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杨信喊道。

    原本还准备弯腰捡的袁化中,冷哼一声直接走了。

    “这脾气越来越大了!”

    杨信笑着说道。

    剩下那些言官看完供词,一个个也都沉着脸走了,至于去诏狱看看有魏大中就行了,真要是锦衣卫把文震孟几个打得形状诡异,大不了再来继续弹劾,不过他们也知道,杨信既然敢让魏大中去看,那就肯定是有恃无恐,也就是说文震孟这些人并没受太多的苦,这些家伙很可能就是骨头太软,从上次大义觉迷录来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原本堵在乾清门的言官们转眼散尽。

    “这个法子倒是真好。”

    许显纯笑着说道。

    “那也得看对什么人,真正的硬骨头一样能扛住。”

    杨信说道。

    为了能够迅速获得供词,他不得不使用了一些特殊手段,一些应该说是很卑鄙无耻的手段,毕竟有些东西比拷打管用,不过好在效果还是很好的,仅仅用了十天时间,他就轻松摧毁了文震孟这些人的防线,而且还不用打得形状诡异。

    就是让许显纯这些鹰犬爪牙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完之后杨信重新整理了一下供词,然后直接去向天启交差了。

    而魏大中的诏狱之游,自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文震孟几个的确受刑,但要说酷刑折磨就夸张了,实际上他们都很正常,除了精神差些眼神空洞些,基本上没有什么异常之处。甚至李应升的精神还很亢奋,在牢房里面语无伦次的咒骂着杨信这些奸臣,而且还是在那里边走边骂,看得出身体没什么事,最终魏大中只是回去鸡蛋挑骨头,随随便便上了份注定没用的奏折,指责锦衣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囚犯待遇差之类的。

    纯属撒泼。

    而杨信根据他们的罪行,拟定的处置方式在天启那里得到批准,只不过皇帝陛下略微修改了一下。

    凌迟改成了斩首。

    按照大明律这样的无论首从都是要凌迟的。

    但天启为了显示仁慈,包括文震孟,陈仁锡,李应升,吴昌时在内一干犯人统统由凌迟改为斩首,不过这时候还不能杀,因为大明死刑处决有时间限制,立春以前秋分以后,这是死刑执行的时间,这个时间以外不能杀。

    而且这个时间以内也得避开十斋日。

    所以这批犯人的处决得等大半年,实际上这时候才刚过立春。

    当然,他们的死刑已经定了。

    而原本他们从祖父开始,一直到孙子辈,包括叔伯一系年十六以上的,统统也是要斩首的,但天启改成了流三千里,而且原本流放之前还得杖一百的,这个也免了。至于流放地当然还是挖鸟粪,杨信已经跟刑部签了一个得到天启恩准的协议,就是以后流三千里的,都直接给他,这样朝廷也不用为此而费心了。

    只要判处流放三千里的,这个统统都直接给他,然后他会给刑部银子,虽然这项制度遭到言官抨击,但在九千岁控制刑部和刑科的情况下,还是迅速得到了施行。

    女眷也得到宽大处理。

    原本女眷依照大明律是要籍没为奴的。

    但天启还是特意赦免,连同小孩各还其娘家,实际上之前那些类似情况的也是这样处理,所以士绅们其实不是很怕杨信和天启,他们知道这俩都不是那种喜欢杀人的,至少不是那种赶尽杀绝的。

    当然,这样也没什么坏处,至少他们跳出来时候还能勇敢些。

    至于他们的财产肯定归皇帝,无论钱财土地房产商铺,统统收归皇帝,而奴婢释放为良人并妥善安置,田产及其佃户改为皇庄民兵。

    这套处置方式已经成了惯例。

    而且被士绅深恶痛绝,虽然相比起原本的已经很仁慈,但因为抄没一家就等于皇帝在地方打下了一个民兵区的钉子,所以各地士绅无不视之为暴政,毕竟这样继续下去,皇帝在地方的钉子会越来越多,就像当年朱元璋在各地设立的卫所一样收紧对士绅的绞索。士绅和文官们用了两百年时间,才终于毁掉了卫所,使其成为一具躯壳,但天启和杨信这对昏君奸臣,却用这种方式重建,让士绅们逐渐又回到被朱元璋的阴影支配的恐惧中。

    真的。

    这比朱元璋还狠。

    毕竟朱元璋没有杨信的经济头脑,他的卫所军户生活水平,比起普通老百姓强点而已。

    但民兵的生活真的强太多了。

    杨信通过这个体系形成内部商业,开各种工厂,这一年光长江沿岸的罐头厂就开了无数,整个民兵区形成自给自足,而且向外扩张的工商业网络,同样两三成的地租也让民兵区哪怕在灾年,也一样能够有余粮,甚至现在连士绅控制区都不得不向他们那里购买粮食,罐头之类。

    这真得对士绅统治构成巨大威胁,连苏州不少当苦力的工人都跑了,毕竟做苦力的日子肯定比不上当民兵,就算民兵区没有土地分给他们,还有杨都督开的那些工厂,杨都督的工厂可比士绅的强多了,尤其是罐头厂,那是完全可以吃饱饭的,而在士绅的纺织作坊里,那可真就不一定吃饱饭了。

    “说到底,这吃饭最重要啊!”

    杨信站在窗口,看着前面正在涌入考场的士子感慨着。

    大明新一科的会试正式开始了,聚集京城的五千举子,将开始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弑君案没有影响士子的情绪,毕竟这是弑君案,敢弑君谋逆就是诛九族也是应该的,更何况那些犯人自己都已经招供了。

    “可关外已经快吃不上饭了。”

    他后面的陈于阶说道。

    他并不是奉诏进京,而是私下过来专门催粮的,不是找朝廷,他们那里的粮食运输都是杨信承包的,根本就不关户部的事。

    实际上这些年他经常这样算是半秘密的方式进京。

    “这些年关外越来越旱,冬天越来越冷,种的粮食收获不了几个,也就是地瓜和高粱还能有点收成,而牧区的牲畜越来越多冻死,要不是还有咱们的粮食支撑,炒花那里早就已经陷入饥荒。据逃到金台吉那里的建奴说,野猪皮那里因为没有足够粮食,已经开始杀无粮人,就是那些老弱无用的奴隶,甚至直接杀了当食物。

    今年看起来不会转好,而在朝鲜已经没有可抢的,我怕逼急了开春以后他们得铤而走险。

    不然就得饿死了。

    林丹汗就是被逼急了,他那边已经在饿死人。

    他不像炒花一样有金台吉的银子帮助,从张家口买的粮食又经常被哈喇慎部抢劫,只能用这种手段想捞一把,抢哈喇慎部的牲畜至少还能让他渡过冬天最难的这段日子。

    说白了都是被饿的。

    你在这里觉不出来,但在关外真到了不抢就饿死的地步”

    陈于阶说道。




第四八四章 危机边缘
    今年……

    今年的确对大家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一年。

    一六二五年。

    原本历史上就是这一年,林丹汗因为饥荒不得不以进攻科尔沁来抢掠牲畜,同样野猪皮也不得不以大举南下抢掠来解决粮食不足,最终到明年年初成就圆嘟嘟的神话。

    可以说这是整个塞外都饿疯了的一年。

    这种情况下要说野猪皮真得铤而走险也不是没有可能。

    说到底朝鲜真养不活他。

    事实上朝鲜本身就是依赖全罗这个最大的产粮区,从全罗向汉城的粮食运输类似于大明的漕运。

    罗州至今在李倧手中。

    而全州遭到屠城后,人口损失非常严重,虽然野猪皮向那里迁移部分建奴,但短时间內很难恢复,而他为了恢复兵力,又大量扩充八旗朝鲜和绿旗军,前者总兵力已超过五万,比正牌八旗满洲还多。这些八旗军都是要养活的,就目前朝鲜那点人口和他们抓的那些奴隶,而且还在不断遭受毛文龙袭扰的情况下,真得已经不堪重负了,再遇上这种天灾,除了铤而走险也真没别的选择了。

    “有胆子他就出来!

    正好让他有来无回,大不了我再去辽东亲自解决他。

    至于粮食好办。

    牛庄解冻后,我会以最快速度向你那里运至少二十万石稻谷。

    炒花那里没有银子那就继续给他贷款,总之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稳住他和金台吉,林丹汗那里不用管,他只要不向东搞事就行,向西是卜石兔的活。

    金台吉那里,就不要再让他招诱野猪皮的人了。

    你得让他明白。

    他的银矿就那么大,招诱的人越多分他银子的也就越多,更何况这些人都是墙头草,之前投靠野猪皮,现在野猪皮养不了他们去投他,难道他就不怕这些人数量多了,哪天和野猪皮勾结起来,给他来个鹊巢鸠占那些终究不是他的人,他能保证那些人和他一条心到时候别出了事,那就悔之晚矣了,他现在的实力足够自保的,何必再继续养这些多余的人

    他很喜欢分银子给别人吗”

    杨信说道。

    当然,主要是得防止金台吉生出野心什么的,这些年叶赫部发展可是很迅猛,目前总人口已突破五万,能拉出一万多能打的。

    再发展下去就容易生出野心了。

    更何况他这些年招诱的,还有不少是原本部落首领级别,这些人本来就是跟着野猪皮造反的,再有那些野心勃勃的,忽悠他学野猪皮,到时候可就是麻烦了。说到底叶赫部当年也不是老实的,只不过到金台吉这一代面对野猪皮的威胁,最终只能选择投靠大明,但要说金台吉对大明皇帝有什么忠心那就是笑话了。

    陈于阶点了点头。

    这也是必须的。

    他在开原的炼银目前来讲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始终无法突破四十万两这个极限。

    主要就是人不够。

    而人不够的关键在于粮食不够。

    虽然他在本地大量开荒,但开荒田也就是种地瓜高粱,最多再种点玉米,但玉米的产量和前两样就根本没法比了,这几年倒是开始种土豆,但这时候的土豆产量也很低。

    最终还是得靠关内运输。

    而赵率教部本来就是一万五千人的编制,这是完全脱产的军队,金台吉那里采矿肯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耽误,还得补给炒花那里,同样他那里的冶炼工人,配套的矿工,为冶炼挖煤的,统统都得粮食。最终每年至少得运三十万石,实际上他们产出的银子还不够买粮食的,只不过这些粮食里面,有一多半是以军粮名义,然后由朝廷支付粮价和运费。当然,那些士兵更喜欢用粮食换炒花那里的牲畜吃肉,但无论如何,要维持这个明蒙叶赫的三角同盟稳定,每年至少要运三十万石粮食过去。

    今年的话三十万石还不够,因为大规模的旱灾将席卷塞外。

    粮食减产是必然。

    牲畜大量死亡也是必然的。

    同样不能再增加人口数量,因为再增加就更不够了。

    杨信给他们运粮也不容易,从辽河逆流而上,运输三十万石粮食哪有那么简单,能到开原的小船一艘也就是运不到一百石,一百艘一次都不一定运过去一万石。

    实际上总共四百艘。

    杨信在辽河上养了四百艘所谓的艚船。

    每年它们也就能往返七回,三十万石已经是极限。

    实际上杨信在辽东赚不到什么钱,虽然他每年从辽东的确分走大量利润,但这些全都用在养活航运队了。

    四百艘运粮船,至少得超过两千船工,这些船工的工资都必须得保证他们养活全家,而且这是逆流而上的运输,沿岸还得有畜力的拉纤队随时备用,另外还得养一批人负责沿线的河道维护。辽河虽然自郑家屯以下都通航,但自然航道的情况下也不是说没有浅滩阻碍,尤其是这样的干旱时代,好在安全不用考虑,要不然这条航线还得军队保护。

    而这些全是银子。

    更何况他不仅仅是要从牛庄向开原运粮,这些粮食还得从南方一路运输到北方,虽然他一石米在开原四两银子卖给金台吉,但绝大多数利润实际上都填在了这条运输线的维护上。

    当然,作用巨大。

    这些米让开原,叶赫城,内喀尔喀各部形成牢固的同盟。

    无论野猪皮还是林丹汗都对这个同盟无可奈何,毕竟这个同盟维持下去的核心其实是粮食,本身粮食不足的炒花和金台吉都必须依赖杨信,而他们缺乏的恰恰也是粮食。

    “还有一件事……”

    陈于阶欲言又止。

    “我在江浙到底想干什么”

    杨信替他说了。

    陈于阶点了点头。

    “暂时我不想回答,因为现在我就算告诉你原因,你也很难相信,我只想说你等着看吧,实际上也用不着等太久了,很快你们就会知道,这些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大用的。”

    杨信说道。

    他现在说什么也没用。

    他说从三年后开始,一场毁灭性的天灾会从西北开始,在整个大明游荡数十年,用赤地千里的饥荒毁掉这个国家

    除了自己的女人,没有人会相信他的。

    再说就算相信他,难道那些士绅就会为此而改变了

    在他们看来倒是咱大清的方式最简单有效,把无粮人杀光就行,不就是天灾嘛,死个几千万人就解决,到时候他们不死就行了,头可断血可流,士绅的天下不能亡。老百姓造反又如何,镇压不了难道不能借兵剿寇只要能继续维持他们站在佃户农奴尸骨上的歌舞升平,麻哥都能变圣主明君,咱大元都能让他们念念不忘。

    陈于阶也没再多问,他其实就是替那些家乡朋友们问问而已。

    他陈家是无所谓了。

    反正杨信再怎么折腾,也不会亏待了他的。

    至于他家乡的朋友们……
1...256257258259260...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