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而张国维因为拒签大义觉迷录,和徐石麒等人正在成为江浙士子心目中的英雄,至于原本最有号召力的文震孟等人,这时候则丢人现眼了,不过也有声音在说他们其实是忍辱负重来着,毕竟少了他们会让这一科南方举子实力削弱,但不管怎么说张国维这些已经足以成为英雄了。
毕竟大家都知道了他们不会在关键时刻做叛徒。
而其他人会啊。
至于黄道周……
他其实是叶向高的私人代表。
而茅元仪……
他其实是孙承宗的私人代表。
尽管他是这一科举人,但实际上已经被孙承宗预定为手下。
他因为武备志的刊印,再加上官宦世家的出身,在京城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孙承宗,王象乾也在招揽他,不过已经被孙承宗这个兵部尚书抢到手,甚至给他预留了一个兵部主事的职务。他的算术第一,实际上已经等于三甲到手,一个赐同进士出身是起码的了,剩下就看他能不能进二甲或者一甲而已,他要是进一甲当然不可能到兵部做主事,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承宗特意考过他的八股文,认为他很难进入二甲。
可以说杨信邀请的这些,都是后面有各自背景,甚至可以说是大明文官系统现在和未来少壮派的核心人物。
“这个,让士绅一体纳粮好不好”
杨信说道。
整个暖阁里面瞬间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在面面相觑,很显然这个刺激有点大。
“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做出回答,你们可以都回去仔细想想,总之大明目前这个样子是肯定不行的。
我们必须得做出改变。
要么动宗室这一块,要么动士绅这一块。
反正农民不能继续压榨了,再榨也榨不出东西了,目前能动的要么宗室要么士绅。
如果谁都不能动,那我就只好搞歪门邪道。
我和我大爷就一个原则,陛下那里的银子不能缺了,无论是军费还是三大殿的修建,宫里的用度,赈济各地灾民,这些需要的时候必须有银子,没有银子陛下就得惟我们是问。我们不想被陛下降罪,就只能搞歪门邪道,抄家,锦衣卫的保释金,各地税监对贪官污吏的检举,这些统统都是选择,实在逼急了就像上次拿夹棍对付盐商,或者在辽阳这样的,也是在选项范围内的。
你们可以说我们是坏人。
说我们爷俩恶贯满盈也好,十恶不赦也罢!
但需要这样时候我们还是要这样做的,不这样就是我们爷俩倒霉。”
杨信说道。
他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是逼着文官对付宗室。
宗室这个累赘必须想办法减轻,俸禄无所谓,本来就是拖欠成惯例,赐田这个可以不动,赐田数量是有标准的,这个都是定额的,此外宗室还有一个很大的消耗是给他们盖房子,新的封爵都得朝廷给他们盖房子,这个是肯定可以想办法削减的。
还有真正的重头戏就是赐田以外宗室的田产,而这里面真正的大头是士绅诡寄的。
这个必须动。
当然,这个不需要杨信操心。
他需要的只是不断给文官压力。
说到底大明目前的情况谁都知道必须得改革,无非就是动哪一块,宗室,工商业士绅,土地士绅,农民,割谁的肉原本历史上天启朝的恶斗本质就是这么回事,九千岁知道割农民的很危险,所以他和支持他的土地士绅把刀子对准了东林党的工商业士绅。然后双方恶斗一场,最终以九千岁失败告终,刀子变成了对准土地士绅,但土地士绅很干脆地踢向农民……
毕竟他们也不能自己受损失。
而农民是最容易欺负的。
最终结果就是农民逼急了和他们来个一拍两散。
但现在杨信以武力硬生生在农民这边竖起一道墙,维持着目前这个已经快到临界点的底线,然后逼得外面这些牛鬼蛇神另外想办法,要么动工商业士绅要么动土地士绅,如果你们都不想自己受损失,那就合起伙来去欺负剩下那个。宗室相对来讲还是好欺负一些的,只要文官敢这么干,那杨信绝对会支持,并且在后面推波助澜,但如果工商业士绅和土地士绅做不到,那就别怪他时不时跑出去抄家了。
反正他得给皇帝把银子弄来。
而且不能动农民的。
另外也不能从军队身上克扣,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这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其实也一样靠着军队和辽东的战争捞钱。
动这方面实际上是动官员们自己的。
这样就剩下工商业士绅,土地士绅,宗室三家。
他们怎么恶斗就不关杨信的事了,他只负责在后面不断施压,一个个被抄家的官员士绅,会让他们最终别无选择的。
“好了,这个话题到此为止,诸位可以回去想想,总之我是不急的,你们想不出办法无非就是我继续抄家,咱们大明朝有钱人还是很多的,一年抄十个八个也就差不多了,想来你们也不会回去想个十几二十年。”
杨信说道。
然后一片鄙视的目光,
“来人,上菜,如今天寒地冻也没什么好招待诸位的,今天刚杀了一口猪,猪肉炖粉条还是管够的。”
杨信说道。
然后黄镇赶紧带人过来摆上饭桌之类,并且端上了一堆硬菜。
说猪肉炖粉条就猪肉炖粉条,再上一堆玉米饼子,拔丝地瓜,还有目前给矿山苦力吃的鱼罐头之类,在那些吃惯山珍海味精致菜肴的家伙愕然目光中,迅速堆满了桌子。
话说杨都督的请客还是很有气魄的。
也就在这时候,风尘仆仆的杨寰急匆匆推开门走了进来。
“叔父,陛下召您立刻进京。”
他说道。
“何事”
刚刚摘下一个小黄瓜的杨信说道。
“朝鲜有变,李珲投降建奴,大臣李贵等人拥立绫阳君李倧,奉仁穆大妃意图反正,遭建奴与李珲联手击败,目前率领残部南逃全州,并遣使求救,内阁诸位阁老皆赞成出兵,陛下召叔父回京商议。”
杨寰说道。
“呃,这朝鲜倒是还有忠义之士啊。”
杨信说道。
第三零四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李倧是肯定要救的。
匆忙返回京城的杨信,进宫和天启打了个招呼后直接去了内阁。
朝鲜的使者这时候还在舟山,因为是冬天,他们从木浦港后直接顺风斜插宁波。
求救的内容是当地官员五百里加急送来的。
不过内容也有限。
只知道李珲在野猪皮攻破汉城后,很快就扭扭捏捏地选择投降,正式改成向野猪皮称臣纳贡,将包括平壤在内的平安道,咸镜道献上,另外每年贡献大量的粮食,派自己的儿子去赫图阿拉当人质,而他的军队尤其是水师,以后必须接受建奴的指挥,和建奴共同对明军作战。
主要对付皮岛的东江镇水师。
必须承认,朝鲜的水师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而李珲的选择激怒了朝中的南方系大臣,毕竟以后向野猪皮贡献的粮食肯定得由南方出,以顺天也就是全罗南道人金鎏为首的南方大臣,干脆以大义号召拉拢一批少壮派抢出被软禁的李倧,然后拥立李倧突袭刚刚返回汉城的李珲,并抢出同样被软禁的仁穆大妃试图控制汉城。但逃出汉城的李珲迅速跑到开城叫了一批还没撤走的建奴,后者一出现在汉城外面,李倧一帮就失去抵抗的勇气,赶紧弃城南逃。
就那么一直逃到全州。
而全州,罗州等地官员迅速选择倒向李倧。
目前李倧就是靠着这一带的军队支持,再加上部分反正南逃的水师和李珲隔着山区对峙。
双方已经多次发生交战。
不过野猪皮没兴趣管这个,他已经撤到平壤,将朝鲜北部的那些世家大族强行收编并且就像八旗一样,给了他们绿旗作为标志,另外盔甲也是绿色,最终变成不属于八旗,但也是大金军队的绿旗军。
“盔甲也是绿色的”
杨信兴致勃勃地说道。
“应该是吧”
孙承宗说道。
这时候他已经入阁。
而韩爌已经辞职,虽然皇帝陛下并没有批准,他却自己封印走人,大明朝官员经常这么干,上奏辞职,然后皇帝不准,然后把官印一封,自己飘然离去,韩爌也是这么干的。
方从哲只能站最后一班岗,直到皇帝任命新的首辅。
他不撑也得撑。
因为明年的山东大地震还得他主持救济。
他就是主持上次山东饥荒救济成名,有他和他的真正亲信亓诗教,就足够确保明年对山东的救济正常进行。
后者是齐党首领。
但内阁引入了孙承宗作为预备的首辅。
直接做首辅有些过分了,孙承宗的资历差太多,他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目前的阁臣都是万历十几年或者二十年出头的,所以先在内阁熬一下资历,而且还是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虽然不是首辅,但实际上已经是内阁真正的实权人物,同样也让他的名声进一步变坏,已经有人说他是靠献媚阉党才入阁,原本东林群贤认定的忠臣就这样堕落。
但他也没办法。
说到底他终究是个北方人,而因为六艺考核事件,北方士绅已经感受到了阉党热情的召唤,开始向九千岁和杨信这个中心靠拢,尽管部分北方籍东林党依旧在垂死挣扎,但也无法改变这个大的趋势。
尤其是陕西人彻底倒向了九千岁。
目前陕西士林舆论正在急速转折,甚至已经开始给九千岁唱赞歌。
不得不说杨信的毒计还是很好使。
杨都督在那里想象一下绿旗军的风采,忍不住悠然神往了一下。
“那诸位阁老如何商议的”
杨信说道。
“诸位阁老们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到这种地步,对李倧就不能置之不理,该救还是要救的。
但目前朝廷钱粮窘迫,仅仅维持辽东各军已经不易,更兼陛下还要修皇极殿,故此最好只派遣少量军队,诸位阁老的意思是戚金将军之前参加过平倭之战,所部也都是精锐,而且不少军官也都到过朝鲜,就将他们调往朝鲜,另外辅以部分白杆兵。
这样五千浙江,三千白杆兵,再配上两千骑兵海运朝鲜。
但由杨都督亲自统帅。”
孙承宗说道。
“让我去朝鲜”
杨信愕然道。
“杨都督,你去最省钱!”
孙承宗很坦诚地说道。
的确,杨信去最省钱,别人去很难迅速解决,但杨信去基本上就势如破竹了。
当然,事情没这么简单。
阁老们的目的还是把他支开,要不然杨信在京城指不定什么时候又搞出幺蛾子来,这个混蛋只要回来就生事,把他赶到朝鲜去,他就算是生事也只能祸害朝鲜人,如果能在战场被大炮轰死无疑就完美了。总之阁老们真正的目的应该就是这个,不过孙承宗说的也很对,他去是最省钱的,要想少花钱只能他去,而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行啊,我去就我去吧!”
杨信说道。
“不过我有额外条件,把水师都归我指挥。”
他紧接着说道。
“这个好说,目前朝廷在北方的无非沈有容部,东江水师,还有葛沽水师营及山海关的水师营,只要你想征用,无论哪支水师都行,这边命令送到辽东,戚金所部准备妥当然后南下,至少也得一个月后才到金州。咱们说是救李倧,又不是说立刻就出兵,他们那边也不是说转眼就覆灭,这样一个月后启程,就连大沽口也解冻你的水师营正好可以开出海了。
那时候各军汇聚登州再启程直发朝鲜。”
孙承宗说道。
这就可以了。
“唉,我也算为大明东征西讨了。”
杨信感慨地说道。
“杨都督已经是右都督,此役之后一个伯爵怕是少不了了。”
孙承宗笑着说道。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杨信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吟诵着。
然后他出门就直接跑去找他大爷了。
“成了”
他大爷笑着问道。
“成了,那些老家伙估计正开心呢!”
杨信说道。
“这些老家伙还想跟咱们爷俩耍心眼,简直是笑话,不过你手下的船不太够吧我记得之前你给了东江水师十二艘,目前葛沽也是十二艘,再加上你的那两艘才二十六艘,运不了多少士兵,咱们的兵都是北方人,这点人到了广州未必镇得住啊!”
九千岁说道。
好吧,杨信闲得蛋疼了也不会去管李倧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