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他还是很清醒的,知道根源问题。
“但复社和大同国呢”
杨信说道。
“你是说他们利用这些团练你太高看那些士绅了,他们哪有这胆子,都是些好日子过惯了的,咱们只要不动他们的好日子,复社也罢大同国也罢,最多也就是嘴上说说,如果不是被逼急了,这些守财奴谁会为了一本书,为这些没影的东西掏银子更何况还得冒抄家灭门的险,他们还是被逼的,要说起来其实红巾军这件事有些得不偿失。
大爷不是说你做的欠妥,而是没想到他们反应这么大。
但做了就做了,咱爷们还不至于会怕他们,会因为他们受不了就得自己打自己的脸。
可再继续这样就有些欠妥了。”
九千岁说道。
他并没有被杨信忽悠住。
“大爷也知道你的心思,你是想一下子毁了朝中这些反对咱们的人根基,反对咱们的多数都是那里的,若是把那一带都变成民兵,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些世代簪缨的科举世家,算是一个釜底抽薪之策。
可如今他们也已经被打服了,已经不敢和咱们作对了。
顾秉谦就是。
剩下哪怕以前那些反对咱们最凶的,也都开始闭上嘴了,浙江巡抚还要给大爷修生祠,说是浙江士民所请,苏州那边这次也没闹,人家既然已经向咱们服软了,那就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说到底咱们斗来斗去,也就是为了朝廷岁入不足他们捞的太多,而如今他们已经服输了,咱们的岁入也够了,那也就没必要再继续斗下去了。
咱们继续对他们不依不饶,反而让别人看不惯咱们。
这几年就是咱们北方的士绅,对红巾军一事也都不满,还有人说你要跟着贾似道学,甚至有人说你以此收买人心,学那王莽。
虽说大爷知道你没有这样的心思,万岁爷也只是置之一笑,可你也把自己搞得成了众矢之的,以前还有几个士绅说你好,如今无论文臣还是士绅,都把你当成祸国奸臣。
就是孙承宗对红巾军一事也很不满。
要不是万岁爷压下来,他都想着调满桂的骑兵南下了。
这江山是万岁爷的,咱们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对待起万岁爷的恩情,再说他们已经对万岁爷动手了,现在收手也就算是咱们退一步,他们也就不会再继续铤而走险,可要是再逼他们,就很难说他们会做什么了。”
九千岁继续说道。
“先看看吧!”
杨信不置可否地说道。
说完他直接走向正在叫他的天启。
九千岁在后面叹了口气,话说他也算是为大明操碎了心。
第四八八章 孤家寡人
话说杨都督现在也算是孤家寡人了。
没人支持他了。
九千岁都不支持,天启同样也已经动摇,实际上就连杨夫人都不支持他继续下去,毕竟对杨夫人来说,救世主这种职业太夸张了,如果真有饥荒的浩劫,那杨家能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再饥荒也饥荒不到杨家。
真的。
只要整个北直隶的人还没饿死干净杨家的地就不会干旱。
至于饥荒导致战乱……
杨家的堡垒恍如铜墙铁壁,甚至得知这一点后,杨夫人已经下令所有庄子都修简易版棱堡了。
她不认为战乱会影响杨家。
再说杨家还有船队,南边还有好几处产业可以随便迁移,这时候就连那些土兵也已经完成向台湾的迁移,今年第一批垦荒田就能产粮。虽然和土人冲突不断,但好在那些土兵全是杀人放火的老手了,这种小事根本不会影响他们,实际上他们更喜欢主动去招惹土人。毕竟哪怕土人也还有点油水,抢粮食,抢牲畜,一万五千全副武装的彪悍山民,正在恍如西进的天命昭昭般让凯达格兰人流血流泪。
再不行就去那里。
杨家有的是退路,既然这样就更没有义务做救世主了。
这是朱家的江山又不是杨家的。
说到底这年头的人对这种事情承受力比杨信高,杨信觉得饥荒饿死人是天大的事情,但这时候的人对于饥荒饿死人视为正常,大明这些年哪年也没少了这种事情。
万历四十五年山东饥荒一样饿殍遍野,虽然依靠方从哲和亓诗教的强力赈济最终没有酿成大乱,但涌入运河两岸谋生的饥民,方汀兰也不是没见过,别说饥荒了,就是平常年景运河边饿死的人也没见少。说到底在温饱彻底解决前,人们早就被现实锻炼得心如铁石了,通常只要不是饥荒降临到自己头上,最多也就是感慨唏嘘一下。
这一点杨信属于另类。
他在江南的赈灾和徐州的灾民安置都被视为收买人心。
甚至连中立派官员都这样认为。
就是因为他的赈灾以这个时代标准来看很夸张,完全超出必要,不是说他赈灾夸张,而是他赈灾时候对灾民过于无微不至,超出朝廷官员们认为的赈灾。
现实就是这样。
“现实就是这样,说到底都是一个词,饿的。”
王象乾感慨道。
已经快八十的他,刚刚风尘仆仆结束在独石口的调解赶回,不过他调解的效果并不理想,林丹汗依然占据喀喇慎部的地盘不肯走。
这个老家伙属于目前大明的蒙古问题专家,当然,比杨都督差一个级别,但就目前朝廷而言,除了杨信以外就再也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蒙古事务了。他可以说跟蒙古各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万历十几年,就在宣大跟顺义王体系的这些部落打交道,而且始终控制得很好。
“虎汗穷饿之虏,除了抢掠他已然没有别的选择了。”
他说道。
他还是用林丹汗的旧称。
在大明官方以前就是将林丹汗的呼图克图称为虎墩兔,察哈尔部则称插汉部,似乎大明官员就喜欢给他们名字里加兔,卜石兔,赶兔之类的。不过因为杨信习惯于他知道的那些现代称呼,而且在称臣纳贡后,也需要对他们尊重些,于是官方也改成了他习惯的,比如卜石兔改成了博硕克图。
“这不是他作乱的理由,喀喇慎的确有抢劫他粮食的事情,但他可以找陛下申诉,陛下会给他做主,仅仅因为喀喇慎部有些不守规矩的,他就恃强凌弱,杀喀喇慎部三千多人,这就是他的错了。”
杨信说道。
“草原那么大,难道养不活他们那么点人口放牧应该不像种地一样容易遭灾吧”
天启疑惑地说道。
“陛下,他们有白灾和黑灾,前者是暴雪,暴雪持续覆盖地面,牲畜在冬季无法找到牧草,只能依赖秋天囤积的草料,但实际上他们不可能在秋天有工夫囤积足够草料,最终结果就是牲畜大量饿死。
而且因为气候严寒,雪基本上是不化的,一层层累积,整个草原冻成冰壳子。
牲畜走过很容易被划伤。
而在他们那里,划伤之后也就是等着冻烂。
至于黑灾就是相反。
也就是草原冬季的旱灾,整个冬天几乎不下雪,牲畜找不到水喝,再加上瘟疫泛滥,造成大量死亡,这个甚至比白灾还狠。
无论白灾还是黑灾,对他们都是几乎毁灭性的。
咱们看来草原上似乎就是牛羊成群,但实际上一户牧民家里也就几十只羊,顶多十头左右的牛,再加上几匹马。甚至他们吃肉的时候也不是很多,因为牲畜经常生病,一病很可能死一多半,所以他们必须尽量保持牲畜数量,平常不到不得已是不会宰杀吃肉的,就是挤奶喝。
所以他们宁可用牲畜换粮食,因为牲畜可能一场瘟疫之后死一多半,但换来的粮食却不会生病。
草原其实也很穷。
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更寒冷,陛下去年测的最低气温是多少”
杨信说道。
“零下二十二度。”
天启说道。
“呃,这么冷那么陛下的感觉如何”
杨信说道。
他的确没想到这么冷。
这已经接近现代有记录的最低了。
“寒风刺骨,踏出房门就觉得恍如置身冰窟,有种连指头都不是自己的感觉,而朕记下的似乎是一年比一年冷,前年最低是零下二十一,大前年开始有温度计,最低是零下二十,照这样看今年会更低。”
天启说道。
“这倒是,这几年运河封冻的天数越来越多,去年直到二月中旬才解冻,整整冻了一百多天,今年至今还冻着。”
九千岁说道。
“林丹汗的察罕浩特再降十度,他那里不是最冷的,漠北蒙古的硕塞那边还得再降十度,但他们那里还不是最冷的,野人女真北部气温能降到最低零下五十度。冬季里别说是在外面活动了,就是在外面泼一盆水出去,还没等落地就成一堆碎冰,而这还不是有人居住的最冷之处,这就是为何这些人体格强,因为不强的都已经冻死了。”
杨信说道。
皇帝陛下拿起一个温度计,惊愕地看着……
好吧,他的温度计上根本就没有零下五十度这个刻度,这上面最低就标注到了零下二十五度。
“的确就如河间侯所说,他们所争的东西其实都很简单,就是和咱们的贸易,从咱们手中换粮食,虎汗进攻喀喇慎部,也就是因为喀喇慎部在张家口外,他的贸易必须经过喀喇慎的地盘。”
看着明显歪楼的皇帝陛下,根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的王象乾微笑着说道。
“那就去告诉他,朕给他做保,以后喀喇慎再抢他的东西,朕会给他主持公道,但谁的地盘就是谁的,他必须从喀喇慎的地盘撤出,否则朕就得替喀喇慎主持公道。过去喀喇慎部归顺义王管,这种事情属于顺义王失职,朕可以原谅他,之前的罚奉也会重新给他,但如今喀喇慎部已经封爵并划分了牧区,直接归理藩院管,那么朕也会负起责任。”
天启说道。
大明理藩院已经正式成立。
实际上这样一个机构也必须得有了,毕竟封了那么多蒙古王公,必须得有一个专门与他们打交道的,而第一任理藩院尚书就是老王。蒙古总督什么的暂时还没设,主要是这样得在草原驻军,那牵扯就比较大了,但设立理藩院就是天启一句话而已。
也不仅仅是蒙古,以后包括乌斯藏在内,所有此类事务,统统交由理藩院负责。
包括朝鲜。
老王也没多说什么。
皇帝陛下的话就是圣旨,林丹汗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敢不听那就揍他。
反正卜石兔已经带着西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和永谢布部联军到达,而满桂也已经出独石口,就连东土默特部也出满套儿,他们和喀喇慎残部共同组成联军在独石口外。而炒花和赵率教部已经进入察哈尔部牧区,随时可以直接杀到察罕浩特,可怜的林丹汗那蒙古大汗的美梦,正遭到大明皇帝和蒙古人民的迎头痛击。
他就像个笑话。
如果他退缩,那就更是笑话了。
可如果他不退缩,那就会在两面夹击中惨败。
最后还是个笑话。
总之他无论怎么选择,最后都是一个笑话。
但同样无论他怎样选择,大明皇帝作为草原裁决者的身份都随着这件事正式确立,至少内喀尔喀,东西土默特,喀喇慎,永谢布,鄂尔多斯,依附喀喇慎和东土默特的朵颜,都已经通过这件事正式承认了大明皇帝的共主身份。
“建奴那里会不会也同样因为饥荒而出山劫掠”
天启说道。
“陛下,建奴已经在杀自己的老弱病残来减少粮食消耗了,而且还在以这些老弱病残为食,若是今年塞外的旱灾没有变化,那么咱们真就得防备野猪皮铤而走险了。”
杨信说道。
“果然是豺狼之性。”
天启冷哼了一声说道。
第四八九章 九千岁的春天
林丹汗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智。
他撤军了。
而且他还必须上一份请罪的奏折,为自己擅自越界并攻击喀啦慎部的行为向大明皇帝请罪,然后大明皇帝陛下仁慈的赦免了他,并且在得知察哈尔部正闹饥荒后赏赐两万两银子赈灾……
当然,贸易是另外一回事。
作为大明的顺化王,他本来就是可以自由到各口贸易的。
只不过他向独石口和张家口贸易,必须得走喀啦慎部的地盘,向东到开原的贸易,必须得走内喀尔喀的地盘,这两家都不是那种不会抢他物资的,实际上也不能说是拉西乞卜故意坑他,草原上本来就是盗匪横行,尤其是热河山区,常年活动着数万乱七八糟的土匪。
逃亡的蒙古牧民,汉人军户,明军里面的逃兵,内地逃犯,乱七八糟都活动在长城外的崇山峻岭。
本来就是互相抢。
拉西乞卜就是个盟主而已。
他就算想管也没那本事,所以蒙古部落到关口互市,通常都是集结起来以类似军队的形式,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也会兼职马匪,所以大明皇帝陛下又单独给他们进行了一项改革。就是命令开原兵备道陈于阶负责,将原本只到老米湾的辽河航运,继续向上游进入西辽河,然后在西辽河上尽可能靠近察哈尔部的地方筑城以便于顺化王互市。
也就是郑家屯。
这样就将明军驻屯区正式越过边墙深入到了牧区。
当然,这对林丹汗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意思,他是缺地方贸易吗他明明是缺用来买粮食的银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