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荣誉与忠诚
在空军力量方面,轴心国各个参战义务国先后以原材料的方式向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武装部购买各型号的飞机,终于使得各轴心国的参战部队拖离只是名单番号的空白,列装的空军部队除了个别建制被调回本土,其余已经核实了参战建制。
对于登陆部队,意大利只是调动了两个师外加一个旅的兵力,而这些部队的装备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经由贷款的方式出售给意大利的参战部队进行列装。同理,西班牙、葡萄牙的陆军也是用贷款的方式向德意志第三帝国购买,至于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两个早早就跟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后面的小dd,他们由于参战得早基本已经换装完毕,而且用的还是现金!
为了能使参战部队的指挥更加便利和快速,在征调之前轴心国就已经达成了相关的协议,轴心国陆军全面采用德意志武装力量的编制,目前轴心各参战国已经完成参战陆军的改建。
西班牙为这次军事行动提供了二十个师,鉴于这个老牌国家的国力问题,参战部队其中大部份为步兵师。或许是眼红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装甲部队在战场的战果,西班牙咬牙采购了两百辆坦克和相关装甲设备组成了一个装甲旅。当然,西班牙买的坦克和装甲车大多数是德意志国防军换装后的老式装备,最新的黑豹式和釉鼠属于非卖品。
葡萄牙,这个在十七世纪生龙活虎的国家,受于国力的限制,他们东抠西抠后才凑出七个步兵师,其中根本没有机动部队。
在轴心国中,除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外,武力排行第二的并不是意大利,令人意外的是罗马尼亚这个东欧国家,跟随其后的是匈牙利这个小老弟。
经过德意志参谋部参考战争爆发后的数据进行的一些演算,得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事实,那便是意大利不愧为废材国家,数量陆军全是挂着“懦夫”牌子的准战俘,如果不是海军还有点成绩,真搞不懂意大利还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
严谨的数据推算下,一个德意志师可以击败五个意大利师;一个罗马尼亚师可以击败三个意大利师;一个匈牙利师可以击败一个半意大利师。
意大利真是茶几上的杯具,简而言之就是好看,一碰就碎……
令人哭笑不得推演在一些元帅大佬的训斥下终结,不过将领们倒是起了另一种心思,那便是打死都不能和意大利配合作战,就算要配合也绝对不能让意大利的军队担任主攻部队,实在不行就让意大利佬运送运送装备看管战俘啥的?反正懒散的意大利人肯定也乐意这么干。
概括而言,德意志的将领们一番合计后惊讶的发现,原来轴心国是那么地脆弱,失去了德意志的轴心国什么都不是!
这个结论让知情者一阵狂冒冷汗,他们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旗舰的第二帝国,那时候威廉第二帝国几乎是独力对抗全世界,过程是好汉架不住人多,下场是极度悲惨悲惨。
一个紧急的会议在得出这个结论后开始了,会议上将领们心虚地做出提议,强烈建议德意志第三帝国赶快武装轴心国,让轴心国至少在武装力量上得到必要的提升。
这个提议没人反对,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该怎么去武装盟友们的部队,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武装?总不能白白将装备输出而不追求回报吧!那样的话还不被国内的军工业龙头们给活撕了?
西门子和克劳伯联合提出一个议案,根据以前的惯例,不使用贷款方式而是采取资源换装备的方式进行列装。
资源换武器的议案得到诸多军工业龙头的赞成,新的问题是各个轴心国会是什么样的想法,愿不愿意拿本国的资源来折换武器?愿意换的情况下,德意志的武装部队会不会因此遭受影响,别列装了别人而亏待自己,导致战斗力受损才好。
原本是列装盟友的提议改变成诸多议案,经过复杂的沟通,在德意志元首的亲自拍板下,军火工业必须加强,不但在设备方面需要成规模的增加,员工招聘上面优先选择日耳曼人后向轴心国开始全面招工!
徐阳早就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德意志在开战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个五年计划,但是方案伴随时间的推进必须做出必要的修改,其中就包括军备这个重点项目。
在战争没有爆发前,五年计划里面主要是对科研项目进行重视,经过试验的装备大规模量产后的囤积,附属的弹药、石油、钢铁、橡胶等等……,但是战事的规模增加后,后勤部经过计算,原本以为可以使用五年的储备根本不够,参照法兰西战役的消耗,储备的资源最后只能消耗三年,其中各种油料,特别是航空油料更是令人忧心……
一个新的计划正在被讨论,讨论过程中,第一次有专家明目张胆的提议必须占领更多的石油原产地,他在不知道《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前提下,将目标直指巴库油田,并强烈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占领那个地方。
这个专家在发表言论后随即被警告,一个还没产生的风波随即消失。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德意志第三帝国和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动静,盟国方面对此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法国的关注,新的导火线被悄悄地埋下,等待点燃。
很多人都意识到油料的问题,特别是当战备的提升,在为不列颠之战做前提的惑敌前奏下,大量的油料消耗让许多人紧皱眉头!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八十九章:最长的一天(二)
.石油!石油!石油!战争的脉搏,没有石油轮子就转不动,可悲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并没有成产量的石油产地,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需要依kao进口。
战争爆发之前,考虑到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部队异常依kao石油才能运转得动,在战前储备局就储藏了大量的油料。不过,光是进口储藏根本不是个事,毕竟有支出也得有收入,而依赖进口实在太不可kao了。
因为战争的关系,德意志第三帝国获得石油的渠道当然会变少,其中大部份的石油都是依赖瑞典和瑞士向国际社会采购。然后,这两个国家再倒卖给德意志第三帝国,这无形中提高了许多的成本。
先不谈重金属方面的难题,光是几个战役来下,数量庞大的装甲部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用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石油储备量。这是个可怕的数据,表明再来几次大型战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石油储备就要见底。当然,这是在石油进口渠道完全失去的情况下。
徐阳并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上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到底依kao什么样的手段取得石油,而且在盟国封锁下竟然能顶住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他在战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极力提出储备石油的建议,其实不用他去提德意志第三帝国自33年开始就在储备石油,到39年初石油的储备量便很客观。
后来,斯达克家族上台之后,庞大的“容克体系”更加重视石油的储备,这也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更是战争准备的首要目标。经过那么多的努力,想象中的“足够”经由几次战役变成了“不够”,如此对苏战争的设想在取得石油产地的驱使下彻底成了渴望……
回顾历史,一战的最后两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第二帝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社会党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意志第三帝**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阿道夫-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
第三帝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第三帝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
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意志第三帝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
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上半个世纪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己的丰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约占美国能源总量的一半,但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来说,却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约仅占5 %。可是,渴望战争的阿道夫-希特勒在1932年已经在为未来筹划,石油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帝国的总理,一年半以后他又攫取了全部权力。他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一项他称之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汽车交通史上一个转折点”的汽车运动。不受时速限制的单向高速公路贯穿全国。1934年,制造一种新型汽车的计划开始。它被称为“人民的汽车”,亦即“大众汽车”。
但对于阿道夫-希特勒企图将整个欧洲置于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及他本人统治之下的宏伟计划来说,这些仅仅是枝节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迅即开始整顿经济,加强国家对大企业的控制,并建立社会党的战争机器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坦克和卡车,所有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进行的合成燃料生产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对合成燃料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有同样的预计,认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规模石油开采的趋势将会使世界上传统的石油供应迅即枯竭。社会党政府之所以提供资助,是因为对外国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使至关重要而又不足的外汇大量流失。阿道夫-希特勒明白,德意志第三帝国将为战争作好准备。必须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德意志第三帝国确实建立起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业。到第三帝国入侵波兰、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它已有十四家氢化厂全速运转,另有六家正在建设中。
斯达克家族上台后,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已有急剧的增长——日产七万二千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然而,从军事需要方面来看,合成燃料的意义甚至更为重大。贝杰乌斯氢化法提供了德意志第三帝国航空汽油总量的95%左右。如果没有那些合成燃料,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空军就无法升空。
……
军械部长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放下了手中的文件夹,用着忧心忡忡的语气:“我的元首,全部的资料就是这些。从中已经可以看出无法避免的危机,这是以前我们所不应该疏忽的。现在,是时候落实个方法改变它了。”
徐阳没有表态,目前提议将对苏战争的日程拿上提议的议案有许多,石油短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其实一直在犹豫着,毕竟在不列颠战役还没有一个结果前启动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战争实在是太冒险了,他可不希望自己成了拿破仑第三、阿道夫-希特勒第二。虽说战争本来就是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但是能够规避还是需要谨慎,只有更少地犯错误才能笑到最后。
许多人见徐阳没有表示显得很着急,他们旁敲侧击着试探,只差对着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喊打喊杀了。
不过,他们在今天注定要失望……
“我知道了……”顿了一顿,徐阳看向后勤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我们在法国北部的军队,他们需求的东西都如实运达了吗?”
阿尔贝特-施佩尔严谨着表情:“是的,我的元首。按照指定的计划,第一、二、……三十五列车已经抵达,物资经由驻军接收,已经核实完毕。但是……”他似乎有些难以启齿:“您要求的一些模型出了一点点小问题。”
“嗯?!”徐阳一愣之后冷峻无比:“亲爱的将军!你应该明白不列颠之战的重要性,那些物资绝对不能出现一丝延误!身为一名高级将领,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重要性!”
“是……是的!”阿尔贝特-施佩尔额头冒出了冷汗:“我完全明白……”看到元首阁下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他赶紧站起来:“我马上亲自去监督!”说完一个立正举手礼,模样显得有些狼狈。
拥有不可冒犯的威严是一名领袖的基本气质,虽说徐阳从来没有发过什么大火,或是因为私人因素惩罚过任何人,但是那种领袖的气质伴随着时间和战场上的胜利变得更加浓厚,使得部下们越来越不敢冒犯。他还没有开口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阿尔贝特-施佩尔几乎是逃跑般地消失在门口,这让他气恼的同时感到深深地无奈。
“值得忧虑的并不是登陆英伦三岛后,而是在登陆英伦三岛之前!为了登陆能够成功,前期的情报工作是艰难但是必须完成的!”
强调了无数次的话题,盟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海军,轴心国想要登陆英伦三岛必然无法强硬地扑上去,那需要做很多事前准备。首先,绝对不能让盟国探知登陆地点,这就必需选择多个虚假的攻击目标,那么军队所选的驻地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目前,轴心国驻扎的地点是集中在法国北部,一部份则是选择法国西北部。法国北部之中,加莱的驻军是所有驻地最多的地方。加莱离英国本土非常近,近到古斯塔夫大炮可以轻而易举地轰击过去。从地域上来说,加莱不失为一个进攻英伦三岛良好的桥接,而这也是盟国所猜想的最佳地点。参谋部提出了很多设想,也选择了不少桥接和进攻点,至于真实的集结地点以及登陆点,目前除了徐阳和有数的几名元帅,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因为模型不及时送达而延误了‘登陆日’,那么他们就应该被枪毙!”
室内的所有人,他们看到元首阁下怒气冲冲地喊了这么一句不告而别后显得面面相觑……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九十章:最长的一天(三)
.德意志第三帝国现在在英吉利海峡拥有完全的制空权吗?毫无疑问,轴心国目前在英吉利海峡并没有取得完全的制空权。尽管有了“黄金眼”系统的全面支持,轴心国的空军力量还是无法全面地打击盟国空军。
数量庞大的德意志空军建制一直在轮换对英伦三岛的空袭,期间与盟国特别是英国的空军交战的次数多达数百次,但仅有数次的战果外,每次都无法对英国航空部队进行有效的重创。小规模的交战,想要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根本难以达到,特别是在英国佬每次见势不妙就掉头逃跑的情况下。
最初,凯塞林提出的设想是,在“登陆日”之前完全瘫痪或是重创英国空军。他曾经信心满满地表示:“有了‘黄金眼’雷达网的支持,我们的空军小伙子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战果!”可是,英国佬的狡猾程度大大超过了凯塞林的预想。
英国空军部指挥官崔佛-利-马洛尼非常明白英国的空军数量根本无法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拼消耗,在经过几次几乎痛到骨髓的惨重失败后,他调整的策略是保守且明智的。英国空军从此不再与第三帝国的空军发生大规模的空中激战。
崔佛-利-马洛尼提出:“积累空军力量,从小的胜利中击毁更多的德国人飞机”战术思想,平时将英国飞机藏了起来,只在有把握或者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大规模出动。
什么是“不得已”的情况呢?其实这里的意思很多。
英吉利海峡上空的空战,从刚开始的双方互有主动出击,到英国空军雪藏战机,整个过程简直是枯燥且无味的。空中的绞杀只是持续几天的时间,英国空军就表现出疲软的姿态,最后干脆“任由”第三帝国的空军对英伦本土狂轰乱炸。
德意志空军部无法达到成建制消灭英国空军的目的时,凯塞林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帝国参谋总部的建议被虚心的接受,他命令德意志航空部队在有护航机队的保护下,全面轰炸类如雷达站、机场、工厂等等设施。
经过德意志航空部队长达两个月的轰炸,英国人建立在英伦对欧洲大陆监控的雷达网络损失惨重,临近欧洲大陆的机场更是遭受到机会毁灭性的摧残。可是英国佬的难缠程度再次超过许多人的料想,他们像是一群蚂蚁一般,德意志航空部队刚刚炸毁某处雷达设施,等待德意志航空部队离去,英国佬马上从各个地底洞穴中爬出来,尽所能地修补雷达设施。
光是摧毁雷达站的外部设施虽然能够起来一定的作用,但是雷达站的硬件设施没有被摧毁的话,外部的雷达总能在很短的时间修复。而想要摧毁雷达站的硬件设施,不但需要精确的情报支持,还极度考验航空部队的精确轰炸能力。想要做到以上几点并非不能办到,唯一的难题便是不可kao。
第三帝国占领了整个西欧,从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已被第三帝国控制。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
此前,盟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成建制的部队被歼灭使得盟国虚弱到历史最低点。而在空军方面,经由马斯河上空的那场空战,盟国的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法国沦陷之后英国空军仅存的飞机数量不足一千架,其中战斗机更是只有可怜的五百五十架。
在某一段时间,指盟国海军还没有回守本土进行支援,德意志第三帝国甚至从被封锁者转变为封锁者,利用潜艇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对英伦三岛设施了有效的封锁。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
为了实施空中进攻作战,德意志航空部队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2400余架。而当时的英国只有防空歼击机五百五十架架,高炮两百门,还有轰炸机500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不列颠之战就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空,在英国佬这块土地上开始了。
德意志航空部队为了迅速夺取制空权,袭击的重点为英国空军的机场,其特点是空袭活动极其频繁,空战十分激烈,从8月中、下旬开始,德国空军每天出动1000多架次,10天内对英国12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不间断和摧毁性打击,英军损失飞机286架。
尽管英吉利海峡盟国的海军占有绝大部分的优势,能够从海上捞回坠机或者跳伞的飞行员,但是盟国飞行员依然伤亡甚重,幸存的飞行员经过连续空战已筋,根本无法与士气甚旺的德意志飞行员对抗。
1940年8月25日,历史果然有着强悍无比的惯性。英国空军派出第三帝国本土,主要目标是机场和工业基地。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盟国对外宣称“那天天气不好,空中云厚雾浓,有几架轰炸机迷失了航向,糊里糊涂地飞到柏林上空投下了炸弹。”,柏林遭到了空袭!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一直沉浸在所向披靡的胜利气氛中的德意志首都柏林遭到了空袭!尽管空袭期间并没有造成民众伤亡,但是盟国对柏林的轰炸却让整个轴心国产生很大的震动。
那时,几乎是举国上下都要求徐阳对英国佬进行最严厉的报复,空军部甚至在民间的压力下请求取消一些对英伦三岛的机场以及工厂轰炸,他们想要顺从民众的意愿对英国佬的首都伦敦进行报复性轰炸。
民间的怒火当然需要安抚,那是徐阳采取的策略是公开表示将严厉的报复英国佬,但是他在军事系统中却下达了死命令,不允许空军部改变以前的计划,必须按照计划继续轰炸英国佬的机场和工厂,任何不服从命令的机组都将遭受严厉的惩罚。
徐阳对军队的控制是完全有效且严谨的,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压制了那些怒火冲天的飞行员,在民间宣传上则是让戈培尔转移民众的视线,总算让事情平息了下来。
英国佬轰炸柏林的举动是阴险且恶毒的,那根本不是所谓的“误炸”,唯一的可能就是那个阴险的胖子想要激起日耳曼人的怒火,让德意志航空部队在怒火的驱使下改变轰炸目标。如果那个恶毒的胖子达到目的的话,德意志航空部队舍弃机场和工厂不炸去炸城市,做轰炸平民的无用功举动,那么不但英国佬的空军能够保存,机场和工厂的损失能够避免,对平民的轰炸只能让英国佬全面团结起来。
历史证明,那些认为轰炸伦敦,可以使英国首都陷入混乱,使英军统帅部瘫痪的人是愚蠢且无可救药的。那些人白痴到认为对英伦三岛的平民轰炸可以使得登陆任务简化,甚至不登陆也可以迫使英国投降,这根本是做白日梦。毕竟英国佬如果愿意投降的话,早在法国沦陷之后就该有所征兆,然而法国沦陷之后英国佬根本没有表达出妥协的一点点意思,他们一直在喊着“抵抗到底”“誓死不降”等等口号。
伴随“登陆日”的临近,陆军兄弟部队不断地集结,航空部队明显能够察觉出大战即将来临。为了表示航空部队对这一事实的重视,凯塞林甚至亲自爬上飞机,做出“十分重视”的姿态。
现在,凯塞林就矮在视窗之前注视下方,他看到的是一片忙碌景象,蚂蚁般的士兵正在军官的指示下训练,一个个火柴盒般的坦克整齐地排列,如林般的火炮方阵威慑着所有看到的人。
“指挥官阁下,座机即将拖离编队。”
凯塞林根本不可能亲自跑到英伦上空,他只需做出一个姿态便足够了,如果真的抛下指挥系统亲自跑去丢炸弹,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踏上军事法庭。
“让小伙子们好好干!我等待着为他们向柏林申请勋章!”
志得意满的声线,凯塞林有骄傲的理由,轴心国为了“登陆日”调集了超过一万三千架的飞机,而这都是他手中的力量!获取功勋的筹码!
加挂邮箱的各式飞机,护航编队守卫在大型轰炸机周围,一些斯图卡摇摆着机翼率先呼啸直扑,更多的截击机似乎不满“秃鹫”们的挑衅行为加速掠过。ju87斯图卡和梅塞施密德bf109e4比速度?驾驶109e4的飞行员对此深深感到不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