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而他亲自带着大军势如破竹般直奔汉城,平壤的朝鲜军选择了投降,李珲求饶无果,不得不拼凑军队在开城迎战,但他的军队不是李如松的家丁,建奴也不是倭寇,三万朝鲜军一战尽墨……

    主要是溃散了。

    总之建奴大军直捣汉城。

    这座城市的城墙明显阻挡不住建奴,李珲仓皇逃亡江华岛。

    然后他在江华岛派出信使,渡海到登州求救。

    当然,大明是肯定不会救他的。

    事实上大明也没有能力救他,包括目前从辽东出兵也没用。

    辽东明军核心就是川浙军,但这支军队在冬天已经差不多冻僵了,让他们在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向赫图阿拉进攻,恐怕走不到那里就废了,不是冬天好说,但冬天真不能指望他们。剩下最适宜这种季节的,也就是赵率教部,但前提是叶赫部和蒙古人一起行动,赵率教那一万五千来人从来都不是单独作战的,没有这两家联合光他们也没用。

    但这两家谁管朝鲜人死活

    这些刚刚获得了大笔赏赐,然后采购一堆物资回去的家伙,这时候正烤着火喝酒吃肉,让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出兵朝鲜

    开玩笑,李珲拿肉偿啊

    再说他们还得警惕林丹汗,大明顺化王已经回到察罕浩特,据说心情非常不爽,已经在联络漠北的硕塞和科尔沁部的奥巴,向他们重申自己的地位,并且解释向大明称臣纳贡只是欺骗而已。甚至据说还在通过奥巴联络野猪皮,试图再次建立起来一个东西呼应的联盟,包括娶野猪皮家的一个女人,总之顺化王还在雄心勃勃准备一雪前耻。

    主要是被逼的。

    虽然他得了一千两工资,但损失的牛和马匹太多。

    察哈尔部正面临饥荒,而奥巴刚刚被明蒙叶赫联军暴打,损失的牲畜也很多,同样面临饥荒,漠北的硕塞一直很有野心,林丹汗放低姿态后,他们三家很可能会形成一个联盟,在这个饥荒的冬天对炒花等部动手抢粮食和牲畜。

    所以赵率教那里也真不敢动。

    而目前辽东经略高第手中还剩下能打的就曹文诏部和贺世贤部,但他俩凑起来能打的也不过一万。

    这个季节深入山林

    那就纯属扯淡了。

    尽管目前辽东明军总兵力已达二十万,但实际能和建奴野战的也就四万,而且其中近半已经冻僵,剩下都是守城都只能说勉强凑合的,不过高第也正在仿照熊廷弼,单独训练一支类似曹文诏部的骑兵精锐。负责指挥的是祖大寿,他在义州之战表现突出,已经真正展露实力,并且得到了高第赏识,他就像曹文诏受熊廷弼信任般,成为高第在辽东最依仗的亲信。

    另外再就是山海关的王在晋,他也在以满桂为统帅训练另外一支精锐骑兵。

    这些都是能真正与建奴野战的。

    说到底明军也在战争中成长,这些真正能打的都在崭露头角,原本历史上只是失败太快,辽东战场上本来就不多的精锐迅速消耗,剩下完全是一批批炮灰往里填。但现在野猪皮接连受挫后,将战略目标转向朝鲜,那辽东这些主持军事的文官只要不傻,就都明白这军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了,必须得想法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了。

    话说杨镐至今还在监狱呢!

    哪怕只是有限的提升,也必须得让明军能顶住建奴。

    所以照目前的速度,估计明年年底这两支精锐也能成长起来,另外那时候孙元化的新军也就完成,明军可用于野战的精锐,数量将第一次超过建奴,如果拼凑起来也差不多可以决战一场。

    但唯一的问题是……

    他们都很能花钱啊!

    熊廷弼当初为了曹文诏的五千精锐骑兵,一年砸了五十万两。

    军饷是双倍的,一年三十六两,而且这是单纯军饷,其他另算的,吃饭是有肉的,敞开了吃饱,从不会缺吃的,盔甲兵器都是最优质的,马也是最好的,最终才打造这五千精锐。

    而且曹文诏还不吃空饷。

    但指望祖大寿不吃空饷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支总数两万人,实际上一万的精锐军团,短短几个月已经砸进去五十万了,估计一年得花一百万,王在晋那里也差不多,满桂同样也吃空饷,他的两万大军其实也就一万五。这比起原本历史上吴襄纸面八万实际三万能打的三千来说已经是很讲良心了,说到底明军就是这样的体系,想让将领不吃空饷那必须给他们别的财路,以至于看不上那点空饷。

    比如赵率教的确不吃空饷。

    可去年一年他们赵家赚了至少十万。

    和陈于阶,杨信勾结起来,倒卖军需,走私,甚至连火器都敢卖,有这些支撑他当然不用吃空饷。

    孙元化的新军倒是也不吃空饷,但这支新军的训练成本极高,全火器化的军队训练就是扔银子,两万人的新军到现在为止一年多时间,也已经砸进去七十万了。至于这七十万有多少被徐光启,孙元化这些松江系,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了自己的钱袋,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从广州买的那些武器价格都很夸张,而且还有工部的硫磺进口也被他们控制。

    说到底他们和吃空饷那些一样,只不过手段更隐蔽而已。

    而川浙军的费用也不低。

    他们的好处是步兵不用养马,另外只有浙军是火器,川军火器少,但问题是他们的赏赐高,白杆兵的确不吃空饷,但不吃空饷就得给将领们不吃空饷的收入才行,这支军队是石柱土司的私军,秦良玉养活的,那朝廷不能亏待她啊,去年天启一次性赏赐秦良玉五万两。

    而且戚金的浙军也在扩充,他的浙军已经扩充到五千,他的火器比例仅次于新军啊。

    精锐们是好用。

    但精锐要银子,要巨额的银子。

    相比起来倒是赵率教部最可爱,至少对于朝廷来说,这支精锐反而是朝廷花钱最少的,所以尽管他们因为搅局辽东的贸易,可以说怨声载道,而且叶赫部银矿的秘密也都尽人皆知,无数人垂涎欲滴。但就算没有了熊廷弼,换上高第依然对他们听之任之,虽然不敢得罪杨信是主要原因,但高第也罢,孙承宗也罢,都很清楚目前辽东就这支军队最省心。

    他们至少不是捞朝廷的钱啊!

    而这只是维持。

    真正打仗那就完全是扔银子了。

    上次熊廷弼出征,天启光犒军银就给他发了五十万。

    如果在这样的天气出兵朝鲜,不砸下一百万能让辽东各军振奋起来

    开玩笑,零下十几二十度谁愿意出去,而李珲这个原本就是二五仔的家伙明显不值得天启给他掏一百万,既然这样天启管李珲死活去,他在江华岛上愿意坚守就坚守,不愿意坚守就投降建奴好了。

    反正他敢投降建奴就是背叛大明。

    然后大明会讨伐他的。

    。




第三零零章 杨都督的密集金手指
    一个月后。

    一辆崭新的四轮马车,急速行驶在直穿葛沽镇的大路上……

    一条同样崭新的大路。

    先将路基挖开然后夯实,再用人工敲出的一块块大致一立方分米左右石块铺底,中间用碎石和沙子将缝隙灌满,而上层铺的全是核桃大的小石块,不过往返车辆行人带来的泥土让它完全变成一片硬壳,尤其是这样的寒冬季节,马车跑在上面恍如行驶在一块坚硬的石板上。

    “这是杨都督修的,拉一两千斤的马车走着都嘛事没有!”

    车夫自豪地说。

    坐在软垫上的宋应星听到这个名字立刻冷哼一声。

    同时杨信那阴险的嘴脸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旁边同车的黄道周也是同样的反应。

    他们的考核已经结束。

    宋应星没通过骑射,但算术进了前三,所以事实上已经成为进士,哪怕会试失败也没事,因为殿试除非特殊情况几乎不会再被淘汰,所以他这个赐同进士出身已经几乎定了。倒是他哥哥宋应升两项都没通过,故此只能看会试成绩,但就算会试被录取也只能止步三甲,因为他没有参加殿试的资格。

    只能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会试不被录取,那这次宋应升就只能落第了。

    黄道周两项全通过。

    虽然只是勉强通过,但却终于通过了,剩下只要会试被录取,那么就可以参加殿试了。

    不过这次骑射考试却爆冷。

    来自南方的举子卢象升居然在骑射考核中夺得第一。

    这个结果让北方举子很尴尬。

    但南方举子同样尴尬。

    因为包括文震孟,陈仁锡这些南方举子的核心人物在内,百分之七十的南方举子没通过骑射,虽然骑射考核的标准已经很低,只要骑着马在走马中用最低的四十斤弓,射八步距离上的靶子能有五中一就行。

    但是……

    百分之三十南方举子根本就连四十斤弓都拉不开啊!

    更别说骑在马上拉开了。

    更别说瞄准了。

    实际上有近两百举子在马背上奋力拉弓时候直接掉了下来,包括刚刚因为签大义觉迷录而身败名裂的邵名世,最终南方举子们的骑射考核场面无疑是很欢乐的。甚至还有一个举子差点把报数的鼓吏给射死,吓得那些鼓吏们纷纷穿上重甲全副武装战战兢兢。在这种情况下,卢象升这个骑射考核第一的南方举子,恍如苍蝇群里的一只蝉般突兀,同样苍蝇们迅速与他保持距离。

    至于算术考试的水平倒是南北不分上下……

    都不怎么样!

    但算术第一也是南方人。

    一个此前名不经传的湖州举子。

    茅元仪。

    这辆新式的四轮马车继续在冬日的葛沽小镇穿过,很快出现在他们视野的是一片造船场,这样的天气依然有部分工匠在工作,一排十二艘千料以上的新式战舰正在建造,而且都已经接近完工。

    “水师营的,之前那些都给了东江水师,水兵才撤回来,这些新的明年开海就能用上!”

    车夫介绍。

    “那是何种战船”

    宋应星终于忍不住,指着一艘特殊的帆船问道。

    这艘不再使用硬帆,而是一整张帆布做成的船帆,两根桅杆上全是这样的,从上到下恍如张开的一个个巨大白色翅膀,不过比那些千料战船还要小。实际上已经完工,一批水手正在训练操纵这些船帆,因为和硬帆完全不同,他们必须重新学习这东西的使用,甚至可以看见几个明显是红毛人的家伙在忙碌。

    “这是杨都督新造的,他管这个叫快船,据说比别的都快,而且还最善于抢风航行,以后专门用来传递消息之类。船上那些红毛人是杨都督的家奴,他们多少会用这种帆,不过听他们说这样的船他们也没有,倒是什么国的人用这种,好在他们多少会一点点,杨都督就让他们带着。

    这些红毛人里面还有个黑黑的就跟妖魔一样,据说是个公公。

    不过不是咱们大明的公公。”

    车夫说道。

    “哼,公然逾制!”

    黄道周说道。

    “上次有御史弹劾过,他说是什么昆仑奴,唐朝就有的,据说陛下准许他蓄养!”

    宋应星说道。

    “听他胡说,就是红毛人带来的黑奴,据说在海外一个地方抓的,天方那边防止污了血脉,统统都是先净身再用。”

    黄道周说道。

    说话间他们的马车在船厂驶过。

    宋应星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

    那其实就是一艘纵帆船。

    但这时候欧洲也没有,杨信纯粹造出来做试验的,这种船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用在这片海域可以迅速传递信息,东江镇建立以后明军的基地已经遍及了渤海和黄海北边,消息传递走陆路需要绕行一个大圈子,但海上却是直线。传统的硬帆优势是操纵简单,适宜近海多变的风向,但航行却依赖顺风,虽然抢风也不是不能航行,效率却很差,所以经常得候风。

    实际上主要靠洋流。

    北上是靠黑潮影响下从南向北的台湾暖流,南下是沿岸流,中间是黑潮和沿岸流共同作用的环流区。

    而纵帆船不一样。

    这种船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抢风航行。

    杨信先拿这艘做试验,如果好用,以后就大量建造,甚至用于贸易,毕竟这东西速度优势太明显,而他这边无非就是朝鲜倭国之类算是短途贸易,那么这种船载货少的缺陷就不值一提了。

    新式的道路继续向前。

    很快前面出现了一座甚至比葛沽还要繁华的村庄……

    准确说也是小镇。

    而且这里隔着一条河流,通往里面的是一座特殊桥梁,或许因为水面太宽无法建拱桥工程量太大,所以这座桥完全是用木头和锻铁建造,一根根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组合起来,最终横跨十丈宽水面。

    不过看上去还算结实。

    这种明显经过了严密计算的结构立刻让宋应星瞪大眼睛。

    “来的可是宋,杨二位举人”

    一个穿四品武官服的中年男人站在桥头笑脸相迎,并热情喊道。

    宋应星二人下了马车。

    “我等正是,这位将军是”

    黄道周问道。

    “什么将军不将军的,在下黄镇,只不过是给杨都督迎客的。”

    黄镇笑着说道。
1...136137138139140...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