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都起来吧,千岁什么的就不要胡乱叫了。

    你也起来吧。

    既然以前当过兵的,那就留下来继续当兵,本爵正在招募援朝军,本爵就喜欢招募你们这样的西北汉子,之前已经下令在延安府招兵,正好你也就别回去了。要是跟着本爵在朝鲜立下战功,也能搏一个前程,岂不胜过这样做赶驴的你们剩下这些有愿意当兵的,只要不超过三十都可以,每月三两的饷,在军中吃穿都管,本爵从不克扣军饷,也从不会让部下的士兵吃不饱饭。

    至于到了朝鲜,斩首都按照朝廷的赏格,本爵也从不会把兄弟们的赏银贪墨了。

    话说我杨家还不缺那点银子。”

    杨信说道。

    张献忠既然出现,当然也就不可能放回去。

    “侯爷,小的愿参军。”

    刚才最先反应过来的人喊道。

    “你叫什么”

    杨信问。

    “小的罗汝才,延安人。”

    后者上前说道。

    “呃,可以,还有谁另外还有每人五两安家费,预先给两月饷,你们可以在这里领银子,让同乡朋友带回去,也可以报上你们的住址,我会让延安府的商号送去。”

    杨信说道。

    然后又有五个报名的。

    实际上杨都督对手下怎样,基本上都是尽人皆知,但这支驮队的多数都是中年人,就算没有过三十的也都娶妻生子,不可能这样干脆地抛下家里妻儿。至于张献忠没成家,罗汝才光棍一条,当然没什么顾虑,甚至罗汝才还是人家雇着赶驴的,自己穷的连驴都养不起,这样的人才不在乎立刻当兵呢!

    五个人紧接着各自报名,这里面居然也出现了一个意外人物。

    “刘国能。”

    杨信看着面前的名单。

    “这片土地上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反贼啊!”

    他感慨着。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能揭竿而起的,肯定不会是平日老实巴交的,更何况不是那种头脑聪明的,早就死在陕北的毁灭性饥荒当中,也不可能留下名号,能留下名号的都是有点能力的。而这些年赶着毛驴向京城送石油,然后带着粮食之类其他货物返回,是延安一带那些驮队最喜欢干的。张献忠家本来就是干这个的,罗汝才是穷鬼,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原本干什么的,但就凭他那狡猾得手腕,绝对不是种地的,最大可能也是这种跟着驼队经常在外的。

    事实上明末这些家伙很少有哪些是纯粹的农民。

    高迎祥是贩马的。

    李自成驿卒。

    最早的老大王嘉胤是逃兵。

    都不能说是纯粹农民,老实巴交闷头种地的,很难在乱世杀出头,朱元璋同样也是靠着托钵行乞过程中的经历。

    农民起义,主力的确就是农民。

    但带领他们的,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农民。

    这时候领了银子,在当兵的名册上按了手印的张献忠七人站在他面前有些忐忑地看着他,除了光棍一条的罗汝才,其他人都是把银子托给随行的亲戚朋友带回去。五两安家费,两个月军饷六两,十一两银子,这其实也没多少,因为这时候延绥的米价早就过二两了,榆林总兵其实就是延绥镇总兵,但驻榆林卫城。延安一带军民交错,延安府民籍,延安,榆林等卫的卫籍,还有住在延绥总兵下属沿边城堡的卫管民籍。

    张献忠家就是延绥总兵下属柳树涧堡民户,应该属于延安卫代管的民籍。

    总之系统很乱。

    不过十一两银子,基本上够他们家人支撑些日子了。

    “你们那里收成如何”

    杨信问道。

    “回侯爷,边塞收不了多少粮食,都是当兵,给行商做雇工,指望地里那点收成早饿死了。”

    罗汝才毕恭毕敬地说道。

    “你们那里种地瓜了吗”

    杨信问道。

    “去年开始有种的了,这东西倒是比别的粮食强,尤其是一种下就能吃叶子,今年已经有不少种的了,不过地主老爷们不喜欢,他们收租又不收这种东西,老百姓也就是种上一小块佐粮,最后多数还是得种粟麦之类的。”

    罗汝才说道。

    “给延安府的商号送十万两,让他们跟马家这些士绅收地瓜。”

    杨信说道。

    “收了给谁”

    杨夫人愕然道。

    杨家的商号在当地也有自己的垦荒地在种地瓜,就地制作粉条,酿酒之类出售,虽然并不怎么赚钱,但这是强制性的任务,做的好坏关系到那些掌柜的工钱多少。

    但收购就没用了。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的掌柜都说根本用不了,最后都是廉价卖给当地当种子。

    “雇人,铡了晒地瓜干,然后把地瓜干储存起来,陕北气候干燥,估计三年没问题,不只是延安府的,所有陕西的商号,统统在当地和士绅签约收地瓜制地瓜干。然后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建仓库存储,要保证三年内不会霉烂,数量越多越好,准备五十万两银子,只要那些士绅愿意种,就跟他们签。价格商议好,告诉他们,明年秋收后他们交不够数,咱们可是要他们交赔款的。”

    杨信说道。

    这种方法已经检验过很有效。

    今年南方那些士绅就都按照合同交了地瓜,而种地瓜过程中叶子和叶梗为饥荒中的灾民,提供了宝贵的渡荒食物,而且吴江因为退水最晚,补种的作物产量低,交完租之后,今年冬天就得靠地瓜撑着了。

    这个模式完全可以推广。

    否则士绅不会喜欢种什么地瓜的。

    毕竟这东西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他们就算收租收了地瓜,也很难变成需要的银子,毕竟这个东西不可能像小米一样广受欢迎。




第四五七章 毛驴救国计划
    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三人和另外四名士兵,就这样成了已经筹备大半年的援朝军第一批士兵……

    罗汝才当队长。

    这个人必须得承认还是有能力的。

    就是不思进取外加喜欢享受了点,这也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老光棍突然就成了坐拥千军万马的老大,要是不弄几百个美女夜夜笙歌,哪对得起自己孤独的前半生啊。

    但能力是有的。

    至于他们的军营就借用之前新军在通州的。

    孙元化带着新军去辽东后,这座军营就闲置起来,天启也没有再继续搞第二批新军,话说这一支就很让九千岁肉疼了,两万新军从组建到开赴辽东,总共花了一百五十万两,而且至今还是辽东各军里面维持费用最高的。毕竟他们消耗的不只是粮食和军饷,光维持正常的训练就是一笔巨款,那各种火器齐射一次,打出的火药可就得几千斤。

    真的。

    红夷大炮的确好。

    可目前辽东最大的红夷大炮,打一发就得五斤火药啊。

    这样的新军真养不起太多,曹文诏的新式火枪骑兵都没新军能花钱,毕竟那短枪打一发才几钱火药。

    “以后陕北再有送货的,一定要全部登记姓名籍贯。”

    杨信对杨夫人说道。

    “这里面有什么不一样的人”

    杨夫人好奇地问。

    “老夫夜观天象,近日有一百零八颗魔星降世,此辈皆为应星者。”

    杨都督摸着自己的道。

    “那为何不干脆杀了”

    杨夫人无语地说道。

    “魔星嘛,用来祸害别人还是很好的。”

    杨信说道。

    为什么要杀呢

    留着祸害衮衮诸公们不是更好

    “他们这些年送了多少石油过来”

    他看着一旁正在卸下的一桶桶石油说道。

    “今年到目前为止,总共送来五千桶,每桶都是连桶一百斤,据说那里已经有人在用打井的方式取油,而且从四川雇了会打盐井的,打上深井之后自己就能往外冒,成本极其低廉,运到这里至少五倍的利。实际上咱们用不了,目前煤油都是卖给咱们的庄户点灯,不过炼出的煤油有臭味,好在终究比别的油明亮,那些要让小孩读书的庄户还是很喜欢。

    但他们用的终究有限。

    再就是军队采购汽油,尤其是孙传庭那里,喜欢用这东西给建奴烧荒。

    而且用的很好,据说比松脂还好,倒上一桶就连石头都烧起来,那些参天大树更是一点就着了。

    但咱们真不赚钱。

    倒是沥青的确好用,如今新船都用这个刷在外面防水。”

    杨夫人说道。

    想象了一下辽东明军带着汽油在山林放火的场景,杨信忍不住也是一笑。

    实际上这是这些年明军最喜欢的。

    他们的确对于进攻野猪皮缺乏动力,但出去给山林点火还是很有热情,而野猪皮也会派出游骑巡逻,双方时不时因此发生小规模战斗,因为出去放火的都是精锐,所以双方互有胜负,那些带着首级回来的就可以领赏了。

    这些年建奴被搞得苦不堪言。

    毕竟他们真没办法对付,这种山火很难扑灭,而他们周围又全是山林,躲也没地方躲,现在通行的做法就是在居住区周围清理出足够的隔离带,一旦火烧过去就老老实实看着吧,反正又灭不了。这些年明军年年烧,只要风向合适就找个地方点上,夺回边墙后,因为前面还没烧过的地方增加,今年就烧得更欢乐,这些大火的确烧不死几个人,但山里野兽算是绝迹了。

    没烧死也被赶到别处了。

    毕竟他们都烧了都快整六年了。

    现在建奴已经由狩猎加农耕的变成了放牧养殖加农耕。

    也就是在居住区附近放个羊,遇上火烧过去把羊驱赶到隔离带里面,不过因为平日拉弓的机会不多,相对来讲扛锄头的时间增加,所以新一代建奴年轻人的弓箭水平普遍低于老一辈的。毕竟后者的硬弓重箭是从小伴随长大,他们的箭射不准是有饿死可能的,而年轻一代想射也没有啊,至于单纯打仗来说,与其训练弓箭还不如玩火枪呢。

    他们又不是没有火枪。

    “油还是要继续收的,咱们也不缺那点银子,再说煤油又不会变坏,炼出来以后先存着,这种东西是可以解决臭味的,但解决需要另一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们还没有大量生产的手段。”

    杨信说道。

    他需要硫酸和苛性钾。

    后者当然好说,实际上现在已经有,氢氧化钾而已,纺织业从秦朝就已经在使用贝壳煅烧和草木灰反应充当洗涤剂。

    但硫酸这个真没那么容易解决。

    少量获得可以,要真正廉价化就得上铅室法了

    总之煤油用不了无所谓,大不了一桶桶装起来储存,汽油可以给军队,而且这东西又不只是烧荒,还能制作燃烧瓶,沥青可以用在造船上,总之最终杨家并不会因此而亏本,那这就足够了。他搞这个又不是为了石油,真正的目的只是建立起来一条规模足够大的运输队,然后在需要时候运粮食。

    因为要给京城大量送可谓暴利的石油,那些士绅组织起大量驼队。

    而且就像张献忠家一样,越来越多地方百姓养驴加入,从延安到京城距离两千多里,基本上一年可以走两个来回,他们都是一头驴两桶两百斤,然后再额外带一些充当饲料的豆类和路上吃的干粮。目前杨家是按照京城本地菜籽油价格的两倍收购,一斤六分银子,连桶一起算,两百斤十二两,通常他们会得一半的运费,也就是六两银子,一般都是两头毛驴,这样就是十二两。

    他们自己吃的很少。

    这些人都是极其节俭,往返需要三个月,连人带驴吃的也就二两,他们又不是吃米面,就是些高粱窝头,哪怕需要在外面购买,也是买廉价的,实际上他们都是在京城买地瓜煎饼和咸菜。

    总共三个月不会超过二两银子。

    住旅店就别扯了。

    这些人除非雨雪天气否则不会住旅店的,就算加上这些也不过三两。

    也就是说一趟能赚九两,一年通常两个来回,都是在种完地或者收割完之后出门,最终一年能赚十八两,当然,沿途会有一些其他花费,但一年至少十五两银子的利润,话说这时候募兵一年也就二十两军饷。

    虽然需要养驴,但毛驴这种东西养活成本极低,死了还能卖肉卖皮。

    对于陕北这些种地根本养不活自己的贫民来说,一年十五两绝对值得出来,更何况还不只,因为他们还会在京城采购稻谷运回去,一般都是两石,毕竟这个不是石油,后者是液体,就算流动性低那也是液体。

    那个不好驮运。

    但如果是粮食,一头毛驴可以驮超过两百五十斤长途行走,他们这些是绥米驴,本身就是驮运用的。

    而陕北的米价几乎京城的两倍。

    甚至他们会绕路宣大,距离差不多,就是不如南路安全,但问题是宣大米价是京城的三倍,他们把京城的粮食运过去再卖三倍的价,然后就可以骑着毛驴回家了。

    那么当陕北饥荒的时候,这些毛驴运输队就可以直接雇佣,然后一头小毛驴驮五个罐头,目前这些人一年运来五千桶油,那时候不用运油,也不用管种地,他们一年差不多五个来回就得运回去至少三万个罐头,一个罐头加上乱七八糟的野菜,就能吊住一个饥民俩月的命。再加上储存的地瓜干之类,本地还能有一些地瓜产出,毕竟这东西几乎就不存在绝产一说,只要能栽种,它多多少少就能结出点东西,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维持灾民活下去。
1...237238239240241...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