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苍山月
实属人祸!
赵祯以为控制了京师就有了底气,可他没想到的是有些人可以桑心病狂至此!为了碗里的肉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京中玩不出花样儿,还有京外!
朝里兴不起风浪,还有民间!
....
徭役不勤的问题,唐奕在修通济渠的时候就领教过。
那个时候吴育就专门和唐奕讲过,北方各州,多官田、职奉田、还有大族垄断的私田,土地兼并之甚非盛世应有。
这就导致自耕农、赋农只占少数,大部布的劳动力依附在地主、豪族名下。朝廷征役,只能看各州豪族的脸色。
而这一回,人家就是在这上面动的手脚。东北、西北各州豪族齐齐召回本家佃农,拒不服役!
沈括的修河现场一下就玩不转了,立时停摆!
唐奕不知道的是...
夏汛一来,沈存中是眼睁睁看着并不算迅猛的河汛,从自己的修河工地上决堤而出的!!
当时的沈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只能无助的仰天长嚎......
唐子浩!!你许下的朗朗乾坤!!!
“何在!?”
....
————————
待三个老头儿把事情的原委与唐奕说明,唐奕已经气的说不出话来了。
心道曾公亮所言果然没错,北方各州豪族,加上一个西北的魏国公,这股力量比什么禁军兵权还要管用!人家只是动了动手指头,你就吃不消了。
现在赵祯可谓是焦头烂额,一面要扛住守旧派的压力,一面又要应付救灾。石家投效带来的不是底气,倒而是祸害!
而偏偏这个时候,癫王无诏回京,回来的目的又是要迎娶公主加王德用的干女儿。
可想而知这出大戏,只怕是越来越热闹了。
....
“沈括已经回京....尹洙忧然出声儿。“此时就在观澜赋闲。”
说到这里尹洙顿了一顿,“此事对存中打击很大....一会先去看看他吧。”
唐奕愣愣的没出声儿,倒是范仲淹一摆手。
“不急!”
“先办正事儿。”
沈括那里已经是停工回城,无可挽回了,可是唐奕这边儿却是还没个一定呢,范公现在首要关心的是这个事儿。
怎么让唐奕在三个丫头都有身孕的情况下,尽快把婚结了。
可...可这个事要怎么办啊?
范仲淹也是无奈....朝王德用和尹洙一摊手...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诶....”长叹一声,转而收敛心神,悠悠然道:
“既然已经回来了,那就作回来之后的打算吧。”
王德用闻言也立时敛情,赞同的点头,“对,埋怨也没用!还是想想下一步怎么办吧。”
老将军沉吟片刻,脸色数变,猛一咬牙,心中似有决断。
一指唐奕,“你现在就去见陛下!”
“想来陛下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把你回京的事情闹大!必会应允婚事,力求贻害最小。”
“你小子得了旨意速速出京,这事儿可能还好说。”
唐奕回京的震动不在于他又逾越了什么礼法,而是这个疯子往京城一坐,所有人都怕他搞出什么大动静!
只要他安安静静的来,麻麻立立的走。应该影响不大。
想到这儿,王老将军一拍大腿“嗨!!”
“算了!老夫就再卖一回面皮!陪你入宫。”
“官家就算有气,也得给老夫几分薄面,顺了你的意!”
...
“老夫也动一动吧...”范仲淹支起身子,看着王德用不由一声苦笑:“老夫就这么一个得意弟子,却是个不省心的家伙,有劳王公了。”
“同去!”尹洙也是起来,脸上反倒是喜大于忧。
“却也不是什么坏事,再坏也是官家的事情,让官家自己操心去吧,咱们大郎都已经躲到涯州去了,他们还待怎样?咱们可是又快抱小孙孙喽。”
范仲淹由衷一笑,心里其实和尹洙想的一样,他看唐奕比自己亲儿子都重,被撵到涯州去,老相公虽然一不字都没说,可是不代表他范希文没有脾气!
置仕这么多年,可是范相公的威风犹在,谁又敢轻视这个看似只管教书育人的老头儿?
看着唐奕,范仲淹还是颇有几分无奈“走吧!我们陪你去‘要媳妇’!”
....
“不去....”
看着三个老人家已经动了起来,唐奕这才缓缓收拾心神,抬头看向三人。
说出去的话,更是让三个老头儿一滞!
“不去?”王德用怔怔出声儿,“你回来干嘛来了?怎么又不去了?”
....
范仲淹则是一拧眉头,看这表情就知道这小子疯劲儿又上来了。“你又要干什么?”
唐奕反常的一扬嘴角,露出一个扭曲的笑意!
“既然赶上了....那怎么也得陪他们玩玩,抬腿就走,岂不是辜负了老天爷的美意?”
“你....”王德用怔怔的看着唐奕,这个杀气腾腾的眼神,老将军曾在唐奕身上见过...
但是在攻辽之前!是对外敌!
只闻唐奕道:“既然草菅人命的事儿都已经干出来了....”
“这可是人命债....却是要还的!”
此言一出,范仲淹立时大惊!
“你...不可鲁莽!”
王德用也是急急出声:“不会又要打断谁的腿吧?”
“呵呵...”唐奕干笑两声...
笑声听的三个老家伙都有点渗得荒...
“您老放心,有的人断腿是最大的痛,有的人却不。”
“非得他在乎什么,就夺他什么,他才能长记性,才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
“....”
三人呆呆的看着唐奕,说实话,当真猜不透他心里又憋了什么花花肠子。
正要发问,却是唐奕想暂时卖个关子。转脸问道:“李大官在观澜吗?”
“在!”
院外一个尖尖的嗓音突兀出声儿。
“咱家在此!”
唐奕一回身,就见李秉臣已经在院门外站着,也不知道站了多久。
老大官须发皆白,身形佝偻,老的已经不行了。好在精神还算好,一双眸子依旧有神!
唐奕急忙迎了出去,把老大官搀扶进院儿。
“正找您,您就来了。”
李秉臣一笑,一边随唐奕往里走,一边戏谑道:“怎么?咱家可是听说,你小子对咱家颇有怨恨啊。”
“找咱家做甚?也要打断咱家的老腿?”
唐奕一窘,佯装温怒:“哪个碎嘴的瞎传?看小爷不撕了他的嘴?”
随即嘿嘿一笑“对于您老,小子是只有尊敬的,可不敢掺杂半点怨恨的。”
李秉臣摇头,又是一笑却是没接,老大官心里明镜似的,唐奕怨恨的是官家,而不是他这个老太监接手了他的观澜。
与范仲淹三人点头见过,老神哉哉的坐下,这才抬眼正视唐奕,不再玩笑。
“说吧,找咱家何事?”
唐奕也不拐弯磨脚:“想向老大官请教一些观澜商合的近况。”
“哦?”李秉臣声调一扬。
问观澜的近况?这小子可是很久没插手过观澜的东西了。连官家给他去的信,他也是一次都没回。
“怎么?不与陛下较劲了?开始关心你的观澜了?”
唐奕淡然一笑,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只道:“国事体大,同仇敌骇!”
....
李秉臣闻言,无声了点了点头...
唐奕说的没错,国事体大!这个时候没有闲工夫照顾唐奕的小情绪,甚至没有闲工夫照顾官家的小情绪。首要任务是赈灾。其次是怎么渡过这一关。
至于唐奕和赵祯的私事,李大官管不了,也没法去管
“大郎以为,依当下的形势,当如何处之?”
唐奕略一沉吟:
“此时不可泄!更不可妥协!”
“一但让有心之人得逞,那以后再想复议革新就千难万难了。”
“要顶住!甚至.....”
唐奕抬起头,看着几位长辈,言辞锋利的道:“甚至要雷霆手段!以震朝局!”
....
这话说的很唐奕,可是四个老人家听罢,却是一点都不意外,反而相视一笑。
“真是新鲜,大郎这次,倒是和官家想到一块儿去了....”
....
李大官言道:“陛下也有迎难而上之意。且已有定计。”
唐奕一愣,一来没想到赵祯会有果决的一面,二来更没想到‘已有定计’...
“什么定计?”
范仲淹接过话头,却是先没说什么定计,而是赞赏起唐奕来了。
“说起来,还要多谢大郎,为朝廷掏来了一员战将!”
“....”
唐奕听的直迷糊,什么就一员战将?我可没往朝中推荐过人。
“谁啊?”
“王介甫。”
“我噗!!”
唐奕一口老血喷出来,瞪着眼睛急道:“我可没推荐过他,可别算我头上!”
“嗯?”四个老头儿一怔。
“王安石不是大郎举荐的?”
“不是!”唐奕把脑袋摇的生风!
“我脑子进水了,举荐那头倔驴?”
“可是...”范仲淹一疑,“可是去岁王安石进万言书,言革新利弊。颇有立意,而那时你刚到海州,且听说王介甫是你的伴使...没过多久他就上书了....”
“不是你的意思?”
什么跟什么就我的意思?唐奕差点没噎死,特么这也能趟枪?
只闻李大官又道:“陛下当时也以为那万言书是大郎的授意,遂特允王介甫入京。”
“不然.....”李大官一摊手,“王安石一个二等州府的通判,是没可能直升三司支度判官的。”
得....
唐奕一翻白眼儿,这个乌龙有点大了吧?
和着是我自己把他准到京师的?
“不是....”唐奕太阳穴一阵阵的发涨“不是那家伙...是不是惹什么事儿了?”
“非也!”范仲淹摇头,紧接着居然露出赞叹之情。
“不是俗人....可堪大用!”
唐奕一哆嗦.....
还没缓过来,就听李大官又道:“本来官家正是骑虎难下,进退惟谷。”
“退,则革新渺茫。”
“进,又苦无出击之策。”
“正是这个王介甫,连上两道颇有建树的折子,正应了陛下广开言路,寻开源节流之策的旨意。进而打开了局面。”
“等,等等,等会。”
唐奕隐隐感觉有点不对!这回舌头都打结儿了:“他,他他上的什么折子?”
李大官闻声,嘴角上扬,眼神之中尽是钦佩。
“一曰:青苗法,二曰.....”
“募役法。”
...
“....”
“.....”
“靠!!!”
等唐奕反应过来,一声暴喝把四个老人家吓的一机灵。
“老子这就去先打断他的腿!!”
.....
调教大宋 第798章 两法之弊
唐奕也是纳闷儿了,这个拗相公还真特么是拗相公。
如今的历史已经让自己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燕云都姓宋了,大辽皇后都拐回来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个都给老子行过谢师礼了。
范师父都长命百岁了,而赵祯不但开始有血性了,连儿子都有了。
四朝权相文彦博被他调教成了“文扒皮”;三朝首臣韩琦被他打断了腿。
英宗皇帝连宫门都没进,就被踩没了。后面神宗、哲宗,还有大才子宋徽宗和他那倒霉儿子钦宗也一并没影。
可以说,大宋朝能变的基本上都变了个遍儿,以后是什么样儿,唐奕自己都不知道。
可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偏偏就是这个王安石!!!
特么是真拗,都这样儿了,你还能把“青苗法”和“募役法”弄出来?
唐奕还是很服气的,服气到恨不得扒了王安石的皮。
......
————————
可是,话说回来,唐奕为什么对这个“青苗法”和“募役法”反应这么大呢?
很简单,如果让唐奕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东西。
那就是——
丧、心、病、狂!
没错,就是丧心病狂。拗相公的崇高理想和童话般的政治思维,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想出这两个法案的人,绝对是天才,思想绝对超前。
但是,能把这两个法案付诸实施的,绝对是蠢材,脑子绝对有包。
咱们一个一个的说。
先说青苗法。
《宋史》原文:“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大体意思就是:以各州常平仓所储谷物做本钱,每年青苗之季,也就是农桑的时节,为了确保农民不会因为无钱耕作,而荒废或者出卖土地,则以国家的名义向农民借贷,并收取“低额”利息。
高明吧?
此法从表面上看,当真是好办法。
一来,让常平仓里死水一般的存粮活动起来,不但发挥了应有的效用,而且还能给国家挣点利息,实现了创收的目的。
二来,农民有钱耕种,就不会出卖土地,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速。
够先进吧?
这可是一千年前的大宋,有点后世助农贷款的味道吧?
啊呸!
唐奕一口老痰淬王天真脸上!
先进个屁!
想法很先进,可是放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来实行,那就是愚蠢。
首先,是这个“低额”的利息——“出息二分”。
这里不得不说点题外话,后世的史学家常说,华夏各个朝代的更迭大多死于土地兼并,是有一定道理的。
百姓失去土地,就等去失去了生活的根本,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掀翻王朝统治自然也就成了活命的选项之一。
那么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傻吗?一过不下去就把饭碗卖了?然后去玩命?
不是的,土地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高利贷。
农民不会一上来就卖房子卖地,更不会傻到出卖活命的资本。大多数人对生活还是抱有幻想,对未来还是有憧憬的。
所以,不会上来就血拼,直接卖地。
他们会选择折中一点的办法,那就是抵押土地,向富户和地主阶级借贷来度过难关。
那这个利息是多少呢?
很高,各朝各代基本在三成利息往上走,而且是利滚利,息滚息。
也就是说,借十贯钱,年息三贯,明年还十三贯。若有赊还,再下年,就是十三贯为本,取息三成,概是十七贯。
这还是按年利来算,有的地方月利借贷,一个月打个滚儿,就已经没边儿了。
总之,这个借贷的高额利息,一般农户是难以承受的。
要是收成好还好说,几年辛劳勉强可以还上。可是万一出现连年欠收的情况,那就除了破产拱手让出土地,绝无活路了。
所以,每逢大灾之年,农户以质押土地求活,就成了土地兼并问题集中爆发的年景。
这也是河北、京东诸路的豪族会眼睁睁地看着黄河决堤,冲毁农田,却一点不心疼的原因。
按理说,河患一起,损失最大的就是手里土地最多的豪族。
可是,恰恰相反,河患最重的时候,反而是地主豪族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
田亩所出何以比肩借贷之利?
......
回头再说青苗法中的“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这句。”
二分够低了吧?
呵呵。
别误会,此“二分”非彼二分,这可不是百分之二,这是两成!比后世的高利贷还要高。
可想而知,那些濒临破产的自耕农能还得起这个利息吗?这就是在拿朝廷的钱去放高利贷!
当然了,这个利息比北宋现今的民间借贷利率要低,而且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因为这个利息在古代是常态。
可是,即使是两成的利息,依然是农民所不能承受的。
而且,王介甫好像忘了个事儿.....
就是他这个青苗之法是要由官僚阶级去实施的。
那谁的在民间放贷最多?谁的手里土地最多呢?当然就是这些有钱有势的当官儿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杀人犯自己去审判自己,他会砍了自己的脑袋吗?
所以,青苗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经实施,立马就走了样儿。
下行至各州各县,简直就是花样百出,玩出花来了。
有的州为了政绩,强行假借朝廷名义向百姓借贷的;有私抬利息,把二分变成三分、四分的。
更有甚者,把青苗法变成了另一种夺取农民土地的工具。
百姓本来过的好好的,结果被官府硬塞了一笔钱在手上,与之一同到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利息。
致使四方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王天真本来是利民、利朝的青苗法,结果两头儿都没讨好。
......
——————
那么“募役法”呢?
呵呵,青苗法是还拐了个转儿的暗抢,而募役法则是明抢。
而且,王大神抢的还不是已经得罪光的劳苦百姓,抢的是自己的同僚。是在统治阶级有相当话语权的,地主阶级。
这就尴尬了。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到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王介甫的意思很明确,不是征不上来役吗?不是都罢役吗?那干脆就都出钱好了。
“据家赀高下”,就是按照财产的多寡来评定户等,富户多出钱,穷户少出钱,雇佣劳力来充当徭役。
估计王大神是为了杜绝地主瞒丁、隐户的问题,连单丁、女户都没放过。别家出多少,你们出一半,一样要拿钱助役。
还是那句话,若是实打实的来评定,什么人是富户?什么人出钱多呢?
就是这些天天与他一起上朝下朝的官呗。
这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当然了,古代的所谓改革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可是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要钱.....
谁能拥护你?
你把大宋满朝文武,还有统治阶级得罪了个遍,你不让他们好过,他们能让你好过吗?
......
是以,青苗法、募役法,再加上一个更得罪人的方田法。
这三个“熙宁变法”的核心决策,既得罪了穷苦百姓,又得罪了统治阶级。
拗相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拗相公是一个人在与整个大宋战斗!
注定了“熙宁变法”的败亡。
......
——————
说实话,在唐奕看来。
青苗法也好,募役法也罢,包括没有现世的方田法。要是换个朝代,把大宋官家换成李二、朱八爷这种狠角色,利弊暂且不说,但起码可以正常实施。
因为不但皇帝够狠,而且权力高度集中,谁敢呲牙?
可偏偏出现在皇权不那么集中,士大夫与皇帝比肩的大宋,那就有点天真了。
这帮文官能玩死你!
....
如今,“熙宁”这个年号是铁定被唐奕玩没了。可是,“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两根搅屎棍却再一次出现在唐奕面前,唐奕能淡定吗?
真是宰了王安石的心都有!
......
“不行,不能由着这头倔驴折腾!”唐奕坐不住了,“我这就去找他。”
“回来!”范仲淹高声喝止,一脸狐疑。“怎么?青苗、募役两法,与大郎意见相左?”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相左?你徒弟我就算再疯,也没想出这么激进的法子来啊。
“师父,这不是与弟子意见相左的问题。”
“这两法本身,与咱们初拟的革新方向就是相左的!”
“嗯?”四人一怔,范仲淹沉吟片刻才反应过来。脸色猛然一变!
“你是说....”
“温和....”
“没错!就是这个温和!”唐奕用力点头“竟庆历之败、陛下和您难倒还不知道这个‘温和’有多重要吗?”
“.....”
范仲淹沉默了...
而唐奕则是急的握紧了拳头!
连范师父都大赞王安石的两法之妙,可想而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说白了,一千年前就是一千年前,无法达到后世的多元世界的眼界,财富的累计,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个眼光,投身到另一个财富循环之中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