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家之主之农家女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晚起的太阳

    “我们做的准备可以实施了。”

    从梁声越到了皇上身边,两人一有空就在筹划着怎么收回海盐这一块,就算不控制海盐的产量,但能把该收的税收齐才是啊。从那盐出来到卖出去,一路上的税被那些官员与陆家许家联合中起来吃了大部份,只有少数的才落入了国库中,这是一笔大数,也如雪见所说,不只是他们,可能是京里的各部的人都有份。所以,要砍动这一块,要有完全的准备才是。

    梁声越也是刚到这个位置上,也是新官上任,想烧三把火,但看来,就是把这把火给烧起来了,控制住了,那就他就够得上一个名臣的资格了。对一个读书人且做了官的人来说,流芳千古那就是最高的追求了!

    梁声越也不是一个急躁的人,做事也是很稳妥。按以前雪见说过的,只能对陆家和许家做一些内部分化的事。这事,梁声越以前不敢想,自己是没有这些人手的,但在和皇上提了后,皇上第二天就告诉他,可以。因为这两家的后院里,还真的是有皇上的人的。

    所以,梁声越上任后与皇上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悄无声息的启动了潜伏在陆家的一个人。这个人是陆家的一个分支的兄弟娶的夫人。此女有些有伤大雅的把柄握在皇上的人的手里。所以,她只能听话,不听话的话,她和她的娘家都可能会被陆家绞成肉泥。

    当接到别人给的任务是叫她在中间做一些挑拨之事时,她笑了,她认为这种事太简单了。而且她也善长做这种事。

    不得不说,这个女子还是有点本事,不出两个月,就有消息传来,说是陆家与许家最近不太好,许家有两笔生意都没再找陆家做了。这一门的生活以前是陆家包圆了的。

    而陆家太夫人原本在许家相中了一个小姐做侄孙媳妇的,现在也退亲了。这个退亲的事可是一个大事。引得了两家的人不少的波动。

    被退亲的姑娘无颜见人,据说上吊了,虽说发现得快没死成,但心也死了。最后听说是入了佛堂,跟着许家的老夫人一起念经,做起了带发修行的女子。据说,这事让许家老夫人大怒!

    后院的不舒服就会带来前院的一些动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双方没有再隔天一起吃饭了。

    这是一个不小的信号,这就表示双方没有那么紧密的勾通了。没了勾通行起事来就有些制肘。也就给了别人插入的机会。

    当皇上收到太上皇送来的产出盐的消息的时候,也收到那边的人送出来的一个消息,陆家的二公子离家了。看样子是要进京,据说可能是要来和京中的大户人家结个亲的。和二公子来的人是他们府上的大总管。据说这个大总管当得了半个家。

    陆家和许家的几代家主都从来不进京,不管是什么大事都召他们不到京中,他们是怕家主被扣在京城。这下一代,长公子是会承家主位的,也没让长公子进京来。这位二公子倒是在小时候就来过。可能京城里的有些人家还对这个二公子有印像。是一个长相俊美的公子。

    梁声越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想了想提示了一下道:

    “皇上,是不是该把玉公主的事给办了”

    皇上一怔,对啊,陆家不会是打了玉公主的主意了吧想和皇家结亲皇家公主不可能嫁给那种商人家的。如果是嫁去陆家,也不可能做二子媳妇啊。

    皇上想想,玉公主的事,以前是说过订给慕容兴,但皇上没得到母后的明确表态,玉公主不是母后生的,却是母后新手养大的。所以,皇上决定还是再等等母后的旨意。

    至于这个二公子,就看他进京后的表现了。

    皇上的新动作,就是换了一个县令。这个新上任的县令,正是梁声越同期的宋长书。此人当初得了探花,一是成绩不错外,二是长像也是很不错的。

    与梁声越在地方上做官不一样的是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收到了翰林里磨着。现在把这个探花放了出去,让整个京中注意着这几个人的人都有点意外。

    三个人中,宋长书不是最得这些大人们的心的,也不是表现最好的。也没见过皇上与他有什么勾通。但一下子被皇上派出去做了个县令。而那个临海县也是一个不大不小,中中平平的一个县。也没什么特色,唯一特色点的,就是那个临海县离许家和陆家的距离差不多。但却管不着陆许两家。

    反正别人看来是看不出来这是皇上要出手的第一个动作。

    第二个动作。

    长孙国公爷,一直也说要给自己家里过继的这个孙儿一个锻炼的机会。这不,皇上一天在大朝上一高兴,顺口就应下了。应下了才想到,这还没有地方放下这个公子哥呢。于是问了梁声越。梁声越说临海县那边原来是有个守备的,但因为那边只有些水军。陆军不多,后来就并入了海坤县一并管着,不如,就让长孙公子去把临海县的守备这个事接手过来。

    好吧,别人看来,这君臣才人是为了讨好长孙国公爷,所以临时安了个守备的事给这个长孙公子去领着玩这让有的心直口快的人看不过去了,首先就反对了:

    “皇上,那增加一个守备就得增加一些配制,这就要支出要人要粮的。不可儿戏!”

    :。:




第六百六十七章 皇上鸿福齐天
    ntent

    第六百六十七章皇上鸿福齐天

    此人一言,其他大人也纷纷附议了,个个都当没看到长孙老国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等年有要附议的人都附议完了。路相一本正经的站出来道:

    “皇上,做事是当备齐,依老臣所见,皇上要是想让长孙公子承继长孙家的家风,让长孙侯爷在九泉之下也得安息的话,还是依了这些大人所言,把没配齐的都配齐了。让长孙公子做一回正儿八经的守备!”

    魏尚书和何尚书也忍着笑站出来表示附议路相之言。

    皇上在案桌下的手悄悄的紧了一下,才忍住了自己想笑的表情,然后大声道:

    “好,就听众卿所言,梁爱卿,请记下发旨,给临海县按守备的军中规定的配齐。老国公也别生气,是朕考虑不周。”

    皇上的这一手,把下面的众官都给镇住了。不是这样的好不好这些大人反驳的不是配备的不齐,而是不该设这个位好不好

    而路相给皇上递了个梯子。皇上顺杆向上爬。这倒不只是设了个守备给长孙公子去玩玩了。而是在那个临海县驻下兵了。还是一个州府一样的人数的守备,还比地州府的人还多上了水军的那一部份。这下,有些人不淡定了。

    但这些人表面上都不曾表现出来。长孙国公爷这才面色好看一点。但大家都在腹诽,这个长孙家过继的这个公子爷,听说也就是一个书生样的人,天天在府内跟着先生学诗词,哪是带兵的料,不要一个好好的军队被他给带成娘娘腔的军队了。

    众人的各种猜想都只能在心底。长孙国公爷虽说面色好看了点点,但在散朝后,长孙国公爷黑着一张脸往前走,就好像大家都欠下了他不少一样。

    而听说跟着皇上进了御书房的人都听到了皇上砸了一个杯子。似乎是说长孙国公爷以功劳压了皇上,所以皇上才给了这个守备之位,明里不一样,暗里有问题,大家都在观察着。

    接下来就听说长孙公子要带兵出发的时候,上马还是别人帮着推才上去了的。点兵什么的都是长孙国公爷给他配的副将做的。他搞不来也搞不好。

    这些些点点的事,都被当成一个笑话给传到了很远的地方。而宫里的皇上终于轻轻舒了口气,当初订下由长孙公子带兵的时候,就连皇上自己都没有信心,但长孙国公爷却暗自保证,说一定行。加上梁声越从连去尘那边了解得来的信息看来,这长孙家的公子却是个不错的人。

    梁声越却是不知道,这长孙家的公子,与现在的皇上,当年的梁王私下的关系是很好的。只是以前两个人都很低调,所以还没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别人不知道。长孙国公爷可是知道的。今天这出戏,就是应皇上所请搞的。不只是他知道,路相也知道,所以,这个事就是这么一出戏罢了,长孙公子挂了个名头,而真正去做事的人,就是一个当年长孙侯爷身边的副将。此人从长孙侯爷死后,便一直寄居在长孙家,说是帮着照顾着两老。

    这是皇上的第二招,都说出手得三招,那么第三招就是,皇上说,陆家的大公子最近大婚了,因为皇上在忙着自己的大婚这些事,错过了给陆家贺喜,所以,特意派了户部的和礼部的两个官员,以查看今年盐产量为由,前往陆家,并带去了皇上的一些赏赐。

    皇上的一系列动作,大家没看明白,觉得这个原来的梁王确实不如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多少是被当成一个帝王来培养的,所以太子行事不像这个皇上。现在的皇上行事感觉就是如同儿戏一样,东一锒头西一棒的。似乎都打不出什么精彩的地方来。

    皇上的行动没被看出来,这就是皇上要的目的。后备的人员备好了。那就该正面出击了。一个月后,天气也渐入秋天了。南方的粮食再一次丰收了。都说农民有没有吃是看天,今年的天老爷确实很给力,要雨给雨,要太阳给太阳,整个皇朝都算得上是风调雨顺的。

    私下百姓都在传,这是皇上鸿福齐天了。所以才今年皇上一上位就风调雨顺。而雪见这边,第二季的玉米也进入了杨花的时候了。这一关头过了也就坐等丰收了。现在这边的人都种顺手了。这些事都不用雪见再去关照了。所以,雪见天天都蹲在盐田上了。

    盐田上开出了两口井。现在要的人工也越来越多。短短半年的时间,整个离县的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与一年前完全相反了,现在的各县的人都想着到离县来了。因为离县现在是瑞亲王的食邑,听说瑞亲王给离县的人家里发银钱,发粮食,还给孤老养老。所有听别人说的都想到离县来做工,但没想到,进离县却不是那么容易,要路引。而且路引上还得各州府上的担保人。这样的路引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但离县搞得这么神秘,就引得更多的人想进来一看,不知道瑞亲王在这里做什么了。于是,各路人马也想出各种法子。想来看看瑞亲王是不是又做出了什么东西。

    但现在听说瑞亲王那边做工的人,都要签合约,这个合约就是五年,五年期间,不得与家人见面。但家人方面瑞亲王会照管。有没有照管,大家都看得到的。

    从第一口井进入生产正常化后,雪见又在这个地灶的另一边打下了第二口井,也在这个地灶的旁边开出了第二个地灶。到十月底的时候,第二口井也打出了好几十米了,却没想到第二口井一打出来就出了问题。

    第二口井在打的时候,地面上出现了小小的裂缝,要不是正好慕容兴走过,还没被那些工人发现。雪见也正好站在一边,听说后马上停止了这里的作业,第二口井不能再打下去了。怕会引起地陷。现在出来这个小缝,还得注意观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再经过舒家兄弟的证实,认为这个裂缝只是因为这边的震动造成的。但雪见也要求换一个地方打井。离这个缝远一点再探了再打下去的。ntent

    一家之主之农家女



第六百六十八章 接连的好消息
    第六百六十八章接连的好消息

    在选定下的第一个点上,打出来第二口可以用的井时,第一口井的产量达到了每天六七斤盐了。这里的一切技术都不成熟,所以在雪见看来,这也是不得了的事了。全凭着自己的一点记忆和大家的帮忙,这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产量。

    有了第一口井的产量在那里,第二口井只要一开始出盐,那就会一天产出十多斤了。那如果有两班工人,轮换着做,那就再翻一翻。而就这第一个点这里,可能就可以打出七八口井来。只是现在还没铺得那么大。大家还在努力的积累经验!

    为了这个积累经验的问题,雪见特别把所有的人都召了起来,要求每个人在每天换班的时候,都把自己当天所做的事,遇到的不一样的事,怎么怎么处理的记下来,不会写字的,就请人帮写一下,因为,以后就按这些积累的经验来做教材了,雪见打算给袁从海加一个任务,就是负责整理这些资料,把这些经验都一条一条的准备起来。编成书,接下来要来做工的人,首先就要进行培训了再上去做事。

    这点得到了连去尘的认可,梁君震和蒋友鹏得把所有的工作程序学会怎么操作。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而且,雪见把一些技术方面的工作,都交给一些年轻点的人来做,一是可以做得长一点,二是年轻人的脑筋灵活一点。

    以后招人,也尽量的招年轻一点的人,年纪大的也不是不管,还有其他的事可以给他们做。比如,晒盐,比如。炕盐,比如,一些出力的事。

    现在看来,还要大量的招人才是,但现在却不能在县外招人。就是县内的人也还不能随便招。招人这一块,雪见还是交给慕容兴去办。慕容兴有后台,查人和做什么事都要方便多。

    井盐那边的事进行得很顺利,这让太上皇在这里住着还就不想走了。这雪儿的山庄里到处都是暖暖的。而且这里生活在轻松自在,不说他,就是太后也不想走。到了这里来,才觉得自己活了几十年,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需要学的东西也很多。

    这对老夫妻不想走,不想宫里传来消息,说是新晋的皇后怀上了。这可让太后上了心,想想还是要回去,这可是皇上皇后的第一个孩子。虽说原来的梁王妃也有孩子,但那个孩子一直和母亲一样,天生就有病,现在都只能静养。

    说到静养,太后跟太上皇提过,想把那个孩子放到雪见这边来。在这里静养说不定对那孩子还好些。太上皇说回去和皇上说了再说。

    所以,太上皇和太后还是打算离开悠然山庄回京了。这次,他们可来这里住了快半年了。

    太上皇和太后走的时候,雪见的悠然山庄再一次迎来丰收,这一次的玉米收获更是不错了,但接下来雪见可不打算种玉米了。她先种出来的玉米,也只是想给全皇朝的做种子。现在都有了。还有了存粮了。雪见打算今冬先下肥,开春后还是种稻谷了。只是这些的稻谷打算大面积的种上黑米和红米这些不一样的稻谷。下半年再种就种油菜了,上次种的油菜收成不是很好,是因为那些种子确实不好了,但现在自己有了这些做新的种子。那就再看看了。以后,还想推广这个油菜的油呢。

    京城,接连的好消息,让皇上觉得这个冬天都是暖暖的。最大的喜讯就是雪见那边产出了盐,而且现在就摆在他的面前,是父皇和母后亲自带回来的,听着父皇说起那个场面之大,皇上是巴不得自己去看一下啊。

    可是自己没有理由出京啊。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父皇和母后都是以去看雪见那边的玉米的种植情况出去的。自己就不能再用这个理由了啊,何况雪见都把玉米给推广出来了。听说那些学过的人回去种植的都成功了。

    但现在听父皇把那一切详细的说一回,皇上也是满足了。

    第二件喜事就得算是皇后怀孕了。这件事最高兴的也就是皇上了。皇上以前和梁王妃感情好。但因为梁王妃身体差,他的子嗣就很少。当时也是不想引起太子的一些猜想,所以也没有注重去想这个,现在自己上位了,也只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病儿,一个是小女儿。这可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

    所以,前朝都有人上凑折了。要皇上广纳妃妾,但皇上因为受连去尘和梁声越等人的影响,没有想纳妃的想法。所以,只能乞求皇后早点怀孕,才能堵着众人的嘴。

    可是现在一知道皇后怀上了,有两位大臣倒是直接把女儿送来了。说是皇后现在不能侍奉皇上,不能让皇上空床啊。

    就这件事,让皇上气得说不出话,梁声越还在一边笑话他,说那些人怕是看他太身强力壮了。

    第三件事,自然就是好友长孙敏兴做得太好了。长孙敏兴本来就是派出去的烟雾弹,谁都知道书生带兵会带出什么结果

    听说长孙敏兴认为军中也该有会诗会,所以,在军中建了诗社,现在你去看,这位守备的周围,围的都是捧着书之乎者也说着话的人。长孙敏兴的文采本来就高,到任不久,就出诗出对的,把整个临海县的读书人都给比下去了。他却不满意,带着人去了海坤县,这是直接就把烟雾放到了陆家和许家那边去了。

    听说陆许两家的人,还出高价专门请懂诗会对的人来陪着长孙世子玩呢。两家的公子现在也是长孙世子的朋友了。大家一起观风望景不说,还一起去喝了花酒。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一起去做的。
1...216217218219220...265
猜你喜欢