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复活之战斗民族政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椒

    “没有更详细的消息了吗”希特勒直接当面问向里宾特洛甫。

    “时间太短,情报部门还在搜集。据我们的驻日大使分析,日军应该没有占据优势,因为在大使馆举办的酒宴上,日军将领似乎都不愿意提及这次战斗,只是说战事还在进行,很快会传来捷报。”

    “嗯。”希特勒点了点头又陷入了思考中。

    “那,关于苏联和日本的外交协定上,我们该如何答复呢”里宾特洛甫试探着问道。

    希特勒猛然抬起头来,只从牙缝里蹦出了一个字:

    “拖。”

    “拖”里宾特洛甫反应极快,他知道元首这么说,一定有是有用意的。

    果然,希特勒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接着说道:

    “日本之前不是一直邀请我们,进行军事访问吗”

    “是。”里宾特洛甫肯定的点了点头。

    “派一个军事观摩团过去,详细了解日军战力,同时搜集苏军情报。不管是《互不侵犯条约》也好,还是军事同盟也好,我们只需要选择更为强壮的那一方。”

    这点倒是符合希特勒的一贯作风,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希特勒本来是跟中国国民政府交好的,他与中国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定,并计划为中国培训几十个师的德械部队。

    国民革命军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36师,88师等,都是这一时期,在德国帮助下组建的。

    但“七七事变”后,希特勒发现中**队并不是日军的对手,他很快就抛弃了自己的中国伙伴,并向日本递出了橄榄枝。

    对此,外长里宾特洛甫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他回答了一声“是”,转身便准备走。

    没想到,身后的希特勒又叫住了他,元首只是略微沉吟了下,便坚定的开口道:

    “观摩团成员名单,你和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拟订。但是,记得带上我们新组建的那支部队,他们有必要出去历练历练。”

    里宾特洛甫心头一跳,作为元首的心腹之一,他当然知道元首说得是哪支部队了,那可是帝国目前最神秘,也是最先进的精锐部队,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

    1939年6月2日,美国华盛顿,白宫。

    罗斯福是一个不幸的人,39岁那年,一场灾难让他患上了罕见的脊髓灰质炎。

    自此以后,他就成了一个双腿麻木的残疾人,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

    但身残志坚的罗斯福,却为整个美国带来了幸运的经济复苏。

    在经历了可怕的

    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通过一系列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府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

    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

    在他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罗斯福众望所归,在1936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成功连任两届。

    但是经济的良好发展,并不能消除掉,埋藏在罗斯福心底的那一丝阴霾。

    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领导人,罗斯福已经越来越预感到战争的迫在眉睫了。

    但此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




第八十章 震动世界(下)
    1938年9月16日,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当晚就召开内阁会议,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

    他很快又邀请了同样软弱的法国总理达拉第,到伦敦会谈。

    9月19日,英法两国政府飞速达成一致,向捷克政府发出照会,强迫他们接受这个方案。

    由于捷克人民的恼怒和反对,9月20日,捷克政府拒绝了英法建议。

    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捷克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

    英国以不给捷克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捷克政府就范。

    9月21日下午,捷克政府屈辱的照会英法政府,“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对捷克人民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张伯伦犹如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般,变得喜不自胜,他到处宣扬自己是欧洲的“和平大使”,兵不血刃的解决掉了一场巨大的战争隐患。

    殊不知,正是因为英法两国的短视自私行为,伤了所有国际联盟成员国的心,以致后来希特勒大军突起时,比利时,荷兰等国纷纷宣布中立。

    英法竟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张伯伦在一片舆论指责中,于1940年很快去世。

    当然,现在是1939年6月,德国还没有撕去身上的羊皮,张伯伦也因为制止战争的功劳,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内阁议会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

    伴随着粗犷的敲门声,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声响起:

    “首相先生,我们需要谈一谈。”

    张伯伦头疼地揉了揉脑门,又是那个该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

    他粗暴酗酒,性情刚烈,成天幻想着战争会爆发,跟温文尔雅的张伯伦简直就是格格不入。

    但他亲自找上门来,自己又不能不见他,张伯伦无奈的回应道:

    “进来。”

    一阵疾风刮来,张伯伦还没看清门是怎么开的,丘吉尔就风风火火的冲到了张伯伦的身边。

    他高举着手里的一份摘要,大声说道:

    “远东地区出事了,苏日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谢谢您,丘吉尔先生,我已经知道了。”张伯伦一脸无奈地摊开了双手说道。

    “这一次,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必须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要反对这种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如果任由其发展,迟早会引发更大的战争。”

    丘吉尔是个极富感染力的人,他一边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挥舞着自己的手臂,将整个事情讲的热血澎湃。

    但张伯伦却一脸的无动于衷,他耐心地说道:

    “我们要做的是安心发展,而不是挑衅那些危险的国家,将英国带入可能的战争灾难中。”

    “如果我们将头缩在家里,任由他们恣意妄为,才一定会把英国拖到战争的深渊。”

    丘吉尔大声咆哮起来,他对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早已心怀不满,两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公开发生争执了。【¥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丘吉尔的无礼行为,让张伯伦心中很不悦,他板着脸,坚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道:

    “就算要发生战争,也不应该首先由我们英国人开始,只要我们保持忍耐,希特勒就会逐步将眼光投向东方。这才是我一直保持克制的原因。”

    “你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醒醒吧,首相先生。”丘吉尔开始越说越激动。

    张伯伦已经有点失去耐心了,不希望无休止地跟这个强硬的家伙纠缠下去,开始下逐客令道:

    “好了,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了,我还有工作需要处理,请帮我带上大门。”

    “该死,你会后悔的。”丘吉尔“砰”的一声,甩手关上了大门。

    丘吉尔是一个性格强硬,不屈不挠,极富冒险精神的人。

    如果换一个人,总在首相这里碰壁,一定会慢慢地放弃这种尝试,只有丘吉尔始终如一的,反对张伯伦的软弱政策。

    这或许跟他早年的经历有些关系。

    早在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

    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突然遭到布尔人的优势伏击,丘吉尔虽然只是随军记者,但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奋勇地参加了战斗。

    尽管最后寡不敌众,丘吉尔被布尔人俘虏了,但他却并没有就此屈服。

    在俘虏营里待了不到三个月,当其他俘虏还在战战兢兢,麻木不仁地过着日复一日地囚笼生涯时,丘吉尔就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并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的英国领事馆。

    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

    1900年,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

    最后,丘吉尔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从此踏入政坛。

    试问,如此了得的一个人物,怎么会轻易地屈服在软弱的张伯伦之下呢。

    丘吉尔看了看手中,已经被他不小心揉碎的那份摘要,狠狠地挥了挥拳头:

    “你们这些法西斯,我是绝对不会向你们低头的。”

    …………

    1939年6月2日,中国重庆,黄山官邸。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的味道,“滴滴滴”的电报声和文件被翻动时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

    办公厅的中央沙盘边缘,围满了戴着各式肩章的中国

    将领们。

    &nbs



第八十一章 新总指挥
    1939年6月2日,莫斯科。

    伏罗希洛夫元帅正紧张的在办公桌上处理着一大堆公务,最近的国际局势非常紧张,连带着他这个苏联元帅,身上的担子也是压力倍增。

    2月15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4月8日,意大利入侵并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法西斯战略同盟协定。

    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法西斯的恐怖阴影之下。

    战争似乎已经无法避免,只是大家都在猜测,会从哪里首先爆发。

    苏联作为一个刚刚取得社会主义政权的新兴国家,还处于民族工业的起步阶

    段。

    为此国家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来提升苏联的整体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

    体化。

    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飞速增长,一年之内,由5万多个暴增加至8万多个,此後从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量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19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初步建立起了

    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标则由发展农业

    转为发展重工业。

    工业产量的提升,带动了能源的大量耗用,对比一次大战前增加了三倍有余,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了十二倍,仅次于美国、德国及英国。

    而在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了工业城市化的发展。

    第三个“五年计划”,在1938年开始,预计到1942年结束。

    计划重点是发展国防军事工业,同时建设军民两用产业,为可能到来的战争作准备,不算发达的航空业尤其是重点。

    苏联在伏尔加河沿岸和乌拉尔山山脉附近大规模建设航空工业基地,规模极为宏大。

    仅仅1938年当年,苏联飞机的产量,就比1937年翻了一番,达到7500架。

    而到了1939年,年产量更是已经稳定在了1万架的规模。

    而装甲,炮兵,海军等国防工业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苏联正处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刻,国家的防御体系还没有彻底完成,如果遭受法西斯势力的入侵,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为此,斯大林同志已经在谋求同德【¥!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国签订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望能借此获得政治上的和平优势。

    当然,谁也不会把和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份条约上,除了发展国防工业,苏联红军的发展建设也在飞速的进行中。

    最高统帅部计划,从今年开始,在两年内将280万苏联红军,扩编为450万人。

    因为只有强大的实力,才是和平的有力保障。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远东地区的诺门罕出事了,日军竟突然对苏联红军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如果苏联就此让步,将会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同时会给德国、意大利留下一个苏军软弱可欺的印象。

    可如果跟日本爆发全面战争,苏军主力调往东方,将会给虎视眈眈的德国留下乘虚而入的机会。

    所以,如何打痛日军,并将战争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让日本知难而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种仗极为不好打,非常考验指挥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这次诺门罕战役的总指挥,第五十七特别军军长费克连科就让最高统帅部非常失望。
1...2627282930...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