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甲申天变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短头发
双方的侦骑齐出,互相侦查和刺探。或许是李四还在做什么布置安排,战斗暂时还没有打响。
对于李四和吴三桂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人们极是关切,相对而言,两辽之地把鞑子打的鸡飞狗跳惶惶不可终日反而显得没有什么看头了。
鞑子的老巢已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更有蒙古各部的积极作战,犁庭扫穴把鞑子连根拔起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纯粹就剩下一个时间问题而已。陕西这边的大战可就不一样了,意义非凡。
这将确立霸主之位谁属,以后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秩序,会按照谁的意图改造这片土地,这才是战争的根源。
割据一方还是统而为一,就看这一战的了。
兵力和战斗力上,无疑是忠诚伯占据了相当优势,要是说起总体实力,这种优势就更大了。可吴三桂是防守的一方,又是内线作战,便宜也不小呢。吴三桂不必象忠诚伯那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要把赴死军拖住,就算是胜利了。
更有些传言,说是忠诚伯和平西王之间有个什么“君子协定”,三日之内拿下延安府就是一个赌局。赌注就是陕西的归属。
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大张旗鼓的弄什么檄文之类的文字游戏,更没有发表冠冕堂皇慷慨激昂的话语,好像这场战争根本就是他们双方之间的事情,和外人没有什么相干,也不想为被外人关注。
可外界对忠诚伯和平西王之间的战争却是空前的关注。
首先就是南都这边,民间本就有风评时局的风气,这场争霸大战更是引起了人们足够的注意。这仗也说不上什么正义不正义,甚至和江南没有多大的关系,大伙儿也就乐得隔岸观火作壁上观,更有些无聊的家伙,在李四或者吴三桂身上下了不小的赌注,已经拿这事情开是外围的赌局子……
和民间看热闹的心理相比,开放的江南士林则很明显的表露出了关心的态度。当然,还是和往常一样,这种关心也就是仅仅停留在嘴皮子上,最多是在笔墨之间稍微表达一下而已。
总的来说,大伙儿还是比较偏向于忠诚伯这边。虽然江南和他忠诚伯之间有很多扯皮的东西,可终究还是有那么点儿香火之情。吴三桂算怎么个玩意儿?实打实的三姓家奴,虽然吴三桂的胜败和江南没有多大的关系,江南也影响不了陕西的战局,可大家还是希望忠诚伯能把吴三桂这个把投降当饭吃更把反叛当饭吃的家伙教训一下,至不济也要打下吴三桂几颗门牙来。
年轻的文人们做出许多慷慨激昂的样子摇旗呐喊,还有些老成稳重的则大肆感叹:“王室衰微,豪强并起,征战杀伐,生灵涂炭,实非天下黎庶之福……”
民间或者是隔岸观火的无所谓,或者痛心疾首的无病呻吟,都不能代表大明正统兴武小皇帝的意思。
江南的大明正统,说起来是以兴武小皇帝为核心的,其实还是那些个老学官的首尾。这些老学官更加务实,也更加的看重利益,全然不同于民间的风气。
开始的时候,朝廷的学官们还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出几道明旨,无非就是让双方保持克制,勿轻动干戈的文字。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想着调节双方的矛盾。
不管是李四还是吴三桂,表面把朝廷捧的挺高,真要是说这种事情,谁还听朝廷的?早就在筹谋布置了,人力物力也花费了不少,怎么可能因为朝廷的一句话就“保持克制“?朝廷发明旨他就发吧,反正大家都当作没有听见也就是了,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老学官们知道朝廷所谓的调解根本就是一纸空文,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可朝廷毕竟是朝廷,还要有个朝廷的样子。如李四和吴三桂这样的实力派可以不理会朝廷,但是朝廷不能把摆出应有的高姿态来。
其实呢,不管是老学官们还是兴武小皇帝本人,都希望李四和吴三桂打的热火朝天,越热闹越好,不管他是“三”还是“四”,最好是把人脑子都打成狗脑子,最好是打的两败俱伤,这样的话,朝廷实现大一统的机会也就大了许多。
所谓的“调解”其实就是唱个高调而已,朝廷才不会调解呢。朝廷正盼望着双方打的不可开交呢,怎么会去调解?
李四这个实力派终于撞上吴三桂这个实力派了,对于朝廷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就算不会得到什么切实的政治利益,商业利益总是不会少的吧……
要是真能打上三年五载,朝廷这边说不定就还有许多机会呢。
“吴三桂必败。”战争还没有开始,黄得功就已经下了断言,他可没有老学官们那么乐观:“也不会出现什么旷日持久的大战,陕西之战很快就要结束……”
“赴死军的火器极是犀利,无论你何等悍勇之兵都不可抵挡其万一。”黄得功亲眼见过赴死军火器是威力,对于这种颠覆性的全新战斗方式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赴死军用火器已到登峰造极之境界,此种战法之下,非血肉之躯可以取胜。”
有些事情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比如黄得功对火器是认识。在以往的认识当中,所谓的战争无非就是雄兵健马的血肉搏杀,可赴死军崭新的战斗方式已经颠覆了这一切。在北都的阅兵当中,李四所崭新的是更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概念。作为究竟战阵的黄得功来说,已经有了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战争即将出现一个大的改变,胜败之间在更大程度上是远程力量的较量,而不再是近身的血肉厮杀。
至于如何保持远程的优势,如何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还有很多细节黄得功无法想通,可心里却是清清楚楚的知道:战争的模式即将改变。
不管是总体实力还是具体到战场上的胜负,吴三桂都是必败无疑。而赴死军夺取陕西也不是因为和吴三桂有什么深仇大恨,完全就是出于争霸的需要。所以不会把陕西打的不可收拾。
与其说赴死军是要击败关宁军,还不如说是种实力的展现,借以达到威慑效果。
所以战争会很快结束,至于如何结束则要看李四本人的意图和具体情况了:“战争很快就要结束,快的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朝廷还是要调停的,要不然吴三桂就会被李四给吞下去……”
李四的扩张态度明显的很,扩张方向同样明显,分别的北边和西方,对于东、南的局面依旧是没有做出明面上的动作,只是在暗中影响而已,这也给了朝廷最基本的体面和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在吴三桂和李四之间,江南朝廷还是偏向于后者。但这并不等于朝廷就愿意看到李四更加强大。
从政治角度来将,李四愈是强大,江南的威胁就愈大,虽然这已不可改变,可朝廷也不愿意看到李四把吴三桂给活生生的吞了下去。
尽管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可谁也不会怀疑李四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不同者就是战争的长短而已。
或许是因为本性平和的缘故,更或者是因为已经习惯了依靠这些值得信赖的老学官,兴武小皇帝愈发少了对这种大事情的决断,反而是问这些老派学官时候的更多:“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忠诚伯肯定会战胜吴三桂,到时候他怎么样吞并陕西,朝廷也是无力阻止。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阻止忠诚伯对关宁军的收编……”刘理顺是个大近视眼,不管什么时候一双老眼都是眯缝着的,即便是这样也看不清楚远处的人或物,好在是这种小规模的商谈,也不必看什么:“若是如黄帅所言,赴死军有速胜能力的话,朝廷的调解还真是不能停止。”
“吴三桂和忠诚伯要是在意朝廷的调解,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剑拔弩张了。”
刘理顺看了看黄得功,黄得功微微点头,二人取得一致意见之后,刘理顺说道:“二人手握重兵,朝廷难以奈何,自然是不理会朝廷的调解。不过若是忠诚伯能够迅速击败吴三桂的主力,吴三桂当会看清楚形势,为了避免被忠诚伯鲸吞,肯定会接受朝廷的调解……”
“就算吴三桂因为形式所逼接受了朝廷的调解,忠诚伯未必就肯接受了……”
“若是以为,忠诚伯肯定会穷追猛打斩草出根,可陕西之战意在争霸,只要对手认输就没有必要把陕西打的不可收拾。忠诚伯攻取三秦,非是想要得到一片废墟的……”
姚明恭也明白了这个意思,站起来帮腔儿:“朝廷的调解一来是宣示圣上的威严,更主要是保存下一个非赴死军的武力,江南之外也不能尽是赴死军了。保存下了关宁军,目前看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可长久来说,未必就是一记闲棋……”
“也好,就如此办理吧,诸位爱卿拟好了章程,我再用宝……”兴武小皇帝看看众人:“也就如此了吧,还有什么事情?无事可奏的话,朕也就要回宫……”
还有事情没有说呢,姚明恭怎么能放小皇帝离开:“万岁大婚之事……”
一说起要娶媳妇,兴武小皇帝立刻就来了精神,也不想回去休息了,兴致颇高的问道:“准备的如何了?”
“共有备选淑仪十六人,分别是……”
拢共是十六个人选,用姚明恭的话来说,都是“贤良淑德温简实朴”的大家闺秀,祖上也青白的很,多是从在朝的大臣家中选择出来的。
姚明恭老学官把名单子递呈上去:“圣上可要圈选?若是圈选,则可……”
皇帝娶媳妇,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则是真正的不简单。如兴武小皇帝,本也可以在江南大选秀女,可如今文禁言禁都开了。要是真的弄选秀女的名堂,下面的老百姓怎么说先不去管,那些无风三尺浪没事儿都要找事儿的东林人们可就有喷的目标了。
这还没有怎么样呢,就要选美了,分明就是荒淫无德之君,这还是好听的呢,若是难听的话儿,根本就没有法子拿耳朵听。
按照兴武小皇帝的年纪,确实是该讨老婆了。崇祯十四年的时候,兴武小皇帝还是太子呢,就曾准备大婚的,因为实在拿不出钱来,所以一直拖延了下来。这一拖可不要紧,硬生生的拖到了现如今。
就算到如今,太子都熬成皇帝了,讨老婆的事情还是不敢声张,就在朝臣这么个圈子里选了。
姚明恭手里的名单也有十六个人选,都是经过这些老学官们筛选出来具有母仪天下资质的良淑之女。按照老规矩,还要经过一层层的摘选,除非了小皇帝本人对某个女子有心思,可以圈选,算是内定。
其实这种圈选的内定完全就是盲人骑瞎马的乱撞,目前为止,小皇帝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些名门淑女们,怎么圈?怎么选?
可规矩如此,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废了祖宗的章程。尤其是这些因循守旧的老学官,把这个东西看的重如泰山,更是不可能更改。
小皇帝也曾明里暗里的私下里询问,是不是可以见见这些备选的淑女,偷偷看一眼也行,立刻就被老学官给顶了回去,并且防范的更加严格。唯恐小皇帝少年血热,做下什么“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丑事来……
不光是长平公主和李四,就是小皇帝也不对自己的婚姻抱什么幻想了,拿起朱笔在名单随便圈了几个名字,反正都没有见过,就这么两眼一抹黑的撞大运吧:“姚卿家,选……选妃择后怎么说也是大事,不能不让朕见见的吧?如今也圈选了,是不是可以……”
对于小皇帝这种太过“违背纲常”的说法,不用姚明恭表态,立刻就被老学官们集体驳了回来:“此次选妃,实为立后,统领后宫一国之母,最重的是一个德字。妖媚艳丽之女越是有倾国倾城之貌,越要远之。古往今来,那些个魅惑君主的女子哪一个不是国之妖孽,夏桀商纣……”
连几千年钱的例子都拿出来作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提醒兴武小皇帝“皇后绝对不能找好看的,要找就是那种不魅惑的也不祸水的……”
虽然没有见过那十六个备选的女子,可以兴武小皇帝已经知道了,根本就没有见的必要了嘛。按照这些老学官的观点,丑不丑的不敢断言,也绝对“美”不到哪里去。在这些老学官的眼中,越难看的皇后就对大明朝的国祚越有好处。
兴武小皇帝心里很不满意,可也不愿意和这些老学官们闹出什么生分。毕竟这些都是东宫的老人,跟随太子这么些年了,也确实是兢兢业业勤勤勉勉,个人品行也无可挑剔。可小皇帝还是不痛快。
小皇帝毕竟不是他姐姐,也不是李四,对于个人的婚姻的美好幻想还没有完全消散,更加做不到李四和长平公主那样的淡然和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皇帝一般都有两种选择,要么是以强硬态度争取个人幸福,要么就是破罐子破摔,把婚姻交在别人手中,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全都认了呗。
以小皇帝的秉性,肯定是不会现则在“沉默中爆发”,心灰意冷的说道:“好了,好了,朕也能体会诸位爱卿的苦口婆心,你们斟酌着办理就是,我也不管这些个事情了……”
“明日再选之后,不论选上还是选不上,那些个女子都要赏赐些金银财帛之物的,以示朝廷之重……”姚明恭小声说道:“这些个事情还是不要动国库的好,圣上就用内库的钱吧……”
小皇帝再好的脾气也得蹦起来了:“内库?我的内库都空了多少日子?姚卿家你不是不知道吧?老鼠都饿死多少回了,哪里还有钱?”
要说小皇帝这日子过的,确实憋屈,不仅没有选老婆的权利,连荷包里都是空空如也。
江南虽然是首富之地,全天下最繁华的所在,可朝廷实际控制的地盘很小,又要维持一个偌大的官僚体系,还有常备军什么的,别说的小皇帝的内库,就是国库也穷的不行。
在小皇帝登基之初,手里还真是有点儿家底儿的,那也是弘光遗留下来的内库。当时还不感觉怎么样?可日子一长,光出不进,就做难了。
逢年过节,宗室里头是要放赏的。每有什么捷报或者大喜的事情,除了国库开支的封赏之外,皇帝本人也得意思一下。就算是哪个大臣死了,皇帝可以不去,但是银子得到,要不然就是不知体恤,就是刻薄寡恩……
去年年前,福藩的老母亲进宫问安,照理小皇帝的得拿出点东西来赏赐的。可内库早就是空空荡荡,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迫不得已,也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里寻出了一匹苏州的薄纱,就赏了下去。
那可是大冬天呀,那薄纱做赏赐,真是尴尬的不行。
多亏赴死军那边还有一点供奉,也颇有几样可以过眼的东西。一直等到赴死军的供奉上来了,小皇帝才偷偷派人用一件海鼠皮氅换回了薄纱,好歹算是找回了一点脸面……





甲申天变 第215章 连环炮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甲申天变 !
第215章 连环炮
夫内库者。御用金银、珠玉、服饰、器仗之所需者。
内库的真正的建立,其实也是在明朝的中叶,并且从法律上形成一种制度。当时的皇帝也认识到了内库的好处,花钱也方便的多。贯穿整个明朝,内库的运作一直都是内宫的宫人所把持,并且逐渐的出现扩大趋势,甚至一度和国库互相混淆。各司宫人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内库。当时内库的真正意义就是武人发“福利”,在一定程度程度上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因为内宫绕过文官系统,自成体系,更重要的是宫人和皇帝肆无忌惮的掠夺,让内库也成为国家的一种负担。尤其是成为宫人要挟武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内库已经扩大到了英雄军需的地步,内库连火炮的调度都管理到了。按照当时的管理,要想动内库的东西,不送礼行贿肯定不行,这也一度成为宫人发财的一种手段。
在正德年间,台州武将陈者,为了调用内库的火炮,不得不给宫人行贿,可是倾尽囊中所有。也没有喂饱那些贪婪的太监,以至于“滞京八载,乞食于市”,一时间成为骇人听闻的大案。
连武将都做了八年叫花子,火炮都调不出来,还真的是够骇人听闻的。
可内库的真正危害还是在万里、天启年间,成为支撑臭名昭著的“阉党”运作的一个重要财源,变相的支持了大明朝已经愈演愈烈的党争。
因为以上各种原因,大明朝的文官体系时时刻刻都提防着皇帝的内库。
大行崇祯皇帝时期,天下烽烟四起,内库也是一穷二白(有种传言,说崇祯皇帝的内库有几千万两之多,致死也不肯拿出来。作者认为这是胡扯,都要亡国了还死攥着银子,绝对不可能。相关的解释参考作品相关——作者按)。绵延到了兴武小皇帝以后,幸好是有弘光大肆抢掠民间的那点浮财支撑,还能拿出点儿像样的赏赐。因此,老学官们也就盯住了皇帝的私房钱。
不管什么事情,一走了极端,就变得荒诞可笑了。
老学官们认为皇帝富有四海,就不应该有什么私房钱,所以变着法儿的搜刮皇帝。一应的赏赐都要捎带上内库,宗室的开支用度也要动内库。没有过多少日子,小皇帝就已经穷的一贫如洗了。
从名义上来说,小皇帝确实是天下共主大明正统,可实际上呢?控制的地盘只有那么一点儿,开支却大的惊人。整个南都的各部各司都要正常运作,常备军和战争都要钱,虽然可以从国库里边支取,可小皇帝的私房钱也是文人们的目标。
大行崇祯皇帝的时候,皇帝皇后这两口子准备了三年,连给儿子结婚的钱都拿不出来。到了小皇帝的时候,就更加窘迫,各种赏赐用度都是寅吃卯粮等米下锅,各地的供奉也是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长平公主乃是大明朝的大长公主,又是和小皇帝共患难的嫡系血亲,出嫁时候的嫁妆都是小皇帝东挪西凑出来的。前番赴死军北伐成功,朝廷怎么说也要意思一下,可小皇帝哪里还有银子?幸好长平公主回来,也理解小皇帝的窘迫,把当初作为嫁妆的银钱又反哺了回来……
这种事情要是说起来,全天下没有几个人相信。可事实就是事实,领有四海的九五之尊,又是盘踞于江南首富之地,小皇帝早就穷的解不开锅了。
不幸中的大幸就是小皇帝还没有婚配,后宫也是空空如也,不必赏赐后宫和外戚,要不然小皇帝就真的只能掰手指头了。
现在要娶媳妇了,学官们又打内库的主意,小皇帝就是再好的脾气,也招架不住。想不恼都不行。
“内库,内库,你们……诸位爱卿整日里就知道算计朕的内库……”小皇帝很是不喜的怒道:“朕哪里还有什么内库?出钱的时候就说当以天下为公,拿钱的时候……哎,不说了,反正册后立妃之事是要花钱的,朕是一个铜板儿也拿不出了,我知道户部和工部都还有点钱……”
“不行,”一听到小皇帝想动用国库的钱来娶媳妇,老学官登时就把门关的死死,连一个缝隙也不给小皇帝留下:“国库之财俱为民脂民膏,当为社稷所公用,抵御外敌看,大放赈济可,行天下大工亦可,切切不可为圣上私用……”
现在的江南民风极是开放,要是老百姓们知道了皇帝要动国库的钱财,肯定是民情滔滔舆论沸腾。尤其是那些读书士子,吃饱了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整天就等着找朝廷的不是之处呢,要是知道了这事情,吐沫星子都能把南都弄的平地汪洋。
小皇帝是个平和的性子,也知道要重视民言民情,可皇帝也是要讨老婆的,没有钱还怎么讨?圈选淑女,不管选上选不上,都要有所赏赐,这不光是干系到皇家的体面,也是最基本的人情道理,可没有钱,什么道理也谈不上。
“要不然……要不然就加税吧……”江南乃是天下财赋之地。老老实实的说,大明朝的赋税不算重。尤其是兴武朝这几年,一再减赋,比历朝历代的轻徭薄役还要轻徭薄役,也是将养民生的意思。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库减少。皇帝就是想捞钱也没有可能了。
兴武小皇帝一句加税,当时就有了石破天惊的效果,老学官们如逢洪水猛兽,立刻就表示出最激烈的反对:“苛捐杂税,为国朝动荡之根,为天下大乱之源。如今江南初安,敢再行加税之举?圣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
“农桑工商,国之根本,圣上万不可有此念头……”刘理顺大声疾呼的大作痛心疾首之状……
小皇帝也知道这些铮铮老臣是怎么意思,如今江南的形势就是减税容易加税难,民情民风已是极为开放,真要加税的话,可就真的舆论滔天了。
“加税……我也就是随口一说而已……”小皇帝讪讪的说道。
如今的朝局政事虽然是被这些学官们把持包揽,但是皇权并没有真正的受到限制。之所以学官坐大,最根本的还是这些学官的个人品行无可挑剔,小皇帝也对这些东宫老人信赖有加。若小皇帝真的想加税的话,完全可以强行通过……
在老学官们看来,加税这样的事情就是随口说说也不行。
一番苦口婆心的逆耳忠言之后,小皇帝还得做出受教的样子收取加税的心思,这样的情形若是被喜欢乾纲独断的大行崇祯皇帝看到了,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其实这些学官们也晓得小皇帝的难处,可国家大计总要是比皇帝的个人私人事更加重要,社稷为重民次之君为轻,就是学官们所奉行的根本。
就是小皇帝本人,也知道学官做的没有做,可手上没有钱的滋味也确实不好受……
“圣上的婚事……也确是大事,不过……圣上可以自己想想办法……”在大是大非面前,学官们拿不出什么好的章程,把皮球给踢了回来。
小皇帝能有什么办法?
“要不然……要不然就借一点儿?吉王那边比朕还穷?去年就要银子了。要不找潞王借一点儿?”小皇帝以征询的口气问道。
潞王确实是宗室之中的豪富,可能不能借出来谁也不敢保证,皇帝对着下边伸手借钱的事情不是没有过,可对于小皇帝来说。这个面子还真的转不开。
1...156157158159160...1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