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不想这江南女子,也不输我们西北的婆姨!”

    旁边走过的张献忠惊叹道。

    “你们陕北女人也如此彪悍?”

    杨都督说道。

    “回都督,要说起来还差一些,毕竟小的那里婆姨们玩不起弓弩,但要说惹急了也是能拎着棍子打人的。”

    张献忠忙下马行礼说道。

    “无需多礼,如今就是聊些家常而已,杨某也是穷苦出身,说起来算是个商贩伙计出身,倒是与你家差不多,只不过得了些际遇才有今日,虽说是个什么河间侯,但杨某从不觉得自己比你们高贵,咱们都是一样爹娘生养,杨某虽然统帅全军,但视你们就像自己兄弟一样。

    这次你们那里遭了灾,就像我自己兄弟家遭灾一样。

    不就是银子吗?

    银子就是王八蛋,没了咱再赚!”

    杨信说道。

    周围几个同样下马的士兵立刻一片感激的赞颂。

    不过他们都是真心实意的,虽然这时候罗汝才那边的消息还没传来,但就凭杨都督那个预支一年军饷,也已经足够他们的家人渡过这场灾难,他们每个月都是三两的饷银,而且从不克扣。一年军饷就是三十六两,他们离开时候延安的米价在二两左右,延安府城的便宜,一两多些,榆林城的贵,二两多,哪怕今年肯定暴涨,但他们也不是奢侈到全买米。

    大米,小米,麦子甚至高粱掺着买,三十六两也能买十几石,更别说这时候不一定完全绝产。

    今年饿不着。

    这全家人的命可就是杨都督给的。

    在别的将军手下还想预支军饷?本来该给的都没有发足的,甚至拖欠几个月大半年都是很平常。

    这些士兵对杨都督的尊敬那是绝对真心的。

    “可惜小的们那里太穷了,风沙,干旱,冬天还大雪,一刮风就能被黄土活埋了,要是都像这里一样该多好,看看,多好的稻子,小的那里别说是种稻,就是种粟的好地都没多少,也就是麦子,糜子,一年到头吃豆子。”

    刘国能说道。

    这话立刻引起共鸣,一群士兵全都艳羡地看着周围这一望无际的稻田。

    这时候陕北农作物第一是麦子,第二是糜子,也就是黄米,谷子也就是粟都不算多的,粟也是需要大量水的,但真要说黄土高原上最普遍的,可以说第一大农作物其实是各种乱七八糟的豆子。豌豆,红豆,黄豆,绿豆等等,十几种豆子构成陕北人的主食,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根本不在乎天旱。

    当然,产量就不提也罢了。

    所以,地瓜才对他们那里有着特殊意义。

    这东西在不怕旱的同时,还能让产量远远高于这些。

    但是,在水稻面前都是渣渣,就连地瓜也不行,地瓜真正晒干后的并不比水稻多,这东西百分之六十水分,而且这时候的地瓜又不是现代那些品种,产量其实也不高,更别说还有两者营养价值和口味上的差异,但凡还有别的可吃,谁还真正喜欢吃地瓜啊。

    “但你们在家乡吃不上饭,真正原因就是地方穷吗?”

    杨信说道。

    那些士兵立刻沉默了。

    “也不光是地方穷,要说陕北那地方的确差,可胜在地广人稀,不似江南人多的都吓人,咱们从徐州走到这里,差不多穿过整个南直隶,可在我们那里也就是从延安府北边走到南边。可就一座扬州城的人口,以小的看都未必比整个延安府的人口少,地广人稀,而且到处都是草可以放羊,甚至还有马场,就是种地那些沿河的地方也不错。

    这里小的问过,一户也就十几亩的。

    小的那里,一户都得几十亩,虽说产量低,但地多一些其实一年产的粮食也不比这边少太多。

    广种薄收而已。

    可一年到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收的那点粮食给地主得一半,再拿出最少两成交各种税,扣去种子和养牲畜的,剩下做口粮的未必有两成。

    自然也就吃不饱饭了。

    甚至遇上天灾别说两成,就连交税的都剩不下,最后只能去借利滚利的阎王债来交税,那东西一借这辈子就别想翻身了,最后也就跟那些驴子一样,一辈子驮着货到死,一辈子吃不饱穿不暖,别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儿孙一样一样,世世代代都跟牲口一样活着。”

    张献忠说道。

    他其实也读过几天书。

    他爹虽说是个小商贩,但多多少少也还有点家底。

    “那么两年前他们和你们一样。”

    杨信说道。

    说话间他走到河堤下,那里一群小孩正惊愕地看着他们,一看他走近立刻举起了红缨枪,杨信毫不在意地走过去,然后几个小孩真扎他,不过枪头只是在他的铁甲上划出一道道划痕,一个比较狡猾的还试图捅他脸,被杨信躲过后直接从牛背上拎过来。

    “快去叫人,地主的狗腿子们来了!”

    那小孩挣扎着喊道。

    然后杨信拎着他的牙牌在这家伙面前晃了晃……

    “不用了,是锦衣卫!”

    小孩立刻回头朝他的喽啰说道。

    “锦衣卫就不用叫人了?”

    杨信笑着说道。

    这个小孩识字很正常。

    其实这时候民兵区早就开始建设学堂,包括老师都是从北方调来的,杨信在天津的屯垦区早就普及乡村小学多年,而且书籍全是他编的,这两年总共派了五百多人南下,然后在这些民兵区的庄子设立学校。而忠勇军的主要将领其实全是他之前在无锡,横林等地的荡寇军和民兵,他们原本也是这样,所有民兵区只要建立,紧接着杨信就会派人办学校。

    这些人对此自然是全力支持。

    天启也知道这些,甚至他们的很多课本都是杨信和天启一起编写,对于同样厌恶那些儒家典籍,同样崇尚科学的皇帝陛下来说,很愿意让这些民兵的小孩也都学习他认为应该学习的。

    毕竟他真得很讨厌那些典籍。

    至于不能考科举……

    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昭义市有一堆岗位等着这些学生,甚至杨信在北方最早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因为更懂实用技术,都被九千岁要去帮忙,比如他的水泥厂和各地的桥梁建设,很多都是杨信培养出来的人,杨家最早的那些佃户都已经跟着他快六年了,这些人早就培养成材了。

    “庄头说了,咱们是皇民,锦衣卫是皇上的人,咱们和锦衣卫是一家!”

    那小孩很骄傲地说道。

    “哈哈,带我们去你家!”

    杨信说道。

    那小孩骑上牛,指挥着他的喽啰们,带领杨信和张献忠等人向着前面的村庄走去,这座村庄其实也是堡垒,只不过没有修棱堡那么夸张,但却在周围堆起了夯土的围墙,四角建起炮台,甚至还能看到弗朗机。这种武器因为正在大规模淘汰中,所以价格就是相当于废铁,别说这里,就是北方一些士绅都买去藏着准备抵御盗贼。

    也可能是镇压佃户。

    民间持有火器的禁制已经解除,但规定了口径不得超过半寸。

    当然,就是还禁制也一样,那些士绅有的是私藏火器的,两广士绅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大宅子上架斑鸠铳了。

    这里的民兵已经在备战,那些预备役的已经赶往丹阳集结,留在家的庄头带着民兵立刻出来迎接河间侯,对他们来说河间侯才是他们的大救星,他们目前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河间侯给他们带来的,整个庄子的两千多男女老幼可以说敲锣打鼓的迎接河间侯的到来。

    当然,杨信不是来感受他们热情的。

    他是来让张献忠这些人亲眼看看这些民兵目前生活的。

    。






第五一一章 砸碎剥削者的狗头
    


    其实昭义市的民兵区也没什么可看的东西。

    毕竟有新城的珠玉在前。

    已经参观过一次新城杨家庄子的张献忠等人,很明显就能看出这里的民兵仍旧比杨家的有差距,但后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好到有些仿佛不真实……

    当然,不是说造假。

    那里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对于这些陕北来的原本穷鬼们看来,都已经好到仿佛仙境般缥缈,完全就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吃不完的粮食,几乎顿顿有肉准确说顿顿有鱼,生病有医疗所,家家户户都有大牲口。对于他们这些很多都是赤贫的佃户来说,这已经超出他们能想象的幸福极限了,那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他们真的都不敢奢望这样的生活。

    毕竟那是杨家的庄户,杨都督真正的自己人。

    但这里不一样。

    这里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真实的。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点,没有地主的剥削了。”

    杨信趁热打铁地说道。

    “这个词你们明白吗?剥,就像剥白菜一样,一片片全拿走,削,就像削肉一样一块块割掉,你们的收获原本很多,但都被剥削走了。

    士绅会说皇帝收税重。

    但事实上呢?

    大明民田税收最重就在苏松,松江府华亭县民田科则最低一升,最高二斗,其中五升科则的占所有农田的百分之七十三,也就是说实际上就是五升。而华亭县农田哪怕下田亩产也得一石,上田三石以上,平均起来可以算亩产两石,但税平均五升,这是民田的。

    那里还有号称大明赋税最重的重赋官田。

    最低一升,最高四石不过这样的地总共二分,还有三石和两石的各一亩,一石和九斗的各五十亩,实际可以忽略,真正占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在一斗到三斗,最终可以视为平均两斗。

    这是天下赋税最重的苏松。

    民田税率相当于亩产的四十分之一,单独的重赋官田税率相当于亩产的十分之一。

    那么这个税高吗?

    当然,还有丁银和徭役折银,最终加起来大概六钱,相当于多交一石粮食,那里田赋折银就是一石按六钱算,假使一户三口,一个半丁,十亩地,产二十石粮,种民田需要交五斗加上一石半,也就是两石,十分之一,种那些重赋官田,需要交三石半。

    那么会吃不饱饭吗?

    哪怕重赋官田,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年十六石半粮食还会挨饿吗?

    但事实上他们真会挨饿。

    因为他们还得交租,华亭县民田私租八斗到一石七,平均起来是一石二多,也就是说一户农民得把他们平均两石的亩产,拿出一石二给地主再拿出两斗给官府。他们还剩六斗,但这同样不全是他们的,毕竟官府还得收火耗,各种捐,就是县老爷到任的规也得分摊到他们头上,还得留种子,最终结果就是两石亩产,最多给他们剩下四斗而已。

    十亩地。

    四石。

    不饿死那就见鬼了。

    这才是农民挨饿,吃不饱饭的根源所在。”

    他紧接着说道。

    “那就没人能改了吗?”

    刘国能多少有些苦涩地说道。

    “他们就改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地主了,所有的田地都是陛下的,陛下直接在这里每亩地收他们两三成的地租,然后剩下全都不收,没有丁银和徭役折银,也没有各种捐,更不会有县官到任就得交的规费。每年他们只要根据各自土地差异,交最高不超过四成,但实际绝大多数都是两三成的租,然后剩下的全归他们,不需要向任何地主交租。

    于是他们就有了如今的好日子。

    同样那些地主也把他们,和主持这件事的我,甚至支持我的皇帝陛下视为仇敌,他们挖地道试图炸死皇帝陛下,一次次不断暗杀我,组织团练向这里进攻,他们都像疯了一样,试图毁掉这里的一切,然后让这些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民兵重新过以前的日子。”

    杨信说道。

    “操他玛,跟他们拼了!”

    刘国能怒道。

    “对,兄弟们跟他们拼,不用怕他们,你们不够有我们!”

    一个荡寇军士兵义愤填膺地对旁边民兵说道。

    “侯爷,那我们那里什么时候也能这样?”

    张献忠说道。

    所有士兵瞬间把目光盯在了杨信的脸上。

    “我可以向你们承诺,终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也过上同样的日子,但你们也必须明白,我也很难,在朝廷没有人支持我,所有官员全反对我,因为他们全是地主。如今就连皇帝陛下也有些动摇,因为他们已经敢弑君,而且许都已经因此造反,皇帝陛下也怕再激起更多士绅造反,实际上现在他们已经差不多算造反了。

    所以我们需要让皇帝陛下相信无论谁敢造反,我们都能带着他们的人头献给陛下。

    这样才能让陛下放心。

    只要陛下还坚持民兵化,那么我保证下一块就是陕北,只要我们把南方士绅的反扑平定,紧接着我就带着你们回陕北,去把你们家乡的地主统统清理干净,让你们的家乡也变成这里一样丰衣足食的乐土。

    那么现在你们该干什么?”

    杨信喊道。

    “杀,杀光那些地主的狗腿子!”

    刘国能毫不犹豫地拔出刀吼道。
1...274275276277278...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