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开火,全力开火,自动瞄准与矢量机动,ai导引与电磁干扰,残酷的较量,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无数次。
穿杆切黄油般撕裂装甲,聚能战斗部引爆目标,疾飞破片与连续杆,将脆弱的铝镁合金化为燃烧的残片,无影无形的电磁波,在战场上空激荡融合,激战正酣,无线通讯已近乎于完全的不可能。
除却作战单位间的定向微波、紫外通讯,与指挥节点拖曳的光纤,一切就只能全凭自己。
运作在芯片与导线中的ai接战算法,指挥钢筋铁骨的巨兽,殊死相搏,没有意志,没有勇气,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实力较量。
钢铁与硅片的碰撞,只有实力,能彻底打垮敌人,否则便只有灭亡。
炮车集群冲锋,在一无人机的掩护下,冒死向前,潮水般冲刷“十字军”的防线,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却在宽阔防御正面打出缺口,大量作战平台蜂拥而入,远程火力后续跟进,向雄伟的乌拉尔山脉挺进。
9月2日一天,从凌晨到日落,残酷的消耗战仍在继续,倾全力进攻的“紅军”,损失已相当于三十个沙罗坦克集团军,战损装甲载具超过一万辆。
但,就在绵延的战线东侧,更多的t系列履带式炮车,多足巨型机器人,与简直如恒河沙数的无人机群,正在梯次跟进,战地抢修中心被建立起来,野战防空系统就位,成建制作战单位无需休整,在补充燃料、弹药与备件后,立即开赴前线。
新时代的战争,一旦打响,便无法轻易中断。
一场黎明前发动的战役,直到第三天午后,“紅军”前锋直抵乌拉尔山麓,涌进位于叶卡捷琳堡与彼尔姆之间的平缓开阔地带,才被战术核打击遏阻。
原本踌躇满志,计划从开阔地带一路东进、打穿乌拉尔大区的“十字军”,被“紅军”驱赶到乌拉尔山脉以西,眼见该地域也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涂着五芒星的敌军将长驱直入、威胁刚刚拿下的东尤平原,便立即发动核袭击。
导弹升空,核弹头从天而降,野战防空系统难以对抗高超音速武器,“紅军”前锋因而遭遇了一些损失。
 
第六二二章 机车
与经营多年的东北太平洋大区相比,不论滨海边疆、还是乌拉尔大区,还没有建起一张无死角覆盖的无线网络。
单纯借助通讯节点,“替身”的活动范围,相对受限,并不支持方然随便行动。
不论深邃的贝加尔湖,还是蜿蜒的勒拿河,中央大平原的一望无尽,还是乌拉尔山脉的绵延起伏,这些,都只能在屏幕上得见,但时间紧迫,阿达民本来也无暇旅行,而更关注新近并入gpl的大区之开发进度。
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气候严酷,人烟稀少,在旧时代是一片几乎被遗忘的土地。
很多地方的人口密度低于100/km2,寒冷而荒凉,几乎是西伯利亚的名片,但在这天翻地覆的新时代,一切都随之而变。
机械轰鸣,车轮滚滚,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肇始于不久之前的西历1490年代。
油锯吱吱作响,伐倒巨树,钻井隆隆运转,探出石油,载重卡车与工程机械来往奔忙,建立起连片的巨大建筑,水坝截断河流,风力发电机组遍布山谷,高原台地河畔的电站,水汽蒸腾,将核力转化的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远方。
钢铁,火焰,电流,芯片,科技的巨力,在一栋栋厂房、一座座高塔中鼓荡激流,炮车,导弹,歼击机,乃至热核弹头,规模空前庞大的军工体系被建立起来。
相形之下,遍布旧时代之世界的,那些为人类生活、消遣而存在的传统产业,则几近消亡。
从光芒璀璨的水晶灯,到油光锃亮的小汽车,从纯棉运动袜,到香气四溢的菲力牛排,一切人类生活所需的产品,都在迅速消失。
定居点里的人,并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这是管理员的判断。
即便他们真的想要,管理员也只会摇一摇头,声音淡漠的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
“不,你不想。”
民众,从社会的主体,蜕变为一群世界边缘的可有可无,至多只作为“牲畜”而存在,完成人才的代际更替,身为管理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最高效之道路,民众的需求,自然便无须在意,更无须加以满足。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大区的全部产业体系,apos,完全为阿达民的利益而运作。
在盖亚大战的今天,利益,自然便是为战争而不惜一切。
从白令海峡到乌拉尔山,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为阿达民的战争而竭尽全力,这一幕正在发生,正在进行。
滨海边疆与乌拉尔大区遗留的产业体系,被“全产机”迅速整合,圆脑袋履带式炮车与无人隐形歼击机源源不断驶出厂房,抽油机昼夜运转,光伏机组遍布戈壁,巨型钢铁联合体的高炉,烈焰冲天,地下深处的快中子反应堆,泛起妖异的光芒。
大地上的一切,仿佛都具有了生命,融为一体,脉搏震动。
驱使“替身”风尘仆仆,身在西伯利亚高原的地下世界,方然沉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自己,曾搭乘运载上万吨煤炭的重载列车,穿过西伯利亚高原的漫长隧道,曾跟随前进的“紅军”装甲部队,经过广袤的中央大平原,曾站在乌兰巴托遗迹城头,眺望无边无际的辐射废土,曾跨越幽蓝色的北方航线,踏上布尔什维克岛的坚冰。
世界,何其广阔,疾驰的时间列车,竟然是如此巨大而不可想象。
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类驱使的庞大战争机器,也只好似盖亚表面的微末尘埃。
却不曾想,看似渺小的存在,却终将决定这蔚蓝星球,乃至栖居其上之一切的未来。
&
第六二三章 工厂
与经营多年的东北太平洋大区相比,不论滨海边疆、还是乌拉尔大区,还没有建起一张无死角覆盖的无线网络。
单纯借助通讯节点,“替身”的活动范围,相对受限,并不支持方然随便行动。
不论深邃的贝加尔湖,还是蜿蜒的勒拿河,中央大平原的一望无尽,还是乌拉尔山脉的绵延起伏,这些,都只能在屏幕上得见,但时间紧迫,阿达民本来也无暇旅行,而更关注新近并入gpl的大区之开发进度。
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气候严酷,人烟稀少,在旧时代是一片几乎被遗忘的土地。
很多地方的人口密度低于100/km2,寒冷而荒凉,几乎是西伯利亚的名片,但在这天翻地覆的新时代,一切都随之而变。
机械轰鸣,车轮滚滚,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肇始于不久之前的西历1490年代。
油锯吱吱作响,伐倒巨树,钻井隆隆运转,探出石油,载重卡车与工程机械来往奔忙,建立起连片的巨大建筑,水坝截断河流,风力发电机组遍布山谷,高原台地河畔的电站,水汽蒸腾,将核力转化的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远方。
钢铁,火焰,电流,芯片,科技的巨力,在一栋栋厂房、一座座高塔中鼓荡激流,炮车,导弹,歼击机,乃至热核弹头,规模空前庞大的军工体系被建立起来。
相形之下,遍布旧时代之世界的,那些为人类生活、消遣而存在的传统产业,则几近消亡。
从光芒璀璨的水晶灯,到油光锃亮的小汽车,从纯棉运动袜,到香气四溢的菲力牛排,一切人类生活所需的产品,都在迅速消失。
定居点里的人,并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这是管理员的判断。
即便他们真的想要,管理员也只会摇一摇头,声音淡漠的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
“不,你不想。”
民众,从社会的主体,蜕变为一群世界边缘的可有可无,至多只作为“牲畜”而存在,完成人才的代际更替,身为管理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最高效之道路,民众的需求,自然便无须在意,更无须加以满足。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大区的全部产业体系,apos,完全为阿达民的利益而运作。
在盖亚大战的今天,利益,自然便是为战争而不惜一切。
从白令海峡到乌拉尔山,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为阿达民的战争而竭尽全力,这一幕正在发生,正在进行。
滨海边疆与乌拉尔大区遗留的产业体系,被“全产机”迅速整合,圆脑袋履带式炮车与无人隐形歼击机源源不断驶出厂房,抽油机昼夜运转,光伏机组遍布戈壁,巨型钢铁联合体的高炉,烈焰冲天,地下深处的快中子反应堆,泛起妖异的光芒。
大地上的一切,仿佛都具有了生命,融为一体,脉搏震动。
驱使“替身”风尘仆仆,身在西伯利亚高原的地下世界,方然沉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自己,曾搭乘运载上万吨煤炭的重载列车,穿过西伯利亚高原的漫长隧道,曾跟随前进的“紅军”装甲部队,经过广袤的中央大平原,曾站在乌兰巴托遗迹城头,眺望无边无际的辐射废土,曾跨越幽蓝色的北方航线,踏上布尔什维克岛的坚冰。
世界,何其广阔,疾驰的时间列车,竟然是如此巨大而不可想象。
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类驱使的庞大战争机器,也只好似盖亚表面的微末尘埃。
却不曾想,看似渺小的存在,却终将决定这蔚蓝星球,乃至栖居其上之
第六二五章 辐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核废料,辐射污染物,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比核弹更麻烦的存在。
第三次盖亚大战,距离今天才不过十几年光景,从全面核战的那一天,人类的战争行为便突破了任何限制,核武器被任意投掷,短时杀伤力并不十分恐怖、长期看来却后患无穷的“脏弹”,也被大肆滥用。
事实上,如果不是it大潮,让暴力机器一步步演变为机器大军,承受核打击、辐射污染的能力比人类军队大为提升,“脏弹”的使用还会更疯狂。
在中大陆与西大陆交界,绵延数千公里的致命辐射污染带,便是上一次大战的遗迹。
不同于核电站运行、核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中低辐射废料,高辐射核废料的半衰期很短,环境破坏力极大,一般而言,除非是战争狂人、反人类者,根本不会有人拿高辐射核废料填充炸弹,进而发动同归于尽般的攻击。
不过,正如一切战争的本性,约束、规则,终究还是太孱弱。
西历1502年,面对“伊甸军”的几百万、甚至一千万机器大军,“盘古”就郑重考虑辐射封锁战术。
因这一选择事关重大,并提交报告,请阿达民最终裁量。
向大地抛洒核辐射废料,阻挡机器大军,这一设想并非用轰炸机、甚至载重卡车就能办到,效果,也远不如诸多废土题材作品所描述的那样。
最起码的,在这样一个战争无人化的时代,机器人对辐射的耐受力,要强得多。
即便精密的电子设备,与特殊材料,往往会因高强度的辐射而损坏,即便机器人也没办法在恶劣的辐射环境下长期工作,但,不同于人类,机器并没有头脑、也不在乎受损伤,在报废之前都能一直任劳任怨的工作。
正因如此,要利用辐射污染带,去拒止一支机器大军的进攻,是办不到的。
但,如果精心设计,让污染带内的辐射水平,呈“星罗棋布”之态,再辅之以一些诡雷、远程火力之类的手段,的确可以迟滞敌军的作战行动。
然而付出的代价,
则是这一片被诅咒之地,一千年,一万年,人类都将无法踏足,更遑论生存。
除非动用技术手段,耗费天文数字般的资源,将辐射彻底治理,但,所谓“治理”,迄今为止人类也没有能扑灭辐射的手段,耗费巨资的所谓“治理”,无非是将辐射污染的地表,铲除干净,废土填埋,仅此而已。
倘若污染带的面积太大,这一手段,就根本不切实际。
总之,一旦决策要在某地实施“辐射拒止”作战,就要有思想准备,永远放弃这片土地,永远无法踏足其上。
但永远又是多远呢,一千年,一万年,还是更长久的未来。
相比于凡人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一千年、一万年,的确便是“永远”,其实又何须一千年那样久,百年之后,眼下的所有凡人,极大概率都会死掉,哪怕一百年后的事,都殊难预料、极大概率无从得见。
这一认知,不论当事者是否意识到,正是凡人做决策时的一大根本依据。
无须亲自体会将死的恐怖,但看眼前,方然便对着大屏幕上,内华达山脉基地中那满坑满谷的黄色铁桶发愣,在asa没有提醒之前,他委实没想到,几十年来人类为获取能源,建造核电站,竟然会累计如此巨量的核废料。
高放射性核废料,按旧时代之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程,理应密闭在坚固的金属容器中,围绕抗震性黏土,然后深埋在超过500米的地下。
&n
第六二六章 遮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种威胁,一种隐患,倘若会在盖亚表面存在一千年,一万年,那根本就是一种百分之百会击发的不定时炸弹。
这种事,并非严谨的理论,或者科学家们天真幼稚的设想,便能规避。
尽管从理论上讲,核废料,倘若严格处理、深埋地下,由于废料深埋场的选址十分严苛,当地的地质条件,会十分稳定,核废料因地质灾害而泄露、污染环境的概率,甚至比天然铀矿床还要低。
据此,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工建造的废料深埋场,安全性完全可信。
但他们并不明白,也没想过,即便深埋场的地质条件再好,一千年,一万年,乃至十万年都没有什么变动,大地之上的世界,却会剧变,大自然无从释放出来的污染,却禁不住会有人去横插一手,借此发难。
西历1489年8月19日,核战全面爆发,盖亚表面承受了一场大规模核爆轰。
核弹爆炸,光辐射、冲击波与短期核辐射的杀伤力,最为显著,中长期核辐射的效应则相对有限,并不会一直污染环境。
但“脏弹”却不一样,被沾染的土地,只能如切尔诺贝利核心区那样,被永远废弃掉。
效力如此恐怖,也挡不住一干管理员、独裁者,在群雄纷争的时代以死相博,当生与死的拷问占据脑海,任何战争行为,只要能增加胜出的概率,哪怕会将盖亚一下炸成两截,也尽可以放心去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