所以叶孙全一听何云说还能去万州书院继续读书就来了兴趣。
“这个是需要考试的。”陆天翔知道叶孙全这么问肯定是为了三儿子的事,“我们会和马院长商量一下,确定一个招生的名额,针对整个琼州府招考。不过老叶你也不用担心,叶立的成绩应该是没问题的。”
“谢谢陆老爷。”叶孙全放心了。
“学生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陆老先生。”马骐骥又站起来说道。
“马院长请讲。”
“学生也在榆林湾学堂和万州书院中讲授过一些课程。”马骐骥问道,“榆林湾学堂中教授的东西的确神奇,可似乎对科举并无太大帮助。学生也曾听过一些人的抱怨,说在学堂中读了几年书却连个秀才也考不上。”
“马院长所言甚是。”陆天翔答道,“学堂中教授的东西的确与科举无关,不知马院长有何良策?”
陆天翔和何云也关注过这个问题,现在怎么说也是在大明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为了科举,科举为了功名,这种思想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明朝人的思维。榆林湾学堂也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孩子因为觉得不能考科举而退学的现象,陆天翔和何云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来解决。
“学生也无良策。”马骐骥想了想,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心里想的是干脆把那些什么物理、化学全都停掉,只讲授四书五经。如果将来自己能教几个举人甚至进士出来,那自己这一辈也没算白活。可马骐骥也知道,在榆林湾和万州,这个办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学生倒是有一个建议。”林超说道,“不知当讲与否?”
“林公子请讲。”夏天阳觉得林超的想法应该比马骐骥要更靠谱一些。
“方才马院长说了科举的问题。”林超说道,“但马院长也一定知道科举之艰难。隋唐两朝,我琼州府无一人登科。本朝三百年,整个琼州府举人五百,进士不过几十,而且基本都出自琼山县。崖州和万州更是少得可怜。学生苦读十年寒窗,也不过侥幸考中秀才。长耿先生博学多才,也只是举人。”
“不知林相公这么说是何意思?”马骐骥问道,“科举历来如此。”
“对,马院长说的不错,科举历来如此。”林超自来榆林湾这几年,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然马院长知道科举的艰难,又何必非要教导学生耗费十几年的光阴去走这条不归路。况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人,放下书本便一无是处。”
在座的穿越者都有些惊讶,这些话居然从一个明朝人嘴里说出来,而且还是一个秀才。
“科举的弊端,在下也深有体会。”宋应星很赞同林超的意见,“只是林相公方才说有一个建议,不知林相公有何高见?”
“回长耿先生。”林超对着宋应星施了一礼,“我们自己开科取士如何?”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马骐骥有点哆嗦的指着林超:“如此大逆不道之话,你如何说得出来。”
“马院长不要误会学生的意思。”林超解释道,“醉心科举,博得功名不过是为了光宗耀祖,人前显贵。可大多数人却不能如愿以偿,以至于灰心丧志,甚至自暴自弃。学生来榆林湾也有几年了,从榆林湾学堂和万州书院毕业的那些学子现在基本都在为各个部门工作,但学生以为这些人当中也是良莠不齐,水平差别很大。所以学生觉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考试的办法来招收,这样一来可以选拔一些真才实学的人,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有一些光耀门楣的资本。”
夏天阳的心里泛起了波澜,林超的意思不就是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文官制度吗。
“一派胡言。”马骐骥又激动起来,“开科取士历来是朝廷极为重视的事情,无论是主考还是录取,都需由朝廷钦点。你有何资历,居然也想学朝廷。”
“马院长不要激动。”夏天阳看两个人又要吵起来,赶紧劝道,“我们今日先不谈此事,咱们还是商讨一下陆老和何校长的建议。”
“我原则上认可陆老和何校长的这份草案。”孙大雷也岔开了话题,“如今榆林湾和万州的人口越来越多,仅仅凭借咱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兼顾这么多孩子的。所以依靠个人来办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只是要如何监管,如何审批,这个还需要陆老和何校长多多费心。”
“我们已经有初步的打算。”何云说道,“如果草案能够通过的话,教育局会拿出一个方案来。”
“至于马院长的担心,我们也有一个设想。”陆天翔又说道,“个人开办学堂,也可以只教授四书五经,为科举做准备,这个并无冲突,自由竞争。”
陆天翔知道,现在还无法消除科举对明朝人的吸引力,如果贸然取消四书五经可能会造成相当一批生源的流失。而且这些东西从根本上也是国学的精粹,就看要怎么教授了。
没有人再提出别的意见,教育制度改革这件事就基本定下来了。何云将组织教育局尽快将细则拿出来报请穿越大会和联合总会批准。穿越大会前不久刚刚通过一个议案,但凡牵扯到明朝人利益的问题,除了军事方面,均需报请联合总会审批,这也算侧面抬高了下议院的地位。
大明日月 第三百零二章 李大遥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快,榆林湾医院里因为换季增加了不少病号,每天的医院大厅都挤满了排队挂号的人。现在有病去医院已经成为了榆林湾的共识。
李爽的手下丁老三蹲坐在一群人的中间正等着看病。
“丁三爷。”人群中有人说道,“您老是跟着李大人最早来的榆林湾,应该有五六年了吧。”
“那是。”丁老三的嗓门震天响,“我当年刚来榆林湾的时候,这地方连个鬼影也看不见。我们第一次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全都是露天睡草席子。”
“丁三爷说笑了。”又有人笑道,“再没人也不能露天睡觉吧,难道连间房子也没有?”
“那可不。”丁老三一指说话那人,“你还别不信,当初那些榆林湾的老爷们也一样,都在海滩上睡觉。”
“啧啧,这才几年。看看现在,这些老爷们是真有本事啊。”
“全体立正。”几个人正在闲聊,医院门口突然传过来一声口令,安德里亚斯带着200多战俘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了医院门口。
安德里亚斯把一份名单递给了医院门口的一个值班大夫:“奉军委会命令,前来体检。”
“请你们先等一会。”医生接过了名单,“我去安排一下。”
“谢谢。”安德里亚斯敬了个军礼,转身命令道,“稍息,原地等候。”
“看看,看看。”丁老三指着安德里亚斯他们,“这些人真不容易。”
“那是。”有人附和道,“都是咱榆林湾的英雄,听说在鞑子那里吃了不少苦。”
200多士兵三三两两的站在了医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领着自己的媳妇急匆匆的从外面走进了医院大厅,他媳妇不停的咳嗽,看样子也是换季感冒了。
丁老三看到这个男人,站起身分开众人迎了上去:“吆,我当是谁呢,李大遥,好几年没见你了,放出来了?”
来人正是5年多以前因为出卖榆林湾而被穿越法庭判处5年监禁的第一个犯人李大遥,现在已经被释放了几个月,一直没离开榆林湾。
“丁三爷,莫要取笑。”李大遥低着头,“我今日是带着家人来看病的。”
“病了?什么病啊?”丁老三扯着大嗓门开始吆喝起来,“都来看看啊,这就是当年卖主求荣,陷害李爷,出卖榆林湾的李大遥。”
“他就是李大遥啊。”
“听说被关了5年,刚刚放出来。”
大厅里的人呼啦啦围上了一圈,有几个士兵也跟过来一起凑热闹。
李大遥的头垂的更低了:“丁三爷请让一让,我还要给捞佛看病。”
“别走啊。”丁老三一把揪住了李大遥,“看病急什么,咱俩这么多年没见不得好好聊聊啊。”
“丁三爷。”李大遥抬起了头,“你莫要欺人太甚。”
“我欺负你怎么了,我今天还就欺负你了。”丁老三推了李大遥一把,“当初你害死了7条人命,就蹲了5年大狱,便宜你个兔崽子了。榆林湾放过你,李爷放过你,我丁老三可不放过你。”
“丁老三。”李大遥的眼里也冒出了怒火,“我当年也是被逼的,再说这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也蹲了大狱,你总不能没完没了吧。”
“我还就没完没了了。”丁老三揪住李大遥的衣服领子,扬起手就要打。
“住手。”安德里亚斯从外面走进来,“这里是医院,你们这么吵闹做什么?”
“军爷,你不知道。”丁老三放下手想解释两句。
“都不准说了。”安德里亚斯打断了丁老三的话,“都好好等着看病,不准再吵闹。”
李大遥一句话也不说,牵着捞佛走向了挂号的地方。
“我呸。”丁老三冲着李大遥的背影狠狠的吐了口唾沫,“便宜你小子了。”
王华站在二楼欧阳正平的办公室里,透过窗口把下面发生的事看的清清楚楚。
“王校长,你怎么也不去管管。”欧阳正平问道。
“这种事管他干嘛,我等着鱼咬钩呢。”王华笑道。
“什么鱼咬钩?”欧阳正平没听明白。
“没什么。”王华转身坐下,“欧阳,你帮我开点药,我这几天嗓子疼,可能是换季的原因。”
几天后,夕阳西下。李大遥一个人坐在土墙外的一处小酒馆里喝着闷酒。
“劳驾,拼个桌。”一个西洋人操着生硬的汉语坐在了李大遥的对面。
“这位军爷,您想吃点什么?”伙计刚上来招呼,却一眼看见了这个西洋人胸前带的二等日月勋章,“军爷,您是从北边回来的吧?”
“是的,我们刚刚回来时间不长。”回来的206名战俘都被军委会授予了二等日月勋章。
“那军爷您可来对了。”店伙计说道,“我们老板吩咐过,你们都是咱榆林湾的英雄,你们吃饭免费,算我们请客。”
“这样不太好吧,你们也是为了挣银子。”西洋人笑道。
“您别管了,您能来我们小店是我们的荣幸。”店伙计转身下去准备酒菜去了。
李大遥抬头看了看这个西洋人,什么话也没说,端起酒杯自己喝了一杯。
西洋人左右看了看,突然问道:“你是叫李大遥是吧?”
李大遥抬起头警惕的看着西洋人:“你问我的名字做什么?”
“没什么。”西洋人笑道,“那天医院的事我都看到了。”
“你看到了又怎么样。”李大遥把酒杯往桌子上一顿,“难不成你也要消遣我?”
“李先生误会了。”西洋人说道,“我并没有消遣李先生的意思。上帝说我们要宽恕别人的罪过,那天在医院里他们对你的确是不对。”
李大遥听西洋人这么说,情绪有些平稳:“这也怪我自己,谁叫我当初做错了事呢。”
“不知李先生现在在做什么?”
“我还能做什么。”李大遥苦笑一声,“老家是回不去了,别的地方也无亲无故,只能在榆林湾里打打零工,混口饭吃。”
“那李先生的生活岂不是很苦?”西洋人又问道。
李大遥又有些激动:“我就是过得不好,连给捞佛看病的银子都没有,可我能有什么办法。难道你还能帮我?”
店小二端着酒菜走了过来:“军爷,您尝尝我们小店的手艺,这都是小店的拿手菜。”
“谢谢。”西洋人拿起酒壶给李大遥倒了一杯酒,“李先生也不要那么激动,今天我请李先生喝酒。”
土墙外布铺的密室里,王华背着手踱着步,李大遥低着头站在一边。
“李大遥,这几天就只有一个西洋人找过你吗?”
“回校长,是的。只有一个西洋人。”
“他和你都说了些什么?”
“也没说什么,就是请小人喝了一次酒,劝小人信教。”
“劝你信教?”王华停住了脚步,“那你是怎么答复的?”
“小人按照校长的意思,说是要考虑考虑。”
“嗯。”王华想了想,吩咐道,“这几天如果还有别的人找你的话,尤其是那些从鞑子那边回来的,你知道要怎么做了?”
“小人知道。”李大遥没敢再多说什么。
“李大遥。”王华转过身看着李大遥,“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不要放在心上。这次如果你能帮我们揪出内奸,我可以安排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没有人会再知道你的以前。”
“小人明白。”李大遥连连点头,“小人谢过王校长。”
许朗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掌灯时间了,五个女人坐在饭桌旁等着他,孩子已经睡着了。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程依依边问边吩咐道,“碧荷,紫云,把碗筷拿过来,咱们吃饭。”
“再拿几个杯子过来。”许朗说道,“今晚咱们一起喝点酒。”
“许朗,怎么了?”赵芷若问道,“怎么又要喝酒?”
“延安计划批准了,我过几天就要和林兆龙一起去山东。”
“你又要走了。”赵芷若依依不舍,“这次又要去多久?”
“说不好,可能会是几个月吧。”许朗从碧荷的手里接过了酒壶,给每个人都满上了酒,也包括了陈氏和碧荷、紫云,“没什么大不了的,都出去习惯了,你们在家该干嘛干嘛就行了。”
“许先生。”陈氏的脸又红了,“我不能喝酒的。”
“没事,少喝点,不妨事的。”许朗对陈氏举起了酒杯,“我这次去延安就是要去会一会流寇。”
陈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谢谢许先生。”
“哇。”碧荷惊呼道,“陈姐姐好酒量。”
自从程依依知道了陈氏的遭遇之后,便让碧荷和紫云改口叫陈姐姐了。
陈氏被这杯酒呛得满脸通红,许朗也一饮而尽:“陈姑娘放心,你的事就是我许家的事。”
“来,陈姑娘,吃点菜压一压。”程依依往陈氏的碗里夹了几筷子菜。
“许先生,我们也敬许先生一杯。”碧荷和紫云也举起了酒杯。
“好。”许朗又干掉一杯,把酒杯往两个小姑娘的面前一放,“我干了,你们随意。”
一家人轮番的敬着许朗的酒,许朗渐渐的有点喝多了。
“陈姑娘,今后有什么打算吗?”许朗眯着眼睛问道。
“我还没有什么打算。”陈氏低下了头,“我现在只想能把小少爷带好。”
程依依踢了踢许朗的脚:“以后的事以后再说,陈姑娘,你先安安稳稳的住在这里。”
“芷若。”许朗又看向了赵芷若,“很久没听你唱歌了,给我唱一个吧。”
“许朗,你喝多了。”程依依又踢了许朗一下,“大晚上的唱的什么歌。”
“你老踢我干嘛?”许朗的酒意上来了,“我不就是想听芷若唱歌吗?”
“依依姐。”赵芷若拉住了要发火的程依依,“我也很久没在家里唱歌了,我唱给你们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