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射箭估计同样多数都会。
他们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不会骑马射箭反而不正常。
“何阁老,你听我说完,这不影响他们的会试,他们会试一样还是该如何考就如何考,再说进士就不会骑射吗熊公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士子们的君子六艺!不过那些考核不合格的,状元是别想了,这样的就算考会试第一,殿试也没有参加的资格,好在陛下开恩还是会赐三甲的。
而考核前十名的举子,无论会试成绩如何,都可以参加殿试,最次也是个三甲。
我们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做官的必须要像熊公一样。
能文能武。
武不求能上阵杀敌,但至少要做到面对敌人能拿起武器,人家唐朝的文人能上马砍人下马写诗,我大明的文人总不能不如唐朝吧”
杨信说道。
“可以。”
韩爌说道。
其他几个阁老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
“诸位,这不是什么坏事!”
韩爌说道。
一帮阁老瞬间鄙视之。
韩爌是山西蒲州人啊,他当然不会反对这个了。
但其他人也无话可说,毕竟考核不合格也不是说不能中进士,三甲那也是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
“第三,
第三没有强制性,只是晚辈提出的一个建议,供诸位参考的。
诸位只要答应前面这两项,杨某对于这个案子可以保证秉公处置,当然,我本来也是要秉公处置的,但至少在抓住黄澍,有确凿证据之前,锦衣卫是不会因此而随便逮捕人的。”
杨信说道。
“第三是什么”
韩爌疑惑地说道。
“诸位,让我们把耗羡归公怎么样”
杨信笑着说道。
“杨佥事,你不会不知道朝廷的那点俸禄吧阁下家财数百万,可以不用在乎吃饭,但别人还要靠着俸禄吃饭。”
何宗彦说道。
“这个,可以发养廉银啊,所以我才说是一个建议,我们都知道大明的俸禄有点低,官员都做不到海刚峰,但火耗随意征收也是事实,就算朝廷定一个标准也没什么用,各地官员征收时候照样会随意。但老百姓也要吃饭,若他们遇上一个有良心的地方官可能收的少些,可要是遇上一个就冲着发财去的,后者横征暴敛就很可能官逼民反。
到时候他死不足惜,但朝廷就得给他擦屁股。
既然这样为何不规范一些,把火耗直接定标准归公,然后从中按照官员职务发不同数量的养廉银呢
当然,这不是要诸位同意的,只是要诸位考虑一下是否可行,就算实行又该发多少养廉银,定什么样的火耗标准,说到底目前这样真不行。”
杨信说道。
第二八五章 手里捧着窝窝头……
火耗归公……
这只能是个提议而已,大明朝目前朝廷的执行力,根本就不具备把它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很复杂。
并不仅仅是一个官员贪腐的问题。
耗羡这种东西由来已久,自古至今始终存在。
南梁大臣张率看着家奴一车车往自己家运粮食,颇有些疑惑地问这些粮食都是从哪里来的后者回答这是征收的雀鼠耗,张率很开心地笑着说,好大的老鼠和鸟雀啊
到一条鞭法后简化成了火耗。
也就是征收税银重铸过程中的损耗,因为这时候银子劣质,重铸一次肯定就得有一定损失,实际一般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间,但问题是这东西没有明确的规定,地方官收多少全凭一张嘴,明末通常是收百分之二三十,也就是实际损耗的十几倍。
这不是最高的,最高是麻哥末期。
八钱!
一两税银地方官敢加百分之八十火耗。
所以官员无不怀念我麻哥,然后将火耗归公的四阿哥视为仇敌。
海瑞为何被官员士绅一致仇恨,因为他一边查隐田,强力推行一条鞭法,然后一边强制性规定了他管理区的火耗为百分之二,而且是通过对着所有百姓发告示的方式,他这个以身作则不但让下面的官吏没法捞,而且让其他地方那些收百分之三十的都很尴尬。
当然,他自己的确很穷了。
但问题是海刚峰只有一个,指望那些官员都做海刚峰是不可能的。
地方官员们肯定不会接受火耗归公,养廉银是定数,火耗是随心所欲,他们又不是傻子,另外明朝的财政体系也存在缺陷,火耗这种东西还是地方财政的一个重要支撑。明朝财政并不是自上而下,朝廷和地方是分开的,地方财政完全依赖存留,而存留比例最高的是田赋,皇帝发工资的只有一至九品官,此外的地方开支就靠存留。
甚至给宗室的也是。
这一点很重要。
宗室的费用很大一部分也是地方供应。
最终原本就不多的存留,必须拿出很大一块给宗室,导致了地方财政越发紧张。
所以火耗也罢直接征粮的也罢,一部分也被官员用于地方事务。
海瑞敢强制收百分之二,也是因为他在应天做巡抚。
地方财政不缺钱。
而且应天巡抚治下也没有藩王。
但绝大多数地方官员收的火耗虽然主要中饱私囊,也还是得有一部分用于补贴地方开支。
总之四阿哥能够火耗归公,第一他的控制力足够,各地驻防将军可以完全给他控制地方,第二地方财政不需要养宗室,铁杆庄稼绝大多数都在京城,这个是朝廷养的,虽然源头都一样,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他给的养廉银高啊。他给的养廉银数量是这时候根本不可能给的起的,一个县令都上千两啊,这时候大明皇帝哪能给的起,大明朝目前太仓一年那几百万不够养官员的,一品大员可是一万两,算算目前多少一品大员
如果不是足够高,官员还是一样搜刮百姓。
更何况这么高都没拦住他们,也就四阿哥时候强硬肃贪才有点效果。
十全老狗时候官员就想取消这个制度,虽然最终延续下来,但他们迅速用其他名目继续搜刮。
这时候推行不了。
至于杨信提出来……
他就是日常调戏这些老头子。
另外火耗归公的确不行,但却可以给各地定火耗标准,也就是给火耗征收设定一个上限,要知道这个火耗收取比率,一直像房价一样持续而且稳定增长但从不下落,目前是最高百分之三十,明末顾炎武记载就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了。这是肯定不行,必须设定一个上限才行,百分十或者再多一些,但百分之二十就不行了,这个范围内可以各地根据情况不同定。
比如说松江等地的重赋官田,超过百分之五都很高了。
而那些轻赋民田则可以适当放宽一下标准。
这才是他真正想实行的。
虽然肯定没用,但配合税监巡视短期内还能多少有点用处。
当然,这个需要一套复杂的计算,实行也得需要时间。
“黄澍有消息吗”
老们离开的背影,杨信问许显纯。
“没有,他家里和郑鄤家一样,在这之前就把他逐出族谱,咱们和东厂都在撒出人抓他,但始终也没有他的消息。”
许显纯说道。
这个结果没什么意外的。
这年头指望抓住一个被那些士绅保护起来的根本不现实。
别说是黄澍了,锦衣卫在南方搜捕郑鄤这么久都根本没用,像这样的人是完全具备望门投止能力的,各地那些支持他们的士绅可以给他们提供保护,同样那些支持他们的地方官员,就算知道也会无视,说不定这时候黄澍正在南方哪个士绅庄园和地方官喝酒呢!
“都很狡猾啊!”
杨信感慨道。
这种事情还得他出马才行。
回头再到江南继续祸害,逼着那些士绅把人交出来。
不过这种事情只能他亲自出马才行,其他人玩不了这个,黄澍这个人是必须要揪出来的,就冲他原本历史的那套操作,也不能让他逃过和凌迟的约会。
“走,去看看一些好东西!”
杨信说道。
“呃,杨都督有何好东西”
许显纯笑着说道。
杨信的好东西在城外的一片农田里。
跟着他到了这里的许显纯,首先看到了方汀兰,虽然还在守孝,但京城无论官民都已经把她视为杨夫人,此刻杨夫人正一副大妇姿态,站在黄英和杨佥事唯一的正式小妾前面。而几个家奴正拎着一筐筐玉米走出,而外面几个女人正围在一堆玉米周围剥玉米,剥下的玉米粒直接放进旁边的斗里,不过这些玉米和现代的根本没法比。
更像是现代那些遭了灾的。
一个个玉米棒子也就巴掌长,上面玉米粒也不满,基本上就是现代玉米里面那些歪瓜裂枣的模样,看着格外寒酸。
“产量多少”
杨信下马兴致勃勃的说道。
这是他的玉米试验田。
方汀兰指挥方家的家奴,在这片试验田里用杨信教的那套,种了总计一百亩玉米,严格进行科学化管理,什么人工辅助授粉,什么去雄,统统都用上,不过这片地就是普通的旱田,纯粹靠天等雨的那种,并不是什么水浇地,而且没有大量施肥,倒是捉虫比较勤一些。
今天开始收获了。
方汀兰和许显纯见礼。
“两百二十斤,但还没晒干。”
方汀兰说道。
“去两成水分,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七十多斤。”
杨信说道。
这些玉米实际上已经半干,百分之二十的水分是正常的,这样算起来哪怕用上他那套,这些玉米亩产也是很可怜,不过这是加了人为限制的,如果换到上田甚至上上田,那这个产量肯定会增加到两百斤以上,甚至接近三百,但这样的田就用不着种玉米,种水稻不是更好哪怕种粟也能毛收两百斤以上,而且这个产量是付出大量劳力科学管理之后的,如果粗放化种植,在这种中田估计也就一百斤甚至更低,这就基本上是清末北方玉米的亩产了。
“那这还不如麦子啊!”
许显纯好奇地说道。
的确不如麦子,甚至不如粟,北方粟的产量一直是最高,其次是高粱,不过高粱种的较少,但粟是普遍种植,这东西在有水浇灌的上田,亩产最高甚至能达到两石,不过这个数字是小冰河期过去的十全老狗期间。中国古代农民平均每人生产的粮食数量,在十全老狗时候是最高,这是专家们研究出来,但紧随其后的却是被骂惨了的万历时候。
两者几乎相差无几。
但万历中后期气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变化。
“收完回头还得接着种麦子!”
和他比较熟悉的黄英说道。
“两熟”
许显纯愕然道。
“那就不一样了!”
他紧接着说道。
的确,玉米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确产量不高,一百斤上下是普遍情况,这个产量甚至低于一季的小麦,虽然低的并不算多,但却远低于一季的粟子,但问题是它让一熟变成了两熟,冬小麦这样的地一年产量也就一百,但加上玉米之后就成了每年稳收两百多斤粮食了。
而单季就算是种粟,这样的地每年也就是一石以内。
“这用种子还少!”
黄英说道。
的确,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这样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年两熟,让原本的中田变上田,哪怕下田也不至于一年之内收三四斗了。
当然,下田玉米产量会更低。
可就算收个五十斤,那也一样会让下田变原本中田产量啊!
而且杨信种这个本身就是试验,他更主要是对种子进行改良,所以产量还是会继续提高,总之这个以后是要尽量推广,虽然地瓜产量更高,但那东西真不能当粮食,接下来天津那些田地全都改水稻和小麦轮种。
“可这个怎么吃啊”
许显纯说道。
“玉米茬子粥,玉米面饼子,掺上野菜的窝窝头,对,以后诏狱的犯人就吃这个。”
杨信说道。
他耳畔悠扬的歌声响起……
第二八六章 终于又要开始了。
阁老组团游诏狱的第二天,大明皇帝正式召见了蒙古贡使,紧接着以林丹巴图尔献皇宫遗宝为理由,封其为顺化王……
郡王。
不是藩属国王。
直接就是大明封爵体系内的郡王。
原本大明外姓只封公爵,郡王是死了的顶级功臣封赠,活着的只有宗室才能封郡王,但这只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理论上外姓也可以封郡王,所以给林丹汗的封号就是顺化郡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