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个人的抗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样样稀松
接到最后通谍的印度尼西亚很快便给予了明确答复,表示支持马来亚分裂分子在北加里曼丹独立建国,并对马来亚倚仗帝国主义的势力,不顾北加里曼丹的民意,悍然使用武力表示愤慨,要求马来亚立刻撤军,在北加里曼丹进行全民公决,以决定北加里曼丹的归属。
“这是你们自寻死路,可怨不得别人。”吴铭啪的一把将印尼的回复拍在桌子上,冷笑着说道:“沈阳,亚齐省、廖内省的独立分子是否准备妥当?话说出来就要算数的,48小时一过我们就要开始进攻,要让印尼从此一撅不振。”
“自由亚齐和廖内省独立分子已经接受了我们提供的武器,并且答应,只要我军一至,立刻配合我军驱赶并消灭印尼军队。”沈阳将一份文件递到吴铭面前,“另外,我们已经开始向东帝汶和伊里安查亚省派出工作人员,与独立分子建立联系,相信这以后,印尼的日子不会好过。”
11世纪时,盘据南部巨港地区的室利佛逝帝国的势力扩张到苏门答腊大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岛屿和大陆地区。1377年室利佛逝王国的首都沦入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国之手,此後王国便在苏门答腊一蹶不振。16世纪开始,欧洲列强──最初为葡萄牙,後为荷兰和英国──先後与苏门答腊沿海地区的公国贸易、交战,并在此建立若干堡垒。1824和1871年订立的英荷条约撤消英国在苏门答腊的主权,而荷兰则透过经济开发和行政手段,在19世纪逐渐将内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然而亚齐北部地区则历经30年的争战才在20世纪初勉强为荷兰掌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门答腊曾被日军占领,1950年成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此后,苏门答腊人不时表达对中央政府的不满,特别是亚齐省和廖内省的独立倾向更加强烈,更加明显。
马来亚建国之后,吴铭便指示情报局开始了针对印度尼西亚的工作,寻找其内部的漏洞和缺陷。俗称“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领土虽然大,但各个省的情况却并不相同,除亚齐和廖内省外,有独立倾向的还有东帝汶、伊里安查亚省、苏拉威西省等地。这下子可让吴铭抓到了制约印尼,分裂印尼的办法,支援反政府分子,不用自己花多大力气,便能让印尼不得安稳,无力发展与马来亚抗衡,如果干得好,印尼的分裂也将大大削弱国家的力量。
心情不好,象吃了个苍蝇般难受。那位所谓的文化部公务员先生,你竟能从这本书里看出我是个日本人,还**反国家,不得不让我怀疑你的文化水平。如果你身份确实,我不知道是应该感到悲哀还是难受,连政府对建国初期的政策失误都不讳言,这才是开明、公正、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一个人的抗日 龙腾南洋 第五十三章 马、印战争
1950年5月15日,马来亚时间凌晨三点,马来亚空军二十架飞机突然出现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机场上空,将印尼的三十多架破烂飞机尽皆摧毁在地面。凌晨四时,集结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国防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攻势,向苏门答腊的印尼军发动了猛攻。战斗开始后,马来亚空军拥有了绝对的制空权,三百门大炮一起怒吼,把炮弹倾泄在印尼军阵地上。由于马来亚军队准备充分,又事先在加里曼丹岛增兵进行了迷惑行动,使得印尼军对此次进攻措手不及。
早上七时,马来亚军队突破了印尼军的防线,以装甲部队为核心,在飞机的掩护指引下,迅速向前推进。早上七时三十分,廖内省的独立分子开始进行配合作战,他们袭击小股印尼军,为马来亚飞机指示轰炸目标,造成了印尼军极大的被动,影响了印尼军向北干阿鲁集结组织新防线的计划。早上九时,马来亚军队攻取布阿旦,然后突然南下攻击前进,在廖内省独立分子的指引下,横穿廖内省,向沙哇伦多前进,目的是切断在北苏门答腊的印尼军队的退路而一举歼灭之。
与此同时,加里曼丹岛上的马来亚军队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攻入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并派飞机轰炸了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坤甸。
说打就打,迅如雷霆,马来亚国防军禀持着一贯的凶悍作风,一年多的时间使得马来亚国防军成为了一支各兵种相对齐全,武器较为先进的强军。而印尼的战乱频繁,又与英美交恶,使得印尼军的硬件水平远逊于马来亚军队,虽然印尼军的总人数是马来亚军队的四倍,但却分散在各个省,战斗力也远逊于马来亚军队。相对于马来亚的处心积虑,印尼军明显没有预料到马来亚军队会如此迅猛的攻入苏门答腊。
5月16日,亚齐省的自由亚齐组织开始武装暴动,猛烈攻击省内已经所剩不多的印尼军队。
5月17日,马来亚军队进行空降作战,成立只一年的马来亚空降旅突然出现在沙哇伦多,并击溃了该地守军,堵住了印尼军南下的道路。
5月18日,马来亚空降旅在空军的配合下,击退南下印尼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坚守至黄昏陆军装甲部队的到来。
5月19日、20日,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赶到,留下阻击部队后,大举南下,开始猛烈进攻南苏门答腊地区。
印尼方面在经历了短暂的震惊之后,于5月16日发布了总动员令,并向苏门答腊增兵,总统苏加诺发表演说,号召印尼人民行动起来,英勇抵抗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兼打手马来亚的侵略。
由于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印尼支持马来亚分裂分子,所以印尼在国际上并未获得广泛的同情的支持,只有苏联、中国、澳大利亚等国表示了对印尼的支持,并呼吁双方立即停火,用政治方式解决两国的争端。
英、美对马来亚收复北加里曼丹领土是支持的,但他们并没有预料到马来亚竟然会采取如此强悍、凶猛的军事行动。在马来亚国防军攻入苏门答腊的时候,纷纷给吴铭打来电话,对战争的扩大表示了担忧。
然而就在苏门答腊的亚齐省和廖内省于5月20日宣布独立后,英、美两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立即承认了亚齐省和廖内省独立的现实,并对苏门答腊人民的自主选择表示了钦佩和支持。
“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象小孩子变脸一样容易。”吴铭挥舞着美国方面的电报冷笑着说道:“利益,都是为了利益,亚齐省和廖内省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扼守着马六甲海峡的一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今又是他们自己宣布独立的,美英两国可以不担负国际上的舆论压力,便象两条疯狗一样扑了上来。”
“他们不是还得经过我们这一关吗?”赵笑眉笑道:“美国方面又提供了一批免费军援,并派团来协商共同开发事宜,也算是给面子了,不象英国,死抠。”
“自从那个混蛋麦卡锡出来捣乱,美国国内形势很坏,有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吴铭点着根香烟,在烟雾缭绕中缓缓说道:“很多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也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国家安全许可证’被吊销,已经不能继续从事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借这个机会,我们是否可以牺牲一些实际的利益,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郑苹如沉思了一下,说道:“可以进行一下尝试,劝说他们暂到马来亚躲避,当然,这需要美国政府的允许,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松口才行。”
“那就这么办吧!”吴铭点了点头,“如果事情顺利,为他们提供住所和研究环境,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定居马来亚,但总是华人,同根同源,能帮他们就帮一些。”
战争还在继续,印尼向南苏门答腊不断增兵,集结于哥拉布米,妄图先阻止马来亚军队的南进势头后,再力图反攻。近十万印尼军与三万马来亚国防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在哥拉布米拉开架势,形成了决战的态势。
五月二十四日,马来亚海军突然出现在南苏门答腊与爪哇岛之间,击沉了三艘印尼船只,隔绝了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的联系,使得印尼在苏门答腊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孤军。
五月二十五日,印尼总统苏加诺愤怒的对外宣称,美国悍然出动军舰,悬挂马来亚国旗参与了封锁苏门答腊的军事行动,要求全世界对美国进行谴责,并要求美国军舰立刻退出该海域,否则将遭受印尼军民的沉重打击。
美国政府断然否认了印尼的指控,重申在马、印战争中严守中立,并对由于印尼支持马来亚分裂分子而引起的这场战争表示遗憾。
五月二十六日,马来亚军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对印尼军队开始了猛攻,海军舰只炮轰苏门答腊的丹戎加和爪哇岛的雅加达,并由从加里曼丹岛抽调的五千部队在丹戎加进行登陆作战,开始合围印尼军队。
五月三十日,弹尽援绝的印尼军队在马来亚军队的凶狠打击下,陆续放弃抵抗,举旗投降,马来亚军队开始与亚齐省和廖内省的独立分子配合扫荡苏门答腊岛上的印尼残军。
六月五日,重新调整完毕的马来亚军队在加里曼丹岛再次发起了强大攻势,分兵三路进攻印尼的东、西、中加里曼丹省,而印尼鉴于马来亚和美国的海军,不敢增兵,以免重蹈苏门答腊的悲剧。虽然叫嚣的厉害,却连战连败,损失惨重,不得已之下请求国际调停。
六月十五日,马来亚军队已经占领加里曼丹岛大部,在苏联、澳大利亚等国提议下,双方停火,开始谈判。
历时一个月的马、印战争,马来亚大获全胜,虽然这里面有美国人的影子,但马来亚国防军的强大战力还是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以不足八万的兵力,纵横驰骋,消灭了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印尼军队近二十万,将印尼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能不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如果不是迫于国际压力停火,马来亚军队恐怕能登上爪哇岛,攻下印尼的首都雅加达。
停火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马来亚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想要他轻易放弃,恐怕很困难。而且苏门答腊对马来亚来说非常重要,战领此地不仅独控马六甲海峡,而且使新加坡这个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成了一种非常安全的所在,再不用担心印尼从苏门答腊的进攻。而且亚齐和廖内独立后,也非常希望马来亚军队能守住南苏门答腊,隔开印尼的威胁。
印尼战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国内反共的军人集团和左翼势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一场反共、反苏加诺的政变在印尼右派军人集团内部暗暗地酝酿着。并且开始积极寻找外部支持,马来亚和美国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
“不做承诺,保持接触。”吴铭对沈阳指示道:“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我们要尽快消化苏门答腊,亚齐和廖内虽然独立了,但南苏门答腊的归属还悬而未决,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国际上必然会要求我们归还给印尼,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新加坡必须要有外部屏障。”
“居民置换的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南苏门答腊的居民要么同意我们的提议,要么迁移到亚齐和廖内,而亚齐和廖内的民众已经开始向南苏门答腊集中,支持我们也就是保护他们,这个道理他们还是清楚的。”沈阳回答道:“但是,我们需要时间,至少要两个月。”(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一个人的抗日 龙腾南洋 第五十四章 创意
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想拖并不困难,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大多是事与愿违的。就在马来亚为如何能名正言顺的占领苏门答腊,为新加坡争得缓冲之地的时候,另一件大事在东亚发生了。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1945年12月29日,美军政府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签署的关于对朝鲜半岛进行托管和建立临时朝鲜半岛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协定》。1946年3月组成了美苏英托管委员会(中国因处在内战边缘未参与),形式上完成了雅尔塔协议中的约定。尽管该委员会的目标是在这个委员会监督下尽快使朝鲜半岛选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均在自己军队的占领范围内分别扶持了服从于自己的政权。处在冷战边缘的美苏两国均吸收了在欧洲的教训,在作为雅尔塔协定中真空区的朝鲜半岛问题上都开始大胆地设立“铁幕”。
在北方〔北朝鲜〕,苏军在朝鲜平北龙岩浦镇压了右翼学生运动,在新义州镇压了“反托管”学生运动;北朝鲜民族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扫除干净,在北方的政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共产党或左翼团体,右派基本消除。
在南方〔南韩〕,共产党各派在美国占领军和右翼势力打击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至1947年南韩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逃往北方,它在南韩影响也就消失了。美国要想扶植一位倾向于美国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团了。
1948年5月10日,在军警的严密戒备和监督下,南韩举行了单独选举。据10日夜各投票点关闭后的统计,南韩800万选民中,大约85%以上的人参加了选举。选举的结果是李承晚以略优的优势当上南韩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联合国随即接纳他为联合国成员国。
而北方在没有中立国的监督下,则采取了自己单独选举的措施,据苏联称在北朝鲜,参加这次选举的选民占99.98%,金日成当选北朝鲜的最高领导人。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会议,它宣布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从世界冷战史的角度看,比照当时同样作为美苏插手的其它国家,比如希腊、阿塞拜疆、德国和中国来说,朝鲜半岛上的这块铁幕和德国的柏林墙一样又厚又高,达到了民族主义都无法攻破的程度。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远东战略中心在中国,故在对南韩的支持上不及苏联对北朝鲜的。而随着司徒雷登最后一次对华外交努力的失败和美国国务院外交白皮书的发表,美国在远东战略上体现出整体上失去了支撑点后的暂时退却。杜鲁门公开发表讲话,将美国战略防御线落在了对马海峡和台湾东海岸,也就是这个决定让南韩和台湾成了被暂时抛出的弃子。也正是这个决定让金日成感到机会来了,进而正式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想法。
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兼朝鲜人民军司令官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大韩民国的突然进攻。当时大韩民国国防军三分之二的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汉城(今首尔)就失守了。
苏联参与了进攻南朝鲜军事行动的所有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只是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干预和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斯大林采取了较为隐蔽的措施。在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他们不想留下证据被指控参与了这件事。
然而,新中国对战争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计划却毫不知情。或许是考虑到中国正在加紧准备进攻台湾,或许是估计到美国不会干涉从而不需要也不希望中国介入,总之,斯大林和金日成对中国封锁了消息和情报。在战争爆发前,所有苏联援助的武器都是从海路,而不是通过中国铁路运抵朝鲜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中国获知朝鲜的准备工作。以至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消息,毛zd竟是从外国报纸上得知的。
金日成在信心十足、踌躇满志的时候,也不希望中国插手朝鲜事务,而斯大林在考虑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时,对于中国这位新的盟友有两点顾忌:既担心毛zd在事前反对莫斯科的决定,又担心局势发生困难时毛zd会置身事外,不听从莫斯科的指挥。
1950年初毛zd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并且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毛zd显然不希望朝鲜在此时发生一场可能给中国安全造成威胁的战争。但是,作为亚洲革命的负责人,毛zd又无法拒绝金日成的要求,特别是在斯大林已经表态之后,中国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华盛顿来讲的确是出乎意料的。然而,美国的反应却异常迅速而且激烈。从最初获得战争消息感到震惊和慌乱,到做出全面介入战争的最后决定,前后不过几天时间,美国对朝政策乃至远东政策骤然发生转变。
认识盲目、判断失误以及心理和军事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仓促做出了进入战争状态的重大决定。这不能不说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在各种偶然性的交叉中,仍然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存在着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基础。
首先,战后的世界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和敌视的意识形态。美国既然自认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也就担负起了保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责任和义务。而苏联则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在美国眼里,苏联正在利用其战后建立起来的军事优势——这种优势由于掌握了原子武器而更具威胁性,实现其一贯宣传的目标:解放全人类。所以,美国认为向南朝鲜的进攻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向资本主义阵营的公然挑战。
再者,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早已为美国对外政策定下了这样的基调:做为西方世界的领袖,美国必须抵制苏联发动的任何进攻或制造的紧张局势。从希腊到柏林,从伊朗到中国,从西亚到远东,战后几年的历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讲,朝鲜半岛被划在美国的远东防御线之外,但是从政治战略的角度上讲,南朝鲜毕竟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毕竟是受美国保护的西方世界的前沿阵地。为了维持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这种威信,为了不失掉“自由世界领袖”的面子,即使是在军事和经济上对美国都不很重要的朝鲜半岛,也成为美国决心保卫西方世界免遭“共产主义侵略”的象征。自1949年“丢失”中国之后,就使得南朝鲜在远东的这一象征更具重要性和代表性。
美国认定对南朝鲜的进攻是苏联战略进攻的第一步,因此对这一行动的后果设想得十分严重。6月25日的布莱尔大厦会议之后,艾奇逊递交杜鲁门一份杜勒斯从东京发来的电报。杜勒斯的分析是:“坐视朝鲜在无缘无故的情况下遭受武装攻击的蹂躏,就将产生一连串灾难性的后果,从而极可能引起世界大战。”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攻占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还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在苏联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中华民国(台湾)政府继续占有而缺席的情况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情况下动议得到通过。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被斯大林拒绝了。
组成的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大韩民国国防军均归驻日的美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朝鲜人误事,美国人糊涂啊!”吴铭拿着报纸不禁心里慨叹道:“经过四年火与血的较量,中国gcd终于取得了全国政权,而国民党则败逃台湾一隅。对于中国gcd来说,完成全国解放和统一大业只差这最后一击了,而对于国民党来说,则对兵败国破之辱耿耿于怀,时刻不忘反攻大陆。美国政府在这种时刻再次插手国共之间,袒护国民党,自然引起中国新政府的极大愤慨。同时,美国政府关于台湾尚属日本领土,其地位还有待商议的说法,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美国派军舰进驻台湾海峡,的确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攻受阻。然而,新中国不得不放弃攻打台湾的方针计划,其客观上的结果是中国大量的军队得以从东南沿海抽调至东北。也就是说,这种状况的结果,为大规模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创造了一种客观条件。后来的情况发展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美国干预台湾问题,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渡海战役的同时,很少有可能再在东北边陲集结大军,入朝作战。因此,第七舰队阻止了中国军队进攻台湾,却使得麦克阿瑟面对几十万入朝作战的中国军队,这是美国政府决策时始料不及的。”
“现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预料到新中国会出兵入朝参战吧!”吴铭走到窗前,推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使得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一些,“虽然马来亚还未加入联合国,但是中国入朝参战将使马来亚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如何在这段缓冲时间里获取更大的利益,使马来亚步入平稳的发展期,真是一个伤脑筋的事情。”
1...148149150151152...1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