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野性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王梓钧

    我们的口号是‘旭日升,万家兴’,我们的理念是‘长远发展,造福社会’。旭日升是依靠供销社起家的,在做供销社的时候,我们服务了广大农民。在进军饮料市场之后,我们带动了兄弟企业的发展。依靠租赁生产线的方式,旭日升已经帮助近20家亏损国企恢复生产,让成千上万的工人重新拥有工作,盘活了几千万的国有资产,带动了制罐印刷包装原辅材料运输等数十个相关行业

    喜丰的杨总经理接受《南方周末采访说,旭日升的员工大部分是农民。先不谈他看不起农民兄弟的事情,我们旭日升的员工,主要由本地各大国企的工人组成,平均文化水平达到了初中以上,我们是一支有知识有理想的队伍。

    我们有着强大的凝聚力,100多位骨干销售人员,带着上千业务员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城市。他们吃着最廉价的食物,住着最廉价的宾馆,一拳一脚打开了全国市场。而不是像外边所说的,什么旭日升在搭喜丰的顺风车,这种说法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冰茶’是属于旭日升的独有商标,我们注册商标的时间,比喜丰早一个月,是喜丰在抄袭模仿旭日升!

    旭日升并不把喜丰作为对手,我们真正的作战目标,是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代表的洋品牌。

    旭日升冰茶是结合了国外和传统口味的碳酸型茶饮料,我们依靠独到的口味,已经基本占据了北方市场,今天的销售目标是突破1个亿!喜丰想要生存,还需继续努力,他们是不可能赢过我们的。

    中央早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旭日升将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探路者,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可以推而广之的商业模式,积极响应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号召,以商业报国,以产业兴国

    吴总把关于段老板的内容读完,感觉毫无营养,尽是些空话和套话。

    接着是宋维扬的内容:

    喜丰根本就没把旭日升当成对手冰茶之战的感念是错误的,喜丰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冰茶。而旭日升所谓的冰茶,只是变了口味的碳酸饮料而已,在碳酸饮料里加入茶口味就是茶饮料?笑话!中国现阶段只有两款茶饮料,那就是喜丰的冰绿茶和冰红茶!

    如果真有什么冰茶之战,那喜丰的旭日升谁胜谁败,其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从《毛选里面就能看出来

    吴总快速浏览文章,终于找到了关于他的部分:三株的销售模式,必然造成结构臃肿一旦哪天出事,光是基本的运营成本就能把三株拖垮。而保健品,恰好又是最容易出事的行业,吴老板应该每天祈祷三株口服液喝不死人三株的宣传思想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你觉得世界上有包治百病还能防止生病的东西吗?如果真有,那吴老板应该去竞争诺贝尔医学奖。

    吴总居然没有愤怒,而是在思考宋维扬所说的那些话,是否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株喝死人怎么办?

    当然不可能,因为三株没有毒性,并且确实有一些营养。

    但宋维扬给吴总提了个醒,就是会有人逮着包治百病来攻击三株。看来,以后的广告文案应该更隐晦一些,得请专业的律师来检查是否有漏洞。

    打官司,不怕。

    被人攻击,也不怕。

    宋维扬不是第一个攻击三株口服液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家吴总早就习惯了。

    旭日升的段老板跟吴总一样,即便宋维扬明确指出了他们的漏洞,也不可能悬崖勒马,他们自有打算。

    甚至段老板早留了后手,旭日升跟代理商经销商签订的所有合同,签署地都特别注明为冀州,就算起了纠纷,也只能去冀州打官司,而冀州的法院肯定偏向旭日升。资金链崩溃?呵呵,你经销商拿不回货款来告我啊,告赢了算你牛逼!

    后来有一个供货商上门索要欠款,旭日升的财务人员得意洋洋说:跟我们搞不好关系,你们的钱就拿不回去。

    吴总把杂志扔到一边,让手下联系报纸澄清,顺便宣称要告宋维扬造谣。至于他本人,是不可能亲自出面的,跟一个少年计较太跌份了。

    而远在冀州的段老板,根本连杂志都懒得看,他早就决定了一条路走到黑,不可能放过眼前高速发展的机会。

    倒是宋维扬在采访中,挨个点评中国的知名企业家,那锋芒毕露的话语让无数读者印象深刻,也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




099【大言不惭】
    《八小时以外在90年代的最高发行量为150万份,平均每期销量都在100万份以上,属于全国排名前几位的综合性杂志。

    从采访回答的内容来看,宋维扬和段老板高下立判。

    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锋芒毕露;一个空话套话高喊口号沉稳有余。不论任何时候,人们都更倾向于前者,媒体也更热衷于报道前者。

    特别是其中的煮麻辣烫论英雄,一个个宛如时代骄子的企业家,被宋维扬褒贬笑骂,让无数读者看得大呼过瘾。在他嘴里,商业神话牟其中成了冢中枯骨,风光无限吴老板成了职业骗子,创业偶像史育柱行将就木

    有人指责宋维扬太嚣张无知,指责宋维扬不尊重商界前辈。

    也有人赞叹宋维扬眼光独到,称赞他具备优秀企业家素养。

    还有人拿宋述民的案子说事儿,讨论是否判得过重,直接把酒厂收归国有又是否合理。

    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重新坐火车来到容平,想要亲自采访宋维扬。

    宋维扬只能深居简出,让办公室主任杨德喜去应付,直到某天《中国企业家的记者来了。这是一份隶属于《经济日报(中央直管)的杂志,相当于中国财经杂志第一品牌,背后站着无数大佬,根本不容宋维扬拒绝。

    宋维扬唯一能拒绝的,只有刊登照片。

    《中国企业家如此刊载道:

    从‘小宋厂长’到‘抗战首义’,这位18岁的少年总是能创造奇迹。在他的领导下,喜丰食品饮料公司从一个负债数百万的小厂,已经摇身变成资产过亿的大企业,期间只经历了一年的时间。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锋芒毕露,但那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种难以想象的老练和沉稳。

    喜丰罐头在春节期间,月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取得难以想象的销售成绩。换成别的企业家,有可能脑子一热,就大肆扩张罐头业务。但宋维扬没有这样做,反而毅然转向了茶饮料生产。而今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由于残酷的市场竞争,喜丰罐头的月销售额已经回落到1000万元,甚至还在继续降低。如果当初宋维扬选择继续主打罐头产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喜丰公司可能已经处于尴尬境地。

    相对于旭日升冰茶的狂飙突进,喜丰冰茶在宋维扬的授意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铺货方式。目前来看,喜丰冰茶在北方市场被旭日升全面压制,南方战火也即将打响,但并不意味着喜丰已经失败,宋维扬似乎喜欢厚积薄发。

    这位少年企业家对中国市场经济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奉行‘实业报国’的理念,注重企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他甚至说:我对钱不感兴趣,钱只是工具而已。当一个人每月工资500块的时候,他突然赚到5000块钱,那么他就很高兴,那种喜悦是最真实的。但当他手里掌握着一个亿,那钱就变成了数字,赚钱的喜悦感反而没有以前真实。钱越多,意味着责任越大,必须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他说,市场经济不是一切向钱看向厚看,而是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手段。企业家在赚钱的同时,更要带动老百姓赚钱,这样才能使国家和企业良性发展。

    跟半路出家野蛮成长的企业家不同,宋维扬有着深厚的学识功底。他自学掌握了西方的多种经济理论,对国外经典商业案例如数家珍。他说西方和日苯那一套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显得过时了,电脑和互联网应该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喜丰公司将在五年内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宋维扬提醒中国的企业家们,不要过于迷信‘大宇模式’,谁学谁死,学得越像死得越快,大宇自身都离死不远了

    这篇报道出来,再次全国轰动。

    之前宋维扬只是褒贬国内的企业家,现在居然敢公然质疑大宇模式,还说什么大宇离死不远。

    大宇是如今整个亚洲最风光发展最迅猛的企业,大宇老总的自传,在中国直接被翻译成《旷世伟业。就连中国的经济学界和中央决策层,都认为大宇模式是抗击国际竞争风险的灵丹妙药,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象征和希望。甚至国家还付诸了实践,不断增强对首钢等大型国企的支持力度,想要打造出属于中国的大宇。

    而在民间,无数国企和私企的老总,也以大宇为学习目标,疯狂的攻城略地疯狂吞并亏损国企,渐渐迷失在多元化发展的浪潮当中。

    宋维扬批评大宇的那段话,等于互联网创业者说微软是煞笔企业,早晚得死。也等于否定了中央和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成为彻头彻尾的危言耸听者。

    于是,宋维扬身上又被贴上狂妄无知大言不惭坐井观天等标签,媒体和民间更加热衷于议论这个少年企业家。

    多好玩啊,说得越离谱,就越吸引眼球。

    君不见,牟其中说要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流来改造西北环境吗?媒体报道多欢啊,老百姓讨论得多起劲啊。

    直到几年后,大宇宣布破产,人们再把这篇文章翻出来,才知道什么叫做真知灼见。

    1992年,媒体对全国十大城市的上万名青年做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

    第一名是比尔盖茨,第二名是史育柱。

    今年夏天,又有媒体做了相同的调查,第一名和第二名没变,宋维扬突然成了第三名。

    这些都是无形广告,后世王校长和奶茶东玩得很溜,宋维扬也不介意这么搞,因为能剩下大笔的广告费。

    随着媒体热度的攀升,不但喜丰冰茶销量喜人,就连销量不断下滑的喜丰罐头都再度抬升。

    在被旭日升冰茶强烈冲击的北方市场,喜丰冰茶也渐渐站稳脚跟。事实上,两者根本不存在过于激烈的竞争,因为旭日升推出的是茶味碳酸饮料,而喜丰的冰茶则跟后世的冰红茶冰绿茶差不多,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

    比后世教育系统联网后更快,各大高校的第一批录取,居然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

    于是,宋维扬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100【花钱买进大学】
    喜报,喜报,小宋厂长考上复旦了!

    喜报,喜报,小宋厂长考上复旦了!

    邮递员蹬着自行车,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疯狂挥手。

    公司门卫连忙放开起降杆,笑呵呵问:复旦厉害不?

    邮递员说:可厉害了。清华北大复旦南开,全国最有名的四所大学,复旦只比清华北大低一档。

    不愧是小宋厂长!

    杨总都说了,不准叫小宋厂长,要喊董事长。

    对对对,董事长就是牛逼!

    附近的公司职工纷纷围过来,簇拥着邮递员往里走。一个负责巡视厂区的小干部喝道:都干什么?快回自己的岗位,公司的规矩都不懂了!

    贺组长,今天有特殊情况,董事长考上复旦了!一个员工笑道。

    真的?那赶快进去报喜。小干部跑得最快。

    录取通知书本来是寄到家的,可宋家一个人都没有,邮递员干脆直奔厂区,琢磨着是否能够收到红包。

    陈桃坐在背阴的办公桌前,慢悠悠伸了个懒腰,胸前的衬衣扣子都快被撑开。她听到外面的喧闹声,走出去问明情况,立即带着众人前往董事长办公室。

    杨信和杨德喜也闻讯而来,几个头头敲门进入,剩下的只能守在屋外。

    什么事情?宋维扬问。

    大家让开一条道,把邮递员送进去,高兴道:小宋厂长,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哦,放下吧。宋维扬没多大反应。

    邮递员说:是复旦!

    宋维扬稍微有点惊讶,对杨德喜道:杨主任,包100块钱红包,记在我私人的账上。

    好嘞!杨德喜跑得很勤快。

    邮递员大喜过望,连忙说:谢谢小宋厂长,祝你以后考博士!

    陈桃凑过去说:快拆开看看,我都还没见过大学录取通知书。

    宋维扬随手拆开,那装逼的样子很欠揍。但等他看清录取通知书的内容之后,瞬间就不好意思再装逼了,尴尬道:哈哈,也没什么,复旦而已,大家快回去工作吧。

    复旦而已?那可是四大名校!陈桃笑道。

    这年头,并没有大学官方排名,但口头上都是清华北大复旦南开这样喊,统称四大名校。

    当然,在某些地方,比如说京城,就只认人北清师的排名。京城老百姓觉得人大最牛逼,清华北大还得靠后,北师大就可以吊打一切外地搞笑。

    恭喜,恭喜,杨信凑过来看了一眼,突然不再起哄,识趣地说,那个,我先回办公室了。

    陈桃看见杨信在给她使眼色,也下意识告辞离开,出门之后才问:怎么了?

    杨信小声说:董事长拿到的是自费生的录取通知书。

    自费生?陈桃的表情有些古怪。

    杨信点头说:就是自费生。我估计董事长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是他妈悄悄帮着办的,你没见董事长刚才脸色都变了?他现在很尴尬,我们就别打扰了,今后也别往外说。

    不说,保证不说,哈哈哈哈。陈桃乐得笑起来,她很少有机会见到宋维扬吃瘪。

    宋维扬确实很尴尬,重生回来读大学,好不容易被名校录取,居然还特么是自费生,说出去简直让人笑话。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高考招生实行的是双轨制,即自费生和公费生同时并存。虽然今年进行了高考改革,国家开始取消自费生,但直到1996年才完全取消。

    别说复旦,包括清华北大都有自费生,而且数量极其庞大。

    复旦在容平市没有自费生招收名额,肯定是郭晓兰花钱买了关系,把省城的自费名额给占了,宋维扬从头到尾都毫不知情。

    自费就自费吧。宋维扬把录取通知书放进抽屉,不好意思再给人看到。

    虽说是自费,但也不是出钱就能读,最多能降低20分录取。想当复旦的自费生,至少也得过重点线,否则都没资格填报志愿。

    其实钱也不多,就拿复旦来举例,文科自费生每年多交800元学费,理科自费生每年多交1200元学费。

    真正的区别在于,自费生毕业不包分配,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半价优待,不享受公费医疗,不安排住宿(许多学校需要自己租房子住,复旦虽然提供宿舍,但每年要另交300元住宿费)。自费生毕业后,虽然拿得文凭与公费生相同,但在校时的学生证颜色却不一样,一眼就能认出来,备受歧视,甚至中秋发月饼都没自费生的份。
1...5455565758...3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