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驶出马六甲海峡之后,荷兰商船就会分散开,在整个南洋进行贸易,包括前往马尼拉,最终他们会满载货物陆续到达澳门,并且在这里装满各种货物北上倭国,同时将所有白银尽量兑换为黄金。然后他们带着这些货物和黄金前往倭国换白银,再带着倭国换来的白银回到广州采购货物并且将剩余白银尽量再次兑换为黄金,并带着这些货物和黄金返回果阿并运回里斯本。
因为各地金银比率不一样。
大明在经过了上百年的白银涌入后,目前仍然没有突破一比十,这个关键点是崇祯年间,目前依然在一比八浮动。
但倭国是一比十三。
而欧洲同样是一比十三。
欧洲商人用一两黄金在欧洲换十三两白银,在大明换一点七两黄金,到倭国换二十二两白银,再到大明换近三两黄金,回到欧洲再拿出一两黄金换十三两白银完成下一个循环,然后……
然后现在已经玩不下去了。
杨都督禁止黄金出口,实际上过去也禁止,只不过这东西极其容易走私而已。
“唐马士达路也先生?”
杨信问茫然中的葡萄牙舰队指挥官。
“都堂阁下,请原谅鄙人的失态,我只是对您的葡萄牙语感到惊讶。”
后者赶紧说道。
“所以我们需要好好讨论一下您的头衔问题,如果我没记错,您的头衔这个词意思应该是总督吧?这就很令人惊讶了,葡萄牙国王的印度总督阁下向大明皇帝的土地上派遣一位总督……”
杨都督阴森森地说道。
“你们是要宣战吗?”
他猛然一拍桌子站起来,用他的最大音量恍如虎吼般咆哮着。
马士达路也猝不及防,惊叫一声直接坐地上。
“我在此明确警告你们,这里是大明皇帝的土地,你的同胞是在大明皇帝恩赐下才居住在这里的,他们需要接受的是大明皇帝统治,而不是葡萄牙国王的统治,这里只有大明皇帝才能派遣官员,你们没有权力,这里不是葡萄牙国王的属地。你们不要以为我是那些不懂你们语言的地方官,不知道你们玩的那些文字和语言游戏,葡萄牙国王无权向这里派遣任何官员,你们的那些同胞在这里只能接受大明皇帝的统治。”
杨信居高临下地继续咆哮着。
坐在地上的马士达路也惊愕的看着他那因咆哮而狰狞的面容,承受着他喷出三米落在自己脸上的口水。
“当然,贸易我是欢迎的。”
然后杨都督仿佛换了个人般,坐下来和风细雨地说道。
“但是,必须得遵守大明法律,另外还要交税,这里有一份税率表您可以拿去看一下,不能不交税吆,不交税会被吊死的。”
他趴在那里跟切换了状态的小埋一样补充道。
马士达路也红着脸爬起来,然后深吸一口气压抑一下愤怒和恐惧。
“都堂阁下,”
他说道。
“这个词不适合我,你可以用总督这个词来称呼我。”
杨都督说道。
其实这个词也不适合他,因为葡萄牙语的总督其实是统治者,首领,高官之类的。
“总督阁下,鄙人正是为了您的税率而来。”
马士达路也说道。
“您的身份呢?”
杨信问道。
“印度总督阁下的特使。”
马士达路也犹豫一下说道。
“但作为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印度总督的特使,您无权对我们制定的税率提任何意见,因为这是本人作为大明皇帝陛下的广东海关总管制定的,这是得到大明皇帝陛下恩准的,你们作为外国人只能遵守,无权干涉。这是我们大明的内部政务,任何外国人都无权干涉,提意见也不行,我们制定多少税率,你们就得按照这个税率交税,无论我们制定多少你们都得服从。”
杨都督很干脆地说道。
“总督阁下,我们在这里做了近一百年的生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税收。”
马士达路也愤慨地说道。
“所以,现在我来了。”
杨信说道。
“总督阁下,若是这样我们将去别的港口。”
马士达路也说道。
“没有别的港口了,根据大明皇帝的圣旨,你们的商船只允许在澳门一地进行贸易,其他港口是不能去的,这里面包括月港,所以为了避免你们与沿海走私商勾结,任何到达澳门的贵国商船,在没有装满货物前禁止离开。”
杨都督说道。
“总督阁下,您这是绑架,我们有权离开!”
马士达路也愤怒地喊道。
“你们没有权力,我的地盘我做主。”
杨都督笑着说道。
这一点必须得防备,要不然这些葡萄牙人都跑月港去,哪怕月港那边不敢接,他们也可以跑宁波去,宁波那些商人肯定欢迎,他们就是走私也会给这些家伙想办法装满船,那样的话他的损失就大了,所以来了就直接扣下,先把银子掏出来再说,至于以后……
以后那些海关也包税了,他们一样不会便宜这些家伙。
至于明年……
没有明年。
广州士绅已经后悔了,目前正在研究合伙搞股份公司,从明年开始抢回包税权,杨都督今年就是一锤子买卖,能捞多少算多少。而且这些葡萄牙人和广州士绅都是勾勾搭搭,他们也会在私下联络,然后商议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税率,葡萄牙人也舍不得澳门。如果广州士绅在满足包税银的条件下,能够和他们达成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税率,那么葡萄牙人肯定依然会维持澳门贸易。
他们舍不得这里。
杨都督来只是作为一个搅局者让他们双方都害怕,展现出毁掉他们之前好日子的能力,都不得不接受包税制这个改革。
说到底四十万两的包税对他们来说不是不能接受。
但真正这里以后会怎样不关杨信的事。
这样当然要尽可能多捞。
“总督阁下,这真是太令人遗憾了,我想我们需要考虑一下。”
马士达路也无奈地说道。
“可以,你们尽管考虑,不过我们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啊,对了,听说你给我带来了一件礼物,那么作为回赠,我也送你一件礼物吧!”
杨信笑着说。
然后他身旁的杨寰赶紧拿过一面足有巴掌那么大的镜子。
“总督阁下,我们的船舱里有很多这样的镜子。”
马士达路也傲然说道。
“但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还是很有纪念意义,以后你们的镜子就不用再往大明运了,倒是你们有兴趣可以把我们的镜子运回欧洲,或者运到其他地方。这样的是小的,我们甚至可以制造桌子一样大的,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杨都督兴致勃勃地说道。
“如果您真能制造这样大的镜子我们当然非常愿意采购。”
马士达路也说道。
不过看表情他对此并不以为然。
实际上这时候法国的铸造法制造平板玻璃还没开始,那个一直到十七世纪后期才出现。
“那就一言为定,你们从倭国回来时候,我让你看到这样镜子。”
杨信说道。
至于马士达路也给他的礼物其实是六匹马瓦里马,就像杨信猜测,这东西根本不需要从印度运来,马六甲城就有不少,马士达路也只是在马六甲城顺便给他捎了六匹而已。
另外他这三艘船也的确是满载着大米而来,三艘船从会安运来近四百吨大米,这些大米不但被杨信按照市价收购,而且还让他们享受了免除一半舶税的优待。
接下来这些大米将在澳门起运,由四艘巡洋舰装载直接送往天津。
这时候北中国的灾难时代已经开始,除了持续到四月的鲁西大地震,不久前滹沱河还在晋州决口,洪水夷平整个束鹿县城。今年京城米价就没有过低于一两的时候,甚至连江浙米价都站上了一两,这些大米的运到应该能让米价有所下降,接下来所有到达澳门的大米除了少量留下吃,其他全部北运。
杨信的第二支增援舰队正在南下中,只不过风向不对走走停停,估计得一个月后才能到。
这批还是十二艘巡洋舰。
他的船厂目前建造这样十二艘巡洋舰只需要两个月,唯一的问题只是水兵不足而已,但充当运输船还是没问题的,中式硬帆本来需要的水手数量就少,接下来他将不断用这些巡洋舰运输大米北上。
等秋收就好办了。
因为天津的数十万亩稻田今年将迎来一场大丰收,这些大米肯定会将京城米价拉回一两內。
第三四一章 反杨联盟
马士达路也和他的船队就这样停留澳门,他们既没有在这里采购那些需要交重税的货物,也没试图强行离开。
就是在那里和杨信耗着。
期间他倒是经常去广州,估计是寻求盟友的支持。
但那些和他们算是盟友的广州士绅,在经过了杨信的折腾后,这时候也都没有了对抗杨都督的勇气,对于马士达路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了,而同样也得算是盟友的闽商也对此无可奈何,而且这时候漳州和泉州士绅,也正在合伙筹划组建股份公司承包漳州海关。
他们也害怕。
杨信祸害完广州下一个肯定是他们。
如果广州士绅组建股份公司,从杨信手中接过广州海关,那么明年他和他的这些爪牙指定移师金门。
这可以说毫无悬念。
然后就像在广东一样堵住金门两边拦路收费。
漳州和泉州士绅敢反抗,他也就会像在广州一样杀上门,再制造事端敲诈勒索,最后在士绅们的哭声中满载而归。
那么绝对不能给他这个上门的机会。
而想把他阻挡在自己家门外,唯一的办法就是承包海关。
掏银子就掏银子吧!
至少海关的承包费是有标准的,而杨信上门那就不知道得掏多少了。
现在闽粤士绅也理解了防火防盗防杨信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那真就可以说是斑斑血泪啊!
最终马士达路也就这样徒劳地努力着。
不仅仅是他。
走私商也在徒劳地努力着。
自从虎门的交战之后,珠江口走私商们试图强行闯关的事情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过几次交战。
他们也不是傻子。
杨信的规矩看似规范了海关,给了他们合法贸易的权力,但大明的事情从来不是规矩的问题,规矩定的再合理也没用,看起来海关整理好了,以后交税就是合法贸易。
可真这样吗?
不给那些官老爷们打点试试?
你就是合法贸易,不上供人家一样有办法搞死你。
最终结果就是杨信那里的税交了,该给官老爷们的孝敬也不能少。
那些走私商都是聪明人,他们很清楚大明官员们的节操,人家想捞钱总会找到办法逼着他们掏银子的,大明的合法贸易从来没有合法可言,过去那些真正守法弄到船引的合法商人,还不是一样得靠走私违禁品牟利?相反对于这些走私商来说,真正纯粹玩走私,各自凭着本事反而更痛快些,这才是走私商仇恨杨都督的原因。
他们不是反对杨都督的税率,他们也知道这是让他们由海盗变成合法商人。
但是……
这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变成合法商人以后,他们还是得靠非法赚钱。
所以走私商们也要反抗,这些家伙本来就全是亡命徒,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们才不在乎拼命呢,而且这些家伙说是海寇,实际上在自己的家乡都有亲人和宗族做后盾,在为了宗族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也敢拼命,他们都不怕死,都敢在海上谋生了哪有怕死的,所以他们是真敢和杨信拼命。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根本拼不过杨都督。
这样在杨都督到来的最初混乱过后,这片海洋上各个利益方,全都开始被迫寻找应对手段,甚至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反杨同盟。
当然,杨信没兴趣关心这个,事实上他此行的目的已经快成功了。
他的目的只是逼广东士绅包税。
当广东士绅包税后,他们会自己逐步摸索出合理的制度,没有什么改革是制定一个制度然后就一下子全解决了,改革只是逼迫利益各方接受一个原则,给他们一个必须遵守的框架。然后剩下的他们自己解决,包税商,海商,外国人,地方官员和军队等等,所有人在这个必须遵守的框架内,去互相妥协,最终建立一个新的平衡。
杨信给他们的原则就是必须包税。
必须每年上缴至少四十万的税,这个原则必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