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回二叔,就是一群逃出城的贼人隐藏南海子,围剿时候为逃走点燃了隐藏那里的两千斤火药,目前田掌印已经在继续追捕中,为首的是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的侄孙许都,另外还有江宁人张名振,他俩都已经逃走,侄儿会通知沿途官府缉捕的。”

    杨信说道。

    不过许弘纲应该牵扯不到。

    许都是他侄孙,他这一层不在牵连范围,不过官是肯定丢了。

    “那文震孟等人呢”

    方从哲说道。

    “文震孟,陈仁锡,李应升肯定参与了,只不过他们至今没招供,吴昌时应该是主谋,客光先已经供出,就是他们鼓动他挖地道炸我家的,而挖地道的人是吴昌时和许都负责找的,那么吴昌时肯定是主谋,但他也至今没招供。客家是被他们利用了,客光先以为地道是往我家挖的,但却不知道在这里折向皇城,至于外面的火药是客家准备的。

    剩下黄尊素,姚希孟二人知道的和客光先一样。

    方逢年都不知道,只知道许都这些人是进京专门刺杀我的,虽然他这也算是知情不举,但不能算作逆案,接下来会交给刑部处理。”

    杨信说道。

    “既然没有招供,如何断定其参与”

    朱延禧说道。

    “允修公,因为我们都不是傻子。”

    杨信笑着说道。

    朱延禧无言以对。

    的确,大家都不是傻子。

    这种事情文震孟这些人要是不参与那才是不正常呢!

    “河间侯,此案还需慎重,江南去年连遭红巾军与水灾两场大变,目前局面还未稳,若再起大狱恐生事端,苏松乃是赋税重地,一旦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叶向高缓缓说道。

    “那晚辈倒是很想看看,究竟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杨信说道。

    “河间侯,闹大了对朝廷也没好处。”

    朱国祯说道。

    “未必吧,我看上次闹大之后,就对朝廷很有好处,流水不腐,咱们大明这潭死水就是得时不时搅合一下,防止它继续腐烂下去,让那些沉在水中的污泥都泛出来,在阳光下晒一晒。陛下刚刚用显微镜得到一个新发现,放在阳光曝晒下会让很多细菌死亡,所以说阳光是能杀菌的,我们日常晒被子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同样我们大明也需要用阳光杀杀菌。”

    杨信说道。

    “河间侯,大明经不起折腾了。”

    叶向高说道。

    “恰恰相反,继续这样下去大明才迟早要完。”

    杨信说道。

    “河间侯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朱延禧说道。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脱离掌握的,杨某别的本事不好说,但就是这双拳头硬一些,打得豺狼虎豹,也打得魑魅魍魉,但他们披着人皮的时候杨某就很不好办了,故此杨某希望他们能够脱下人皮。”

    杨信说道。

    “那这又是什么河间侯自认一切尽在掌握,那这又是怎么回事若非意外发现,再有一个月,爆炸的就不是南海子,而是皇城的科学院了,河间侯的拳头的确硬,不但拳头硬,而且还打不死,可你想过陛下的安危吗河间侯的确不在乎什么,子弹打上都毫发无损,可河间侯觉得陛下也能如此他们杀不了你却可以弑君。

    说到底把人逼急了没什么不敢干的。

    大明的确有些需要改变的,但不是用这种方式,更不是把人逼上绝路,把人逼上绝路会拼命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坐下来商议呢”

    朱国祯说道。

    “好吧,叫庵居士,您能去召集江浙士绅,让他们申报所有隐田,登记名下人口,包括奴婢数量,然后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所有奴婢同样缴纳丁银和徭役折银吗他们奴婢违制就算了,但奴婢还不交税就过分了。”

    杨信笑着说道。

    朱国祯瞬间无言以对了。

    “您看,您自己都知道,商议是没什么用的,前年苏州齐门钱家一年收租九十万石,和大明朝廷在整个苏州府一年收的田赋一样多,您可以去跟他们商议商议,让他家拿出十万石交税吗估计他们会把您沉进太湖里,但我带着军队拿着刀可以,我把一颗人头摆在酒桌上,告诉他们必须捐出多少粮食救灾,必须以平价出售多少粮食,他们都老老实实地照办了。

    您的商议没有用,我的刀才管用。

    昭义市原本在朝廷记载中,所有民田加起来四百来万亩,重新分地时候核实多出近百万亩,原本这片土地加起来,田赋不过五十多万,改为民兵后哪怕遭遇水灾,那些民兵仍旧上交了两百多万石。原本镇江府一亩地平均征收的田赋不足一斗,加上丁银和徭役折银也不过一斗多点,老百姓吃顿饱饭都是奢望,现在他们一亩地平均交三四斗,却丰衣足食,欢呼太平盛世。

    这是为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吧

    那么现在我想请诸位去转告那些士绅,他们愿意多拿出一点点,哪怕仅仅是一点点来让朝廷能宽裕些,不至于逼得我和我大爷不得不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吗”

    杨信说道。




第四八一章 继续摊牌
    一帮老家伙全都默然。

    “诸位,我和我大爷自始至终的要求只有一个。”

    杨信看了看他们。

    “让陛下,或者说让我们这个朝廷,能够有足够的银子可用。

    在战争时候我们能给士兵发出足够的军饷,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杀敌以报效陛下,在饥荒时候我们能拿出钱粮赈济灾民,不至于饿殍遍野,让那些走投无路的饥民选择造反作乱。

    我们的要求就这么简单。

    但事实上呢

    朝廷的钱粮从来就没有充足过。

    而根源你们都很清楚,你们也知道该怎么去改,只不过你们没有人敢,或者说根本不愿意去做,那么你们就别怨我们想别的办法,如果你们能让朝廷岁入达到北宋末期的数额,我和我大爷绝对不会再折腾。这不过分吧大明目前疆域可比北宋大得多,人口同样也多得多,达到北宋的岁入不过分吧

    咱们就按照北宋末期的估计数字八千万贯。

    北宋一贯七百七十文。

    八千万贯折目前近五千万两。

    你们能让朝廷岁入加起来达到这个数,我和我大爷从今往后一家不抄。”

    他说道。

    当然,他这个对比其实并不恰当。

    但即便是把大明目前的岁入,完全折成北宋的标准,其实也仅仅是北宋岁入的一半左右。

    两千五百万石粮食是最大头,折北宋钱也就相当于三千万贯,明石比宋石要大不少,但这些粮食里面还有四百万麦子,北宋麦子几十文一斗。剩下就算目前加上海关之类杂七杂八税收也就八百万两,折合北宋钱同样也是一千万多点,最终大明岁入还是北宋的一半。

    而以铜钱折算,北宋那八千万贯的岁入更是相当于这时候近五千万两,哪怕北宋一贯是七百七,而大明这时候因为大量铸炮,铜钱已经到了一千二换一两银子,大明以目前各地平均粮价折银,最终加起来其实也就是两千五百万两。

    还是一半。

    无论怎么算大明岁入都是北宋一半。

    面积比北宋大得多,人口比北宋多得多,粮食亩产超过北宋,最后税收相当于北宋的一半。

    还把自己搞得快崩溃。

    不得不说大明朝也是很奇葩了。

    但就算达到北宋的数字,这些老家伙也不敢接啊!

    那相当于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整整一倍,就像杨信说的,那真得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然后把所有隐田都清查出来,甚至把各家那些奴婢的丁银和徭役折银也交上……

    那还了得

    江浙那些顶级世家谁还没几千奴仆

    光这个一年就得交上千两,更别说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了!

    “你们没能力做到,那我和我大爷就不会停下,我们不能让朝廷没有银子最终导致军队一触即溃,各地灾民蜂起,那就只能时不时拎出一口肥猪宰。他们有胆量反抗尽管来,杨某别的本事不好说,就是杀人的本事强,诸位想说的话我很清楚,你们不就是想说逼急了江浙士绅武装抵抗吗

    那就随他们便。

    我的援朝军在这起案子了结前不会去朝鲜,他们敢闹那我就带着援朝军下江南,那里还有一万忠勇军,昭义市和凤阳屯垦区随时可以召集起十万大军,需要的话我还可以从贵州调土兵。

    杀人我最拿手了,杀得江南人头滚滚一样也能解决问题。

    我正觉得昭义市的民兵区还不够,最好让整个苏松甚至嘉湖杭都变成这样的民兵区。”

    杨信很嚣张地说道。

    “河间侯误会了,只是一起案子而已,哪有如此严重。”

    顾秉谦一脸尴尬地说道。

    “严重不严重,不是杨某说了算。”

    杨信说道。

    “河间侯,别忘了你也有地。”

    朱延禧说道。

    “是呀,但杨某交税呀,杨某没有一亩隐田,该交的税一分不少,杨某的确赚钱很多,但杨某赚的明明白白呀。”

    杨信说道。

    说完他就那么昂然地走了。

    后面老家伙们面面相觑。

    “诸位,我们都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至于别人的事情,就让他们自求多福去吧。”

    方从哲叹了口气说道。

    然后他也走了。

    事实上这些老家伙也都只是象征性挣扎一下,事情闹到如此地步,已经不是朝廷党争能解决的,文震孟这些人身后,是已经忍无可忍的江浙士绅,他们已经对天启动了杀机,而且现在他们手中也有武力。同样天启也被激怒,需要让他们明白这天下谁才是说了算的,所以接下来江南士绅的应对才是关键,他们屈服就忍了,他们不屈服就反抗。

    那他们是屈服呢还是……

    还是被杨信打到他们屈服呢

    朱国祯和顾秉谦不由得相视苦笑。

    杨信没兴趣管他们了,他直接走西安门进宫,天启依然在科学院,而且皇后殿下也在,从张嫣那掩饰不住的得意表情,可以确定客氏彻底完了。

    “陛下!”

    杨信上前说道。

    皇帝陛下默默点了点头,然后杨信很自然地和他一起工作。

    实际上就是把一堆刚刚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成第一台蒸汽机,不过这时候只有部分零件制造出来,所以这台蒸汽机估计还得半年,这时候大致完成的只有汽缸,剩下都在这座科学院一个个下属作坊制造,而且都是大明能搜集的最好工匠,所以质量上还是可以保证。

    “陛下,臣还有两个提议。”

    杨信说道。

    “说。”

    天启说道。

    “第一,在皇城周围架一圈新式煤油反射灯,也就是用大型煤油灯,里面加上弧形的反射镜,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而且有一定俯仰角度,这样夜晚任何试图潜入皇城的都无所遁形。”

    杨信说道。

    这个没什么大不了的,十八世纪巴黎就大量使用反射油灯当街道照明。

    而那时候法国人还在用植物油,他现在有更亮的煤油,完全可以让皇城的城墙上架一圈反射灯,这个照明效率比灯笼强多了,而且也不需要考虑现在那些煤油有臭味。里面装上一个弧面镜子,大致上也就有了射灯的效果,有这个足够对整个皇城实现夜晚监控,这样就不用担心潜入,这一点也得小心,对于熟悉环境的人来说,爬城墙真的没什么难度。

    咱大清时候因为酒税重,崇文门外的酒贩子背着猪尿泡装的酒,把爬城墙走私当成一项兴旺发达的产业。

    皇城城墙更矮。

    天启默默点了点头。

    “第二,在皇城周围设立监听站,向地下挖出地窖,让磁窑烧制一种喇叭形状的大缸,安置在里面对着土层,后面接上铜管,并连接到士兵的值房,这样不用非得在地下,坐在值房里面就能听到地下的声音,而且不用紧贴着。”

    杨信说道。

    天网有了,地下监听网也得有。

    过去的瓮听最大问题,在于那些士兵根本不会进去听,尤其是这种冬天谁会傻到一直躲在里面,而且效率也很低,但这种大型的集音装置,然后配上铜管传导就很管用了。声音在地下传导本来就强,喇叭口收集,铜管传到地面的小喇叭口放出,监听的士兵坐在房里烤着火,只要不睡着了都能听到,可以说以后谁敢挖地道,不用靠近城墙就能被听到。

    这就可以了。

    上面下面完成全面监控。

    皇城这一圈城墙绝对没有潜越的可能。

    而天启一向不喜欢出去,他这种性格像极了万历,甚至就连一些祭祀之类也是交给大臣代替,这样他在外面遇刺的可能性极低,毕竟就算他出去,也都是突然有事去医院,而且通常很快就返回,别人想动手也来不及布置。

    这样剩下就是他的饮食上了,这个问题也没什么,他只要不是生病服药让人有机可趁就行,他服药也都是医院开的,实际上他也很少生病,皇帝陛下现在就喜欢拿显微镜看他身边的细菌,然后研究怎么把这东西弄死。连上完厕所立刻洗手都已经成习惯了,同样除非特殊的阴雨天,每天全身衣服都得换一遍,而且必须是在紫外线下长期曝晒的。
1...254255256257258...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