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月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伯伦散人
“剑舞长天北风寒,一人一剑起波澜。风雷断,苍穹还,傲视九天破冥潭。”嘹亮的军歌再一次响彻云霄。忠烈祠的外面这次一下子摆上了35具棺木,所有的人全部黑纱缠臂,胸佩白花。三声枪响之后,张国栋开始高声诵读由许朗起草,林超润色的《榆林湾三十五英烈祭文》:
“维大明崇祯四年,岁在辛未,时值中春。榆林湾各界军民,谨具馨香之奠,致祭于三十五英烈灵前,而告之以文曰:
泱泱大明,炎黄承袭,向称大邦,东方雄踞。南疆崖州,英烈祖地,烁烁风骨,滹沱灵嗣,百代以营,千载蒸翼。
我榆林湾混成营远赴安南,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贼相搏,踬踣者屡。其英烈之举,以三十五烈士为最。吾军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吾等之人心,乃大伤悲。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顾自榆林湾伊始,变乱纷乘,先有贺贼之偷袭,后有海寇之骚扰。我榆林湾之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始有今日之繁华景象。则先烈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
吾等军民当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安居乐业,则三十五烈士之事迹,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忠烈祠外,枪声震天,颂歌烈士,英灵有知。先烈之父母,吾等视为父母,先烈之家人,吾等视为家人。继先烈之遗愿,谱榆林新曲;光先烈之传统,奏响黄钟大吕。先烈遗泽,譬如膏雨,军民一心,润泽凝聚,大化长流,传承砥砺,卓然不朽,永为范式。
呜呼哀哉,尚飨!”
张国栋读完,心里暗骂道:“这他妈也太难读了,就不能写的通俗一点?”
谈判小组带着军委会的嘉奖令去了越南。这次所有的战死者,全部追赠了一等日月勋章,所有的参战者均有嘉奖。对于有人提出的授予秦林特等日月勋章和战斗英雄称号的提议,军委会最后予以了否决,并且作出决定,此事要尽量淡化。英勇奋战固然可佳,但不知道爱惜自己生命的军人不是一个好军人。
和郑梉的谈判进行的异常艰巨,这个老奸巨猾的清都王和穿越者们打起了太极。陆天翔等人到了越南已经十几天了,但谈判却一直没什么进展。韩万涛和王兆星提议,再谈不下来,就再打他一次,在武力面前,看看这个老狐狸还会耍什么花招。
“诸位,诸位,稍安勿躁。”蒋北铭努力的安抚着大家的情绪。陆天翔等人又一次谈判无果,这已经是第三次去见郑梉了,“大家听听陆老的意见。”
“诸位,我谈谈我的看法。”陆天翔一说话,穿越者们都安静了下来,“其实事情很简单,郑梉现在一直拖着我们,就是要看看咱们的实力到底有多大。在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都是无功而返,原因不就是军粮不济吗。司马懿坚守不出,不也就是等着诸葛亮主动撤兵吗。尤其到了现在,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要我们的后勤补给没有问题,自己能够在这坚持下来,条约总是会签的,现在就看谁坚持的久一点。大家不要忘了,郑梉也很急,他还要抽出身来同南方的阮氏打仗呢。”
“我赞同陆老的意见,拖着总比打仗要好多了,起码不用再死人。”孙大雷生怕再给出1万两银子的抚恤金,赶紧赞同了陆天翔的意见。
“可是就这么拖着,我有点担心榆林湾啊。”韩万涛显得有点忧心忡忡,“咱们的部队基本全开拔来越南了,榆林湾里很空虚。”
“这个你不用太担心。”孙大雷解释道,“来之前,穿越大会做了个决议,你们没回去之前,所有的穿越者重新住回珍珠号上,别忘了,777号虽然不能开了,但是上面的火炮还是好使的。”
“要不这样吧,我们再做点让步行不行?”孙天昊对于谈判一直没取的结果也比较着急。
“还让步?怎么让步?”史显扬问道,“我们已经做了很大让步了,赔款都减至十万两了。”
“显扬,你是负责条约文稿的,你看这样行不行。”许朗说道,“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郑梉一直拖着咱们,除了要试验咱们的能力之外,恐怕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他想要面子。毕竟郑梉不是名义上的安南国王,这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下来,他面子上恐怕也不太好受。你是搞法律的,能不能想想办法在文字上下下功夫,我们不需要什么表面文章,能拿到实际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对对,我也赞同许哥的意见。”孙天昊赶紧表态,“史大法官,想想办法。”
“这个嘛。”史显扬犹豫了一下,“修改一下文字倒也不是不可能,但修改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述上会不会有漏洞,这个还需要大家来做最后决定。”
“这个不用担心。”一直没说话的林兆龙突然插了一句,“大不了最后加上一条,本合同的最终解释权归大明帝国所有,霸王条款嘛,怕什么。”
“呵呵呵呵。”林兆龙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都别笑,都别笑。”孙天昊连连摆手,“林兆龙的话很有道理,玩文字功夫,越南人玩不过我们的。”
“干脆,我们全改。”
蒋北铭的一句话把大家都说愣了:“全改?怎么全改?”
“显扬。”蒋北铭直接对史显扬说道,“把现在的条约从内容到名字全改,任何赔款割地的字眼都不要出现,就叫《明黎友好通商条约》。”
“不割地行吗?我们的驻军怎么办?”史显扬问道。
“我看行。”许朗抢先答道,“我们租地。只要地能租下来,到时候还不还,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再说,英国人能租新界99年,你也可以搞个199年的租期嘛。”
大明日月 第一百一十章 《明黎友好通商条约》
谈判小组第四次和郑梉见面的地点不是选择在府城之内,而是约定在了军营的外面。这是因为这一个月以来,整个混成团也没闲着,一直都在搞基建。整个兵营的面积扩大了3倍,而且分成了内城和外城2个部分。内城城高达到了6米以上,外城也有将近5米的城墙护卫。沿着外城,1000多人日夜不息的挖了一条护城河,把河水引了进来。从三艘炮艇上搬下来的20门30舰炮现在已经全部拨给了陆军营,被安置在了高高的城墙之上。同时,在军营外的海边,修建了一个简易码头。三艘炮艇轮流从榆林湾运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足够整个混成团1000多人半年的消耗。鉴于此,谈判小组决定向郑梉显示一下榆林湾的实力和在此常驻的决心。
“清都王,大王观我大明军营以为如何啊。”陆天翔笑呵呵的问道。
“陆主事,天朝上国,果然是军威森严,本王佩服。”陆天翔给自己临时封了官,大明朝礼部主事,反正这郑梉也不知道。
“清都王。我们先前所议之条款,不知清都王考虑的如何?”陆天翔依旧笑呵呵的问道。
“陆主事。”郑梉的心里对这个看似有点像大明官吏的人还是半信半疑,“你们所拟之条款,本王以为过于苛刻,即便上报吾王,恐也难认可,请恕本王万难从命。”
“清都王。”蒋北铭半带威胁的说道,“就算你万难从命,难道你觉得我们还会走吗?”
郑梉压了压心中的闷气:“既然你们自称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那么本王认为,你们也不会强人所难吧。”
蒋北铭心中骂道:“你这个老狐狸,居然拿仁义道德来压我们。”
“呵呵,清都王所言极是。”陆天翔笑道,“我等既是天朝使节,自不会强人所难。清都王,我们先前所拟之条款全部作废如何?”
“不知陆主事此话何意?”郑梉听了陆天翔的话有点犯傻。全部作废?难道这些人又要打,还是要走?
“清都王请过目。”陆天翔一挥手,史显扬把新写的折子递了过去,“这是我们新草拟的合约条款,清都王觉得这份条款如何?”
郑梉半带疑惑的结果折子,打开观看。第一页上赫然几个大字,明黎友好通商条约:
“兹因大明皇帝,安南国王,欲以两国友好之目的,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明皇帝特派钦差礼部主事陆天翔、海南卫百户蒋北铭,会同安南国清都王郑梉;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1,嗣后大明皇帝、安南国王永存平和,所属臣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2,自今以后,安南国允许大明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安南沿海之鸿基、岘港、普利安哥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明皇帝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于此地,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明人按照所议之款,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3,因大明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明朝特向安南国租借鸿基附近一地,租期99年,每年交付安南国租金白银3000两。
4,今后凡我大明子民,均需遵守安南当地之律法。如有特殊不通习俗之处,引起争端,则由我大明领事,管事协同安南国一同裁决。
5,为通友好,前述言明开关俾大明商民居住通商之鸿基等三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由双方协商而定。大明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大明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6,双方因前次误会所致,互有攻击,各有损伤。特此约定,大明朝恩准赔付安南国白银10万两,以抚恤死伤将士;安南国需支付大明朝白银18万两以安圣意。双方各于2月内付清。
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安南国清都王郑梉奏明安南国王应允。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
崇祯四年三月八日”
郑梉看完这个新条约,不觉脸上露出欣喜之色:“陆主事,这最后一款,大明朝要向我大黎朝赔付白银10万两,以抚恤伤亡将士,不知是否是大明皇帝之意?”
“正是。”陆天翔答道,“我皇乃天下圣主,尧舜在世,听闻贵国将士伤亡甚重,圣心不忍,因此特令我等将这10万两白银交于清都王,来慰将士在天之灵。”
“只不过。”郑梉略微停顿了一下,“陆主事,你也知道,我大黎朝国小力微,若是也要在两月内给你们18万两白银,这个恐怕我们一时间也是做不到的。”
“这个清都王无须担心。”孙天昊说道,“我皇圣意,如果这款安南国的确有困难的话,你们可以用关税做抵押,慢慢支付就是,不急于一时。”
有了十万两白银的入账,郑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即是如此,本王当即可将此条约报与我王得知,你我可另定时间,正式签约。”
“如此甚好。”陆天翔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本官就静候清都王佳音了。”
“清都王,本官还有一事相求,不知清都王应允否?”蒋北铭说道,“我大明商人如若在贵处开辟通商,可能会有缺少人员方面的问题,不知清都王是否能够应允我大明商人雇佣安南人?因为此事不涉及双方两国交往,所以未写进条款之中。”
“哈哈哈哈。”郑梉朗声笑道,“这个问题贵使不必担心。商人的事情嘛,自然让商人自己去解决,本王现在就可以答复你,应允。”
“如此多谢清都王。”蒋北铭说完又在心里暗暗说道,“就怕到时候你就笑不出来了。”
“诸位上使。”郑梉很罕见的向着穿越者们拱了拱手,“本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诸位能否应允?”
“哦?”众人对郑梉突然说出这个话来都有些意外,陆天翔答道,“清都王请讲,但凡我们能做到的,尽力而为。”
郑梉却没有说话,身后的那员武将开口说道:“本将同天朝的将士有过些许误会,但本将观贵方的火器甚是不错,只怕比红夷人的还要好些。不知是否可以卖与我们一些,我们正在平定南方逆贼,也需要这样的火器。”
这次穿越者们都没说话,把军火卖给越南人,这件事可是非同小可的,恐怕没有穿越大会的决定,谁也做不了这个主。陆天翔沉吟一会,方才说道:“将军见谅,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此事需我等上报朝廷,圣意裁决,才能给将军答复,这事非是我等能决定的。”
“那是自然。”郑梉接过话去,“那本王也恭候圣使佳音了。”
众人回到兵营,脸上都不觉露出了得意之色。这场谈判的确艰苦,前前后后四易其稿,谈了半个多月才终于有了点眉目了。但是对于能否将火器卖与越南人这件事上,这些穿越者们有开始争论了起来。
孙天昊对于这事是相当赞同的。在他看来,只要是能交易的东西,都可以交易,有了银子,还怕造不出枪炮来吗?而且火器这个东西,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属于有价无货的。战争年代,什么最发财,当然是军火交易了。没说几句话,孙天昊就开始做起了军火商的美梦了。
军方的人,包括许朗在内,都是反对的。要是越南人有了和穿越者一样的火器,别说一比三的战斗力了,就是一比一恐怕都很难做到了,所以火器是坚决不能卖的。
这个问题最后由韩万涛一锤定音了。因为韩万涛前些日子一直关注着陆军三磅炮的进展工作,所以几乎天天跑军械组和工业局。现在工业局正在研制线膛枪和米尼弹,目前榆林湾内的燧发枪虽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步枪了,但还是属于滑膛枪,存在着射程近,精度差的问题。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米尼弹不但是子弹历史中极具革命色彩的发明,而且甚至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模式。在拿破仑时代,燧发式滑膛枪的有效射程,最远只有100码,而炮兵发射的葡萄弹和榴霰弹的射程都能超过它,以致火炮成为当时的优势武器。然而,在1861年,滑膛枪被米尼式来复枪所代替。这种来复枪的有效射程至少为500码。这就比葡萄弹和榴霰弹的射程更远,所以,战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火炮被退到步兵的后面,成为一种支援性的武器,而不再是攻击性的武器了。骑兵袭击步兵就也等于是自杀,因为骑兵还未接近步兵,大部分马匹就已被打中了。而步兵在500码射程内就开始发射,不必等到100码的射程之内再开火的这种远射程的战斗,使得白刃格斗逐步被淘汰。个人的良好射击技术,比排枪射击更为有效。而且,为了充分发挥个人射击技术的作用,还要求个人发挥主动精神,并要求集体采取疏开队形。至此拿破仑时代前的战术逐渐被淘汰干净,战争进入堑壕密布的现代战争时代。
对此,军事学泰斗t·n·杜普伊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对米尼弹给出最高评价:“在1850-1860年之间发明的来福枪和圆锥形子弹与任何先后的新武器技术发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响。当然,如果现在战场上出现战术核武器,估计会有更大的影响,但在20世纪出现的高爆弹、飞机、坦克对当代产生的影响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来福枪。”
但是至于工业局究竟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来线膛枪和米尼弹,这个连韩万涛和蒋北铭也不知道。这其中有2个原因,其一就是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大规模生产线膛枪和米尼弹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工业局的科研项目简直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各行各业都要求研制自己所需的器械,所以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工作也是干干停停。其二便是榆林湾最近刚刚通过了一个《保密法》,随着榆林湾的名气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军方事情上存在着泄密的危险。为此,军委会、工业局会同沈大兴的军械组新组建了一个保密等级最高的军工科研所。而军工科研所的所有工作细节,只有张国栋、沈大兴和工业局长范秋明三个人掌握,连蒋北铭等军委会委员都不了解。
因此,韩万涛的建议成为了最终大多数穿越者的一致意见。在线膛枪和米尼弹没有搞出来之前,不能卖给任何人军火,代差是必须要有的。
大明日月 第一百一十一章 军校
又过了5天,《明黎友好通商条约》终于正式签订了。陆天翔根据后世的记忆,找人临时刻了一个大明朝礼部大印。郑梉虽然明知这个大印和这个所谓的礼部主事肯定不是真的,起码不是真的代表了在北京的大明皇帝,但是看在马上就要到手的十万两白银的份上,也就没再追究。不过郑梉也不傻,暗暗派人去打探这些人到底来自哪里,是何方神圣。
榆林湾用每年3000两白银租下了后世锦普一带的一块大约40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的军营则正好在这块土地的西南角上。在郑梉看来,一块不毛之地每年能换来3000两白银,何乐而不为呢。
陆天翔和韩万涛领着增援部队坐船回到了榆林湾,越南的所有工作重新交给了最高三人决策小组。
王华站在新盖起来一片院子前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很满意这股新鲜的泥土的清香。王华在穿越前是退役的陆军少校,但是来到榆林湾之后似乎一直没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连韩万涛这样穿越前的四级士官现在也成了中校团长,而他王华到现在也还是一个军委会委员,连个军衔也没有。这次军委会授衔少校,并任命他为榆林湾军校第一任校长,王华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蒋委员长当年不就是放弃了中将军衔前去担任的少将校长吗?榆林湾军校,大明朝的黄埔军校。
“校长,您这门设计的真好。”说话的是王华身后的榆林湾军校政治部主任何炯,一个入伍半年的明朝人,来军校之前一直在部队中担任班长。
王华这次有意要向穿越集团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所以军校内除了教官,所有的岗位全部录用的明朝人,穿越者一个不用。这何炯入伍半年了,却一直升不上排长,也是郁郁不得志,所以军校刚刚发出招募启事,他便来到王华手下当了一名政治部主任。
王华的榆林湾军校则完全采用了黄埔军校的模式,不但机构设置几乎一模一样,连大门的设计也基本毫无差别。
“这才是军校的大门,将军的摇篮。【ㄨ】”王华说完,又自己抬起头欣赏起来。大门的正上方,榆林湾军官学校几个大字下面,王华又加上了“亲爱精诚”四个字。门口的两旁,同后世一样,也挂着一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走,进去看看我们的新家。”王华带着几个主任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见了桌子上放着的一套崭新的军服和军帽。王华对现在的陆军军服是一百个不满意,尤其是帽子,那个柳条盔打起仗来或许管点用,但在平时,头上顶那么一个东西,谁知道你是军人还是建筑工地上搬砖的民工。所以王华在担任校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重新设计了军校的学员和教官军服。新军装基本采用了后世民国军装的样子,立领改为了翻领,取消了肩章,军衔挂在了领章上,最大的改动便是军帽,王华照搬了黄埔的大盖帽,在青天白日的中间加了一个黄色的月牙,并命名为“日月同辉”。
“这制衣组的工作还是很麻利的啊。”王华拿起军帽端详了一会,顺手戴到了自己的头上,“都看看,怎么样,比柳条盔如何?”
“简直是太好了,轻便,威武。”旁边的人纷纷赞道。
“你们啊。”王华点了点身边的每一个主任,“记住,在这个地方,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是不需要的,我们要的是真才实干。大家能来到学校工作,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是给我这个校长面子,所以我也向诸位保证,只要你们有真才实学,总有出头的机会。”
“是!多谢校长栽培。”几个主任赶紧立正表态。
“何炯。”王华在椅子上坐下,“咱们第一届学员的招生工作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校长请过目。”何炯赶紧从随身带的挎包里拿出了2个纸质文件夹,“这是招生名单,第一份是各个部队报上来的士官和尉官进修的名单,第二份是榆林湾学堂今年的毕业生的报名名单,加起来一共40多人。”
王华接过文件夹打开慢慢的翻看着,突然指着其中的一页停了下来:“这个叶战不是在安南吗?回来了吗,怎么名单上有他?”
“校长,这是蒋长官亲自打过招呼的。”何炯赶紧解释道,“叶战是这次安南战役中获得一等日月勋章的唯一一个活着的,蒋长官的意思是要晋升他为中尉警卫排排长,所以就报到咱们这里来了。”
“呵,又榜上蒋北铭了。”王华笑道,“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那,校长。”何炯没听明白王华的意思,没敢接话。
“算了。”王华合上了文件夹,“我不看了,你们看着办吧。但是记住一个原则,咱们这是第一届学员,宁缺毋滥,不合格的一律刷掉。”
“是。”众人答道。
“教官的问题解决了吗?”
“校长,这个事比较棘手一些。”何炯答道,“专职的教官咱们没找到。属下无能,找了几个都没能让校长满意,不过军委会张主席和韩团长他们答应可以来学校做临时的教官。”
“专职教官的事要抓紧,咱们不能只靠着军委会他们,那些长官们一个个的都忙的很。”王华说到这突然想起了什么,“去田独矿看看,那些红夷人的战俘里有没有适合当教官的,有的话就弄过来。”
“红夷人?”何炯看了看周围的主任们,有些犹豫,“校长,他们可都是战俘,没有军委会的命令,咱们弄不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